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富:民富国强
20080800000009

第9章 以产业报国(5)

甲午战争后,经元善进一步投身和支持改良派的各种活动,把自己的主要精力从经商转向教育和政治。1895年10月,康有为来上海组织强学会,经元善便首先予以支持,并一度出任会董。1897年下半年,经元善在上海发起创办中国女学堂(亦称经正女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和他共同发起的有郑观应、康广仁、梁启超等人,康有为、张謇、谭嗣同、文廷式等人也都支持他,上海一些新闻机构的主办或主笔也参与了创办事宜。创办中国女学堂成了上海绅商界、维新派和新闻界的一项共同社会改良活动。不久,传来朝臣非议此事的消息,许多赞助者闻风而退,经元善则立下“舍身饲虎”的决心,毫不动摇,坚持开办下去。经费不够,他便发动妇女界捐款,并让妻妾率先认捐开办费400元、常年费60元,居所有捐款者中的第二位。在他的动员和影响下,有一百余位妇女先后捐款,使得女学堂得以在1898年5月正式开学。该学堂仅生存了两年便被关闭了,但它的影响却很深远,开中国妇女教育风气之先河。

戊戌变法开始后,经元善更加频繁地从事社会改良活动。1898年夏,他响应维新变法的号召,联合浙江余姚、上虞两县旅沪绅商,打算在两县开办农工学堂,以改良农事、振兴工艺、抵制洋货、挽回利权为办学宗旨,进行完善的农工教育。

与此同时,他也进行社会教育活动,联络上海绅商发起组织经正集会,目的是表彰先烈,牢记国仇,提倡实干。由于种种原因,农工学堂和经正集会最后都未办成。

戊戌变法失败后,经元善继续从事社会教育活动。1898年底,他为了进一步改善社会风气,为改良运动开辟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在余姚、上虞两县创办了“劝善看报会”,他出资购买来《御制劝善要言》、《万国公报》、《农学报》、《东亚时报》等报刊书籍十余种,供乡人阅读,力图通过读书报活动开阔民众视野,唤起民众的爱国图强之心。

◎故事感悟

从捐款赈灾到兴建女子学校再到投身改良,经元善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民富国强而奋斗。他虽有万贯家财,但不甘于一个人在乱世“苟且偷生”,而是立志让整个中华民族强大、人民富足。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思让人感动不已。

◎史海撷英

反对“己亥立储”

经元善一生中最后和最有影响的一次改良活动是1900年初反对“己亥立储”活动。

这年1月24日,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的逼迫下发布上谕,立9岁的溥侥为太子,并准备让位给他。朝旨一下,全国沸腾,经元善更是万分激愤。27日,由他领衔,与蔡元培、黄炎培等1231名旅沪维新人士和绅商联名发表通电,恳请光绪皇帝继续执致。他们保皇的目的,在于反对极端腐朽顽固的慈禧太后主政,希望光绪帝掌政以重新厉行新政。经元善等人的通电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此后各省各界的通电、公告纷至沓来,一片反对立储之声,要求光绪帝仍然执政。在社会舆论和各方面的压力下,清廷最后被迫取消了立储改元计划。

◎文苑拾萃

经正女学

经正女学又名经氏女学,中国创办最早的女子学校之一。1898年5月由上海电报局长、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倾向的民族资本家经元善创办。

经正女学开设于上海城南(一说在上海龙华附近)。初办时,聘请提调一人总管校务;延请中文教习二人,西文教习一人。招收8—15岁女学生二十余人。英国浸礼会教士李提摩太的妻子被邀请每月访问女学一次,美国监礼会教士林乐知的女儿林梅蕊担任西文总教习并兼授英语、算术、地理、图画等课。同年10月末,经正女学又在城内增设分校一所,延请中西教习各一人。1899年初,学生增加至七十余人。学校课程分设中文、西文两种。中文课有《女孝经》、《女四书》、《幻学须知句解》、《内则衍义》、唐诗、古文字等;西文课学于读书写字之暇,兼习体操、针补、琴学等。女红、图画、医学,每间隔一天修习。戊戌变法失败后,经正女学也被勒令停办。

“赤脚财神”虞洽卿

◎富强即治国之本。——王韬

虞洽卿(1867—1945年),浙江镇海人,今属慈溪,名和德。早年到上海当学徒,1894年后任德商鲁麟洋行买办、华俄道胜银行买办。他于1906年创设四明银行,1909年创办宁绍轮船公司,为振兴中国实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虞洽卿是清末上海著名的大买办、大商人。他从一个靠拾蛤蜊贴补家用的穷孩子发迹成为上海滩的名人,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艰辛历程,且颇具传奇色彩。

在任鲁麟洋行买办九年的时间里,虞洽卿搞进口业务可收取10%的佣金,出口业务可收取20%佣金,加上自己也做颜料生意,故一跃而成为家产巨万的富翁。他还通过为洋行开展业务扩大个人的社会交往,渐渐地,上海商界无人不知这一后起之秀了。

虞洽卿是一个热衷于办实业的人。他曾对人说:“平生志愿,能拥有500万元资金,兴办实业。”从1906年起,在任荷兰银行买办的同时,他着手发起创设四明银行。这一年,他组织了一批上海工商界人士赴日考察。在日本的两个星期使他眼界大开,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更具信心。回国后,他积极筹备四明商业储蓄银行,1908年正式开业。该银行是一家纯属国人自办的私营银行,额定资本为银150万两,拥有钞票发行权。虞洽卿起初自己负责这家银行,后来请孙绍甫任总经理。

当时的上海金融界在发行钞票方面竞争激烈,外国银行轻易不肯让华人银行插足。所以四明银行一成立,便受到外国银行和洋行的倾轧排挤。银钱业一有风潮,外国银行和洋行便拿四明银行发行的钞票来挤兑银元,普通民众不明就里,也手持四明钞票前来挤兑。四明银行实力并不雄厚,但居然未被挤垮,渡过了一系列难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虞洽卿到处奔走呼号寻求援手之功,另一方面是宁波同乡团结互助之力。每当挤兑风潮来临,在虞洽卿的发动和呼吁下,凡属宁波人开设的各大商店、钱庄、银号,家家代为收兑四明银行的钞票,有时一些宁波籍职工在路过四明银行门口时,见有人持钞票等兑换时,便拿出自己的银元主动上前与之换取钞票,甚至还有从外地特意赶来倾囊相助的。这样一来,既平息了挤兑风潮,也维护了四明银行的信用,所以该行始终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明银行之外,虞洽卿还参与筹办了南洋劝业会与劝业银行。1909年,南洋劝业会始筹办。这是清政府“提倡实业”的一件大事,也是虞洽卿在官商合作中一次成功的尝试。他发起此事时,表示“目的在使我国新兴工商业有所观摩,而图改进,且借此聚全国工商业先进于一堂,互助联络”。

虞洽卿是个外商买办兼民营企业资本家一身二任的人物,他后半生的精力和资产主要投入轮船运输业,成为独霸华东地区的轮船业巨子。

1909年,虞洽卿集资创办宁绍轮船公司,这是他经营航运业的开始。他之所以热衷此业是有缘由的。宁绍轮船公司成立之前,在上海到宁波的航线上,有英商太古公司、法华合资东方公司和清轮船招商局的轮船在行驶。三家公司相互竞争,票价时高时低。到1908年时三家达成协议,为避免竞争互伤,原来每张5角上下的统舱票一律涨至1元,货运水脚费也同步上涨。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这一票价定得过高,宁波、绍兴两地商客为此一年需多付出运费100万元以上。

不仅如此,三家公司的服务态度也十分恶劣,尤其是洋商轮船。在这种情形下,虞洽卿受宁波商人委托,以宁波同乡会名义与三家公司磋商,要求把统仓票价限制在5角以下并改善服务态度,但三家公司都置之不理。虞洽卿见劝说无用,愤慨不已,遂决然自创轮船公司为同乡利益服务。之后又创办了三北轮船公司。

到抗日战争前夕,虞洽卿已在航运业投资450万元,共拥有大小船只65条,9万多吨位,约占当时中国轮船总吨位67.5万吨的13%。他在全国设有二十多家分公司,在华南、华北、长江沿线等地都有码头、仓库。虞洽卿在航运业中实力雄厚,占有重要地位,正如他自己所言:“重庆民生公司、天津政记轮船公司和上海三北公司,为中国三大民营航运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虞洽卿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先是出任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和上海市救济委员会的监察委员,后又组织了规模庞大的同乡救济会,建立起三十多处收容所,尽力设法救助闸北、南京战区受难同乡,将他们遣送回籍。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内难民遍地,工部局为此伤透脑筋。虞洽卿与工部局协商,成立上海难民救济协会,救助在沪难民。虞洽卿亲自出任协会理事长,为使难民脱离险境做了大量工作。

作为名闻遐迩的商界巨头,虞洽卿想在日伪占据上海的险恶形势下避居租界一隅,安静地做他的生意是不可能的,日伪时刻都在打他的主意。

1937年日寇占领上海后,便想诱使虞洽卿出面当“市长”,被虞断然拒绝。此后。日伪不断对虞洽卿威胁利诱,汪伪特务头子吴世宝几次登门借款,逼他下水,并扬言要暗杀他。1941年,日方还派了一个八十多岁的日本老者,以老朋友身份来引他上钩,劝他与日方合作,同样遭到他的拒绝。

此时国民党也在极力争取虞洽卿赴内地。蒋介石曾命宁波专员公署转来两份电报,劝他去内地从事工商业建设。他的女婿江一平也在重庆频频发电催促他去重庆。权衡利弊得失,虞洽卿最终下定投奔重庆国民党政府的决心,遂在1941年春离开上海,转道香港赴重庆。

◎故事感悟

作为名闻遐迩的商界巨头,虞洽卿没有将个人的私利放在前面,而是一心为振兴中国的实业努力。同时,他以自己的产业为依托,组织救济会,安置了大批难民,创办轮船公司,让中国人坐上自己的轮船,受到平等的待遇……他的身上既有商人的美好品质,更有实现民富国强的伟大抱负。

◎史海撷英

“赤脚财神”

虞洽卿到上海后,虞庆尧推荐他进望平街瑞康颜料行学生意。去瑞康行报到那天,适逢下雨,虞洽卿怕糟蹋了母亲亲手缝制的新布鞋,便光着脚走进店堂。由于地上潮湿滑泞,虞洽卿一不小心摔了个四脚朝天,心里极为懊丧,生怕老板责怪。不料老板奚汇如非但未责怪他,反而满面喜气,伸手扶起这个新学徒,连声说:“很好,很好!”原来奚老板日前梦见一位“赤脚财神”进门,而今虞洽卿赤脚进门,恰与前梦应验。他这一跌又似活元宝滚进来,自然使老板大喜过望。很快,瑞康颜料行请进“赤脚财神”的传闻在同业中不胫而走,虞洽卿因而得了个“赤脚财神”的绰号。

◎文苑拾萃

东正教

东正教是基督教其中的一个派别,主要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它是与天主教、基督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正教”的希腊语意思是正统。与天主教不同,正教由一些被称为“自主教会”或“自治教会”的地方教会组成。这些教会彼此独立,却有着共同的信仰。

虞洽卿还是为数极少的华人东正教徒之一,教名安利烈·帕夫洛维奇·虞。此外,他还是1935年成立的上海中国东正教协会会长。

近代民族工业的始祖

◎天下之大本在农,今日之先务在商,不商则农无输无功。——张謇

陈启源(约1825—1905年),广东新式缫丝厂的创始人。字芷馨。广东南海县人。咸丰四年(1854年)出国至南洋,遍历各埠,准备创办缫丝厂。同治十二年(1873年)陈启源回国后,在故乡南海简村办起一个名叫继昌隆丝的缫丝厂。陈启源以中国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开创者载入史册。

陈启源是中国近代第一家民族资本工厂的创办者,近代缫丝业的先驱。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于1873年建起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近代缫丝厂,从而为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陈启源的家乡南海县是有名的蚕桑之乡,那里一年四季都适宜养蚕,每年可摘桑叶七八次,收茧七八次。由于蚕桑业的发展,手工缫丝业也很发达,是广东土丝出口的主要产区。陈启源了解家乡的这一特点,故对蚕桑和丝织业特别注意,后来他著了《蚕桑谱》一书,介绍种桑养蚕的经验。在安南经商期间,他曾游历暹罗(泰国)、缅甸,留心观察那里用法国式的机器进行缫丝的情况,著有《陈启源算学》十三卷,涉及机器原理、蒸汽锅炉和蒸汽力度等方面的问题。

同治十二年(1873年),陈启源在简村百豫坊陈氏本宅建起继昌隆机器缫丝厂。这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近代缫丝厂,也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缫丝厂开工后,很快获得厚利。

继昌隆制成的丝大量供出口,远销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在国外市场声誉颇佳。出口是运到广州后由丝庄转售给外商的。陈启源为了减少丝庄的中间抽头,乃出资自设丝庄,由其手下主持继昌隆的外销工作。在原料供应方面,除向本县收购鲜茧外,还向附近顺德、东莞等县扩大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