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20048200000032

第32章 爱情心理学(5)

女性挨了骂,’固然会产生怨恨;但若对方骂得有理,女性也会出自一种愿意接受男性主宰的本能而心悦诚服。这时的男性如果因为内心有些歉疚而改变态度,就等于取缔了女眭表示服从的机会,结果反而因为行为缺乏一贯性而失去女性的信赖。

因此,遇到这类情境,男性完全可以潇洒一点,作出一副压根儿忘了那回事的样子,言行举止也仍和平日一样,就可以使女性很快忘掉昨天曾有过不愉快。

当然,这里所说的只适用于你斥责得有理的情况。你若是无理谩骂女性,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青年人应如何认识恋爱中的掩盖心理

掩盖心理是恋爱中的常见心理之一。它的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有意掩盖。二是无意掩盖。

有意掩盖主要发生在恋爱心切,而又自认某一方面条件可能遭到恋人不满的青年身上。这种做法的不恰当性是显而易见的。爱情需要相互信赖,需要彼此的坦率与诚实。谎话,也许能一时讨取对方的欢心;但是,隐瞒总不能持久,事情终究还是要呈现出它的真相。一旦谎言败露,或者大话不能兑现,那时当事人不就被动了?即使结婚成了家,对方了解了真实情况,也还会对你不加信任,甚至为家庭不和埋下种子。这是无须多言。因此,接下来我们要着重分析的是另一种掩盖心理:无意掩盖。

有一位A姑娘同B小伙子已经相爱半年多了。有一天,她向父母启开了心事。父母问她:“你以为他这个人怎么样?”

“他很好。”A姑娘答。

“好在哪里?”

她把他的优点、长处滔滔不绝地说了一通。

父母又问:“他有哪些缺点或者不好的地方?”

A姑娘沉思了一番,却只能够鸡毛蒜皮地讲些不着边际的小事。

父母笑了,和蔼地告诉女儿:“其实你们还没有真正了解呢!”

A姑娘所以说不出自己恋人的缺点,莫非B小伙子果真是个完人?当然不是。那又为什么呢?父母说他们还缺乏真正的了解,从道理上说果然只能如此解释,可他们毕竟已相爱了半年多,接触或许还相当频繁,理应有一定的了解。然而,A姑娘却难以发现她的恋人的弱点和缺点,看来,这主要并不是B小伙子在她面前有意掩饰自己的弱点,而在于爱情特有的审美感觉和享受,使A姑娘的视觉有些迟钝了。

爱情会美化恋人。心理学家认为,恋爱双方在审美感觉上丰富着感情的对象,这本身就是爱情的表现或者开始。“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侣出于亲昵的感情会把自己对象的外表美化;而且这种感情也会导致敏锐地发现并夸大对象的优点和长处,不自觉地掩饰对象的弱点和短处。有人说:“这是爱情造成的幻觉。没有这种幻觉,爱情就缺乏魅力。”实际上,这并不是幻觉,而是恋人间、尤其热恋中的情人间感情互悦的必然心理表现。因为情侣总有这样的感情和心理:即根据自己对所爱者的形象的审美再创造,来修饰和精炼自己亲昵的感情。你爱她,她的言语、行动、态度,给你以甜美的感觉,你当然会从好处想象她;即使对于她的过失处,你也会设想种种合理化的因素来加以淡化。

著名剧作家易卜生剧本中的温柔美丽的女主人公索尔薇格长久地等待着自己的情人培尔·金特。后来培尔·金特回来了,向她忏悔,而索尔薇格却回答说:“我的宝贝,你没有错!你给我的生命带来了欢歌。我赞美我们第一次幽会,还有这次相逢。”

明明培尔·金特无情地离开他发誓终身相好的索尔薇格而去,她不但原谅他,还甜美地回忆着他们的过去。这种不自觉——又可以说是自觉的——掩盖心理,正是爱隋带来的审美和意识错觉所造成的。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意识:竭力回避一切会引起不愉快的感觉和使美好感情遭到威胁的东西;而一切愉快的和希冀的东西,则会在神奇的修饰心理中得到改造和召唤。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如此,人们的爱情生活恐怕更是如此了。

事实上,爱情中的掩盖心理也不是单方面的。感情炽热的恋人,相互间都希望各自的行为能赢得对方的欢心。情人见面都要修饰一下外表,无非是为了给对方以愉悦的感觉。不仅仪表上是这样的,行为上的同一目的往往更明显:话拣对方爱听的讲,事拣对方喜欢的做。这倒并不是恋爱必然导致恋人间的虚伪相处,而更多的动因或许在于爱情需要感情的互悦和满足。_位心理学家说得好:“热恋中的男女,总是透过相互理想化和精神装饰化的棱镜看待对方。他们看到或者觉得,他们的对方一切都好、都美,甚至可说是神圣的。”

爱情中的掩盖心理是自然发生的,但若不注意,也会引起消极性的后果。热恋中的审美理想化同结婚后的审美现实化,必然产生矛盾。对于恋人客观存在的弱点、缺点和短处,越是不自觉地掩盖得厉害,婚后随着整体了解的加深,对恋人的失望程度越是大。

不少恋爱中感情炽热的青年,婚后不久就矛盾丛生,彼此指责对方:“变坏了!”其实,真正变的多数不是对方,而是自己的审美感觉和认识能力。热恋时的恋人,并不像自己当时感受到的那么完美,只是对方某些不好或不够好的地方被自己掩盖掉了;现在的爱人,也不像自己所叹息的那样“变坏了”,而只是对方本来面目的恢复使原被自己理想化了的感觉出现了裂缝。婚后的感情修复,固然不见得一定困难;但是比较而言,总是以婚前互相获得整体了解,避免婚后彼此失望感的出现来得好。失望终究会引起对婚姻和爱人的不满,诚然经过感情的修补,夫妻之间可以相好如初;但是,毕竟也有因修复不力或不及时而使婚姻遭受长期痛苦的。我们为什么要冒这个风险呢?

于是,我们应该接受这样的意见:恋爱中的掩盖心理需要调整。美化恋人,是正常的。但美化的应当是对方健美和高尚的方面。从爱情中获得感情享受,也是天经地义的,但这种享受应当有牢固的基础。为此,热恋中的人们需要控制自己火热的感情,对恋人进行整体的审度。一般说来,在理智的介入下,认识上的错觉可以避免,对恋人的全面了解至少是一定程度上的全面了解,是能够实现的。当然,这也需要双方配合。把自己的真实形象如实地介绍给恋人,可以说是爱情赋予相爱双方的责任。如果说,爱情会产生美化所爱者的心理现象,那么,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多少具有真实性。在感情炽烈的热恋中,在相互倾诉甜情蜜意时,也冷静地说说自己的弱点和缺点。

帮助对方获得对自己的全面、整体了解,以便相互提醒、督促,一起克服各自的弱点和缺点,恐怕不但不会降低感情的热烈程度,反而能使感情之火久燃不熄。

爱就要爱得真诚,不要轻易成为背叛者

人们之所以追求爱情,是因为爱情给人以幸福。但人们对爱情幸福的解释却几乎和人口数字一样多。

把爱情比作流水,认为幸福在于“运动”和“更替”的说法,我们并不陌生,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探索者”;然而,我们一旦撩开他们内心世界的帷幕,就会发现,恋人的频繁更替并没有带给他们“永叵的幸福”。

一位背叛了自己恋人的大学生,这样向我们表叙了他的悔恨:“我现在才感到自己的不幸,因为我再也不配得到纯洁的爱,也不能纯洁地爱别人了。在和现在的情人幽会时,我常常会暗自回想起美好的初恋来,实在是痛苦不堪……”

谁能料想,在那欢乐的浪花下面,流动着的却是悲哀的潜流?

那么,是什么原因在导演着这一出出心理悲剧呢?

在有选择爱情自由的当今社会,我们总是选择能够吸引自己的人作为恋人的。因此,我们爱一个人,总有一定的理由。但是,时间一长,这种理由往往会变得不那么充分起来。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恋人的优点,也习惯了爱情的幸福。于是,原来认为可爱的,现在觉得不那么可爱了,以前感到幸福的,现在变得乏味了,以前认为根本不算缺点的缺点,却显得讨厌了。这时,人们往往会拿自己的恋人与周围的异性作比较。

如果接近的异性有许多优点,尤其是有着自己的恋人所没有的优点,也就是其他异性与自己恋人的“爱元素结构”正好形成互补时(我们暂且把一个人能够吸引异性的长处称为“爱元素”,把这些“爱元素”的总和称为“爱元素结构”),便容易对其他异性产生兴趣,甚至动摇自己的爱情。

比如,恋人的秉性腼腆文静,性格温柔细腻,善于料理家务,而第三者的个性正好相反:热情、活泼、爱好艺术,容易激动,善于交际。这样,第三者对某些人往往就具有一种特别的魅力。暧昧的三角关系往往由此而生。

悲剧,也就往往从这里拉开了序幕。

我们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一个人的“爱元素结构”也就肯定不会完全。见异思迁者之所以觉得第三者可爱,往往是因为第三者具有一些自己恋人所没有的“爱元素”。这样便以为第三者比恋人更为理想,那就错了。因为他首先是拥有了恋人的全部优点后,才觉得第三者可爱的。

一旦失去了原来的恋人,得到了对方,他很可能发现,第三者的缺点远比自己原来恋人的要多得多,甚至无法忍受,发现了自己由于“比较失误”而造成的终生遗憾,最终尝到了“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苦果。

恋人间的“外散力”大于“内聚力”时。爱情便宣告破产。然而“内聚力”并没有消失,而是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

一对恋人就是一个小群体。一个群体的构成总是要有一定的内聚力促成并维持稳定的。因此,恋人间必然有一定的内聚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与内聚力相对应的外散力。

在这里,内聚力是指恋人间相互的吸引力和维系恋人关系的各种因素的合力。例如:双方的外貌、性格特征、学历、修养等个人条件;双方在交往进程中形成的爱情联系,如共同经历的事件、书信来往等;共同的利害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稳定;对维护恋爱现状有利的道德观念;于恋人发展感情有利的客观条件,如地理上的接近、接触和各自表现自己的机会多等。

与此相反,外散力是导致恋人这一小群体裂解的各种因素的合力。这些力都跟相应的内聚力形成矛盾和抵触,如:周围异性的个人条件;与周围异性在交往过程中的感情联系;不利于恋人关系发展与维持的各种利害关系;对恋爱现状有破坏意义的道德观念;对于恋人发展感情不利的客观条件或促成与第三者发展感情的条件。

在恋爱过程中内聚力越强。恋人关系就越稳定;反之,爱情则容易动摇。一旦外散力大于内聚力。恋爱便宣告失败。

这里一般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外散力的总和或某几项之和大于内聚力的总和,这类情况往往是~个渐变的过程;二是外散力的某一项在特定的环境和时间内大于内聚力的总和,这一般表现为突变过程。如许多材料都表明,大多数恋爱中的过错,都是迷恋于第三者的个人条件:或容貌,或风度,或个性等,置道德观念、与恋人的感情,甚至自己的旦旦信誓等于不顾,而与第三者发展起“爱情”来。这类人常常会为自己的冲动而后悔。另外,有时并不一定有第三者插足,而是仅仅因为环境压力或利害关系,也会出现对爱情的遗弃。如托尔斯泰的巨著《复活》中,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就是因为要去军队报到,奔自己的前程,而毫不犹豫地抛弃了爱着他并为他牺牲了少女贞洁的卡秋莎。

外散力大于内聚力,恋人群体解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内聚力已经消失。

聂赫留朵夫离开卡秋莎,虽然不是因为喜新厌旧,但他利己主义的自私行为已足使他悔恨终生了:当他在法庭上发现女犯人玛丝洛娃竟然是卡秋莎时,他的良心不是起来惩罚他了吗?以前和卡秋莎相处的幕幕情形不是也跳出来折磨着他吗?他再一次爱上了卡秋莎,然而,一切都已无可挽回了。

人们常用“藕断丝连”来形容离弃了爱情但又不能忘怀的人。过错者受到和原恋人间内聚力的牵制就是这种f青况。他们为自己的行为后悔,但这种后悔往往不能向任何人表露,尤其是不能让现在的恋人知道。这样的悲哀是难以言喻的。

抛弃幸福的人被幸福抛弃,这是命运的公正裁决。而人格的贬值则是悲剧的高潮。

最高层次的爱情应该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是靠憧憬、诚实、笃爱来实现的。一个人如果朝三暮四,便是其爱情的堕落,是对信仰的背离。他必然会在寻欢作乐中发现,恋人间一旦失去了互相信赖、挚爱的纯情,幸福的甜蜜也就不复存在。众所周知的《红与黑》中,于连在抛弃德·瑞那夫人之后重又占有她时,却深感这次得到的只是成功的胜利,而再也没有了以前的幸福。这便是他抛弃幸福所受到的惩罚:被幸福抛弃。

对自我人格的赞赏,是一个人精神欢愉的支柱;而人对自我的赞赏,通常是在别人的评价中得到的,特别是自己所爱的人的评价。

听听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自觉幸福时的心声吧:“她爱我!——而我对于自己也变得多么可贵了啊,我是多么……多么崇拜自己了啊,自从她爱我。”

真挚的爱情是互相的赞赏。同时也得到社会公正舆论的赞赏。这样的爱情使人具有因品德高尚而产生的美感,并由此而感到由衷的无穷欢乐。反之,背离了社会的道德规范,欺骗别人,欺骗自己,就会丧失对自己人格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