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正:持正不阿
20080200000008

第8章 皓月当空 正大光明(6)

宰相不做佞人客

◎居闲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杂诗六首》

宋璟(663—737),字广平,河北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其祖于北魏、北齐皆为名宦。少年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中进士,官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729)拜尚书右丞相,授府仪同三司,晋爵广平郡开国公,经武后、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王毛仲是唐玄宗的宠臣,百官都逢迎趋附他,像车轮上的木条向轴心集中一样。

原来,王毛仲是高丽人,年幼时因父亲违法,全家入官府为奴,王毛仲成了当时临淄王李隆基的奴仆。因其聪明机智,骁勇过人,善于骑射,长大后升为李隆基的贴身侍从,极受器重。后来,王毛仲在唐玄宗发动政变消灭韦氏集团时立过大功,因而升任太仆,成为红极一时的人物。

这年,王毛仲的女儿要出嫁了,唐玄宗关切地问王毛仲道:“听说爱卿的女儿要出嫁了,还缺什么啊?”王毛仲叩头说:“万事俱备,只缺贵客了。”唐玄宗说:“张说他们不都请动了吗?”王毛仲回答说:“他们是请动了。”唐玄宗一听这话,笑了笑说:“朕知道爱卿请不动的那一位是谁了,一定是宋璟吧?”王毛仲回答道:“正是。”唐玄宗笑着说:“朕明天为爱卿请他出席婚礼。”

第二天,唐玄宗对宋璟说:“朕的家奴王毛仲有儿女婚事,爱卿就和其他大臣到他家去一趟吧。”宋璟见皇上亲自相邀,只得答应了。

举行婚礼这天,都已经到中午了,众宾客在王毛仲的宴席上还不敢动筷子。原来,他们在等宋璟呢。又等了好久,宋璟才到。他先举杯向皇上所在的方向致敬,然后请大家开宴。开宴后,他刚饮了一小口酒,就起身说肚子不舒服,离席回相府了。

◎故事感悟

宋璟持正不阿,对皇上跟前炙手可热的红人也不逢迎、不趋附。《资治通鉴》称:“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

◎史海撷英

阳春有脚

唐中宗时,宋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不久,他直言触怒了中宗,被贬为刺史。到地方后,他廉洁奉公,尽力为百姓做好事,使当地民风变得淳朴起来,家家户户安居乐业。

他在广州任都督时,当时广东人都用茅竹建房子,经常发生大火。宋璟教他们用砖瓦盖房,减少了火灾,造福了百姓。后来他当了宰相,一次,他的远房叔叔宋元超在参加吏部的选拔时,对主考官说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关系,希望被照顾。宋璟得知后,特地关照吏部不能给他官做。

当时人们称赞宋璟像长了脚的春天,走到哪里,就把光明和温暖带到哪里。

不畏权贵的萧复

◎人谁不死?死国,忠义之大者。——陈寿《三国志·魏书·杨阜传》

萧复(732—788),字履初,祖籍南兰陵。父驸马萧衡,母新昌公主,唐玄宗李隆基外孙,开元宰相萧嵩孙。著名唐朝丞相。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拜相,为萧氏唐朝拜相第五人。萧复出身名门,志励名节。伯父萧华常夸其“此子当兴吾宗”。萧复以祖荫袭为黄门郎,数年后,历任歙州、池州和常州刺史。他勤于政事,正直廉洁,其政绩在当朝群臣中名列第一。

萧复是唐朝新昌公主的儿子。他的父亲萧衡担任太仆卿,被封为驸马都尉。

萧复的堂兄弟们竞相装饰车马,生活放纵糜烂,以奢侈豪华相攀比。而萧复却穿着洗过多次的衣服,独居一室,刻苦读书,不是文人学士不相交往。伯父萧华经常称赞他,不久,萧复入朝为官。

唐代宗广德年间,因连年灾荒,庄稼不收,物价飞涨,萧复家中贫困,要出售昭应别墅。

宰相王缙听说昭应别墅林泉秀美,想占为己有,于是派弟弟王绂对萧复说:“依你的才华,理当出任高官,如果你肯把别墅献给我哥哥,就可以身居高位了。”

萧复强压怒火,回答说:“我是因为家贫才想变卖祖宗的产业,如果用别墅为我自己换取高官,使家里的人饥寒交迫,那就不是我的初衷了。”

王缙听说后,很不高兴,罢了萧复的官。罢官后,萧复一如既往,性情丝毫没变。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萧复出任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

当时,湖南大旱,百姓饱受饥饿之苦。萧复见京畿观察使仓库就在辖区内,立即开仓赈济灾民。为此,萧复被削去了官阶。朋友们前来慰问时,萧复态度和悦地说:“如果有利于百姓,我不怕小人的陷害。”

唐德宗建中末年,萧复出任户部尚书、统军长史。

有一年,萧复随从唐德宗到奉天,被拜为吏部尚书、平章事。萧复对唐德宗说:“宦官出任监军,恩宠过重了。这些人只适合做一些宫内的事务,不应该参与军机,干预政事,掌握朝廷大权。”

唐德宗很不高兴地说:“爱卿还是谈谈别的吧。”

萧复接着说:“陛下刚一即位,天下百姓无不翘首以待,都想蒙受皇帝的圣德。但是,陛下用杨炎、卢杞主持政务,他们朋比为奸,结党乱政,以致天下大乱。现在局势已很危急,希望陛下进行重大改革,微臣愿担此重任,决不荒废职守。”

唐德宗已被奸臣卢杞蒙蔽,对他深信不疑,因而无论萧复说什么他也听不进去。

卢杞在唐德宗面前总是阿谀奉承,穷极谄媚之态,一切都顺从唐德宗的旨意。有一次,萧复正好在场,严肃地说:“卢杞说得不对。”唐德宗听了,大吃一惊。退朝后,唐德宗对左右说:“萧复太轻视朕了。”于是将萧复赶出朝廷。

◎故事感悟

萧复不畏权贵,疾恶如仇,刚强不屈的性格使他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坚持正义、不趋炎附势的品德和一心为国为民的思想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光芒!

◎史海撷英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朝宰相称号。

唐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综理政务。中书、门下二省地处宫内,尤为机要,故常联称。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与朝政机密。本官阶品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改称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或“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是中书、门下正三品官,加此衔以示其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贞观十七年(643),李绩为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号第一次出现。其后,以此衔为参政标志,虽本官品级高于三品者也要加此衔才得为宰相。“平章”意为评议辨别,引申为断决处理。受此衔者,即有在中书门下处理政事的职责。史载贞观四年,戴胄以民部尚书同平章国计;八年,左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令其病稍痊愈,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政事。这都是此衔出现的早期记录。至高宗永淳元年(682),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始成为四品以下知政事者的头衔,其位在“同三品”之下。

“同三品”及“同平章事”都属差遣性质,本身并无品秩,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衔。凡五品以上职事官经过皇帝授权即可充任,不受资历限制,这便于皇帝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同三品”一衔,高宗、武后、中宗时期使用最多,玄宗时已逐渐减少。肃宗至德二载(757),李麟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衔最后一次授任。“同平章事”则自永淳以后逐渐增多,至肃宗乾元元年(758)以后,成为以他官知政事者的唯一头衔。而原为当然宰相的三省长官之中,尚书仆射的相权自贞观末年即已开始削弱,到唐玄宗时,已完全被排除于宰相行列之外。中书令、侍中在安史之乱以后,经常用来加授给元勋、上将,也逐渐变成虚衔。于是唐代后期及五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宰相。此外,以节度使等而兼中书令、侍中或同平章事的也是虚衔,被称为使相。“同平章事”虽通常自五品以上官员中选拔,但拔充此职时,多转为中书侍郎或门下侍郎,这是因为中书、门下两者始终是政府枢要机构之故。

◎文苑拾萃

旧唐书·列传第七十五

萧复,字履初,太子太师嵩之孙,新昌公主之子。父衡,太仆卿、驸马都尉。

少秉清操,其群从兄弟,竞饰舆马,以侈靡相尚,复衣浣濯之衣,独居一室,习学不倦,非词人儒士不与之游。伯华每叹异之。以主荫,初为宫门郎,累至太子仆。

广德中,连岁不稔,谷价翔贵,家贫,将鬻昭应别业。时宰相王缙闻其林泉之美,心欲之,乃使弟竑诱焉,曰:“足下之才,固宜居右职,如以别业奉家兄,当以要地处矣。”复对曰:“仆以家贫而鬻旧业,将以拯济孀幼耳,倘以易美职于身,令门内冻馁,非鄙夫之心也。”缙憾之,乃罢复官。沉废数年,复处之自若。后累至尚书郎。大历十四年,自常州刺史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及为同州刺史,州人阻饥,有京畿观察使储廪在境内,复辄以赈贷,为有司所劾,削阶。朋友唁之,复怡然曰:“苟利于人,敢惮薄罚。”寻为兵部侍郎。

建中末,普王为襄汉元帅,以复为户部尚书、统军长史,以复父名衡,特诏避之,未行。扈驾奉天,拜吏部尚书、平章事。复尝奏曰:“宦者自艰难已来,初为监军,自尔恩幸过重。此辈只合委宫掖之寄,不可参兵机政事之权。”上不悦,又请别对,奏云:“陛下临御之初,圣德光被,自用杨炎、卢杞秉政,惛渎皇猷,以致今日。今虽危急,伏愿陛下深革睿思,微臣敢当此任。若令臣依阿偷免,臣不敢旷职。”卢杞奏对于上前,阿谀顺旨,复正色曰:“杞之词不正。”德宗愕然,退谓左右曰:“萧复颇轻朕。”遂令往江南宣抚。

范仲淹和王质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国。——《孟子·尽心上》

王质(1001—1045),字子野,王旦之侄。莘县人。初以恩荫补官太常寺奉礼郎,后应试,进士及第,后出知陕州,卒于任,年45岁。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刚正不阿,直言敢谏。

范仲淹发现宋仁宗皇帝已经20岁了,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仍由60多岁的刘太后一手处置,而且还听说这年冬至,刘太后要让宋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于是上书批评了这一计划。

范仲淹上书后,晏殊大为恐慌。他匆匆忙忙把范仲淹叫去,责备他为何如此轻狂,难道不怕连累推荐他的人吗?范仲淹一向敬重晏殊,这次却寸步不让,沉着脸直言道:“我正因为受恩公推荐,才常怕不能尽职,让恩公难堪呢。不料,今天却因为直言进谏而获罪于恩公了。”一席话说得晏殊无言以对。

回家后,范仲淹索性再次上书,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朝中大权交给宋仁宗。为此,范仲淹被贬为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一带)通判。

三年之后,刘太后去世。宋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京城,派他做专门评议朝政的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范仲淹上书言事就更无所畏惧了。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京东和江淮一带久旱不雨,又闹蝗灾,范仲淹奏请宋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宋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当面质问道:“如果宫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呢?”宋仁宗听了这话,恍然大悟,立即派范仲淹前去周济灾民。范仲淹归来时,还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宋仁宗品尝。

宰相吕夷简当初是靠讨好刘太后起家的。刘太后一死,他又赶忙说刘太后的坏话。这种狡诈行径一度被宋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宰相职务也被罢免。不久,他通过内侍阎文应等人的支持重登相位,立即公报私仇,借宋仁宗的家务纠纷,废掉了郭皇后。宋仁宗根据吕夷简的预谋,明令禁止百官参议此事。

范仲淹懂得,这种宫廷家务纠纷背后掩藏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角逐。于是,他与负责纠察的御史台官孔道辅等人直奔垂拱殿,求见宋仁宗。他们吁请多时,无人理睬,司门官又将殿门砰然关紧。范仲淹等人手执铜环,叩击金扉,隔门高呼道:“皇后被废,为何不听谏官进言!”入宫面谈不成,范仲淹准备明日早朝之后,将百官统统留下,当众与吕夷简辩论。

次日凌晨,妻子李氏牵着范仲淹的衣服,再三劝他不要去惹祸。范仲淹说:“这是国家大事,身为大臣的不能不管。”说完,头也不回地出门而去。

范仲淹到了待漏院,正等候上朝时,忽听宋仁宗降诏,贬他到江南去做睦州(今浙江桐庐县附近)知州。接着,朝中又派人赶到他家,催促他立即离京。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当时,朝中大臣都畏惧宰相,没有敢去送范仲淹的,独有集贤校理王质出郊设酒宴为范仲淹饯行。席上,王质举杯赞道:“范君此行,十分荣耀!”范仲淹听罢大笑道:“我范仲淹已经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准备一只整羊吧!”

两人借酒浇愁,互诉豪情壮志,纵谈天下大事,十分投机。

第二天,有人警告王质说:“你昨日送范仲淹的一言一行,都被监视者记录在案,你将作为范党被审查。”王质听了,毫无畏色,反而引以为荣。王质说:“范君是贤臣,我能成为范党,是很荣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