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通:互通互利
20081900000017

第17章 政通人和现盛世(1)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刘邦(前256—前195),字季,今江苏沛县人。刘邦的父亲和哥哥都在家种田,他却游手好闲,不愿干农活。刘邦壮年时做过秦朝沛县泗水亭长,48岁在沛县起兵,响应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于55岁时登上皇位,在位七年。

刘邦称帝后,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封建统治还不稳定,一些封王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和战后经济凋敝、财源不足,北方匈奴还不时骚扰等问题,都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博采众议,吸取秦代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和措施。

一、迅速恢复和健全封建国家机器,加强地主阶级的统治。刘邦称帝后,首先在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严密的统治网,恢复并建立了各级政权,加强了对农民的统治;重建赋税徭役制度,进行了全国的人口登记,在全国建立了周密的户籍制度,依据户籍向人民摊派各种赋税和徭役。如按土地征收佃赋,按人的性别和年龄的不同征收人头税。徭役又分兵役和力役,规定成年男子都要应役。另外,刘邦还征召社会上一些有名望的“贤士大夫”到京师,分派官职,一方面为了充实官僚机构,另一方面也为了防止这些人作乱。

二、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和迁豪富于京师。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战胜项羽,争取力量,不得不把一些强有力的将领分封为王。他们领地广,并握有兵权,刘邦意识到他们对西汉政权的威胁极大,便将他们一一铲除,同时分封刘姓子弟为王,将功臣部将分封为侯,取得他们的支持,这对稳定局势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而迁豪富则是为了便于对他们的控制。

三、分给复员军吏士卒田宅和免除其徭役,使他们安居乐业,不再作乱;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巨商大贾受到惩罚,不敢重利盘剥贫苦人民;还有释放奴隶,鼓励增殖人口等措施,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刘邦采取的一系列政策,解决了西汉初期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释放了囚犯,使流民返乡,军人复员,鼓励生育,同时调整了土地,发展了地方经济,使战后的西汉王朝得以“休养生息”,为汉王朝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200年,因匈奴不断侵犯北部边境,刘邦曾亲率大军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县东)准备出击匈奴,却不幸被匈奴围困,不战退回。此后刘邦便只好用和亲政策,求暂时的安宁,虽然这是忍辱退让的政策,但在当时却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

◎故事感悟

刘邦在位7年,完成了西汉王朝的统一,为了实现他“休养生息”的治国目的,采取了各种休养生息的措施,创立了经济发展良好的局面,为汉朝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史海撷英

刘邦的胜利依据

刘邦当皇帝不久,在洛阳南宫大摆宴席,庆贺胜利。庆功宴上,刘邦问大臣们:“我为什么能够成功?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说:“陛下派人攻城略地,能论功行赏,有好处肯和部下同享;而项羽妒贤嫉能,陷害有功的人,猜疑有能力的人,打了胜仗不给人记功,得了地方不肯分给部下,所以他失败了。”刘邦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论足智多谋、运筹决策,我不如张良;论坐镇后方,安抚人民,筹措粮饷,我不如萧何;论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出色的人才,而我能使用他们,所以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信用,所以被我们打败了。”

刘邦的这一分析,虽也有道理,但取胜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和部分农民的利益,他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这正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而且,他进入咸阳后,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主张,“约法三章”,取得了民心,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同项羽的争夺中,刘邦又能把反项力量联合在一起,争取了多数,孤立了项羽。同时,他又有安定的后方,兵源、粮饷都较充足,这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文苑拾萃

鸿门宴

项羽听说刘邦先到了关中,极为不满,带着40万之众打进关中,要同刘邦决战。当时,项羽率大军驻在新丰鸿门,刘邦领10万军驻灞上,两军相距仅40里。刘邦听说项羽要来进攻,就带谋士张良、武将樊哙等一百余骑到鸿门会见项羽,以此“表白”自己没有同项羽争夺天下的“野心”。项羽“设宴”招待刘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

席间,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羽的堂弟项庄舞剑,以助酒兴为名,企图杀掉刘邦。但项羽的叔父项伯拔剑起舞保护刘邦,使项庄没机会下手。张良见势不妙,急忙找来樊哙保护刘邦,又用“大义”斥责项羽,才使刘邦安全回到自己的营地。这就是后人经常引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故事的由来。后来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自号为西楚霸王,楚汉相争的局面开始了。

西汉的文景之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刘恒(前202—前157),是汉朝的第三位皇帝(不包括两位汉少帝的情况下),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弟,母薄姬,曾有代王王后一位,刘恒还是代王时便已过世,所生四个儿子相继病死。元配王后、四位王子史书未留名。后有窦姬(漪房),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后成为皇后,称孝文窦皇后,现在多称窦太后。

刘恒自公元前179年末继位开始,至公元前157年,共当了23年皇帝。在这23年中,他所采取的基本国策是与民休息,安定百姓。也许是他本身就不是在奢华中成长生活的原因,况且他在做皇子的时候地位也比较低下,因此得以接触到社会中下层人物,对他们的生活也较为了解,也希望能够为这些贫下中农带来一些生活上的转变。当然,作为统治者来说,要想稳定自己的统治,除了要有一个稳定的统治阶级,还需要得到被统治阶级至少不是反对的态度。因此,刘恒在即位不久,就接连下了两道旨在赡养鰥寡孤独、贫穷困窘的人的诏书。为了刺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他曾“开籍田”,“亲率耕,以给宗庙粱盛”,又采纳晁错“贵五谷而贱金玉”的主张,实行以粮食换取爵位或赎罪的政策。他曾多次降低田税,公元前167年曾一度宣布“除田之租税”。这些政策的实施,使汉朝国力迅速恢复,文景之治的局面终于有了雏形。

景帝即位后,继承了文帝的治国方针,继续保持安定局面,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宣布允许人民迁徙到地广人稀的地区去发展生产。为了鼓励农民生产,他又宣布减免一半田租,将田租从汉文帝时期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景帝一直重视农业生产,直到晚年,还不断地强调农桑之本的重要。为了与民休息,景帝从不大肆使用民力。他在位期间,除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大的阳陵外,基本上没有兴建其他土木工程。

轻刑也是景帝比较重视的一项安民措施。景帝曾数次大赦天下,并废除了一种分裂尸体的酷刑,将其改为弃市。为了避免枉屈无辜,景帝三令五申,强调决狱务必先宽,即使不当也不为过,要求判案时尽管依据律文应该治罪。但若罪犯不服,必须重新评议,一切都要体现宽厚仁慈。

景帝奉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学术上则对诸子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允许百家争鸣。在崇尚道学的同时,景帝也很注重儒家的教化作用。当时为儒家设立了不少博士官,《诗》、《书》、《春秋》等均立博士,景帝起用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和胡毋生为博士,这种活跃局面大大推动了儒家的教化和影响。

景帝继续采取汉初以来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但是尽管汉匈和亲,匈奴一方还是时常小规模地入侵汉境。对于匈奴的入侵掠夺,景帝从维护汉匈和好的大局出发,从未进行出兵反击,最多只是增调部分骑步兵屯守防御。为了维护汉匈和睦关系,景帝还在汉匈边界设置关市,互通有无,大大促进和便利了汉匈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景帝在位期间,维护安定,与民休息,使当时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终于形成了“文景之治”的繁荣,使之成为西汉王朝的升平时代。

◎故事感悟

汉文帝刘恒和儿子刘启统治时期,西汉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文景之治”,这首先要归功于刘邦和刘盈的治国主张和所推行的政策,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在于刘恒贤智温良的性格,和儿子刘启不遗余力的积累,才为后来汉武帝建立伟大的功勋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刘恒和刘启也是历史上的好皇帝!

◎史海撷英

回头浪子汉景帝

汉景帝刘启是中国皇帝中少有的“回头浪子”。他年少时蛮横成性,直到打死吴王刘濞的儿子,闯下弥天大祸后,方得以悔改。刘启即位后,倒成了少有的仁慈之君。这种性格上的转变太过突兀,让人费解。不过,他的上台也值得庆幸,如果让比他更为骄蛮的弟弟刘武上台执政,那么“文景之治”就将有可能不复存在了。

◎文苑拾萃

汉文帝从谏如流

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从谏如流,在诤谏面前,他肯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及时纠正。有一次,刘恒走进郎署,与署长冯唐闲谈,知道冯唐祖上是赵国人,父亲时住代郡,而他自己曾为代王,就对冯唐说:“在当代王时,厨师上饭时说战国时赵国有个将军叫李齐,很能打仗,后来每吃饭时就想到这个李齐。”他问冯唐知否李齐其人。冯唐说:赵国的将军最著名的是廉颇和李牧,接着又讲了廉颇和李牧的许多事迹。刘恒越听越高兴,拍着大腿说:“唉呀!我要是有廉颇和李牧那样的将军,就不用担心匈奴了!”冯唐却说:“陛下就是得到廉颇和李牧,也是不能用的。”刘恒很生气,过了好大一会儿,又问冯唐:“你怎么知道我不能用廉颇、李牧呢?”冯唐说:“廉颇、李牧所以能打胜仗,是因为赵国君主充分信任他们,给他们自主权力,不干涉他们的具体事务,只要求他们打胜仗。而现在云中郡太守魏尚优待士卒,打了很多胜仗,匈奴不敢接近云中,但却因上报战功时交的敌人首级比他报的数字差六个人头,陛下就把他罢官、削爵、判刑。立了大功不受赏,出了小错受重罚,所以说就是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用的。”刘恒听了很高兴,当天就派遣冯唐持节赦免魏尚,恢复他的云中太守职务,并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

以柔治国的刘秀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商君书·壹言第八》

刘秀(前6—57),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后汉王朝(也俗称东汉)开国皇帝。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皇族血统的刘秀与兄在家乡乘势起兵,并在昆阳之战中一举歼灭了新莽王朝的主力。25年,刘秀与绿林军公开决裂,在河北登基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经过长达数十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更始、建世和陇、蜀等诸多割据政权,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纷争战乱长达20余年的中国大地再次归于一统。天下定后,刘秀推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发展生产,大兴儒学,从而奠定了东汉王朝近200年的基业。

在历代开国皇帝中,刘秀的文化程度算是最高的。在称帝之前,他已经是太学生了。因此,刘秀才能率众获得昆阳之战的大胜,才能在兄长刘縯被刘玄所杀后,还能隐忍不发、韬光养晦。直到刘秀去了河北,得到当地地主豪强势力的支持,才称帝而取天下。

刘秀将他的军事和统治政策的核心定为以柔取天下,以柔治国,结果迅速统一了全国,又迅速解决了西汉末年土地流失、生产滞后的问题,使东汉王朝的经济在短期内得以恢复,社会生产力也大为发展。

统一天下后,刘秀总结前朝教训,确立了一套新的治国方略,其核心是好儒任文、以柔治国。

刘秀“未及下车,先访儒雅”,想方设法把一些著名儒学人物拉到自己的身边,封官授爵,以礼相待,使身边很快就集中了一大批当时的著名学者。

刘秀自己就是一个爱好儒学的人。当朝廷议事结束以后,他经常与文武大臣一起讲论儒学经典里的道理,直到半夜才睡觉。刘秀有时亲自主持和裁决当时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争论。

为了适应由取天下向守天下转变的这一根本需要,刘秀逐渐改变了官吏队伍的素质和结构,命令多数在战争中凭军功提拔起来的功臣交出手中的权力,各自回到家中养尊处优,用文吏取代功臣。刘秀还大力缩减自汉武帝以来大为膨胀的官府及吏员设置,合并官府,减少吏员,使费用大为节省,减轻了人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