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富:民富国强
20080800000015

第15章 热心公益事业(1)

清末民族实业家叶澄衷

◎中国之积弱由于积贫,积贫由于无知,无知由于不学。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叶澄衷

叶澄衷(1840—1899年),清末实业家。字成忠。原籍浙江慈溪,生于镇海。

叶澄衷少时因家贫辍学,到油坊学徒。1854年(咸丰四年)到上海,在杂货店当店员。旋辞去,驾舢板往来黄浦江面,供应外轮所需物品,粗通英语,结识一些外国人,在商贩中获利独厚。1862年(同治元年)在虹口开设老顺记商号,经销五金零件。他经营有方,不数年,总号移于百老汇,并在长江中下游各商埠遍设分号,遂成巨富。

从一个摆地摊的小贩,到上海的“五金大王”,叶澄衷由一个贫农的儿子一跃成为腰缠万贯的工商巨子,其本身就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艰难历程的缩影,难怪宁波人都说:“学人要学叶澄衷!”

叶澄衷既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也是善举不断的慈善家。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贫穷落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叶澄衷早早辍学,小小年纪咬牙坚持了三年不堪回首的帮工生涯,终于1853年只身闯入上海滩。叶澄衷到上海后,先是在一家小成衣铺干了半年杂役,后来又在法租界的一家杂货铺当学徒。此外,还练就了一口洋泾浜英语。

三年之后,17岁的叶澄衷终于有了一点积蓄,决心离开杂货铺独自经营。起初数年,他仍然驾着小扁舟在黄浦江上叫卖杂货,虽属小本经营,但也年有盈余。脑瓜灵活的叶澄衷还经常以各种食品和杂货,在外国商船上换回一些五金工具和零件,然后临时设摊售卖,赢利愈见可观。这就是叶澄衷事业的起点,也是他走向成功的基石。

叶澄衷成巨富名流后,热心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被称为“能积财而又能散财”的慈善家。他在家乡和上海设立慈善救济机构,多次出资赈济浙、鲁、豫、直等省灾区,清政府以“乐善好施”、“勇于为善”的匾额嘉奖他,并捐得候选道员加二品顶戴。1899年重病中,又斥巨资筹建澄衷蒙学堂,寄托自己教育兴国的梦想。在叶澄衷病逝后,留下最珍贵的两笔财富就是分别在上海和宁波捐建的两所学校。

在著名的侨乡宁波镇海庄市,新中国成立前有所中兴小学,为当时全县四大名校之首。它就是由中国近代宁波帮先驱叶澄衷创办的,命名中兴,有着深刻的含义。它不仅受孙中山革命活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爱国思想影响,更是反映了叶澄衷为中华复兴的办学理念。因此,“中兴”校名一开始就包含了爱国主义内涵,何其珍贵。

晚年叶澄衷亲眼看到虹口这些穷人家的孩子缺少教育的状况,又联想到自己从小失学艰苦创业的身世,无限感慨……他想,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转眼已到了花甲之年,再多的财富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应该聚财有方,散财有道,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1899年,叶澄衷拨银10万两,并聘请了六位校董,樊时勋负责筹建,以每亩200元左右的地价,在虹口张家浜购得土地18亩9分,由余记承包营造校舍。10月,校舍尚未建成,叶氏病危。后来,他的长子叶贻鉴又捐银10万两,终于建成学校,定名为澄衷蒙学堂,于1900年4月16日建成开学。清廷光绪皇帝为该校御笔题词“启蒙种德”。澄衷蒙学堂落成时,在大礼堂两侧悬挂着根据叶澄衷遗言撰成的一副楹联,左联为“昔以幼孤,旅寓申江,自伤老大无成,有类夜行思秉烛”;右联为“今为童蒙,特开讲舍,所望髫年志学,一般努力惜分阴”。

澄衷蒙学堂是上海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出资创办的班级授课制的新式学校,是拥有初小、高小的完全小学,成为上海市创立最早、声名最盛的民办学校之一。百年“澄衷”,历来重视教学质量。首任校长刘维屏,武进人,翰林出身;并聘请了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为总教习,相当于现在的教导主任。1902年,刘维屏出任安徽观察使而离任,由蔡元培代理校长。

澄衷建校百年以来,培养的学生超过4万,涌现了一大批社会精英。其中有著名学者胡适、夏衍、袁牧之、倪征奥等,院士竺可桢、陈通培、俞梦生、乐嘉陵等以及著名企业家李达三等。如今,澄衷高级中学成为上海市虹口区的重点中学。

◎故事感悟

叶澄衷是一个从摆地摊到成为上海五金大王的传奇人物。虽贵为富商,他却不恣意挥霍家财,而是“用之有道”。他把生命中的大部分财富都用于教育事业,用一生去践行“教育树人”的思想,并将这种精神之火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这种伟大的精神让人佩服。

◎史海撷英

“小舢板”拾巨金物归原主

1843年,上海滩大小报刊都报道了一则“‘小舢板’拾巨金物归原主”的新闻,而拾巨资的孩子就是17岁的叶澄衷。那时,黄浦江是外商船只的停泊中心,周围很多小贩都靠划小舢板为生,叶澄衷就是其中一个。一日,一位微醉的英国洋行经理把公文包遗失在他乘坐的舢板上。包中除了重要的生意单据,还有数千美金和英镑的钞票。当时叶澄衷为了学习英文积攒许久的学费只有一元钱,可知这笔财富对于他是多么巨大。但他耐心地等了一下午,将公文包还给了失主,并拒绝了他的巨额酬谢。

叶澄衷见财不贪,换得了洋行经理一个改变叶澄衷一生的可贵建议——由其公司提供小五金供叶澄衷的小舢板代销,等货物卖出去后再付款。洋行经理很快发现叶澄衷在商业上也是难得的人才,于是资助叶澄衷在虹口的美租界百老汇路口开设了上海滩第一家由中国人独自开业的五金店——顺记洋杂货店。

◎文苑拾萃

题澄衷学堂

“昔以孤幼旅寓申江,自伤老大无成,有类夜行须炳烛;

今为童蒙特开讲舍,所望髫年志学,一般努力惜分阴。”

这是刘葆良代叶澄衷题澄衷学堂(今上海市虹口区澄衷中学)的一副对联。全联旨在勉励孩童发奋求学,珍惜光阴。上联介绍创办人历史,下联讲办学主旨。开设学堂,希望少年学子以此为鉴,珍惜光阴,耽思好学,无愧前人。

大徽商阮弼

◎爱不是语言,是行为。——池莉

阮弼(生卒年不详),字良臣,号长公。明代嘉、万年间徽州歙县岩镇人。家道殷实。明代嘉靖年间,变卖全部家产,来到芜湖,经营浆染业,店号“芜湖巨店”。

阮弼是明嘉靖年间的徽州富商。祖上本为富豪,但因为他的父亲乐善好施,凡有求助者,都会竭尽全力给予帮助。正因为如此,到阮弼时,资财散尽,家业已经衰落。因此,阮弼才离开家乡四处游动经商。后来经营纸业发家。

阮弼继承了祖上家风,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对年轻人尤热心扶助。有适合做儒生的,他就出钱资助读书;适合经商的,他就以自己的从商经验指点引导;能离开父母自谋生计的,他就借贷资本使其得以经营各业,只收取少量利息。如此一来,阮弼的吉名大振,乡邻遇事不分大小都愿请他拿主意,或求得其帮助,或调节争讼。他一出言,几乎没有不听从的,有为钱财争执不下的,他就宁肯自出百金平息事端。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自浙江沿海而来,准备进攻芜湖。芜湖城防薄弱,守军力量差,一时手足无措。阮弼主动站出来,组织身强体壮的年轻商贾及当地壮丁数千人进行战备训练,并制定了周密的御敌计划。他当众发誓,不赶走倭寇决不罢休!倭寇侦知芜湖民众已有充分准备,不敢贸然入侵,悄悄退走。事后,芜湖地方官欲上奏朝廷,为阮弼请功。阮弼推辞说:“我是一个商人,何敢居此功。日后如倭寇再来侵扰,可以依靠众商之力以加强抵御,我这次就算做个榜样吧!”

几年之后,又有一伙盗贼抢劫了芜湖城的仓库。地方官员商议如何筑高城墙以防盗贼,他们希望阮弼能带头捐资筑城。阮弼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捐出大笔款项,并号召众商也捐资出力。商人们纷纷响应,城墙如期筑就,既高且固。官员们又想表彰阮弼,他再次辞谢。此外,阮弼还出钱帮助整修了从芜湖到南陵的险峻而泥泞的道路,使之平坦易行,极大地方便了过往之人。

阮弼晚年尊崇佛道,曾捐资在山上修寺观,饰神像。本人更以慈悲为怀,务求积德行善。遇饥荒之年他舍米施粥;有穷人饿死,他为之买棺木安葬。瘟疫流行时,族人有染病者,同行之人怕传染都躲开了,阮弼则亲自送饭送药,帮助照料。有向他借钱久不归还的,他也不索要。曾有一老妪以私房钱偷偷请阮弼放债生息,她病故后,阮弼将利息悉数送给她的儿子。对方不知有此事,以为是长公托辞关照他,力辞不受。阮弼说明了缘由,对方感动得叩头称谢。

◎故事感悟

阮弼继承家族遗风,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他是显赫一时的徽州富商,他帮助明朝政府抗击倭寇,他救助灾民于水火。他将以财助人、乐善好施的美好品德发扬光大。

◎史海撷英

芜湖浆染业历史

芜湖早在春秋隶属吴国,历史上有“吴头楚尾”之称。早期文化便是吴文化,后期随着徽州文化和金陵文化的兴起,芜湖作为南京腹地受到三种文化的同时冲击。芜湖位于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交通便利,是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明末,松江出产的棉布行销全国,其中芜湖乃一重要交通枢纽。芜湖因之布商麇集,舟车负载,商业异常繁荣。贩经芜湖的棉布多在此地浆染加工。芜湖浆染业技术精良,历史悠久。此地曾浆染过一种发青光的棉布,为中外珍爱。入明以后,又染出一种毛青布,红焰之色隐然,亦一时佳品。

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工商业城镇的兴起。除去南北两京外,在江南地区已经形成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芜湖的浆染等手工业闻名遐迩,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就有“织造尚淞江(上海),浆染尚芜湖”之说,说明芜湖的工艺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优势互补,形成号称“芜湖巨店”的大型浆染工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地区之一。

◎文苑拾萃

徽 州

徽州不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是中国三大地域显学之一。

徽州,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安徽省)行政版属相对稳定。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总面积约9807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47万。

徽州地区是历史上中国经济文化重地,安徽省名中的“徽”字就是由徽州而来。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三百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万金油大王”胡文虎

◎以天下之材,供天下之用。——格言

胡文虎(1882—1954年),南洋著名华侨企业家、报业家和慈善家,被称为南洋华侨传奇人物。他从继承父亲在仰光的一家中药店开始,后来在制药方面崭露头角,以虎标万金油等成药致富,号称“万金油大王”。他没有受过高深教育,也不以知识分子自命,却独资创办了十几家中、英文报纸,一度享有“报业巨子”的称号。他发家后,自倡“以大众之财,还诸大众”的宏论,热心于兴办慈善事业和赞助文化教育事业,因而也是有名的“大慈善家”。

胡文虎因发售“虎标良药”致富,所以他兴办慈善事业,也以捐资于医药方面为最多,以创建医院、造福贫病为急务。他创办的医院,以1931年落成的南京中央医院为最著名。该院由胡氏独资捐献国币37.5万元而建成,为宏伟的四层大楼,至今仍矗立于南京中山东路。

1933年至1934年,胡文虎又先后捐款60万元兴建汕头医院、厦门中山医院、福州福建省立医院(三院各20万元)。其他在国内外独资创办或捐助的医院、麻风医院、接生院(妇产医院)、安老院(养老院)、孤儿院有约40所。此外,还捐款办了收容流浪儿童的上海儿童教养所、广州儿童新村等等。

抗日战争期间,胡文虎曾致函重庆国民政府,决定在抗战胜利后修建县级医院100所,并汇款1000万元(当时估计大县建一所医院需10万元,小县需5万元,共需款1000万元),分别存入当时的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家银行。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统治区通货膨胀,币值一贬再贬,这笔建造百所医院的巨款最后只剩下几张“金圆券”,因而计划也告吹了。

胡文虎自称对政治无兴趣,热心于文化教育和医药慈善事业。他在海外兴学,主要集中在新加坡,最著名的是1935年独资创办新加坡民众义务学校。该校分上午、下午、夜校、女子部等四部,学生一千六百多名,为当时南洋唯一设备完善的义务学校,惠及广大华侨贫寒子弟。另外就是1938年春,他大力支持新加坡中正中学的创办,并出任该校董事长,为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