书城心理学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20048200000016

第16章 成功心理学(7)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今天的社会,由于教育的发达,资讯的流通,人人都渴望求好、向上,也人人有求好向上的权利。古代流行的权威已不再存在了,谁都不能压制谁。但也正因如此,自由竞争更剧烈了。优胜劣汰的原理,在竞争中特别显著。我们看到在今天的社会上,年轻人出头的愈来愈多,其中成功的固然可观,但是暴起暴落者也不在少数。因此,青年们不能因为今天的社会有利于青年人的发展,而心存侥幸、投机取巧,那是失败之道。青年要寻求成功之道,必须要自我超越。

今天的社会上,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追求财富、追求名誉、追求享受,尤其对于年轻人,充满了诱惑和迷恋。因此在一些青年人的心里,产生一种:“彼亦人也,我亦人也;彼能若此,我亦能若此”的意念。“我和他的年龄相仿、受教育程度相仿、知识相仿,为什么他可以发财、他可以当官,我却不能?”在这种心态下,用不正当的方法,来达到其目标、满足其欲望。可是其本身的条件没有具备,贸然为之,当然会走上失败的道路,后悔莫及。

因此,有心理学家建议青年人,不必和别人比高低,而是把心力放在自己身上,自我超越。所谓自我超越,就是自己与自己比赛,也即是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挑战,明日之我向今日之我挑战。

自我超越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是有把握的。因为你如和别人竞赛,可能会失败,失败了就会泄气;和自己比赛,虽然也会有失败的时候,但失败了可以再试,最后必然胜利,使你斗志昂扬,兴趣盎然,永不休止。第二,是可以发挥特长的。和别人比赛,是以别人为准,要以自己去配合别人。但别人的专长,未必是自己的专长,就要吃亏;和自己比赛,可以随时发现自己的性向,予以适应,发挥所长。因此是最有效的。

在运动比赛中,如跳高,今天一米七,明天要进步到一米八,这就是自我超越。读英文,今天记10个生字,明天记11个,后天记12个,这便是自我超越。看书,今天看100页,明天看150页,这也是自我超越。遇到困难,今天不能解决,明天不能解决,后天解决了,这就是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所以是成功之门。

自我超越。简单易行。唯一的秘诀,就是要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好自己的工作目标。这样才能不断的超越。最后达到最终目标。同时,自我超越,必须有毅力和决心,凡事愈到最后,要求进步愈难,这有一定的道理。

要自我超越,就应抱定不超越绝不休止的决心,这样,屡经失败,终会有突破难关,获得成功的一天。

面对逆境如何把精力转移到事业之中

由于受到挫折或打击,感受到沉重的精神压力,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或环境之中,我们谓之“身处逆境”。人生之路不平坦。病弱伤残、生理缺陷、家境贫寒、情场失意等等,是为生活的逆境;升学考试失败、科学课题久攻不下、工作成果不被重视、甚至想工作而缺乏种种必要的条件并遭到刁难阻碍,是为事业的逆境,等等。逆境对人们精神压力较大,因此有害身心健康。

但是,“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干的水手;安逸的环境显不出时代的伟人”。逆境虽然为我们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但它又是我们走向成熟的熔炉。

古人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贝多芬的经验是:“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别林斯基则断言:“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文学家费里契的话尤为深刻:“人生是所学校。在这里,不幸比幸福更是位好老师。”

古往今来,有多少不朽的业绩都成就于处于逆境之中的人!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歌德失恋而得《少年维特之烦恼》;贝多芬耳聋而谱出不朽乐章……人们最出色的成绩往往不是顺境而是在逆境做出。这固然归功于这些成才者的品格、智慧和意志,但善于发挥“补偿”的心理功能,用以与逆境中压力进行抗衡并取胜,不能不说是他们成功的诀窍。

补偿功能,原是指一种生理现象。当身体的某一器官产生病变或有缺陷时,另一些器官的功能会相应加强,以补偿不足。双目失明的人,其嗅觉、听觉、触觉往往都格外灵敏,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视觉的缺陷;手的伤残,常使脚变得非常灵活,可以代替手做一些事。

心理也有这种补偿功能。如一个人失去了亲人,异常痛苦,此时,真诚的友谊和热情的关心帮助会给他温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的痛苦,补偿了他失去亲人的不幸,这是取代的方法。还有一种转移升华的方法,如在生活中遭遇不幸,就把精力转移到事业之中,用事业的成功激励自己,重新鼓起勇气,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逆境中,我们如何正确地运用心理补偿呢?

1.要善于正确认识生活目标

我们为自己确立了总的生活目标,然而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却多种多样,具有可变通性。逆境之所以是一位严肃的教师,乃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评价自己的反思机会。为何会陷入逆境?是自身原因,还是社会原因?若是自身条件不具备。可以通过及时修正目标而脱离逆境。

如著名科学家法拉弟,由于不会发出“R”音的缺陷而时常受老师的挖苦,在老师要用藤条鞭打他的情况下,他只好退学,从而失去接受正式教育的机会。但他并没有灰心,既然学文不成,困难很大,他就转而钻研自然科学知识。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做出了成绩,受到信任称赞,从而在逆境中成才,脱离了逆境。若是由于社会的原因。则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以图发展。

2.善于看到有利因素,保持自信和乐观态度

在打击面前,要能够宽慰自己。如犯了错误,受到别人蔑视,要对自己说:犯错误不要紧,只要认识了能改正就好了;实验失败遭到嘲讽,要对自己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改革遭到挫折,则要对自己说: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把逆境看成人生不能避免的一段道路,有了心理准备,自然减轻负担,压力也会减小。当经过反思,认为自己路没有走错,就要相信自己,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对外界议论、环境压力不去争一日之长短,咬咬牙振作起来,从失败中杀出一条路“突围”,做出成绩。通过自我宽慰和自我激励,取得心理平衡。情绪也自然能够乐观。

与柳宗元同被贬官的刘禹锡,便是一例。他在贬谪生活中,始终蔑视政敌,虽备受打击,却用讽刺诗发泄不满,激励自己,保持了开朗乐观的心理状态。贬官9年后他被召还京都,因作“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题诗引起“执政不悦”,再度贬往边地。然14年后被召回时,他仍以嘲讽的口气写道:“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以此自我庆贺。而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辩解而受酷刑至残。但他发愤著书,终成《史记》,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善于借助外界力量来完成

如由于生理缺陷而不能进大学深造,可以通过参加其他形式的学习,如通过广播电视自学、拜师学习等来补偿;自己不能实现的夙愿,则可通过帮助别人去实现而得到安慰和补偿。艺术大师毕加索的父亲在艺术上失意之后,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终于使自己的梦想在儿子身上变为现实。

当然,运用心理补偿要注意:自我宽慰不等于自我原谅,宽慰是为了鼓起东山再起的勇气,而自我原谅则常常表现为对自己失误的放纵和辩解。自我激励则应恰如其分,要在进行冷静的自我认识和对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注意现实条件的实际可能性,而不是盲目赌气式的对着干。选择和变通目标不是对整个生活的否定,同时也不要把原来的失败与以后的选择截然对立。如由于失恋而潜心工作,工作出了成绩,但不等于恋爱就是一件错事,从此不谈。另外,希望别人补偿自己的不足,实现自己达不到的理想,也要注意有合适的“度”。如果求成心切而方法不当,期望过高而脱离实际,最终会南辕北辙,不仅得不到补偿,反而会受到更沉重的打击。

年轻人应该追求成功而不是完美

成功,是每一个追求者企盼、向往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推动下。人能够被激励、鞭策。奋发向上,向美好的目标挺进。然而,如果脱离客观现实,为自己设置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那么,结果往往是压抑、担心和失望。

心理学家在对工作效率和情绪健康的科学研究中,曾对150名年收入在1—150万美元的销售人员进行了一次调查。他们中有40%的人是完美主义者。可以预料,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要比那些非完美主义者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他们的生活会充满担心失败的焦虑和忧愁,不敢冒险,患得患失,他们的工作效率低于那些非完美主义者,他们并没有更多的成功。

事实上,完美主义者患得患失惧怕失败的焦虑和压力束缚他们手脚。压抑他们的创造性,使其工作效率降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有资格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员不同于其他运动员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他们很少为自己制定完美的标准。

心理学家所指的“完美主义者”是什么呢?他并不包括那些为美好的理想健康地追求着的人们。没有客观的目标与科学的态度。成功是难以实现的。完美主义者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为自己设置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强迫自己去实现,并用他们的成就去衡量自身的价值。结果,他们总是为担心失败惴惴不安。

一个终日消沉的美国历史学家曾这样说:“没有我的完美主义,我只是一个平平庸庸的人。谁愿意空活百岁,碌碌无为呢?”他把完美主义看作自己为了夺取成功必须付出的沉痛代价。他相信,他完美的标准,正是他达到理想水平的唯一途径,可实际情况怎样呢?他对失败的恐惧使他如履薄冰,工作效率远不如他的同事。

完美主义者也可能会获得一些成功,但成功的到来并不是由于这些完美的标准。这个结论虽然会使大部分完美主义者感到震惊。研究的结果表明,强迫性的完美主义不仅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也导致自我挫败,工作效率、人际关系、自尊心都受到损害。

为什么完美主义者情绪紊乱,工作效率低呢?原因之一是他们以歪曲的,非逻辑的思想方法看待生活。

也许,在完美主义者中最普遍的思想方法叫“要么全有,要么全无”。

例如:一位一直得A的成绩的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得了B,为此而懊悔不及。他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彻底失败。这种思想由于过分地苛求自己,以至于害怕失败,一旦失误,便更加过分地对待自己。

另一种畸型的思想方法是,相信消极的事情会重复地出现。“我永远也做不好这件事。”他们不问自己怎样从失败中获得经验,而是被动地汲取反面教训“我本不该做这事”,“我绝不再做了”。使他们产生遭受挫败心理和负罪感而不能自拔。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教授称之“圣人——罪人综合症”。这种综合症的症状是这样的:一个完美主义者着手做一件事,例如:减肥。他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要求,严格控制饮食。只要他履行诺言,就自鸣得意,这是所谓圣人阶段,一旦偶尔贪嘴,稍微破例,就进入“罪人阶段”。一位完美主义者吃了一匙冰淇淋,就为“失败”搅得“坐立不安”,最后大开吃戒——把一夸脱冰淇淋吃得干干净净。

另外,在人际关系中,许多完美主义者感到孤独。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使自己的完美形象受到影响。他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对待别人却指指点点,评头品足。这样常常伤害别人,影响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导致他们最担心的孤独的境地。

要克服完美主义者习惯的思想方法,必须从思想认识人手。

首先,列出追求完美的长处和短处,认清其危害,才能改弦易辙。一个向心理学家求助的法律系学生,只能为她的追求完美列出一点好处:“有时它能使我干得更出色些。”她又列出四条缺点:使我精神高度紧张;我不愿意冒险干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它使我苛求自己,失去生活的乐趣;它使我不能容忍别人,大家认为我“事儿太多”等等。权衡利弊以后,她克服了完美主义的思想方法。

其次,设置切实可行的目标,即“较好地”做好工作,而不是“最好的”。这也许对完美主义者有所帮助。在人的一生中,最好地做出成绩,只能有一次。所以,把它作为成功的标准,怎能实现呢?相反,如果你的目标客观而又现实,你会常常感到轻松愉快,你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到自己富有创造性,自己的工作效率显著,因而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