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正:持正不阿
20080200000007

第7章 皓月当空 正大光明(5)

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工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像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两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像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的问题。”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两三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魏征还主张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唐朝原定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一次,为了多征兵巩固边境,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男子全部应征,魏征坚决不同意。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也弄来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唐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举了三个例子。太宗虽然觉得言词尖刻,难听刺耳,但心中仍很高兴,认为魏征忠于朝廷,是以精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于是便下令停止执行征召中男入伍。同时奖赏魏征金瓮一口,以资鼓励。

在个人享乐方面,魏征经常犯颜直谏。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去,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去了。”还有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气。魏征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地追求享乐而灭亡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供应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欲望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太宗听了这番话肃然心惊,以后很注意节俭。

对于唐太宗的品德修养,魏征也很重视。他直言不讳地对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引用荀子的话告诫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对唐太宗震动很大,他一直牢记在心。一次,太宗问魏征怎样才能做一个明君,魏征就讲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虞世基专门投隋炀帝所好,专说顺话,不讲逆耳之言;专报喜,不报忧,结果隋朝灭亡。由此魏征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和唐太宗相处17年,一个以直言进谏著称,一个以虚怀纳谏出名,尽管有时争论激烈,互不相让,最后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纳谏,这种君臣关系在历史上极为罕见。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恐怕是历代大臣所能享受的最大哀荣了。魏征成为唐太宗预防自己犯过的一面明镜,这充分体现了魏征在唐太宗治理国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魏征以直谏著称,但并非不讲究进语艺术,他有时也能以文才雅兴暗喻讽劝,委婉地开导太宗,使其醒悟改过。贞观十一年,太宗到洛阳巡视,魏征随百官同行。太宗在洛阳宫西苑宴请群臣,又带群臣泛舟积翠池。太宗指着两岸的景色和宫殿,对大臣们说:“隋炀帝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宫殿园苑遍布京都,结果官逼民反,身死异乡。而今这些宫殿、园苑尽归于我。炀帝亡国,与佞臣阿谀奉承、弄虚作假、助纣为虐有很大关系,你们可要引以为戒啊!”魏征立即回答道:“臣等以宇文述等佞臣为戒,理固当然;望陛下以炀帝为鉴,则国家太平,万民幸甚!”唐太宗一听魏征之言,觉得很有道理,主张君臣共勉。他又要求群臣赋诗助兴,群臣恭请太宗先赋,太宗略一沉思,立即朗声吟道:

日昃玩百篇,临灯披《五典》。

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

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

天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

这首诗,太宗命名为《尚书》,他以《尚书》中的骄奢淫逸的昏君为例,指出他们身败名裂、国破家亡是由于作恶多端,咎由自取。那些克己俭朴、勤政爱民的明君,尽管在历史上不多,但却名垂千古、青史流芳,这就在于他们注意修养,不断做好事,为民谋利所致。太宗此诗,通过咏史,抒发了自己立志做一个“克己明君”的襟怀。群臣一听,齐声赞颂。太宗要求群臣逐一赋诗,魏征当仁不让,立赋《西汉》一诗,他朗诵道:

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

终籍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这首诗,魏征以西汉初年几个有作为的皇帝高祖、文帝、景帝、武帝为例,说明帝王贤明,勤劳国事,既建武功,又修文治,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魏征希望太宗向刘邦等帝王学习,既“受降”于秦王子婴,建灭秦之武功;又礼遇儒生叔孙通,开文治之基业。太宗聪颖过人,一听此诗,便知魏征暗含讽意,他激动地说:“魏征忠心耿耿,不仅以奏疏谏我,而且赋诗时,又以礼仪开导于我,真可谓知古德的忠直之臣。”

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很高。有一次,他问群臣:“魏征与诸葛亮相比,哪个更为贤良?”岑文本说:“诸葛亮才兼将相,魏征不如他。”太宗却说:“魏征以仁义之道辅佐我治国,希望我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就此而言,诸葛亮也不能同他相提并论。”可见,在唐太宗的心中,魏征的才德是何等之高。

◎故事感悟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可能就会因太多主观因素而蒙蔽双眼,做出错误的判断。要想弄清真相,就要多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能偏听偏信。魏征直言敢谏、持正不阿,他的才德之高是公认的,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史海撷英

良臣与忠臣

贞观元年(627),魏征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做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

◎文苑拾萃

魏征劝驾

唐太宗到九成宫居住的时候,有宫女要回京城,住在县城的驿站里。不久右仆射李靖和侍中王珪也来了,县吏按照规定让宫女们搬走。唐太宗知道这事后很生气,说:“李靖那些人也太霸道了!当地官吏为什么偏袒李靖而怠慢我的宫女?”就下令查处那些人。魏征劝阻道:“李靖他们是陛下的心腹大臣,而宫女只是给皇上皇后打杂的奴婢。要论各自的职守,两者根本没得比。再说李靖等人因公外出,各地官吏要向他们打听朝廷的纲纪,回来后,陛下也要向他们询问民间疾苦,他们当然应该和下面的官吏见面。至于宫女,除了要供给她们饮食之外,官吏没有义务去参见她们。如果以这种罪名处罚他们的话,恐怕对陛下仁德的名声不利。”唐太宗这才息怒,宣布不追究县吏和李靖他们了。

刚正不阿二贤人

◎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柳浑(714—789),字夷旷,一字惟深,本名载,柳悛六世孙,襄阳人,唐代名相。少孤,志学栖贫。举进士,为监察御史。魏少游镇江西,奏署判官。后为袁州刺史,迁左散骑常侍。拜宜城县伯,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著有文集10卷,其中《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柳浑与张延赏同朝为相,两人都是刚正不阿的人。

柳浑,襄州人,很小便死了父亲,但他贫而好学,后来考中进士,作了监察御史。因他刚正不阿,又被提升为宰相。

张延赏和柳浑可谓同病相怜,3岁时父亲去世,但他勤学好问,博通经史,通达政务,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出任河南尹。他忠于职守,简政薄赋,疏通河渠,招抚流亡百姓,几年后使中州大地渐呈繁荣景象。对此,朝廷特下诏褒奖。这时,因安史之乱已经平定,朝廷罢免了河南一带的拥兵将帅,将军队集中于东都洛阳,封张延赏为东都留守,兼管当地驻军。张延赏在东都任职五年,政绩考核为一等。东都任满后,张延赏被召回京城任御史大夫。时值奸相元载执掌朝政,张延赏因不愿阿附元载加害忠良,不久被排挤出京,担任淮南节度使,兼扬州刺史。

那时,元载专权,同平章事王缙阿附他,两人都是巨贪。元载妻子王氏及儿子元伯和、元仲武,还有王缙的弟弟和妹妹,争收贿赂,形成一个垄断朝政、迫害忠良的集团。但张延赏却不阿附元载,反而洁身自好,与元载作对。

因张延赏在地方官任上政绩突出,唐德宗召其回朝中担任宰相。但此时的张延赏已经积劳成疾,不能有大作为了。和他同朝为相的柳浑为人耿直,有话就说,不被喜欢稳重的唐德宗所喜欢。出于关心,张延赏派一名亲信去劝柳浑说:“相公一向德高望重,只要在朝堂上少说话,就可长保相位了。”柳浑一听,竟脱口而出:“请先生代我谢谢张公的好意,我的头可断,但我的舌是不能禁的。”柳浑刚正不阿出自天性,因此有话就说。

后来,柳浑终因多言无忌,得罪了唐德宗而被罢相。而张延赏不久也病逝了。

◎故事感悟

张延赏和柳浑不畏权贵,不阿谀奉承,敢于直言进谏,表现出了持正不阿的崇高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

◎史海撷英

贤相柳浑

柳浑幼孤,有巫人给他看相说,“此儿相贱,且短命,若为僧、道,可缓死。”家人欲从其言。柳浑说:“不读诗书,去当术士,不若速死。”于是发奋求学。天宝初年(约742),举进士,任单父(今山东省单县)尉,后迁衢州(今浙江省衢县)司马,曾一度弃官隐居武宁山。不久,被召回朝廷,拜监察御史;柳浑生性放旷,不愿在朝廷做事,想求外职,“宰相惜其才,留为左补阙(有缺额即补)”。

大历初,魏少游镇江西,柳浑为判官。开元寺僧与酒徒夜饮,失火,却归罪于守门人。人均知此系一冤案,不敢言。唯柳浑与同事崔祐甫为守门人鸣冤。自此,柳浑以公正闻名当时。后为袁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刺史。崔祐甫辅佐朝政,荐柳浑为谏议大夫(从五品),不久为尚书右丞。

朱泚作乱时,柳浑隐匿于终南山。朱泚以宰相官职相引诱,浑未就。贞元元年(785),拜兵部侍郎,封宜城县伯。贞元三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有一次,皇帝(唐德宗李适)命玉工制作玉带,误伤一锷(犹今之带扣版)。工人害怕,至市上买他玉补上。皇帝一看,不是同类,认为有欺君之罪,欲将玉工处死。柳浑说:“以法律,误伤乘舆器服,罪当杖。”由于柳浑执法公正,玉工被杖打六十,得免一死。

韩滉自浙西入朝,皇帝委以重任。人虽有议论,均未直言。浑事无巨细,一概过问,有时竟超越自己职权以外。浑虽为滉所推荐,但也恶其专政,对滉说:“先相国因处事偏激,不一年而去任,今公奈何又蹈前非!”滉悔恨,其威稍减。

后来柳浑与吐蕃订盟约于平凉(今甘肃省辖县)。有人认为,此约可保百年无事。而浑却跪谏说:“吐蕃人面兽心,不可信。”皇帝变色说:“浑,儒生,不晓边境之事。”果不出柳浑所料,夜半,邠州节度使飞奏朝廷,吐蕃反,“将校皆覆没”。次日,皇帝慰勉柳浑说:“你是一儒士,竟知万里以外的敌情,可嘉。”于是柳浑更受人敬重。

◎文苑拾萃

《旧五代史》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过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907年朱晃代唐称帝到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53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旧五代史》共150卷,61纪,12志,77传。按五代断代为书,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各十余卷至五十卷不等。各代的《书》是断代史,《志》则是五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杂传》则记述了包括十国在内的各割据政权的情况。这种编写体例使全书以中原王朝的兴亡为主线,以十国的兴亡和周边民族的起伏为副线,叙述条理清晰,较好地展现了这段历史的面貌。对于南方和北汉十国以及周围少数民族政权如契丹、吐蕃等,则以《世袭列传》、《僭伪列传》、《外国列传》来概括。因此,这部书虽名为五代史,实为当时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各民族的一部断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