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20048200000038

第38章 身心健康心理学(4)

(2)暂时放下或忘却自己心中的日常事务(平时,一般人脑海里总是经常在思考着一些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或者将要去完成的事),这是一种主动的意识消除工作,对心身放松的效果影响很大。

(3)选择一种自我感觉较舒适的姿势,站的或坐的,躺的亦可。如果是白天,或者精神状态要进人兴奋阶段,最好选取站或坐的,如果要进入休息状态或睡眠状态,那么可以选择坐的或躺的姿势。

(4)活动身体上的一些大的关节与肌肉,做的时候速度要均匀缓慢,动作不需要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感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就行了。谈到肌肉放松,我们可以用意识注意每一块肌肉,或者用深度肌肉松弛法,使肌肉放松。深度肌肉松弛法的意思就是先使肌肉崩紧,然后再渐渐放松,从中去体会、感受其中的松弛。

(5)保持呼吸自然、舒畅。呼吸的调节是很不容易掌握的,因为呼吸既受自主神经的支配,又可用我们的意识去调节与支配。那么,怎样的呼吸最自然、舒畅呢?这只有当人根本不注意自己在呼吸,只靠身体的自然起伏运动带动呼吸时,这样产生的呼吸最自然,它既缓慢,均匀,使人处于一种舒适、安逸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悠然自得中忘掉呼吸,而不是直接有意识去控制呼吸。因为,人一旦有意识去注意呼吸的调节时,反而会使呼吸变得不自然。

(6)放松意识,注意集中。这是心:身自我放松术中最难做好的一步,因为我们的一些无意识心理活动会在我们意识松弛的时刻,侵入我们的意识“领土”。要使意识放松,无意识心理活动减少,我们可以用意识集中的方法。使我们的意念归一于某一对象。比如,想象一棵树,或者有意识地注意并放松整个身躯……最后,我们的意识可以达到一种清静与舒适的清醒状态。

(7)想象力的运用。这是最复杂的一步,也是调节身心平衡,战胜疾病的关键一步。古人就有“心诚事成”的说法,像瑜伽训练者就是在寒冬的喜玛拉雅山洞穴里,赤身想象周围是一个火炉,当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后,他就忘记了寒冷。

当然,心身松静术不是把姿势、肌肉的调整、呼吸和意识调节分开加以认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古人说得好:“息调则心定,心定则息调”。此外,练过松静术后,人所体会到的那种难以形容的轻松、内心洁净状态,是从不知不觉的无意识中自然产生的,也就是说它从对心身紧张状态的有意识调节开始,结果无意识地产生出心身两方面松静的自我最佳感觉。

青年人怎样才能预防神经衰弱

脑力是创造性劳动的必须条件。如同体力劳动不能没有双手一样。脑力劳动离不开健康的大脑。可是,不少青年学生常感脑力不足,有的得了神经衰弱病,心情焦躁不安。他们的处境是值得同情的。

目前青年人患神经衰弱常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负担重;二是精神因素;三是体质下降。在青年学生中,虽以不善于承受繁重的学习任务而致病者为多,但往往还掺杂精神因素和体质状况的影响。三种原因又互为因果,致使病因难以彻底去除,这是很多患病青年久病不愈的症结所在。

从病因入手调节大脑的功能,是治疗神经衰弱的根本措施。也是预防神经衰弱的重要手段。为此,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时注意调节脑力

脑力紧张带来了脑力疲劳。脑力疲劳发生时,使人感到注意力不能很好集中,思维变得迟钝,继而头昏脑胀甚至头痛起来。脑力疲劳是一种信号,它标志着大脑由兴奋过程在向抑制过程转化,提醒你该休息一下了。所以,疲劳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抑制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性机能,可以防止过度兴奋引起神经细胞功能的衰竭。

大脑活动的基本规律是兴奋和抑制过程的交替,这就要求我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安排适当的休息。

休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连续学习一个小时,至少应休息5~10分钟。比如,到户外散散步,呼吸些新鲜空气,但不宜做剧烈运动,否则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剧烈活动最好安排在下午4~5点钟进行。

睡眠是生理状态下全身最广泛的休息。青年人每天至少应保证7小时睡眠,才足以消除一天的疲劳。中午最好能小憩片刻,这不仅利于消化,而且能使下午和晚间的精力充足。

对青年人来说,一天中精力最佳的时间是在上午,可以安排较大比重的学习内容。不过,经过一夜睡眠,早晨起来最好做些轻微的体育活动,这样有助于解除睡眠造成的躯体疲劳感,调动起机体的活力,使大脑更好地投入战斗。

大脑活动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某个部位兴奋时常伴随其他部位相对的抑制。因此,我们还应该制订出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学习中单一地使用看、听、读、写或单纯地思考,比较容易发生疲劳;而如果几种方法配合或交替使用,不仅不易疲劳,还可提高记忆效率。同样,学习内容上在注意连贯性的同时,也要注意交替性;作习题累了,如果念念外文,就可暂时减轻一些疲劳感。

2.发挥精神的能动作用

保护大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避免精神因素对大脑的伤害。不论是强烈的精神创伤或持久的消极情绪——如悲观、抑郁、苦闷。都可以造成大脑机能的失调。产生神经衰弱。

情绪不稳定是青年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加上青年人在生活道路上面临着诸如升学、就业、恋爱、婚姻等重大课题,心理上经常存在着矛盾冲突;即或是平日的学习生活中,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青年人又具有富于幻想的特点,愿望与现实间也经常会发生矛盾。在患神经衰弱的青年身上,往往不难找出以上列举的原因。青年人神经衰弱发病者多,除了学习用脑过度外。精神因素也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学会情绪的积极转移,是排解不良情绪的有效办法。即通过他人帮助或自我疏导,解除精神负担,或者变更精神刺激的意义,学习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用“失败乃成功之母”以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道理鼓励自己,把消极情绪的原因化为积极情绪的动力。

排解不良情绪的根本办法在于建立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状态,使积极情绪充满心境。积极情绪——如乐观、进取、奋斗的精神,最能体现精神的能动作用,使人朝气蓬勃,不知疲倦。

3.体质强则神经健

大脑不断地需要血液带来的氧气和养料,也要不断地排出代谢废物。因此,它与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都有密切的联系。事实上,在身体的一些急性病和慢性病的病程中,都有可能引起或助长神经衰弱的发生和发展。

健康的体质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机能。为此,青年人应当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体育锻炼已被公认为促进健康和推迟衰老的要素。对于保持和增进大脑的工作能力同样具有良好的影响。

体育锻炼的方法很多,对青年人来说,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体力状况进行选择。除了体育锻炼外,增强体质还应包括营养及防病等措施。营养虽不是脑力的决定因素,但脑力劳动同样消耗能量物质,必须获得必要的补充。事实上,紧张的脑力活动所带来的生理上的消耗,并不亚于一个体力劳动者。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消化机能往往比较差。这就要求饮食既富有营养。又易于消化。

发展健康的心理,消除精神疾病的困扰

哈佛大学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指出,世界正面临精神病危机,这种疾病不仅损害人的健康,而且给商业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避免精神病困扰的重要措施,就是发展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心理就是平衡的心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低落和高涨的平衡

心理健康的人不会有长期的害怕、恐惧。或永恒不变的幸福感。碰到情绪或精神压力很大的时候,感觉到发狂或沮丧是难免的,否则的话,我们的心理就过于偏激。阳光普照的日子里,觉得很舒畅;碰到困难的时候,觉得害怕、焦虑;心爱的人离开了你,你会觉得忧伤;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不过,这些感觉通常都是短暂的,不久就成了平静的回忆,而那些事件也就和我们合而为一,成为我们过去的历史。

2.自己主张和别人建议的平衡

你不可以过于武断,满脑子都是自己的主张,也不能过于依赖别人的观念。这样才算拥有稳健、平衡的心理。要是你能倾听别人说的话,尊重别人的看法;在不赞同别人看法的时候,也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凡事都根据自己清晰而一贯的理念,那么你就有平衡的观点或开放的心灵。

3.注意宏观和微观的平衡

心理健康的关键,并不是这样或那样,而是既这样也那样。有两种同样值得向往的特质,这两种特质具有互补作用,保持平衡就是要介于这两种特质之间。假如只有其中一种特质单独存在的话,就成了偏颇而不健康——注意细节。也要能看到整个大情况。这两者之间要保持平衡。健康的心理要两者都能兼顾,掌握得住细节,也看得到整体情况,感觉得到有关的一般原则。受困于琐事,或者老是不切实际地一概而论,都是武断的结果,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健康的。

4.感觉和情绪必须保持平衡

为了要有健康的心理,感觉和情绪必须保持平衡。我们必须知道自己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受到感觉的压制。(我们不欣赏没有同情心的职业技巧,正如同我们不欣赏受到强烈情绪主宰,无法自制的人,这样的人会因此而言行失常。)害怕受到感觉的冲击,没办法应付感觉,上述两种情形往往会令我们否认或压抑自己的感觉,这是很不健康的。受到压抑的感觉,最后免不了以不健康的方式发泄出来,也许是发脾气。也许是内心积郁。直到形成心理病态。

上班族的生活中,有一些特别容易发生的不平衡状况,而且会造成问题。其中一些典型的不平衡状态,是发生在工作和游乐之间、家庭和工作之间、思想和行动之间、物质报酬和艺术或精神表现之间。这些不平衡的状态,一方面可能会导致过度,另一方面则可能会导致贫乏。心理不平衡,会造成家庭和人际关系的破裂,导致相当的压力,最后会发展成偏颇的个性。

若想以健康的方式来管理他人,首先就要把自己管理好,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平衡的生活。

多发出欢乐的笑声能防治疾病

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确实,在笑声中,焦虑、忧愁、烦恼、愤怒将烟消云散;愉快、喜悦、健康的情绪会给人带来无限的信心和力量。

笑。是一种独特而有意义的运动。它可以提高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当你在纵情欢笑的时候,面部肌肉将提拉收缩,胸廓起伏,腹部屈伸,这时肺活量迅速增大,横膈运动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充盈,大脑皮层也进入兴奋状态。这些微妙的生理变化,促进了人体新陈代谢的进行使细胞更加活跃。活动更加旺盛。有人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发现人在心情愉快舒适时,动脉血压可降低20毫米汞柱,每分钟的脉搏可减少七八次。反之,精神忧郁,血压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胆固醇含量相应提高。难怪医生把紧张、忧愁、气恼等情绪变化列为形成高血压病的一个主要原因呢!

笑。能促进人体腺体的分泌。你可曾注意到,在欢乐中由于消化液分泌的增多,食欲大大增加,吃起饭来会格外香甜可口。它还能调动内分泌激素的潜在力量,使人体内脏的神经机能得到改善,肌肉活动的功效不断提高。

它能增加肝脏的代谢功能,加强胆汁收缩,促进胆汁排泄通畅。有时笑得太厉害了,甚至还会“眼泪汪汪”,当然这是因为泪腺分泌大增的缘故。

笑,还能治病。不少医生常常把它作为心理疗法的重要手段。

相传,清代有个八府巡按,曾久患精神忧郁症,一次南巡犯病,请当地名医诊察,名医按脉审病后,煞有介事地说:“你患的是月经不调!”巡按听罢哈哈大笑,觉得此人出言荒诞,真是糊涂之极。回府后每想到此事不免暗自发笑,久而久之,病慢慢好了。数年后两人相逢,老医生才对他说:“君昔日之病,并无良药,但若心情愉快,便能不治而愈,我故意说你月经不调,目的是要你时常一想起此事就哑然失笑。”巡按这才恍然大悟。

尽管这是个难以稽考的笑话,但心理治疗是有生理学基础可寻的。

研究证明,在主管情绪的下丘脑和边缘叶之中,有着调节对立情绪的区域及机能,它们既紧密联系,又可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不断保持人体心理的平衡,协调多变的情绪。目前,国外已专门设立机构,运用心理疗法防治疾病,取得了成效。

不过。笑也要有一个限度。过分地喜悦,突发的情绪变化,往往会走向反面。中医认为“大喜伤心”。就是这个道理。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不是在中年中举后由于过喜的刺激而发精神病吗?不仅如此,古今中外因喜致死的还不乏其例:美国有一个55岁的商人,在经过20年分离后,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88岁的父亲,但他在见面时竟高兴地死去。

此外,笑还要注意场合,如吃东西时不宜嘻笑,否则食物会落入气管,呛得难受。工作时若不停地发笑会分散精力,造成不应有的差错。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爽朗愉快、无忧无虑的“乐天派”。往往是健康的。他因而也有机会在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