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家庭让孩子感受平等
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从而也足见家风的重要了。家是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各个家庭有各自的家风,书香门第有重视知识修养的家风、商贾人家有善于经营喜好物质的家风、农耕之家有勤劳朴实节俭持家的家风。各个家风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优势,成长在其中的孩子都会汲取到有益的养分。现代社会里,父母如何营造一种普遍适合孩子的发展的家风呢?我们的答案是——营造平等尊重的家庭氛围,建设民主型家风。
建设民主家风,不仅仅是对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模仿,更多是我们现今社会的现实需求。本来,世界上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的日趋早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明显了。在有些传统的家庭中,父母对待子女独断专行,特别是父亲不能公正地对待子女,甚至与子女的关系形同陌路。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例子,有些孩子一见父亲就不说话,做事也畏手畏脚;孩子稍大些,与父亲的交流更是越来越少,心里话从来不与父亲倾诉;等到大学毕业工作了,孩子与父亲已经到了形同陌路的阶段,别说父子感情,就是连一般的朋友关系都不如。这就是教育的悲剧,其责任不能归咎于孩子,主要的责任在父母,尤其是爸爸身上。
在民主型的家庭中,人际关系是亲切和谐的,家庭是温暖和睦的。父母亲切的眼神,孩子看一下就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感情上产生亲昵感、温暖感、亲切感、安全感。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是温暖、理解、民主式的,教育出来的孩子不是畏惧父母,而是亲近父母,与父母敬而亲之。
在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上,民主家庭长大的孩子对父母敢于说真话,敢于吐真情。父母的话,他们听得进,父母的话容易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感情。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的逆反心理逐步形成,不喜欢父母唠叨,更需要亲切、温暖的态度来亲近孩子,从而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民主型家庭的教育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孩子的人格,家庭民主,相互商量,父母主动引导孩子。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充分体现了孩子的个性,发挥了孩子的智力因素,激活了孩子的创新欲望和求知欲望。不民主的家庭,给孩子精神上,心理上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他的各种因素就会在压抑中成长,那是一种不健康的成长。他体现的是胆小、敏感、猥琐。这样孩子很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孤僻、不合群、暴力倾向严重,喜欢说假话。
孩子一天天长大了,开始对客观世界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父母在处理家庭事务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意见,让孩子也有发言权,如家庭要购买新物品、安排节假日活动等,不妨大家一起来商量,让孩子也说说看法,参与讨论,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只有在家庭中形成民主的风气,才能保证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如果做父母的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管他是否理解,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孩子虽说年龄不大,但他也是有自尊心的。他希望父母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只是长辈,更不希望父母摆出一副长者姿态动辄训人。
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了解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爸爸不妨遵循“父母=朋友+老师”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试试,如果孩子能把你当成知己和一面镜子了,你们的关系就会融洽一些。对一个他认为谦逊忠厚的朋友他是不会隐瞒自己的,因为教育本来就意味着伴随和支持。只有父母放下架子,做称职的父母,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就一定会走进孩子的心灵。
温馨提示:
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了解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
好爸爸不可让父教缺失
好爸爸对孩子民主管理与开放教育,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对孩子大胆放手的同时,好爸爸不能让父教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为父之道一直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不可否认,传统的“父严父道”、“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观念有其局限性和不合理之处,但是,如果一味讲求民主,对孩子缺乏必要的管束,也是片面和不对的。尤其现在,许多父亲忽视了自身所承担的精神和道德上的教养责任,把工作与养家看作父职的全部,有意无意间忽视了孩子,忽视了父亲的教养职责和为父之道。这种必要的父教缺失,使母亲全部承担了孩子的主要教养,会使得孩子的成长出现问题。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究竟承担何种角色?对孩子的教育究竟有多么重要?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事实上,爸爸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和独特的,是母亲不能完全替代的。
首先,父亲的角色与影响是母亲无法替代的。父亲不是家庭教育的配角,也不是“第二个母亲”。众多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教与母教有着天然的区别:在婴幼儿时期,母亲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父亲则更多是通过身体运动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在游戏规则方面,母亲倾向于迁就孩子,而父亲则更注重“立规矩”;父亲对孩子形成勇敢、自信、果断的个性更为重要,而母亲对形成稳定、温顺、合作的个性则更为关键。
第二,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贯穿其一生的。自婴儿出生始,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就开始了,而并非要等到童年时期才能体现。在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父亲对育儿工作的贡献越多,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越高。婴儿与父亲的关系将影响孩子以后的同伴行为和同伴关系,具有安全父婴依恋的孩子,在游戏中较少消极的情感反应,与其他孩子交往时不紧张,具有更高质量的同伴关系。
第三,父亲对女孩和男孩有同样重要的影响。早期研究忽视了父亲对女孩的重要性,而现有研究表明:父亲在女孩的成长中同样不可或缺。父教缺失可能对女孩的性别角色形成造成混乱,那些只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面对陌生男性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焦虑,来自离婚家庭的女孩更早、更频繁地与男孩约会。研究还发现,与那些只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相比,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具有更高的教育期望,并且在自然科学、数学、语文和历史等标准化成就测验中获得更高的分数。
即使不看这些心理学范畴的分析数据,只是观察那些与爸爸关系亲密,有良好父教的孩子,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爸爸对孩子管理教育越多,孩子长大后越能适应社会,其成才比例也越高。
有些父亲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事必躬亲,比母亲管的还多。但是,其效果却未必好,很多孩子需要的不是父亲对其生活学习上的具体照顾,而是一种父亲形象的榜样,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父爱并不代表父教。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好爸爸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家教责任意识
好爸爸要意识到,孩子从一出生,自己就应该承担起养育的责任,不能把教育孩子、关爱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妻子。很多爸爸年纪尚轻,对家庭生活准备不足,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没有强烈的家教责任意识。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忽略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爸爸们要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作用,应该努力在精神世界里给孩子关爱,而不能只充当家庭财政提供者的角色。
第二,多拿出时间陪伴孩子
忙,绝对不是忽略孩子的借口。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工作非常忙碌但仍然给了孩子良好教育的父亲,他们的秘诀就是工作是工作、孩子是孩子,两者并不矛盾,并且后者要比前者重要。其实陪伴孩子并不是每天无时无刻都在他身边,只是需要你在他身边能经常地关注他、陪伴他、正确地引导他。孩子游戏时一句简单的鼓励,孩子考了好成绩后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有意思的故事,都能让孩子感到快乐。与其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希望获得更多的成果,不如抽出一点工作的时间陪伴孩子、关爱孩子,这样获得的成果更大、更有长远意义。
第三,和孩子一起游戏
游戏是孩子童年时全部快乐的来源,要重视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成年人总以为孩子幼稚,对那些游戏很快赶到厌烦。但孩子却时刻离不开游戏,他的所有生存发展的技能都是从游戏中得来。要想自己的父教能够收到良好效果,与孩子一起游戏是最为直接和有用的方式。体育游戏可以促进孩子身体发展,智力游戏可以增进孩子的智力,亲子之间的互动游戏能够加深父子之间的感情,如此美好又有效的方法,好爸爸一定要经常使用。
第四,和孩子一起学习
孩子要做作业,如果好爸爸能够和孩子在一张桌子上学习,这样能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还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助孩子解答学习中的难题,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你经常这样做,与孩子一边学习一边互相监督、提问,必定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你还可以适时地给孩子一些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使孩子学习的兴趣保持下去。有些家长对孩子厌学感到束手无策,其实只需要家长一起和孩子共同学习,就能有效解决,这是好爸爸给孩子父教的良好途径。
招数五:与孩子一起干家务
爸爸收拾家务时,可以让孩子一起参加家务劳动,做一些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又能加深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许多孩子常常把做家务当做一种另类的游戏,并且喜欢在这个劳动过程中向爸爸倾诉自己的心声。爸爸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告诉孩子人生道理,解答孩子心中的疑惑。
温馨提示:
陪伴孩子并不是每天无时无刻都在他身边。在孩子游戏时一句简单的鼓励,孩子考了好成绩后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有意思的故事,都能让孩子感到快乐。
好爸爸一定尊重孩子的隐私
人人都有不愿告诉别人的私事,这便是隐私。个人隐私应得到尊重,法律也规定保护个人隐私不许侵犯,这便是隐私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自己的隐私,当然也就享有隐私权,好爸爸要尊重孩子的隐私,不能随意侵犯他的隐私权。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隐私问题认识不够,常常有意无意侵犯孩子的隐私,殊不知,正是父母认为本是小事的事情对孩子伤害很大,甚至最终导致亲子之间爆发冲突,产生不可弥合的情感裂痕。孩子生活在家庭中,本身处于较弱势的地位,其生活活动空间有限。有点隐私,很容易被父母窥见。许多家长发现孩子有什么不对劲或有什么秘密不愿意透露时,会千方百计地去窥视孩子的抽屉、书包和日记,或者偷偷翻看孩子的手机短信,过分的甚至会私拆孩子的信件。孩子们对父母的这些所作所为非常反感,侵犯孩子的隐私权有哪些危害呢?
1.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因为其稚嫩的心灵修复能力很差。把自尊心比喻为花瓶,隐私就是瓶上的细小裂纹,当父母的如果肆意侵犯孩子的隐私,细小的裂纹就会扩大成不可修复的伤痕。所以,家长应细心保护好这个花瓶,让孩子的心灵免受损伤。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其自身的独立意识开始萌芽,并不会因为家长的压制而消失。这时的孩子多少会有一些秘密不想告诉家长。如果爸爸偷看自己的日记、检查信件、追查电话、查阅短信、翻查书包等,孩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挫败感,会认为家长根本不尊重自己。虽然父母认为这样做是在关心孩子,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防止孩子走入歧途。但是孩子却未必能够全部理解,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无足轻重,没有得到必要的尊重,许多孩子就是这样出走、逃学和混上社会的。
2.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阶段,都会有一种渴望独立的思想,在某一领域不受干预,即使做错了事,有的孩子也愿意偷偷地改正;学习落后了,也有想暗自追上去的自信心。因此,父母不应该侵犯孩子的隐私,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挫败。如果家长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窥探孩子的隐私,一旦被孩子发现,其强烈的挫败感和对家长的不信任感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