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让生活更快乐的哈佛实用心理学
20055700000016

第16章 为什么人人都有嫉妒心理?——哈佛人的精神分析心理学(1)

你有没有嫉妒心理?嫉妒心理从何而来呢?这是很多人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因为在现实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嫉妒心理,而嫉妒心理则会给人带来焦虑与失落,甚至会使人的精神出现问题。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始祖弗洛伊德看来,人类一切的个体或社会行为都来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在动机和欲望受到外界的压制后,神经系统就会出现障碍。此外,他还指出,病态的人应该正视自己内心深处被压抑的诸多问题,通过对自我的精神分析达到克服自身心理障碍的目的。

1. 乘车中的位置选择是如何出卖了你的内心?

在乘车过程中能看出一个人怎样的心理特征呢?面对这一问题,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通过下面的心理测试为你找到了答案。丹尼尔·戈尔曼进行的心理测试题目是:

你和三个好朋友外出乘坐出租车时,通常会选择坐在出租车的哪个位置?

A. 坐在前面副驾驶的位置上。

B. 坐在司机后排的位置上。

C. 坐在后排靠近右侧的位置上。

D. 坐在后排中间的位置上。

选择A:选择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人是个心思缜密的人。做好自己分内工作的同时,你也会帮助其他人完成工作,即使有时你感觉到很劳累,也会坚持帮助别人。但对于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你会婉言谢绝,因为你是个愿意付出但不求回报的人。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能得到你的帮助,同时这些人也能和你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选择B:你是个自尊心非常强的人,自身也拥有很强的控制欲望。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你都不喜欢被别人支配,而是喜欢指挥别人。很多时候,你给人的是一种高傲的姿态,别人通常会抱怨与你交往会感到有压力。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你表面上看似高傲,但内心深处还是乐于帮助别人的,只不过你帮助别人的方式不能令人接受罢了。而只要适当地作出调整,别人一定会改变对你不好的看法。

选择C:你是个细心的人,同时也是个善于照顾别人的人。在别人眼中你是个行动果断而又敢作敢当的人,因此你也能获得更多的朋友。但是你并不是一个善于向别人敞开心扉的人,如此一来,别人有时候就会对你产生误解,但在他知道你的良苦用心后,你们之间的误会就会烟消云散。

选择D:很多时候,你是个内心害怕孤独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你或许是个缺少主见的人,喜欢听从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别人在身边帮助你,你就会表现出焦虑的情绪,甚至还会寝食难安。无论在何种场合,你都习惯于在团队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你心里感到一丝慰藉,不至于感到孤单。此外,你是一个不喜欢和别人争吵的人,因此,别人在与你沟通时会感觉非常顺畅,甚至让人觉得你是最好的聆听者。

丹尼尔·戈尔曼通过多年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所选择乘车座位的位置是其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因为现实中确实存在乘车恐惧症。关于一些人在乘车时心理出现恐惧的病因,至今仍在研究中,但可以肯定的是,乘车时所产生的恐惧心理与这个人在某段时间的特定经历有关。丹尼尔·戈尔曼认为,当患者遇到与其发病相关的事情时,这件事情就会成为刺激其恐惧心理的根源,而当时此事情中的其他并非恐惧的刺激也会作用于这个人的大脑皮层,在双重效应的影响下,便会形成条件反射。因此,以后再遇到相同的情景时,即使是无关紧要的刺激,也能在瞬间刺激患者的心理,引发他们的恐惧情绪。

比如有位女性在乘坐汽车时总会坐在后排座位上,因为她的心里有这样一件令她挥之不去的经历:一天她搭乘朋友的汽车上班,她坐在前排副驾驶的位置上,她一直认为这个位置不仅方便和朋友聊天,还可以欣赏到沿途的风景。可当车行驶到一个没有交通指示灯的拐弯处时,一个骑着山地车的年轻人飞快地过来,朋友急忙刹车,虽然车及时刹住了,也没有撞到骑山地车的年轻人,可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那名女性的头部却撞在了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上,万幸的是只擦破了一点皮。每当回想起这段经历时,这位女士都会心有余悸地感叹:“简直太危险了,以后我绝对不坐在前排的座位上了。”在此后乘车的时候,这位女士果然再也没有坐在前排副驾驶的位置上,而都是选择坐在后排的座位上。因为她在心理上已经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乘车恐惧症。

丹尼尔·戈尔曼认为, 对 患 有 乘 车 恐 惧 症 的 人 最 好 采 取“ 行 为 疗法”,而根据他的介绍,借助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但在用行为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首先要了解患者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在患者发病时予以指导,以减轻并解除患者乘车的恐惧感。

2. 移情效应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魔力?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克曾在校园里做过这样一个问卷式心理调查,其测试的题目是:

如果你正在和好朋友聊天,而好朋友的朋友却忽然到访,并使你们的聊天终止,这时你会怎么办?

A. 对朋友的朋友视而不见,等待其离开。

B. 主动和好朋友的朋友攀谈。

C. 站起来和好朋友道别。

D. 和好朋友的朋友打完招呼后借故离开。

选择A:别人都说好朋友的朋友就是自己的朋友,但这句话在你这里是行不通的。在你看来,自己不认识的人就不是你的朋友,因此当你看到好朋友的朋友过来时,你不会和他们打招呼,而对其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除非你的好朋友介绍你们认识,你才可能去和他说话。在骨子里你是个高傲的人,很多人会认为你是个不容易接触的人,即使别人说得对,你也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但很多时候,你这样的做法会让你的好朋友感到尴尬,因为他不能接受你如此冷漠的态度。

选择B:你是个热情的人。很多时候,你是一个能快速融入到新环境中的人。当你来到一个新环境中时,在对环境不熟悉的情况下,你是第一个敢于打破沉闷气氛的人,也是个懂得营造良好沟通气氛的人。你在别人眼中绝对是个交际高手,可以在任何环境中与不同性格的人打成一片。而能将好朋友的朋友当成自己的朋友是你最大的优点,因为在你的观念里,对待好朋友的朋友就应该友善,这样不仅能多结识一个朋友,还能让你的好朋友有面子,最终加深你们之间的友谊。

选择C:在别人眼中,你可能是个对人冷漠的人,而且你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很多时候,你是个主观意识很强的人,认为别人要以自己为中心,别人没有做到这一点后,你的情绪就会变得非常糟糕,认为别人是有意在给你制造麻烦。你的好朋友看到你的情绪发生如此变化后,虽然想安慰你,但知道你的个性后就会选择沉默不语。

选择D:你给人的印象还是不错的,别人对你的评价也相当好。你是个性格开朗且细致入微的人,你的好朋友非常愿意与你在一起,因为你能帮助他们答疑解惑。此外,你是个懂得察言观色的人,可以敏锐地感受到外界的事情,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你的好朋友会经常在外人面前称赞你,认为你是个值得交往的人。

史蒂芬·平克教授做这个心理测试的目的实际上是为研究心理学中的移情效应做必要的准备。在他看来,心理学中的移情效应是把对特定对象的感情因素转移到与该对象密切相关的人或事情上的一种心理特征。这种移情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经常听到“你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我喜欢你的一切”等此类的话,这些都是将情感转移到相关对象上的集中体现。

史蒂芬·平克在研究中发现,不仅是爱的情感能够产生移情效应,藏在一个人心里的嫉妒、恨、厌恶等都会发生转移。他经常对他的学生说:“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由爱产生的移情效应被称为爱屋及乌的话,那么由恨而产生的移情效应同样可以被称为恨屋及乌,这些都是人们的心理发生变化的结果。”

通常,心理学中习惯将移情效应看成是一种心理定式,心理学家不能从道德上来评价它的是与非,但是,移情效应有时候确实涉及了道德领域。和一切心理定式一样,它也会产生道德问题。比如有些公司为了赢得利益会请当红歌星、国际影星、体坛名将、政界要员以及文化界代表人物等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名人为公司做商业广告,而这其实就是一种移情效应的表现形式。

在公司的公关活动中,设法把对社会有影响力的名人的情感迁移到自己的产品上来,或是转移到自己企业的知名度上来,是很多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中惯用的策略:针对人们的兴趣和爱好大肆开展宣传活动,增加“受”者对“投”者的好感,增加人们对自身产品的关注度和喜爱,最终赢得人们的信任和良好的口碑。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凡事都有利与弊,移情效应用得好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变成一件糟糕的事情。如果某家公司利用移情效应请明星代言虚假的产品,虽然产品知名度提升了,但却会遭到人们的唾骂,这样的公司或明星还谈何长远发展?

史蒂芬·平克教授在日常的授课中还经常向哈佛学生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他的高中同学毕业后便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做起了汽车零部件营销员,而为了将汽车零部件市场拓展到印度,他的这个同学就与印度塔塔汽车公司的产品部经理进行了电话沟通,并道明了要和塔塔汽车公司合作的意愿。塔塔汽车公司的产品经理听完后火冒三丈,认为这是竞争对手的不怀好意,拒绝了合作的要求。然而,平克教授的这个高中同学并没有放弃,而是凭借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不远万里来到了塔塔汽车公司产品经理的办公室,但这个经理却只许诺给他10分钟的会面时间。

两人见面后,教授的高中同学以自己的出生地是在印度作为开场白,随即双方便在愉悦的气氛下进行了交谈。接下来,史蒂芬·平克教授的高中同学又回忆起从小在印度生活的经历,并对印度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紧接着,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拿出一张已经泛黄的黑白照片给经理看,产品经理惊喜地发现照片中竟然有自己最崇拜的人——印度圣雄甘地。此时,平克教授的高中同学指着照片中另外一个人说道:“这个人就是我的祖父,他曾经和甘地一起合过影,是一对亲密的伙伴。从小祖父就告诉我要做像甘地一样的人,我一直牢记着祖父的遗训。”由于塔塔汽车公司的产品经理非常崇拜甘地,所以当看到眼前这位此前自己并不喜欢的人竟然也视甘地为学习榜样后,他对其产生了好感,并愉悦地谈起了合作事宜,最终双方皆大欢喜。

显然,这就是心理学中移情效应的神奇魔力,用史蒂芬·平克教授的话来形容就是:“移情效应可以在瞬间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并让这个人改变自身的行为。而这个人的改变是发自内心的,好像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指引着他们。”

3. 正确发泄情绪,其实是一种正性体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詹姆斯曾经指出:“人类所产生的情绪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正确发泄。”许多心理学家已经把情绪发泄视为人类生活中一种积极的因素——如果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得不到正确的发泄,势必会给人们造成不良的后果,但是任何情绪的发泄都必须采取正确的发泄方式。

在哈佛大学趣味心理学课堂上,史蒂芬·平克教授曾这样问他的学生们:“你们知道如何正确发泄情绪吗?”对此,史蒂芬·平克给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测试题:

1.人应该从不或极少发泄情绪。

2.要避免发泄愤怒情绪,因为绝大多数人会误解为仇恨。

3.宁愿掩盖对朋友的愤怒情绪,也不冒失去朋友的危险。

4.没有人能够靠发泄情绪在争论中获胜。

5.宁愿自己解决心中的怒火,也不向别人倾诉。

6.遇到不好的情况时发怒,是不成熟或不高尚的反应。

7 . 你正对某个人发泄情绪时,处罚对方可能是不明智的行为。

8.愤怒不断高涨,只会将事情弄得更糟糕。

9.情绪不好时,应该尽量掩饰,因为发怒会让一个人出丑。

10.当你对亲密的人感到愤怒时,应该以某种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尽管这样做会使你很痛苦。

每题共有三种选择,即,A.同意。(1分)B.部分同意。(2分)C.不同意。(3分)将每题的选择所对应的分数相加,便可以看到测试结果。

测试得分在10~16分的人:你必须承认,你在情绪的掌控和发泄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为你不懂得如何处理和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从而改善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或许你的内心已经感受到了蓄而不发的不良情绪给自身或朋友带来的烦恼,但你仍旧不懂得如何去改善。因此,请记住,正确表达出你的内心情绪,哪怕是愤怒,都胜于将一切深埋在心底或者事后幻想以及后悔等。

测试得分在17~23分的人:你对怎样表达、发泄不良情绪和使不良情绪烟消云散,以及这样做的道理都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但你对于情绪的掌控和发泄仍然存在不足,不过还有改进的空间。

测试得分在24~30分的人:你是一个懂得如何更好地表达和掌控自己情绪的人,虽然你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良情绪,但你总是能够正确地将之发泄出来。另外,你还懂得如何利用自身的情绪发泄去改变他人的情绪,从而使你在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维护周围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