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利:利用厚生
20081500000003

第3章 心系大众利益(1)

赵过发明高效播种机──耧车

◎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毛泽东

赵过(前140—前87),汉武帝时人。农学家。推行代田法,发明三脚耧车,推进农具改进,使许多农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负担,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考古学和古文字学,我国牛耕虽起源于商代,但在战国以前一直没有得到多少发展。到汉武帝初年,牛耕也只限于富豪之家,一般农民仍主要使用木制或铁制耒耜。赵过推广的牛耕为“耦犁”,“二牛三人”,即操作时,二牛挽一犁,二人牵牛,一人扶犁而耕。东汉时这种耕作法推广至辽东,开始时也是“两人牵之,一人将之”。

至新中国成立前,云南宁蒗纳西族仍使用二牛三人耕作法。在耕地时,一人牵着合了犋的两头牛,后面一人扶犁,中间一人压犁辕以掌握耕地深度。二牛三人耕作法反映了牛耕初期时的情形,因为那时驾驭耕牛技术还不熟练,铁犁构件和功能也尚不完备。但这种播种方法既浪费了人力,也降低了效率。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经验并吸收前代播种工具的长处,发明了三脚耧车,以适应代田整地、中耕和播种的需要。

三脚耧,即耧车,下边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进行条播。由于耧车把开沟、下种、覆盖、镇压等全部播种过程统于一机,一次完工,既灵巧合理,又省工省时,故其效率达到“日种一顷”。

除了发明耧车,赵过还大力推行过代田法。所谓代田法,即把耕地分治成甽(同畎,田间小沟)和垅,甽垅相间,甽宽一尺(汉一尺约当今0.694尺),深一尺,垅宽也是一尺。一亩定制宽六尺,适可容纳三甽三垅。种子播在甽底不受风吹,可以保商,幼苗长在甽中,也能得到和保持较多的水分,生长健壮。在每次中耕锄草时,将垅上的土同草一起锄入甽中,培壅苗根,到了暑天,垅上的土削平,甽垅相齐,这就使作物的根能扎得深,既可耐旱,也可抗风,防止倒伏。第二年耕作时变更过来,以原来的甽为垅,原来的垅为甽,使同一地块的土地沿甽垅轮换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在肥料不足的情况下使地力能得到自然恢复和增进。

我国北方黄河流域旱作地区,雨量少,尤其春旱多风。沟里能保持住一定的温度和水分,将种子播种在内,有利于出苗;幼苗出土后,在沟里也可减少叶面蒸发,使生长健壮;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培壅在作物根部,直至垄平为止,这样作物根部深下,能吸收更多水分,则可耐风、耐旱和抗倒伏。因此,代田法增产效果显著,达到了“用力少而得谷多”的效果。

赵过在推广代田法时,组织工作做得很细致,有计划、有步骤。首先,在“离宫”(正式宫殿之外别筑的宫室)内空地上试验,证实确比“旁田”多收一斛以上;其次,对县令长、乡村中的“三老”、“力田”和有经验的老农进行技术训练,“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再通过他们把新技术逐步推广出去;第三步,先以公田和“命家田”作为重点推广,然后普遍开展。“是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

代田法为黄河流域旱作地区防风抗旱的多种农法之一,不仅对于恢复汉武帝末年因征战、兴作而使用民力过甚,致使凋敝的农村经济起过一定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故事感悟

赵过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三脚耧车,为百姓种粮提供方便,使播种效率大大提高,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人力。民以食为天,提高农业产量,提高生产效率,是我们的祖先时刻记挂心头、并为之呕心沥血的头等大事。

◎史海撷英

牛 耕

牛耕技术的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定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汉代甘肃河西地区,使用牛耕技术已较为普遍。开始是单辕犁(驾二牛),后来又有双辕犁(驾一牛)。东汉时,耧播技术传入河西,使河西成为“富甲天下”的地方。嘉峪关市境内发现的魏晋时期古墓葬中,出土有多块(幅)《牛耕》画像砖,佐证了当时河西地区使用牛耕技术已很普遍。除了一牛挽犁和二牛挽犁之外,耕种后的覆土填埋及平田碎土,均用畜力完成,这就是牛拉的“耙”,又称“耢”。“耙”一面有齿,可碎土,翻面即可耱地,埋压种子,使田地平整。至今,当地农村仍在使用。

◎文苑拾萃

播 种

播种常见的方式有撒播、条播、点播等。条播深浅一致,种子分布较均匀。宽行条播适于单株面积较大,需要中耕的作物,如玉米、高粱、棉花、甜菜、大豆等;窄行条播宜于小麦、水稻、亚麻和某些牧草。点播,又称穴播(或无种),指在播种行内每隔一定距离开穴播种,或按一定行距开沟点播。点播法的行、株距均较宽,间苗、中耕等作业方便,可在纵横两个方面进行中耕。种植玉米、棉花、甜菜、向日葵等作物可采用这种方法。

桑弘羊实行均输与平准

◎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桑弘羊

桑弘羊(前141—80),汉武帝时大臣。洛阳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以此13岁入侍宫中。自元狩三年(前120)起,终武帝之世,历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元狩年间以后,在桑弘羊的参与和主持下,先后实行了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经济政策。此外,还组织了60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暂时缓解了经济危机,史称当时“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桑弘羊以此赐爵左庶长。武帝后元二年(前87),桑弘羊由搜粟都尉迁任御史大夫,与霍光、田千秋、金日磾、上官桀四人同受遗诏辅佐昭帝。始元六年(前81),昭帝召集各地贤良文学至长安,会议盐铁等国家大事。次年,桑弘羊因与霍光政见发生分歧,被卷入燕王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结果被处死。

桑弘羊,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是西汉著名的理财家。商人家庭出身,13岁时入宫为侍中,后被汉武帝擢用,初为大司农中丞,后任治粟都尉,领大司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武帝病危时,任御史大夫,与霍光等受遗诏辅昭帝,后与霍光争权失败,被杀。

桑弘羊长期担任中央财政、粮政的管理工作,协助汉武帝处理财政问题几十年,有着丰富的经济管理实践。实行均输与平准,是他的一项重要贡献。

均输法创立于桑弘羊为大司农时的元鼎二年(前115)。过去虽然也有过“均输”这个词,但只是“齐劳逸而便贡输”的意思,即远地贡输数量少些,近地的贡输多些,根本没有把贡输的物品进行贸易活动的含义。均输法是桑弘羊登上大司农后就开始试办五年后在全国推行的一种商业经营方法。这种方法是把全国各地的贡赋收入作本钱,在地区之间进行大宗商品的远程贸易。

通过这种长途贩运,可以达到调剂整个国家因地区不同而出现的物资余缺。实际上这是把贡物商品化,把主要商品批发贩运业务官商化的管理办法,在中国经济管理史上具有很大影响。实行均输法前,桑弘羊目睹各地每年向中央贡输“方物”损失很大,有的物品运到京师,按市价计算不足以抵偿运费;有的在运输中造成了巨大的损耗,使国家财政遭受许多不应有的损失。基于以上原因,桑弘羊创立了均输法。

为了贯彻均输办法,桑弘羊苦心经营,采取了一系列具体做法,反映出桑弘羊的经营管理思想。这些做法是:将郡国应缴贡物连同运费加在一起,按照当地的价格折合成该地区的土特产品,交给当地均输官就算完成任务。均输官将一小部分运往京师,其余部分都运到能赚钱的地方去出售。这样既解决了各郡国的贡物因与京城的距离不同而造成的运输不均的问题,又将贡物商品化了。当地的土特产在当地的价格比较低,这样折收的均输物数量一定较多,运往缺货的地方,价高利大,使西汉政府不用花什么本钱,就可从土特产品的运输贸易中获取巨额利润。同时运输费用也不用由赋税收入抵付了,实际上也是为国家财政增加了收入。这样,均输可以一举几得。

和均输密切相连,桑弘羊推行的另一政策就是平准。平准政策就是由官府来吞吐物资,平抑物价。这是桑弘羊对管仲、范蠡价格管理思想的综合发展,其特点是完全利用供求规律,把商品价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具体做法是由国家的平准机关收购市场的降价商品,抛售涨价商品,即“贵即卖之,贱即买之”。这一管理思想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足为奇的,可是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很难得。

更叫人拍手叫绝的是,桑弘羊在当时把平准法和均输法合在一起,使稳定价格的物资有可靠的来源。平准的任务是“抑天下物”,目的是“平万物而使百姓”,这种政策对巩固封建政权,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是有积极作用的。不能否认平准的另一作用是使“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这同桑弘羊总的“绝兼并之路”的管理思想是一致的。

均输、平准、盐铁(官营),是桑弘羊管理汉初经济的三个支柱。在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征战的情况下,国家的财政开支急剧增加。桑弘羊能在不太多增加农民赋税负担的前提下,满足汉武帝浩繁的财政需求,确实是一大功劳。也正因为如此,桑弘羊一直被人们誉为杰出的理财家。

◎故事感悟

在封建社会初期,我国就出现了桑弘羊这样的理财家。中国历代都重农抑商,但社会同样也需要商品交换,桑弘羊的举措可谓利国利民,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史海撷英

千古文治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中国思想文化的皇帝。一统江山容易,聚拢人心困难。秦皇汉武深解其中三昧。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独尊儒术”。

窦太后去世前,汉武帝就暗度陈仓,设立五经博士,为尊儒打基础。即位之初,汉武帝就迫不及待,举国推选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之人。董仲舒凭《天人三策》石破天惊,脱颖而出。从此,本为民间一家的儒学被指定为官方思想,与政治、皇权紧密相连。

据此,汉武帝创建太学、乡学,设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秦代至汉初,选拔人才用的是军功爵制;到了汉武帝时代,逐渐转变为察举征辟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大汉人才匮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