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情:夫妻情笃
20080300000005

第5章 我在你的背后(3)

1924年春,李蕙仙的乳腺癌复发,这次癌细胞扩散后和血管相连无法再动手术了。终因病情严重医治无效,于1924年9月13日病逝,终年55岁。

梁启超与李蕙仙共同生活了33年。梁启超在当年《晨报》纪念增刊所写《苦痛中的小玩意》一文里,自述了他苦痛的情形:“我今年受环境的酷待,情绪十分无力,我的夫人从灯节起卧病半年,到中秋日奄然化去,她的病极人间未有之痛苦,自初发时医生便已宣告不治,半年以来,耳所触的,只有病人的呻吟,目所接的,只有儿女的涕泪。……哎,哀乐之感,凡在有情,其谁能免?平日意态活泼兴致淋漓的我,这回也嗒然气尽了。”

李蕙仙逝世周忌的后一天,梁家把她的灵柩安葬于北京香山卧佛寺的东面风景秀丽的小山上。

◎故事感悟

李蕙仙是梁启超事业背后的女人。她为他打理家务、照顾父母,让他一心一意专于事业。她无怨无悔地为他奉献,梁启超也以拥有爱妻而感到自豪!

◎史海撷英

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是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明清时期,诗歌呈现衰落趋势,有识者早已表示不满,并力图改变。同治七年(1868年),黄遵宪作《杂感》诗,批判沉溺于故纸,以剽盗为创作的俗儒,表示要“我手写我口”。光绪十七年(1891年),他在《人境庐诗草序》中主张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有之境”,提出了推陈出新的一整套纲领。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他更直接称自己的创作为“新派诗”。但是,黄遵宪的这些主张一时还未能发生广泛的影响。诗界革命的早期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在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之间,他们开始试作“新诗”。当时,资产阶级改良派正企图融合佛、孔、耶三教的思想资料,创立一种为维新运动服务的新学。因此,他们相约作诗“非经典语不用”。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国外,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宣传,推进文学改良,“诗界革命”成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他在《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刊物上开辟专栏,发表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黄遵宪、蒋智由、丘逢甲、夏曾佑等人的作品,又自撰《饮冰室诗话》,阐发理论观点,大力表扬黄遵宪等新派诗人,诗界革命于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声势。后期诗界革命主要要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文苑拾萃

《晨 报》

《晨报》是以梁启超、林长民为主导的政治派系“研究系”的官方报刊之一。我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曾是该报驻莫斯科通讯员。该报以及其副刊《晨报副刊》在当时的社会影响极大,鲁迅、徐志摩等名流都曾为其主笔。1925年11月首都革命者火烧晨报馆事件时,徐志摩曾任晨报副刊主编。晨报旧址有两处,1924年前在菜市口胡同,1924年之后搬至宣武门外大街路东124号。

宋耀如与倪桂珍情深谊长

◎真挚而纯洁的爱情,一定渗有对心爱的人的劳动和职业的尊重。──邓颖超

宋耀如(1863—1918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辈中一位杰出的先锋战士。他为了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不惜倾尽家产,积极投身到伟大的民主革命洪流之中,为辛亥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被称为“宋氏家族第一人”,他鲜明的个性熏陶和培养了宋氏三姐妹及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三兄弟。

俗话说,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宋家王朝”奠基人宋耀如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奉献,造就“一代王朝”的成就,皆离不开他的爱妻倪桂珍的支持。倪桂珍生于1869年,出身于士大夫家庭,是一位端庄、贤淑、有知识、有主见的女子。

她4岁开始跟老师练习写字,随后进私塾,8岁念小学,14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升入上海西门的培文女子高等中学,17岁毕业。她擅长数学,喜爱弹钢琴,曾在教会办的培文女校任教员。她的父亲倪韫山和宋耀如一样,是一中国籍的牧师。她的母亲姓徐,是明末大学士、《农政全书》的编著者徐光启的后代,上海徐家汇就是因徐家住在此地而得名。受父母的影响,倪桂珍自小便接受洗礼,成为一名基督教教徒。

宋耀如与倪桂珍的结识,是由昔日波士顿的二位朋友牛尚周与温秉忠的牵线。宋耀如回国后,很快与牛尚周、温秉忠取得了联系。当时牛尚周和温秉忠已分别和倪家的大女儿倪桂清、小女儿倪桂姝结为夫妻,他们有心介绍宋耀如与倪家二女儿倪桂珍认识。

关于他们的第一次相见,有不同的传说。一说相见于教堂,当倪桂珍在教堂“唱诗班唱赞美诗”的时候,宋耀如一见倾心,倪桂珍对宋耀如也是一见钟情;一说相见于培文女校,那是1886年7月下旬的一天,几位中国籍牧师和教徒相约在培文女校搞一次聚餐会。走进培文女校,迎面传来悦耳的钢琴声,宋耀如忍不住径自朝琴声传来的地方寻觅而去。在琴房外面,他透过窗户看见了一个美丽而气质不凡的年轻姑娘,最引起他注意的还是那双无拘无束踩在踏板上的天足,在推崇“三寸金莲”的时代,拥有一双天足实为不易之举。他不由得暗暗钦佩这位姑娘的胆识和勇气,她就是倪桂珍。经朋友们的介绍,宋耀如与倪桂珍很快就相识相知,彼此倾心。

期间,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据说倪桂珍曾有一门娃娃亲,虽然当年只是一句玩笑话,两家也早已断绝往来,但她的“未婚夫”家却很认真,几次来“抢亲完婚”,每一次都被倪桂珍坚决而义正词严地拒绝。这一小小的插曲曾令他们烦恼,却也不失为对他们爱情的一次考验,它令宋耀如看到了倪桂珍自主而坚强的个性。

在宋耀如回国初期,因美国监理会中国布道区教长林乐知的刁难,他不断地被指派到各个落后、穷困的地方进行传教。为了能和宋耀如在一起,倪桂珍果敢地提出与宋耀如订婚,令前来的主婚者也不禁赞叹她“真是个不寻常的女性”!此后,倪桂珍便一路跟着宋耀如到各地传教,与他分担各种困难与险阻,共享成功的喜悦。正如她自己所说:“我遵从上帝的启示,上帝指引我来到查理身边,我要辅佐他,支持他,为他的事业献出我的一切!”她甚至为宋耀如而背弃自己的教派,脱离倪家信奉的宗派伦敦会而转入宋耀如所属的美国监理会。据说当时倪桂珍的父亲正准备劝说宋耀如转到倪家所属的伦敦会,倪桂珍却出人意料地宣布她决定“脱离伦敦会转入美国监理会”,令她的父亲震惊不已。宋耀如再一次地被深深感动并为之钦佩。

在传道的过程中,宋耀如与倪桂珍热心地帮助、接济穷人,并萌动了创办儿童福利事业的设想。共同的理想与事业将这对恋人紧紧地连在一起,他们互相依赖与支持,感情日趋炽烈。1887年夏,宋耀如与倪桂珍在美国监理会新教堂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婚礼。宋耀如曾这样评价他的爱妻:“桂珍是生活在东方的坚强女性,她的伟大在于敢自己选择爱人,这在东方、在中国简直是不可思议。”婚后,倪桂珍继续跟随宋耀如到各地传教,过着不稳定却有着美好憧憬的生活,直至1890年宋耀如在上海虹口郊区建造了自己设计的一幢房子,他们才有了安定的居所。

倪桂珍嫁给宋耀如后,先后生了六个孩子,三个女孩,三个男孩。倪桂珍是一个善持家务、又具有先进思想、乐于助人的家庭主妇。据她儿女的回忆:那时“母亲料理家务,设法量入为出。凡是省吃俭用节余下的钱,她即捐赠给革命事业。她也接济穷人,并且是学校和教堂的赞助人。”“虽然,父母并不十分富裕,但母亲仍然让全家人都生活得快活和舒适,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她也始终保持这样。”

有人说,“宋夫人是早期新式中国妇女的样板”,她对六个子女都视为掌上明珠,细心照料,传授知识。倪桂珍对子女的教育,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管教甚严,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倪桂珍却常说“养不教父之过,也是母之过”,她一反“严父慈母”的习俗惯例,对子女始终严加管教,严禁孩子们做有失体统的事情。宋氏三姐妹始终盘着发,即是谨守母训──女孩永不剪发的典型例子;二是重视女孩的教育,古语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接受过西学的倪桂珍不相信封建的孔孟之道,她认为女子与男子一样,都可以成为有作为的公民,为国家作贡献。她与丈夫共同决定要把子女都送到美国去读书。

《宋氏家族》的作者埃米莉·哈恩说,宋夫人的“做法之所以与传统观念更加背道而驰,是因为她简直像对待男孩那样对待女孩,她们的女儿们是首先被送出国的”。有如此先进思想的父母,实在是宋氏三姐妹的造化与幸福。宋耀如夫妇的“男女平等”思想及他们对中国慈善事业的贡献,更使他们的三个女儿感受至深。日后,性格迥异、立场不同的三姐妹皆热心于中国的妇女运动,并程度不同地从事中国的慈善事业,不能不说受她们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倪桂珍不仅是位良母,更是位通情达理的贤妻。对于丈夫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交往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倪桂珍虽不甚了解,但她始终坚信丈夫、支持丈夫。

宋耀如去世后,倪桂珍非常伤心,从此更加专心于教会工作,而很少过问别的事。后来,她的健康状况一直不佳。1931年7月23日,倪桂珍在青岛别墅去世,享年62岁。

◎故事感悟

作为“宋家王朝”的缔造者,宋耀如与倪桂珍有着共同的信仰,共同致力于慈善事业。他们教育的子女也在政坛上名声显赫。

◎文苑拾萃

四大家族

四大家族,一般是指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指20世纪40年代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个家族,即蒋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陈果夫、陈立夫家族。有道是:蒋家的天下陈家的党,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财。蒋介石是“四大家族”毋庸置疑的领军人物,有了蒋中正的才能和野心才有了曾经煊赫无比的“四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