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神啦!万能的需求心理学
20056500000030

第30章 需求心理学(29)

品牌,可以满足人们的归属需求;定制,可以满足人们的个性需求。正如巴拉巴拉(BaLa BaLa)童装的一则广告所说:“即使儿童也不愿意撞衫!”

趣味链接

为什么萨特拒绝“诺贝尔”,斯科特嘲笑“奥斯卡”

获得诺贝尔奖,意味着一个人在科学界、文学界归属于一个顶尖群体。这个群体的人可以如此签下大名:某某某——诺贝尔奖获得者。

然而,1964年,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拒绝领受,并发表了声明:“我不能接受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高级文化机构授予的任何荣誉。”当年,社会主义的东方集团和资本主义的西方集团彼此对峙,然而,萨特既不愿归属于东方,又不愿归属于西方:“我不愿被机构化,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显然,萨特拒领诺贝尔文学奖,是为了摒弃群体意志,坚持个体意志,从而满足个性需求。萨特表示,他只愿意署名“让·保尔·萨特”,而不愿署名“让·保尔·萨特——诺贝尔奖获得者”。

美国演员乔治·斯科特则拒绝归属于“奥斯卡奖获得者”。斯科特曾三次断然拒绝奥斯卡奖提名。因为在《巴顿将军》一片中成功饰演巴顿将军,斯科特获得1971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然而他只愿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拒领奥斯卡奖的演员。他嘲笑奥斯卡奖只是一种“小儿科”之类的玩意儿。

股神巴菲特说,父亲从小就教他,不要依靠别人的是非判断而要依靠自己的是非判断行事。为此,他常常自问:“你是愿意被全世界看做最好的情人,而被自己看做最糟?还是愿意被自己看做最好的情人,而被全世界看做最糟?”前者,以群体意志为中心,可以满足归属需求;后者,以个体意志为中心,可以满足个性需求。

在快乐和利益上的得失或取舍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个性。感性的“快乐”代表着先天的或体内的利益,表现为基因、器官、本能、营养和体力等各种要素;理性的“利益”代表着后天的或体外的利益,表现为知识、工具、技能、财富和权力等各种要素。

毕达哥拉斯的个性体现为知识,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于是,只有他才能如此自负地说:“既有人,又有神,还有像毕达哥拉斯这样的生物。”乔丹的个性体现为技能。“魔术师”约翰逊曾说:“在NBA有两种球员,乔丹是一种,而其他人是另外一种。”贝多芬曾在一封信中怒斥一位公爵:“公爵以前多的是,现在多的是,将来多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贝多芬的个性体现为他所掌握的工具(钢琴)和他所掌握的器官(失聪)。希特勒曾经在一次群众集会讲演中说:“你们之所以是你们,是因为我;我之所以是我,是因为你们。”希特勒的个性表现他所掌握的权力。

为什么天才往往是一些怪人、疯子?因为天才往往是人们追求个性的产物。

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当年科学界流传着一句话:“全世界只有三个人懂得广义相对论的真正内涵。”同样,弗洛伊德于1900年出版了《梦的解析》,初版600册书8年以后才售完。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两人的相同之处在于:犹太人,学说发表之初没人理解;而两人的相异之处在于:前者遭到了很多不懂装懂人的谩骂,后者获得了很多不懂装懂人的赞颂。

萨特说:“没有个性,人类的伟大就不存在了。”

华人,为什么有时被视为“白人”,有时被视为“黑人”

——归属需求

在南非,为了获取同等的快乐和利益,1994年以前,白人统治时期,华人试图同化于白人的群体意志,然而不能,他们在法律上被视为“黑人”;1994年以后,黑人统治时期,华人试图同化于黑人的群体意志,然而不能,他们在法律上被视为“白人”。两个时期,华人都遭遇歧视。

直到2008年6月18日,南非比勒陀利亚高等法院做出了一项裁决:华人在法律上等同于“黑人”。终于,华人同化于黑人的群体意志——《黑人经济权利法案》和《公平就业法案》,从此可以享受上学、就业、培训、创业、升职和税收等方面的种种优惠和优先待遇。

个性,就是褒扬以个体意志为中心的快乐和利益;归属,就是褒扬以群体意志为中心的快乐和利益。个性和归属,是价值取向上的异化和同化。个性需求,是在快乐和利益上个体意志异化于群体意志的欲望;归属需求,是在快乐和利益上个体意志同化于集体意志的欲望。

归属需求是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满足追求以群体意志为行为价值取向的欲望。

归属需求的行为动力机制:趋同避异(趋褒避贬)。

为什么当官的喜欢“奥迪”,经商的喜欢“宝马”

小资是一系列品牌堆砌出来的,有人曾经如此描述:曾几何时,一种叫做“哈根达斯”的冰激凌无限风光,它和一张叫“宜家”的木桌,一杯叫“星巴克”的咖啡,一条叫“CK”的裤子,一瓶叫“一生之水”的香水,一只叫“SWATCH”的手表,一个叫“路易威登”的皮包,一本叫《挪威的森林》的书,一条叫“史努比”的小狗,共同支撑着一个概念:小资。

如此,名牌成了现代社会的图腾。在中国,当官的喜欢奥迪,经商的喜欢宝马。为什么?因为,奥迪是官员的图腾,宝马是商人的图腾。在长安街上,乌拉拉横冲直撞的一定是奥迪。在高速路上,一会儿漂移,一会儿摆尾的多半是宝马。如果想显示权力,就开奥迪;如果想炫耀财富,就开宝马。

图腾,是原始社会各个具有血缘关系的群体把某种动物、植物或天象当做自己祖先加以崇拜的现象。名牌,是古老图腾的延续,成为群体意志和群体意志之间彼此相互识别的标志,从而满足人们的归属需求。

在美国的大街小巷,有一种现象,本田机车常常是一个人骑,而哈雷机车往往是一帮人骑,为什么?因为美国的哈雷机车是一种凝结了某些群体意志的图腾。

哈雷机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早,哈雷成为凝结“地狱天使”群体意志的图腾。地狱天使,原是一支美国航空兵大队的名称,1946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而被解散,所有凯旋、战功卓著的飞行员因此失业,他们感到愤怒。于是,骑着哈雷在大街上呼啸穿梭、惹是生非、砸窗毁店,成为“地狱天使”表达群体意志的特有方式。

20世纪60年代,在现实生活中左冲右突的嬉皮士,最终也选择哈雷作为凝结他们群体意志的图腾。嬉皮士们头上披着怪异的发型,身上穿着破烂的牛仔,脚上蹬着粗犷的皮靴,然后跨上哈雷,发动引擎,轰大油门,呼啸而去,四处流浪。当然,始终伴随着他们的还有摇滚音乐、酒精毒品和哈雷刺青。

然而,哈雷的最大成功在于美国的主流社会——白领阶层也在哈雷那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图腾。铮亮的金属、坚实的质地、炫目的色彩、粗犷的结构、巨大的轰鸣、狂野的速度,哈雷机车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刺激着白领阶层的神经。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驰骋、驰骋、驰骋……

如果一种品牌能够升华为凝结某一群体意志的图腾,那么哈雷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成功和最为典型的品牌图腾。最为古老、虔诚的图腾崇拜方式是文身,而至今被人们文在身上最多的商标就是哈雷。1983年,哈雷车主俱乐部(HOG)成立,成为全球最大的车主组织,目前在世界各地拥有分部1200个、会员88.6万名。

HOG是一个轰鸣的种群,多为高级白领组成,通过哈雷机车及哈雷的头盔、风镜、服饰、玩具和刺青等来演绎他们共同的群体意志——“生性无忌”(Born To Be Wild)。

为什么有人宁愿当“鸡头”,有人宁愿当“凤尾”

有人宁愿当鸡头,比如,混在穷人堆里当一个富人,如此常常受人敬仰;有人宁愿当凤尾,比如,混在富人堆里当一个穷人,虽然常常被人鄙视。然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在穷人堆里,往往倾向于以穷人的思维考虑问题;在富人堆里,常常倾向于以富人的眼界观察世界。

日本人手岛佑郎,在《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一书中,试图传达这样一种思想:宁愿位列富人队伍之尾,不愿站在穷人队伍之首。站在穷人之首,只能归属于穷人的群体意志;位列富人之尾,便能归属于富人的群体意志。虽为鸡头,只属于鸡;虽当凤尾,便属于凤。如此,宁为凤尾,不为鸡首。如此,愿意俯视别人最终可能被别人俯视,愿意仰视别人最终可能被别人仰视。

天津滨海新区伴景湾房产广告提醒消费者如何选择归属。

主题:混居形式会让你忘记自己是谁。

正文:

对大人物来说,

居住在多个层面角色混杂的范畴,

会破坏自己心目中的生活氛围,

失去共通的生活语境,

这也就意味着在失语中忘记了自己。

圈子里的大人物都能体会得到。

“伴景湾”——居住大人物的地方。

和小人物在一起,只能同化于小人物的群体意志;和大人物在一起,可能同化于大人物的群体意志。刘禹锡在《陋室铭 》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和鸿儒在一起,白丁和白丁凑一块。

深圳香榭里花园房产平面广告试图告诉人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主题:香榭里的价值,源于……

正文:

看一个人,

要看他的朋友,

人生活在一个生存链中,

每一个环节都与相关的环节,

互为依托。

“你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可能就是什么样的人。”

因此,

聚集深圳精英最多的社区,

邀请您加入这个生存链,

非常好的人文资源。

俗话说:“画眉麻雀不同嗓,金鸡乌鸦不同窝。”你是谁,就跟谁在一起;你跟谁在一起,就是谁。为什么?因为,你朋友,便是你的意志;你朋友的意志,便是你!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相处融洽就是因为拥有共同的群体意志。

趣味链接

为什么男人喜欢留“短发”,女人喜欢留“长发”

男人为什么喜欢留短发,穿裤子,女人为什么喜欢留长发,穿裙子?似乎,说不出个道道来。短发、裤子,不是胡须;长发、裙子,不是乳房——不是男人或女人特有的玩意儿。在清朝,男人梳辫子,女人盘发髻;在斐济,男人穿裙子,女人穿裤子。

如此,短发、裤子,是男人的图腾;长发、裙子,是女人的图腾。图腾,是人与人确立归属的标志。男人和女人,既是性别上的区分,更是意志上的区分。

汉代才女班昭说:“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东方和西方的价值观念一致褒扬男人的“刚强”和女人的“柔弱”,贬抑男人的“柔弱”和女人的“刚强”。当然,群体意志需要某些外显形式:男人叼上大烟斗才显“大男人”,女人穿上高跟鞋才是“小女人”。

意志——价值观念,既是快乐和利益的反应,又是快乐和利益的调控,反应是被动的,调控是主动的。意志,可以将男女的性别差异缩小或放大,甚至颠倒。

有些父母,因为喜欢女孩而把男孩当女孩养——让男孩追求女孩的归属,因为喜欢男孩而把女孩当男孩养——让女孩追求男孩的归属。结果,心理上与同性群体意志的异化和与异性群体意志的同化往往会导致荷尔蒙分泌的失调。轻者,冒出了不少“娘娘腔”、“假小子”;重者,出现了不少“同性恋”、“异性癖”。

同性恋、异装癖和异性癖等是两性人。他们或她们,或男人身、女人心,或女人身、男人心。两性人,既有先天性的,又有后天性的。有一个男孩,父母从小给他梳小辫,穿裙子,还让他蹲着小便。结果,长大了说话羞羞答答,举止扭扭捏捏,还强烈盼望着能像同班女生那样常有男生陪伴左右。虽然,医院检查下来生理上一切正常,但是,最终还是做了变性手术。

对变性动物来说,性别既是先天的,又是后天的——既是一种生理角色,也是一种心理角色。变性动物,介于雌雄同体和雌雄异体之间,具备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但在一个时期内只有一种细胞发育成熟——或先雌后雄,或先雄后雌。它们的变性法则为:大小决定雌雄——一个个体后天的性别取决于这个个体对自己在这个群体中体形大小的认定。花,先雌后雄。在生活中,丈夫带着成群妻妾在浅滩觅食、嬉戏和游弋。一旦丈夫不见了,妻妾中个头最大的就会取而代之,并在一个星期内完成角色转换——退去卵巢,长出精囊。

似乎,人类依然保留着祖先雌雄同体的某些特征。男人,只是以分泌男性荷尔蒙为主,还少量分泌女性荷尔蒙;女人,只是以分泌女性荷尔蒙为主,还少量分泌男性荷尔蒙。一旦分泌失调,性别便易搞错。变性动物的变性过程给了人类一个明证:心理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理的变化。

对人类来说,工具(道具)的变化可能会引发心理的变化,心理的变化可能会引发生理的变化。

为了让男人更男人,让女人更女人,意志——阳刚和阴柔,需要通过短发和长发、裤子和裙子来表达。男人更男人,才能更好地获得一份男人特有的快乐和利益,比如,李连杰一身功夫,是纯爷们儿的范儿;女人像女人,才能更好地获得一份女人特有的快乐和利益,比如,林志玲一声嗲音,让全世界男人都晕。

性别,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精神的;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社会的;不仅是生理的,而且是心理的;不仅是先天的,而且是后天的。总之,男人和女人不仅是生出来的,而且是养出来的。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女人》一书中说:“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呜呼,上帝设计了雄性和雌性,人类制造了男人和女人!短发或裤子,长发或裙子,为人们的性别归属提供了一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