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正:持正不阿
20080200000018

第18章 是非分明 正直不阿(7)

回到德州时,康熙召见郭琇说:“朕在吴江县见到了百姓为你修建的生祠,百姓常年供奉不断,都说你是清官,可见你不负皇恩,忠心可鉴。朕要你再赴江南,担任湖广总督,整顿江南风纪,快快整装上任吧。”说罢,御笔写下“赐郭琇‘一代直臣’,任湖广总督”几个大字。

◎故事感悟

郭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连续几年政绩江南第一,充分说明了其鞠躬尽瘁、爱民如子的崇高品质。更为难得的是,郭琇不畏权贵,直言敢谏,刚强不屈,实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史海撷英

康熙开放海禁,废止圈地

康熙八年,康熙诛杀鳌拜,遂废止了鳌拜的所有弊政,如禁海、圈地。

康熙八年(1669)三月八日,康熙颁旨,命永远停止圈地,开放海禁。清初为了遏制明朝末年的海上战斗力,实行海禁。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为满足贵族对土地的主导权和笼络八旗将士,清政府派遣官员到汉族民田跑马圈地。此为清朝严重弊政,于康熙八年废除。

我们熟知的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源于乾隆于1757年颁布的禁海令,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文武双全,既精通传统文化,又涉猎西方科学;既能上马左右开弓,御驾亲征击退噶尔丹,又能治国安邦善于管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收复台湾,显示了康熙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康熙有着过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康熙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以条约确保了国家在黑龙江的领土不被侵犯;康熙还特别重视教育,包括自己子女,奠定了持续100多年的“康乾盛世”。

◎文苑拾萃

京剧的形成

京剧源于明朝的昆曲和京腔,形成于乾隆、嘉庆年间。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系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会,衍变而成,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和善恶之分,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是非分明的高允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篇》

高允(390—487),北魏文学家。字伯恭。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初被征为中书博士,迁侍郎,授太子经书。曾与崔浩同修国史,后浩以国史案被杀,他以太子营救得免。

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拓跋部人。在东晋初年,拓跋部还是我国东北的一个游牧部落,后来吸收了中原文化,逐步建立了封建的经济制度。386年,鲜卑贵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就是魏道武帝。魏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以后,任用了一批汉族士人当他的谋士,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数崔浩。

崔浩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立下了很大功劳,受到北魏三代皇帝的信任。魏太武帝即位以后,他担任司徒,掌握了朝政大权,还派了几十名汉族士人担任各地郡守。这样,他和鲜卑统治者之间就发生了矛盾。

魏太武帝派崔浩带几个文人编写魏国的历史。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

崔浩和他的同事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当时,皇帝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崔浩手下有两个文人偏偏别出心裁,劝崔浩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让百官看,来提高崔浩的声望。崔浩自以为功大官高,没有什么顾虑,真的花了大批人工和费用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还把石碑竖在郊外祭天坛前的大路两旁。国史里记载的虽是史实,但是上代的北魏文化还十分落后,有些事情在当时看来是不体面的。过路的人看了石碑,就纷纷议论起来。

北魏的鲜卑贵族认为这丢了皇族的面子,就向魏太武帝告发,说崔浩一批人写国史,是成心揭朝廷的丑事。

魏太武帝本来已经嫌崔浩自作主张,一听这件事,就发了火,命令把写国史的人统统抓起来查办。参加编写的著作郎高允是太子的老师。太子得到这个消息,着急得不得了,把高允找到东宫(太子居住的宫),跟他说:“明天我陪你朝见皇上,如果皇上问你,你只能照我的意思答话,别的什么也别说。”高允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就跟随太子一起上朝,太子先上殿见了太武帝,说:“高允这个人向来小心谨慎,而且地位比较低。国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请陛下免了高允的罪吧。”太武帝召高允进去,问他说:“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

高允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崔浩管的事多,只抓纲要。具体内容,都是我和别的著作郎写的。”太武帝转过头对太子说:“你看,高允的罪比崔浩还严重,怎么能饶恕呢?”太子又对魏太武帝说:“高允见了陛下,心里害怕,就胡言乱语。

我刚刚还问他来,他说是崔浩干的。”太武帝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高允说:“我犯了罪,怎么还敢欺骗陛下?太子刚才这样说,不过是为了想救我的命。其实太子并没问过我,我也没跟他说起过这些话。”

魏太武帝看到高允这样忠厚直率,心里也有点感动,对太子说:“高允死到临头,还不说假话,这确是难能可贵的。我赦免他的罪就是了。”魏太武帝又派人把崔浩抓来审问。崔浩已经吓得面无人色,什么也答不上来。太武帝大怒,要高允起草一道诏书,把崔浩满门抄斩。

高允回到官署,犹豫了半天,也没有写出半个字来。太武帝派人一再催问,高允说:“我要求再向皇上面奏一次。”高允进宫对太武帝说:“我不知道崔浩还犯了什么罪。如果仅仅是为了写国史,触犯朝廷,也不该判死罪。”魏太武帝认为高允太不识好歹,大喝一声,叫武士把他捆绑起来。后来太子再三恳求,太武帝气消了,才把他放了。

事后,太子埋怨高允说:“一个人应该见机行事。我替你告饶,你怎么反而去触怒皇上?我想起这件事,真有点害怕。”

高允说:“崔浩做这件事私心重,是有错误的,但是,编写历史,记载帝王活动、朝政得失,并没有错。再说,国史是我和崔浩及其他人一起编写的,出了事,怎能全推给他呢?殿下救我之心,我是十分感激的。但是要我为了活命说违背良心的话,我是不干的。”

魏太武帝到底没有饶过崔浩,把崔浩和他的几家亲戚满门抄斩。但是由于高允的直谏,没有株连到更多的人。据太武帝自己说:要不是高允,他还会杀几千个人呢。

452年,魏太武帝被宦官杀死。

◎故事感悟

说真话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尤其随着阅历和年纪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戴着面具生存,尤其在面对生死问题上。但高允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即使面对满门抄斩的后果也不昧着良心说假话。

做人做事就要坚守律则,高允的持正不阿表现了一个正人君子的气节和正义之心。

◎史海撷英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438)下诏,凡是50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并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开展灭佛的行动。

寇谦之早年就热衷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纳。

◎文苑拾萃

太和五铢

太和五铢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于太和十九年(495)铸造的钱币。形制类五铢钱,然制作粗疏。“太和五铢”四字呈方折篆体,直读,光背。因许民间自铸,故铜质混杂,大小不一。大者径2.5厘米、重约3.4克,小者径2厘米、重2.5克左右。太和五铢铸行有限,流通仅在京师洛阳一带,未成北朝之统一通用货币,故传世及出土数量亦少。

苏轼直言国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称为“三苏”,与汉末的“三曹父子”齐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他与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在政见上有很大的分歧,也曾受到过排挤,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些而心存不满怀恨在心。尽管他与王安石有分歧,却对事而不对人,并没有将新法一概否定,而是充分肯定新法中积极的一面。

北宋初期,制订了一种差役法,到王安石变法前一直沿用。一种法律,只有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才会逐渐地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民户们在充役时并不懂各项劳役的技艺要求,监督的官员又暴虐地驱使责打,有的民户因应差而破产,地狭人众之乡,竟也有终岁服不完劳役的。王安石在宋神宗时改为“免役法”,使民户按等第高下交钱,以钱雇役。但这往往又会成为一种新的负担,直接的受害者还是普通百姓。

其实,王安石的变法是为了民富国强,希望能够以此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北宋王朝的统治能够得以巩固。

但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被罢相。由于王安石与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仍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其子王雾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溘然病逝。

新法失败后,反对新法的司马光代替王安石为相。司马光只知免役法之害而不知其有利于百姓的一面,制定了恢复差役的政策,安排主管人员,设置专门机构,苏轼也在其中任职。

关于这件事,苏轼不从成见出发,而是直陈自己的观点,他说:“法律有连续性,事情才容易办,事情只有逐渐进行百姓才不会受到惊扰。现在您要骤然罢免役法而行差役,这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

意见反映到宰相那里,司马光对此不以为然。苏轼仍坚持自己意见,又到政事堂去陈述。司马光这次可急了,愤怒地指责了他,但苏轼无所畏惧,继续说:“以前韩琦曾就陕西义勇的事务提出主张,您当时是谏官,当堂与他争辩十分尽力,韩琦为此很不高兴,您并不顾忌这些。我过去曾亲耳听您说过当时的详细情况,怎么今天您当了宰相,就不许我把话说完呢?”司马光也被他责问得笑了起来。

苏轼就是这样守正不阿。他为官清正,为民兴利除弊,政绩颇多,口碑甚佳。至今,在黄冈、杭州、海南岛等地区,都有苏轼的祠庙。

◎故事感悟

苏轼体国爱民,直言敢谏,他的人品正如他的诗一样豪迈正直。苏轼持正不阿、不畏权势的崇高品质和他的事迹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流传,深受后人称赞。

◎史海撷英

苏轼和王安石的矛盾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的人。王安石22岁考中进士,苏轼小王安石16岁,23岁那年考中进士,两人都被视为栋梁之才,而且皆以诗文名世。两人真正的交锋是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开始的。当时,苏氏兄弟服完父丧回到京师,苏轼被任命为直史馆、权开封府推事。此时,受到神宗信任,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变法新政。这样,两个大文豪同朝为官,争端便由此而起了。

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的勇气锐意改革,但关键的问题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面前,在“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之教”的国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面前,改革的动作到底是激进好抑或是渐进好?王安石思想竣急,无论是起用新人,还是施行新法,都体现了大刀阔斧的超常风格。而苏轼呢,他并非不主张变革,他只是希望不要“太急”了,因为“法相应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因此,两个人的政见也就凿枘难合。

◎文苑拾萃

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