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神啦!万能的需求心理学
20056500000033

第33章 品牌定位学(1)

在科学领域,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比如,“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原理既来源于又运用于众多与“物”有关的应用学科,比如工程学、机械学、建筑学、信息学、通信学、材料学、电气学……

依据这种互动原理,我研究《需求心理学》的方法不是采用模拟的“实验”,而是采用现实的“案例”。

“需求心理学”一个更为准确的名称应该是“人理学”,与“物理学”相对。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一门基础学科,可以体现、运用于众多与“物”有关的应用学科,比如工程学、机械学、建筑学、信息学、通信学、材料学、电气学……

与“物理学”一样,“人理学”也是万能的。“人理学”是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一门基础学科,可以体现、运用于众多与“人”有关的应用学科,比如制度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军事学、新闻学、品牌学、广告学、营销学……

当然,本书只将“人理学”运用于品牌学、广告学、营销学,形成“品牌定位学”。

品牌定位学包含两个理论:需求定位理论和多维定位理论。需求结构理论是需求定位理论和多维定位理论的基础。对一个品牌来说,36种需求就是36个位子,36个位子就是36个市场。如此,《需求结构图》就是《品牌定位图》。

以下一则帮宝适(Pampers)广告案例,可以说明需求结构理论、需求定位理论和多维定位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帮宝适一次性纸尿裤,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0项发明之一。然而,1961年由美国宝洁公司推出的时候,市场反应很一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次性纸尿裤的市场份额一直不足1%。

为什么会如此?

1961年包装上的广告:"Instead of a diaper.No plastic pants needed.”(再也不用换尿布了,且无须塑料衬垫。)

调查结果发现,问题出在广告定位上。起初,广告将产品定位为“便捷用品”。然而,便捷只对母亲有利,对孩子呢?没有利,虽然无害。如此,母亲们只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帮宝适,比如,带着孩子外出时。在家里,妻子绝对不会当着丈夫或婆婆的面使用一次性纸尿裤。因为母亲们有一种内疚感,是否偷懒?是否浪费?于是,新的广告定位为“健康用品”——能够保持婴儿体表干燥、舒适和卫生。“便捷”是对母亲有利,而“健康”是对孩子有利。从此,纸尿裤的销量大增。

后来,通过“婴儿表情”系列广告,表现帮宝适为婴儿带来的利益。广告口号:Absorbs what others don"t(吸湿能力比什么都强)。

那么,为什么帮宝适不能定位于“便捷需求”、只能定位于“健康需求”呢?

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形成一个需求结构。在这个结构中,需求和需求之间有的关系是相顺的,有的关系是相逆的。比如:

尊严需求肯定利己性需求、否定利他性需求;

道德需求肯定利他性需求、否定利己性需求。

某种需求的利己性或利他性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决定的。在帮宝适纸尿裤案例中,便捷是对母亲有利,是利己性需求,往往被道德所否定——便捷需求和道德需求之间是相逆关系;而健康是对孩子有利,是利他性需求,常常被道德所肯定——健康需求和道德需求之间是相顺关系。

帮宝适案例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一个产品必须在错综复杂的需求结构中确定一个恰当的位置,从而找到一个恰当的市场。从帮宝适案例可知,需求定位理论建立在需求结构理论之上。

当然,为品牌实施定位,涉及需求定位、群体定位、品质定位、价格定位、渠道定位和心智定位等。帮宝适的消费群体有两个:母亲和婴儿。开始,帮宝适定位于母亲,满足她们的便捷需求;后来,定位于婴儿,满足他们的健康需求。如此,定位是多维的,并且各种定位之间必须契合。在帮宝适案例中,道德定位与便捷定位、母亲定位之间的契合度低,所以销售差;而道德定位与健康定位、婴儿定位之间的契合度高,所以销售好。

如此,需求定位理论和多维定位理论,可以为品牌定位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四.需求结构理论

需求分为:

3种“第一级”需求:快乐需求、利益需求和意义需求。

6种“第二级”需求: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人格需求和信念需求。

36种“第三级”需求:在《曾献需求结构图》中,各种需求由下而上、由左至右排列。

3种“第一级”需求中,包含着6种“第二级”需求;6种“第二级”需求中包含着36种“第三级”需求。需求和需求之间在三级层次上形成了一个立体结构。

各种需求的划分具有动物学、人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依据。

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然而,需求和需求之间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层次关系。层次分为“一级层次”(比如,由低到高为:快乐需求、利益需求和意义需求)、“二级层次”(比如,由低到高为: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三级层次”(比如,由低到高为:存活需求、繁育需求……享受需求)。如此,一级层次包含多个二级层次,二级层次包含多个三级层次。

如果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一个“梯子”,那么我的需求结构理论是一个“套娃”——3个大套娃中各有2个中套娃,6个中套娃中各有6个小套娃。

在需求层次理论中,需求和需求之间只有一个纵向的层次关系;而在需求结构理论中,需求和需求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既有纵向的层次关系(三级层次、二级层次),又有横向的层次关系(一级层次)。

然而,“层次关系”只是表象,“原衍关系”才是实质——需求和需求之间是原生和衍生的关系。在《曾献需求结构图》中,凡在下为原生性需求,在上为衍生性需求;凡在左为原生性需求,在右为衍生性需求。

低层次需求是原生性需求,是高层次需求的基础;高层次需求是衍生性需求,是低层次需求的发展。

一、在三级层次上的“原衍关系”

需求和需求之间的“原衍关系”在动物的进化史上留下了痕迹。动物经历了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几个发展阶段。原生动物是最为原始的动物,是唯一一种单细胞动物,比如草履虫,只有一种需求——存活需求。

草履虫,无性生殖,在生长过程中,一套生理结构会变成两套生理结构,然后两套生理结构分离,一个母体分裂成两个子体。然而,因为生死不分、母子不分,“存活需求——个体生命的延续”和“繁育需求——家族生命的延续”也不分(详看《第一章第一节——存活需求》)。随着海绵动物进化出了有性生殖,两性分离导致了生死分离、母子分离,于是“存活需求”和“繁育需求”也分离了(详看《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繁育需求》)。

没有神经系统的原生动物和海绵动物尚未有安全需求,当年,既没有猎者(主动的追击者),也没有猎物(主动的躲避者)。生命到了腔肠动物时期才进化出了神经细胞、感觉细胞和运动细胞,拥有了触觉——无距离的反应能力。之后,节肢动物进化出了完整的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根据古生物学家的发现,约在5.43亿年前的寒武纪初期,属于节肢动物的莱德利基三叶虫进化出了最早的眼睛……随着眼睛、耳朵的出现,动物具备了视觉和听觉——有距离的反应能力,于是出现了一个在前面逃、一个在后面追的场面。如此,动物出现了猎者和猎物的分离——存活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分离(详看《第一篇第一章第三节——安全需求》)。

如此,在三级层次上,存活需求是原生性需求,繁育需求、安全需求是衍生性需求。整个需求结构,有点儿类似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

二、在二级层次上的“原衍关系”

当一个猎者在后面追的时候(为了吃——满足存活需求),意味着动物进化出了一种情感——渴望;当一个猎物在前面逃的时候(为了命——满足安全需求),意味着动物进化出了一种情感——恐惧。如此,在生理需求的基础上,进化出了心理需求。

如此,在二级层次上,生理需求是原生性需求,心理需求是衍生性需求。

再比如,作为一种生理需求,繁育需求分为繁殖需求和养育需求。繁殖(育卵、妊娠)——母体和子体之间的体内营养转移过程,受制于植物性神经系统,是没有心理调控机制的生理过程;养育(哺乳、饲喂)——母体和子体之间的体外营养转移过程,受制于动物性神经系统,是具有心理调控机制的生理过程(详看《第一篇第二章第五节——亲情需求》)。

繁育需求起始于两性之间的心理互动(爱情需求),养育需求维系于两代之间的心理互动(亲情需求)。

同样,在二级层次上,生存需求、人格需求是原生性需求,发展需求、信念需求是衍生性需求。

三、在一级层次上的“原衍关系”

动物的“器官”和人类的“工具”彼此一一对应。鱼类通过“鱼鳔”的充气和排气进行水中沉浮,潜艇通过“水仓”的充水和排水实现水中沉浮。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工具”是动物“器官”的模仿、改造和升华。长矛是利齿的仿制,盾牌是盔甲的盗用,而坦克是利齿和盔甲混合后的升级版本。

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前者是器官和工具的合二为一,后者是器官和工具的一分为二。如此,人分为器官人和工具人,拥有两个利益平台——营养平台和财富平台。营养平台是器官人(作为动物的人)的平台,追求先天或体内的利益(12种快乐需求),以器官、基因、营养、本能和体力等要素为核心,比如,刚需族买房,是一种器官性需求——存活需求。财富平台是工具人(作为人类的人)的平台,追求后天或体外的利益(12种利益需求),以工具、知识、财富、技能和权力等要素为核心,比如,投资客买房,是一种财富性需求——财富需求(详看《第二篇——利益需求》)。

如此,在一级层次上,快乐需求是原生性需求,利益需求是衍生性需求。

然而,“作为动物的人”和“作为人类的人”是一对矛盾。人作为动物(器官人),在营养链上,个体与个体之间是“同类关系”——建立在相同器官之上的关系,如此人有追求“同化”(平等)的倾向。人作为人类(工具人),在财富链上,职业和职业是“异类关系”——建立在相异工具之上的关系,如此人有追求“异化”(效率)的倾向。平等和效率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这一基本矛盾之上,产生了两种人格——权利和义务。通过权利和义务,或伸张弱者的快乐和利益,或节制强者的快乐和利益,一个社会的平等和效率因此获得一种平衡。如此,在“快乐需求”和“利益需求”的基础之上,又衍生出了“意义需求”。

12种快乐需求,受制于“趋乐避苦”行为动力机制;

12种利益需求,受制于“趋利避害”行为动力机制;

12种意义需求,受制于“趋褒避贬”行为动力机制。

本书的《需求心理学》部分将对36种需求一一做出详细的描述。

五.需求定位理论

衍生定位方法

“需求定位理论”是“需求结构理论”在品牌学、广告学、营销学中的实际运用。需求定位理论建立在两个系列的“原衍关系”基础之上:

一个系列是根据生命的进化过程来确定的需求和需求之间的“原衍关系”——“原生性需求”和“衍生性需求”,由此构成《曾献需求结构图》;

一个系列是根据产品的发展历程来确定的需求和需求之间的“原衍关系”——“原生性定位”和“衍生性定位”,由此构成《曾献需求定位图》。

如此,《曾献需求结构图》,即《曾献需求定位图》或《曾献品牌定位图》。

两个系列的“原衍关系”存在着惊人的一致性,比如香烟,由满足“享受需求”向满足“社交需求”衍生;而玫瑰由满足“美感需求”向满足“爱情需求”衍生。

需求定位理论的一个核心为:根据“生命的需求原衍关系”来确定“产品的需求原衍关系”。一般而言,一个产品发展在先的为“原生性定位”,发展在后的为“衍生性定位”。反映在《曾献品牌定位图》中,凡在下、在左的为原生性定位,凡在上、在右的为衍生性定位。通过实施“衍生定位”,一个品牌因此而形成“双层需求定位”或“多层需求定位”。以下根据二级层次上的“原衍关系”,将“衍生定位方法”做一简单的划分。

方法一,由“生理需求”向“心理需求”衍生。

——案例:哈根达斯冰激凌(Hagen-Dazs)

原生性定位:享受需求

衍生性定位:爱情需求

一份哈根达斯,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被《纽约时代》杂志誉为“冰激凌中的劳斯莱斯”。然而,如此高价从来不愁没人掏腰包,只因它的广告——“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Love her,treat her Hagen-Dazs.)该广告几十年来成为一句流行语,并让哈根达斯成为一种爱情的象征。

广告对男人说:“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于是,女人对男人说:“爱我,就请我吃哈根达斯”。妙哉!

方法二,由“生理需求”向“生存需求”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