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正:持正不阿
20080200000009

第9章 皓月当空 正大光明(7)

王质自幼便有文才。伯父王旦是宋真宗朝贤相,德高望重。王质的老师著名文学家杨亿很欣赏王质的才华,赞叹他是英才。王质十几岁时就开始做官,曾做过大理丞、荆湖路转运使和蔡州、寿州、秦州、苏州等知州。晚年以“天章阁待制”出任陕州知州,卒于任上。

此次饯行后,王、范两人结为生死挚友,因为他们志同道合,都是刚正不阿的人。后来,王质的女儿嫁给了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王质死后,范仲淹特地为他作墓志铭。

◎故事感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正是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言直谏,持正不阿,不怕因此获罪。他一心为民、为国的崇高品质值得赞扬。

◎史海撷英

范仲淹服丧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病故。范仲淹含泪服丧,回南京居住。当时南京留守官晏殊已风闻范仲淹通晓经学,尤长于《易经》。他邀请范仲淹协助戚氏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范仲淹慨然领命,还把另一位青年朋友富弼推荐给晏殊。

为了便于工作,范仲淹搬到学校去住。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时刻表,按时训导诸生读书。夜晚,还经常深入宿舍,检查和责罚那些偷闲嗜睡的人。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应天府书院的学风很快就焕然一新,四方前来就读和专意向范仲淹问业的人络绎而至。范仲淹热诚接待这些迢迢而来的学者,不倦地捧书为他们讲授。有时,还用自己的微薄俸禄招待他们吃饭,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一次,有位游学乞讨的孙秀才前来拜谒范公。范仲淹即刻送了他1000文钱。过了一年,孙秀才又来拜谒范公,范仲淹一边送钱给他,一边问他为何匆匆奔讨,不坐下来静心读书。孙秀才悲戚地说,“家有老母,难以赡养;若每天有100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够使用。”

范仲淹对他说:“听语气,你不像乞客。待我帮你在本校找个职事,让你一月可得3000文,去供养老人。如此这般,你能安心治学不能?”孙秀才大喜拜师,从此,跟着范仲淹攻读《春秋》。第二年,范仲淹离开南京,孙秀才也辞去职事。

十年之后,朝野上下传诵着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泰山广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孙名复,就连山东著名的徂铼先生石介也师事于他。这位学者,便是当年那位孙秀才。范仲淹感慨地说:“贫困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灾难。倘若孙复一直乞讨到老,这杰出的人才岂不湮没沉沦。”

除了孙复之外,范仲淹还联络和帮助过许多著名的学者,如胡瑷、李觏、张载、石介等。或邀聘他们到自己的管界主持教务,或荐举他们出任朝廷的学官,或指点他们走上治学之路。从海陵到高邮,从苏州到邠州(今陕西彬县),范仲淹每到一处,总是首先兴学聘师,关心教育。后来做宰相时,更下令所有的州县一律办学。而经他指教和影响过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文苑拾萃

苏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林腾蛟弹劾朱典模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洪应明

林腾蛟自幼品学兼优,于明朝嘉靖二十二年(1543)被选入太学读书。

嘉靖二十六年,林腾蛟考中进士,出任广东新会县知县。

林腾蛟为人一身正气,疾恶如仇。在知县任上,他革除苛政,除暴安民,使新会地方社会秩序趋于安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因而深受官民爱戴。

后来,林腾蛟因母亲病逝回乡守孝时,新会百姓数千人送行一百多里,依依不舍,洒泪而别。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林腾蛟守孝期满,出任安徽省休宁县知县。

休宁县原来没有城墙,土匪时常入城劫掠。林腾蛟到任后,立即领导官民修建城墙。

经林腾蛟多方筹措,只用了五个月时间便修起了一道铜墙铁壁,有效地防御了土匪的进犯。

在休宁县任满后,由于政绩突出,林腾蛟被提升为山东道监察御史。

当时,朝廷财力匮乏,命林腾蛟负责催征南直隶、江西、湖广三省欠朝廷的200万两赋税银子。

林腾蛟巡行三省长达一年之久,催征上缴了130万两银子,还差70万两。

林腾蛟回京后,如实奏明说:“其余所欠赋税银子,并非百姓不肯交纳,而是确实无力交纳。有些地方水灾、旱灾、虫害肆虐,有些地方又受倭寇烧杀淫掠,如已焚之林,已竭之泽,农民收获甚微,若再催逼,必伤民心。”

朝廷同意林腾蛟的请求,准予免征。

林腾蛟身为言官,始终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当他查出江都知县李一科向吏部官员行贿万两黄金谋求升迁的证据时,立即上奏章弹劾吏部贪赃枉法,卖官鬻爵。结果,吏部数名涉案官员被罢免。因此,有人赞扬说:“林御史上奏一疏,数十年正气复振。”林腾蛟因此得罪了吏部尚书吴鹏等一些权贵。嘉靖二十八年(1549),朝廷命林腾蛟出巡贵州,可是吏部又提升他为河南按察佥事,表面上是提升重用他,实际上是设下陷阱,让他到河南去吃苦头。因为河南是朱元璋的第七代孙子伊王朱典模的封地。朱典模一向无法无天,飞扬跋扈,欺压百姓,曾强夺民妻400余人,还效法皇帝选秀,一次就强征12岁以上的民女700多人,从中留下俊美的姑娘90多人,其余的勒令家属花钱赎回。

朱典模为了扩建王宫,公然强占民房,迫使许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有人向朱典模进谏,竟被他投入虎笼而死。

朱典模的罪恶罄竹难书,百姓怨声载道,但地方官有的因为收了朱典模的贿赂,有的慑于朱典模的权势,都任凭朱典模胡作非为,不予过问。

林腾蛟巡视河南后,查实了朱典模的罪行,立即上奏弹劾朱典模。

嘉靖皇帝派给事中前往河南核查,召集地方官吏与朱典模对质。地方官惧怕朱典模,不敢据实明言,只有林腾蛟慷慨陈词,逐一列举朱典模的罪状。

朱典模恼羞成怒,恶毒攻击林腾蛟。林腾蛟怒火攻心,突发急病,昏倒在地。临死前,林腾蛟交代儿子说:“必须待伊王定罪之后,再把我的灵柩运回故里。”不久,林腾蛟含恨去世,年仅44岁。

林腾蛟逝世的消息传出后,河南洛阳、汝州等地百姓痛哭失声。

兵部尚书王邦瑞上奏朝廷说:“林腾蛟有振天揭地之气,施拯溺救焚之策,真大丈夫也。”

嘉靖皇帝派南道御史林润到河南复查,查实了朱典模的罪行,如实上奏朝廷,要求严惩朱典模。嘉靖皇帝勃然大怒,将朱典模削除王爵,禁锢于高墙之中。

朱典模受到惩罚后,林腾蛟的儿子才将父亲的灵柩运回故乡安葬。

河南百姓感激林腾蛟的恩德,纷纷建立祠堂纪念他。

◎故事感悟

林腾蛟虽然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功绩,但他体国爱民、不畏权势、正直不阿的品质备受后人称赞,他拼死也要坚持正义,体现出了一代直臣的浩然正气,也不愧为振天揭地的大丈夫!

◎史海撷英

争贡之役

明嘉靖二年(1523)六月,日本左京兆大夫内艺兴遣倍宗设抵宁波;未几,右京兆大夫高贡遣僧瑞佐偕宁波人宋素卿亦至。由于宋素卿贿赂宁波市舶太监赖恩,宴会时得以坐在宗设上座,其货船虽然后至,但先于宗设货船受检。宗设怒杀瑞佐,焚其船只,追宋素卿至绍兴城下,沿途劫掠而去,明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战死,浙中大震,史称“争贡之役”。事后,给事中夏言奏倭祸起于市舶,乃裁闽、浙两市舶司,唯存广东一处。

◎文苑拾萃

《西麓堂琴统》

《西麓堂琴统》为中国琴谱,共25卷,明嘉靖间(1522—1566)琴家汪芝辑。

汪芝,字时瑞,号云岚山人,安徽歙县人。自幼爱好音乐,尤擅弹琴与音律之学,立志搜集、整理古谱。他博采诸家,搜奇汇精,历时30年,终于编成此书。

该书前5卷为论琴文字,主要取自南宋徐理《琴统》与宋以来所传《太古遗音》两书;后20卷为琴谱,共收170曲。其中除注明抄自宋本者外,大部分是极为罕见的远年遗响,如《广陵散》两本、《神人畅》、《间弦明君》、《风云游》与宋人所作《宋玉悲秋》等。这些古曲对于研究汉魏六朝以来琴曲创作的艺术成就,及作为鉴定琴曲创作时代的依据,均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征明文笔遍天下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陈蕃语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42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90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文征明的父亲文林曾任温州知府。文征明自幼好学,曾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这三位都是他父亲的至交。

文征明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三人切磋学问,名声越来越大。

父亲文林去世后,官民筹集千金送给文征明作葬金。这年文征明16岁,他把千金都退回去了。于是,官民修了一座却金亭,以之纪念。

文征明为人刚正不阿,不喜金钱。一天,巡抚俞谏见文征明穿着一套破旧的衣服,不由得心生怜悯之情,便想赠金银给他,于是指着他穿的蓝衫说:“都破旧成这个样子了!”文征明佯装不懂,说:“这是雨淋的。”俞谏见他这样说,便不敢提赠金之事了。

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之前,因仰慕文征明大名,曾派人带着一封信和重礼去聘请他。他推辞说有病,不肯赴王府。

文征明为了济世救民,也想像父亲那样出来做官。但他在考取功名时一直不顺利。一直考到嘉靖元年(1522),文征明都53岁了,还未考中秀才。

54岁那年,文征明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经过吏部考核,作了翰林院待诏。这时,文征明的书画已负盛名,向他求书求画的人很多,因而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这使文征明心中总是郁郁寡欢,进京第二年就上书申请辞职了。三年间,他一共三次请辞,最后终于获准了。57岁时,文征明出京,乘舟南下,像小鸟飞出笼子一样,到苏州定居了。

当初,文林担任温州知府时,曾慧眼识才,提拔张璁于秀才之中。张璁得势后,曾委婉地奉劝文征明依附他,文征明谢绝了。

文林的挚友杨一清入朝辅政后,文征明是最后向他祝贺的。杨一清着急地问他说:“你不知道令尊是我的挚友吗?”文征明正色道:“先君虽然去世三十余年了,但他向我提过的每一个字我都不敢忘掉,我实在不知道相公与先君是挚友啊。”杨一清一听这话,面有惭色。

接着,杨一清与张璁商量,想给文征明升官。而文征明请辞更加强烈,终于获得批准。回苏州后,文征明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追求仕进,整日以翰墨自慰。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

文征明是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和大书法家。他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他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他的名气极大,向他购求书画的人几乎踏破了他家的门槛。但文征明也是一位刚正不阿、不慕富贵的人,他厌恶铜臭味,虽然文笔遍天下,却不与富贵人来往。富贵人想得到他的一片纸都是难的,他尤其不肯给王府及太监作书画。他常说:“这是应该禁止的。”

周、徽诸王为了得到他的书画,曾派人赠给他名贵的宝玩。文征明不肯启封,派人退了回去。外国使者路过苏州时,只能向他的住处遥拜,因不能登门亲睹风采而深感遗憾。

文征明的名气太大了,因而署他名字的赝品很多。对此,心胸博大的文征明从不过问。

嘉靖三十八年,文征明去世,享年90岁。

◎故事感悟

文征明不阿谀奉承,为官清廉自守、刚正不阿,辞官归故里后专于书画,作品更不给富贵人,充分说明了文征明是一个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洁身自好的君子。文征明的崇高品质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

◎史海撷英

文征明的书画风格

文征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文征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小楷笔画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