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眼力:刘光启自述
20077000000018

第18章 刘墉书法漫议

刘墉是清朝乾嘉时期的政治家,也是著名书法家和诗人。我结合藏于天津博物馆的刘墉的书法轴,谈一谈刘墉的书法。

《书法轴》这件作品没有写干支,是刘墉老年的书体。

刘墉( 1720-1804),字嵩如,号石庵、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他生于书香门第,显宦之家。他的祖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 1685)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 1724)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

刘墉于乾隆十六年( 1751)中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谥文清,人亦称刘文清。

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可用"静"、"淡"、“清”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而书写则墨色浓郁,有"浓墨宰相"之称。

乾隆皇帝酷爱书法,对书法家要求严谨规范,独宠"馆阁体",扼杀了书法艺术的个性,使其趋于退步。刘墉的书法,不随俗,初从赵孟頫入,法魏晋,学钟繇系,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中后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有名于时,"名满天下",政治文章皆为所掩。刘墉的书法与同时期吸取金石碑版营养的翁方纲以及颇具古朴多姿的成亲王、铁保,合称"翁"、"刘"、"成"、“铁"四家,与稍后受汉学影响,追踪汉魏六朝,突破"馆阁体"束缚呈现书法新貌的金农、郑夑 (郑板桥)等相应,起承前启后作用。

刘墉的书法写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颜体。我们看书体,首先看是什么体。书体,对每一位书法家以及整个的书法来说,只是一个泛指。实际上具体写和泛指是不一样的。以写得最多的颜体为例,为什么同样是写颜体,可写出来的字体又有所不同,因为颜真卿在世七十七岁,留下来的碑帖特别多,如《颜家庙碑》、大字的《麻姑仙坛记》、小字的《麻姑仙坛记》、《多宝塔碑》、《东方朔画像赞》、《中兴颂》等等,这些碑帖、书法作品,在他不同的年龄段里,书法面貌是不同的。

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写了一辈子颜体,为什么和这件刘墉《书法轴》的颜体不一样呢?因为董其昌写的是颜真卿四十多岁时写的《多宝塔碑》。颜真卿这一时期的书法特点是,带有唐人写经的经味。所以董其昌写出来的颜体是经味的,尽管后来董其昌也写过《东方朔画像赞》等颜体,但《多宝塔碑》的颜体,已经在董其昌一生的书体里定下了调子。所谓的调子就是董其昌写经味的颜体。

天津著名的书法家华世奎,写了一辈子颜体,为什么他写的颜体和刘墉所写的颜体也不一样,因为华世奎写的是颜真卿《东方朔画像赞》,以及《麻姑仙坛记》。

刘墉所写的颜体是颜真卿中年所书的《中兴颂》、《东方朔画像赞》。颜真卿到了中年以后,在书法造诣上已经相当成功。刘墉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所以他的书体和宫外的人所写颜体不同,带有馆阁体,紧凑,不敢放。因为刘墉为皇帝身边的御用书家,其字体、行笔、入笔,都受着一定的限制。此外就是时代特征,他的时代特征即有馆阁体的拘谨,同时又受书法家的影响,他是在董其昌的影响之下写的颜体。所以当你欣赏刘墉的作品时,其时代风格给你的感觉,一是董味,董其昌的味道;二是,拘谨,馆阁体的风格。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是在宫里做事,或者是御用书家。

同时,刘墉还受他父亲刘统勋的影响,刘统勋给我们留下来的书法作品也特多。刘墉的家学渊源,从小便受着家庭书法的熏陶。尤其在北方来说刘墉的书法就算是一个大家。

当时也有人认为刘墉的书法好像是墨猪,用墨写出来以后就是一摊泥。实际上,凡是假冒刘墉书法的字体,写出来都跟墨猪似的,因为一是用的墨软;一是字没有力度。假的刘墉就是一个字,像,却不具备刘墉书体的内涵,如馆阁体的拘谨等。

刘墉的小楷写的是钟繇的小楷,写得相当好。钟繇( 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人,出身于东汉望族,祖先数世均以德行著称。其为魏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曾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刘墉的小楷虽说是写钟繇,但是董味仍然特别浓,仍然是馆阁体,这一路的刘墉没有墨猪。这就需要我们多看,多比较,和刘墉的真迹对比,从他的行笔入笔着手。

刘墉《书法轴》这件作品,其书体不单是颜体,主要的是写钟繇的《荐季直表》,写得非常好。这件书法作品的用纸是乾隆年间的腊笺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