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健:康体健身
20081700000012

第12章 锻炼身体 功成名就(2)

◎文苑拾萃

林巧稚纪念邮票

1990年10月10日,为表彰中国现代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原邮电部发行一套《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纪念邮票四枚,其中第一枚是医学科学家林巧稚。

邮票画面上,林巧稚身穿白大褂,颈上挂着听诊器,表明了医生的身份;肖像面部通过明暗关系强调出的那种光明感,象征着她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希望;那精心描绘出的慈祥、乐观的笑靥,代表着她爱人胜过爱己的崇高医德;背景中那幅胎儿待产图,蕴含着对这位“生命使者”的真挚赞誉;殷红的温柔色调,仿佛为这位终身未婚的女性医学专家增添了几分妩媚。

王若飞在狱中做操

◎革命者永远也不会放弃自己的信念,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谚语

王若飞(1896—1946年),贵州安顺人,中国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21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发起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任中共豫陕区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1927年任江苏省委常务委员。1928年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1年回国,在绥远(在今呼和浩特市)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在绥远、太原狱中坚持革命斗争。1937年夏出狱后,历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八路军副参谋长、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长和中央党务研究室主任等职。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46年2月到重庆参加同国民党的谈判,4月8日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王若飞1931年被逮捕入狱,至1937年才被营救出狱。他在狱中待了整整六年,受尽了折磨。在狱中,他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王若飞靠的是什么战胜了敌人呢?一是靠他心中的真理和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二是靠他在狱中以惊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锻炼身体。在狱中的生活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不是他坚持锻炼身体,恐怕难以在监狱中度过六年的斗争生活。

王若飞所在的那间牢房阴暗潮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霉味儿。一天,王若飞碰碰身边一个老年难友,说:“喂,别老躺着,咱们起来活动活动吧。”

那位难友默默地摇了摇头,拒绝了。

王若飞站起来,活动了一下身子,“一、二、三、四……”又开始做起他自编的体操了。他每个动作都做得非常认真。

同牢房的难友好奇地望着王若飞,觉得他是个怪人:一个共产党的“大头头”关在国民党的监狱里,哪有出狱的日子呢?可是,他却天天坚持体育锻炼,伸腿、弯腰、曲臂、跑步、跳跃,每次非要练到浑身大汗才肯罢休。难友叹息着说:“待在这该死的牢狱,一天比一年还长,我真想早点死算了,你锻炼身体干啥?难道想活长一点,多坐几年牢?”

王若飞见难友问得有趣,呵呵笑了,说:“我们共产党人多活一天,国民党就害怕一天。我所以要锻炼身体,就是要增加革命的本钱,更好地为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呀!”

同牢房难友听罢王若飞一席话,思想豁然开朗,觉得王若飞说得很有道理,深受启发,也开始了锻炼活动。由于在狱中坚持做操,王若飞终于征服了恶劣的环境,战胜了死亡的威胁,保持了一定的健康水平。在监狱里,他始终以比较旺盛的精力和较好的身体素质与敌人做斗争。1937年夏,当党组织把他从狱中营救出来,他很快便以充沛的精力投身于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在党内任多种重要职务,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故事感悟

王若飞用行动践行了健康的身体是革命本钱的道理。即便是在狱中,他也放飞心中的梦想,一如既往地锻炼身体。后人所需学习的不仅仅是他乐观向上、信心满怀的革命精神,更应学习他在艰苦环境中加强自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史海撷英

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又称《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旨在结束国共分裂的局面,建立民主政权而发表的会谈纪要,全称《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该协定签定于1945年10月10日。会议召开前,两党公开表示在谈判期间实行停火,但实际上为取得更多的谈判筹码,两党军队对战略要地的占领与反占领,在谈判期间从未中断。

谈判期间,共产党坚持抗日根据地拥有独立主权,但同意交出分布在海南、湖北、浙江、河南一带共13个根据地,由国民党接收,并为两党间意识形态的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构想,淡化两党的意识形态对立。国民党则坚持,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即为共产党所占有的延安革命根据地保持不变外,其他地区一律收回,并要求将人民解放军编入由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统一指挥。共产党拒绝把军队交给由国民党控制的政府,只表示会对军队减员,并要求在建立真正民主的政府后才交出军队。

◎文苑拾萃

王若飞故居

王若飞故居位于安顺市内若飞大道北道中段东侧。

故居始建于清代,为王若飞曾祖父所建,1982年对外开放。故居临街,经过道进朝门入四合院,院内铺以方形石板,有石砌花坛、鱼池等,房屋为木结构小青瓦建筑,具有清代民居风格。现存部分家具实物及王若飞青少年时期在日本、法国留学时进行革命活动资料,以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一起工作时的照片、通讯手迹,重庆谈判时所穿衣物,遇难后党中央和中央领导的悼词,部分国民党要员、爱国将领、民主党派知名人士题词、挽联及有关王若飞的书籍、出版物等。

刘和珍习武的故事

◎健康是智慧的条件,是愉快的标志。——格言

刘和珍(1904—1926年)女,江西省南昌人,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反动军阀宣战,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刘和珍烈士是中国青年中著名的革命者。1926年3月18日,她领导北京女师大学生参加爱国运动,遭段祺瑞军阀政府枪杀,遇难时年仅22岁。鲁迅先生曾以极其愤怒和悲痛的心情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刘和珍烈士的英名早已传遍全国,她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青年人的楷模。然而,刘和珍烈士为强身而习武的事,却很少有人知道。

1918年至1919年间,江西优级师范学堂体操专修科毕业生、南昌人胡蕉琴、南城人鄢亏鹏和胡昆放效法上海、北京,在南昌发起并组织了江西精武体育会。当时,由于江西精武会是在北洋军阀政府把武术定为全国各界必学的“中国式体操”的鼓噪声中成立的,所以初期一直受到冷遇。参加的人员仅有二三十人,真可谓门庭冷落。

1922年,刘和珍正在南昌女师求学。由于她较早地受到马列主义的影响,积极领导同学参加爱国运动,所以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被推为校学生会主席。翌年即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江西最早的七名团员之一。

一天,刘和珍和女师体育教师熊恬上街散步,偶然路过精武会门前,听到里面传来一阵阵“嗨嗨哈哈”的呼喊声和铿锵有力的刀剑撞击声,她俩好奇地走了过去。一看,原来是一群人正在舞刀弄剑,挥拳练武。旁边站着一位年近60岁的老者和两位中年汉子。刘和珍看着看着,她突然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男儿要习武,女子为何不能?几千年来,女子地位所以低下,除了封建制度和愚昧意识外,与女子本身不能自强自立也不无关系。女子要提高地位,首先要自强。她越想越觉得女子也应练武,自古以来女子武功比男子高的例子也不少见。于是她大胆上前,经过询问才知道,那位老者是精武会名誉会长,赫赫有名的欧阳武。那两位中年汉子名叫王及泰和胡宗汉,都是精武会的教练。

当刘和珍说明来意后,这三人不禁惊讶地看着这个面目清秀、端庄娴静而又透着几分英气的女青年。欧阳武一边指着正在练武的那些人问道:“你能有此吃苦之精神?”刘和珍随即一拂齐耳短发,豪迈地说道:“苦算什么?我中华民族所以能经数千年而延续至今,不就是靠着不怕苦不畏死之精神么?眼下,我神州古国正屡遭外侮,积弱不振,凡炎黄子孙、热血国人均应有抗击列强、振兴国家之义务。”刘和珍一番话说得欧阳武频频击掌叫好,当即答应了她俩的要求。刘和珍和熊恬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第二天,刘和珍和熊恬带领20余名女学生加入了精武会,使精武会增添了不少生气。

平日,刘和珍是一个文静贤淑、面带微笑、态度温和的姑娘,然而每当她在精武会训练时,却有一股男子的气魄和吃苦的劲头。不论是蹲桩、压腿、踹踢,还是下腰、劈叉、腾跃,她都学得十分认真,练得格外刻苦。即使腰酸腿痛,也从不哼一声。不到一年,她就掌握了少林拳、女子长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以及南拳类的鹤拳等十多个武术套路,深得教练的赞赏和学员们的钦佩,都说她将来必是巾帼英才。

刘和珍习武期间,时刻不忘国家的内忧外患。她常常和习武中的有识之士相聚,向他们宣传救国救民的道理。在她的影响下,有不少人后来都积极参加了各种爱国运动。

1924年5月24日,北洋军阀政府在湖北武昌举行了所谓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江西精武会应邀派出代表队参加。刘和珍被指定为代表队员,但她因患病未能参加。

1924年7月,刘和珍结束了学业,离开了南昌女师。同年8月,她考取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从此中断了去江西精武会的习武。但刘和珍并没有从此停止体育活动,直到她壮烈牺牲之前,她总是走到哪里锻炼到哪里。她在很多武术项目都练得很不错,身体也比以前健壮多了。可惜,正当她满怀革命斗志要干一番事业的时候,不幸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

◎故事感悟

刘和珍烈士爱自己的国家,把国家的安危置于比生命更重要的位置上。她习武锻炼身体,就是要保卫自己的国家。她的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发扬。

◎史海撷英

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统率国民军与奉军作战期间,两艘日本军舰护卫奉系军舰进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导致国民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八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以武力威胁北洋政府。

当时,北平的爱国学生和市民激愤于北洋政府的软弱和列强的无理,于1926年3月18日举行示威游行,导致包括两名便衣警察、一名卫兵和多名学生、市民共47人死亡的一场惨案。

◎文苑拾萃

鲁迅对刘和珍的评价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赞扬她是一位具有“干练坚决、百折不回”气概的“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刘和珍烈士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

李清照的体育生活

◎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病弱的身体是灵魂的监狱。——谚语

李清照(1084—1151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李清照一家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辞》,已散佚。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提起李清照,人们一定会认为她是弱不禁风的女词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从她的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爱好体育运动的人。

李清照的体育爱好很广泛。她爱玩秋千,更爱好划船,每次划船都划得非常痛快。新婚不久,丈夫远别,她靠划船来排遣幽思。李清照划船这一爱好一直保持到晚年,只不过面对山河破碎,丈夫去世,她才提不起兴致。

由于李清照长期坚持户外活动,使她眼界广远,胸襟开阔,因而她的诗词大多意境高远。

李清照还是一个棋艺专家,她“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在她所作的《打马图经自序》中一口气列举了“长行叶子”、“博塞弹棋”、“打褐”、“大小猪窝”、“族鬼”、“胡画”、“数仓”、“赌快”、“藏酒”、“樗蒲”、“大小象戏弈棋”等十几种游戏。

她创造性地改革了当时的“打马”游戏(棋艺的一种),“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她创造的这种“打马”游戏直到清初还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其可贵的是,她在游戏中还寄寓了奋发图强的爱国精神,寄托了她恢复祖国河山的情怀。因此,清人李汉章对她的“打马”游戏给予高度评价。

就棋艺水平来说,李清照已经不仅是一个体育爱好者,甚至可称中国古代的巾帼体育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