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和:和平共处
20083300000010

第10章 和平相处(2)

◎文苑拾萃

墨 子

(宋)田昼

末学纷纷自有师,能言兼爱我独疑。

定知已驾云梯后,却悔初心泣染丝。

宋辽澶渊之盟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王昌龄

萧太后(953—1009),名绰,小字燕燕。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辽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自宋咸平二年(999年)起,辽就陆续派兵在边境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骑兵进退速度极快,而且战术灵活,让宋朝边防的压力越来越大。

宋辽之间的战争长达25年,争夺的焦点是燕云十六州。因为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其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辽本部地区要发达很多,所以,辽的统治者对这一地区垂涎已久。他们把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为南京,改皇都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应的许多官职,视为腹地,成为大辽帝国,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北方。

辽对宋步步紧逼,不断南下进行侵扰。辽军到达定州后,两军开始出现相持局面,王继忠乘机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辽也担心腹背受敌,因此提出议和,但被宋真宗拒绝。十一月,辽军在朔州为宋军大败,岢岚军的辽军因粮草不继而撤军。辽军主力集中于瀛州(今河北河间)城下,日夜不停地攻城,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十多天而未下。萧挞凛、萧观音奴两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辽军攻克德清(今河南清丰),三面包围了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

辽统军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宋军大将张环(一说周文质)在澶州前线以伏驽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其头部中箭坠马,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萧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从此,辽宋成为兄弟之国,因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双方以白沟河为国界,共同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都不得藏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万两,绢20万匹,至雄州交割。双方还在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盟约缔结后,宋、辽两国之间百余年间都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事。由于澶州又名澶渊,因此这一事件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时期,除了极少数的主战派,满朝上下都劝真宗迁都避战,真宗本来御驾亲征的意图也就此作罢了。但宋相寇准无可匹敌的勇气终于让真宗下了决心,亲临战阵,最终达成了澶渊之盟。虽然每年要向辽国提供30万两的岁币,但与迁都比起来,代价简直不值一提(当时宋朝年收入1亿两以上,而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两以上)。而历史走向也证明,此战之后,北宋迈向巅峰,经济达到空前繁荣。辽国关南之地得而复失,但每年30万两的岁贡,再加上后来富弼允诺的20万两,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辽来讲,无疑更是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不过,辽上下也因此而与宋朝交好达百年之久,辽铁骑不再南下。

◎故事感悟

澶渊之盟使宋辽两国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史海撷英

萧太后与韩德让

萧太后原名萧燕燕,年轻时曾被许配给汉臣韩德让。但还没有来得及结婚,就被皇帝选作妃子了。辽景宗死后,萧燕燕看中韩德让的政治才华与军事才能,于是决定改嫁给韩德让。当时,辽族的风俗是允许这样的。萧燕燕曾私自对韩德让说:“我曾经许嫁于你,愿谐旧好。国王也就是你的儿子。”为了能成功嫁给韩德让,萧燕燕甚至秘密派人鸠杀了韩德让的妻子李氏。从此之后,韩德让就无所避讳地出入于萧燕燕的帐幕之中,与之过着事实上的夫妻生活。辽圣宗对韩德让也以父事之。

韩德让忠心耿耿地辅佐承天太后萧燕燕与辽圣宗,政绩也很卓著。萧燕燕在摄政期间,励精图治,选用汉人,开科取士,消除了番汉各种不平等的待遇,并劝农桑、薄赋徭,内政修明,军备严整,纲纪确立,上下和睦。此外,她还主张与宋讲和,坐收岁币之利,从而使辽国的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她摄政期间辽达到了鼎盛时期。

◎文苑拾萃

回心院·之一

(辽)萧观音

扫深殿,闭久金铺暗。

游丝络网尘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

扫深殿,待君宴。

回心院·之七

(辽)萧观音

展瑶席,花笑三韩碧。

笑妾新铺玉一床,从来妇欢不终夕。

展瑶席,待君息。

牛温舒促宋夏之和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宋徽宗赵佶(1082—1135),神宗第十一子,哲宗弟。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帝。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

乾统五年(1105年),西夏遭到北宋的进攻,便请辽国出面进行调停。为此,牛温舒奉命出使北宋。在举行大宴时,北宋有意让两个人在宴席上表演。一人要用土涂药炉,说道:“土少了不能和。”他表面是说,土少了不能和泥,实际是说给辽使听的,意思是西夏割让的土地少了就不能言和。

牛温舒听了这话,立即抓了一抔土放入怀里。

北宋皇帝宋徽宗问他这是什么意思,牛温舒说:“我奉辽天子之命为你们来说和,如果你们不听,我就卷土而去。”

他表面是说调和不成,就把这土带走,但暗示发兵要夺取北宋的土地。北宋君臣听了大惊,只好答应与西夏言和。

这件事之后,北宋和西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和平相交的局面,双方互通有无,共同发展,而且民族融合在这一时期内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故事感悟

牛温舒用睿智的谋略,捍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也促成了宋夏的和平共处。

◎史海撷英

宋徽宗独创“瘦金体”书法

宋徽宗赵佶不仅擅长绘画,在书法艺术上也具有较高的造诣。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宋徽宗还独创了一种“瘦金体”的书法。

“瘦金书”的意思,就是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宋徽宗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都流传于后世,且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的个性。其中,《秾芳依翠萼诗帖》为宋徽宗自创瘦金书的杰作。

但是,宋徽宗的书法也存在着柔媚轻浮的缺点,这也许是时代和他本人的艺术修养所造成的。然而,他首创的瘦金体的独特艺术个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为后人所竞相仿效。

◎文苑拾萃

念奴娇

(宋)赵佶

雅怀素态,向闲中、天与风流标格。

绿锁窗前湘簟展,终日风清人寂。

玉子声乾,纹楸色净,星点连还直。

跳丸日月,算应局上销得。

全似落浦斜晖,寒鸦游鹭,乱点沙汀碛。

妙算神机,须信道,国手都无勍敌。

玳席欢余,芸堂香暖,赢取专良夕。

桃园归路,烂柯应笑凡客。

弘农杨氏优良家风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

杨播(生卒年不详),字延庆。弘农华阴人。是北朝的著名士族高门之一。高祖结,仕慕容氏,位中山相。曾祖珍,道武时归国,位上谷太守。祖真,河内、清河二郡太守。父懿,延兴末为广平太守,有功绩。孝文南巡,吏人颂之,征为选部给事中,有公平誉。除安南将军、洛州刺史,未之任,卒。赠本官,加弘农公,谥曰简。

弘农杨氏在东汉时就是以学行闻名于世的大族,自杨震以下,四代皆有人担任居三公之首的太尉,史称其“四世太尉,德业相继”。魏、晋时,曾因政治原因而一度中衰,到北魏时又成为朝中显贵。杨播历任左、右卫将军及太府卿、华州刺史等职,其弟杨椿位至司徒、太保,杨津位至司空。但他们兄弟并不以富贵骄人,“而言色恂恂,出于诚至,恭德慎行,为世师范”。

尽管他们兄弟都出任高官,但在家时,“兄弟旦则聚于厅堂,终日相对,未曾入内。有一美味,不集不食。厅堂间,往往帏幔隔障,为寝息之所,时就休偃,还共谈笑”。即使分处异地,也相互惦念。“初,(杨)津为肆州(刺史),(杨)椿在京宅,每有四时嘉味,(杨津)辄因使次附之,若或未寄,不先入口。椿每得所寄,辄对之下泣”。附寄之物有限,所表现出的手足亲情却是浓厚至极。

家中的子弟对父兄都十分尊敬,即使彼此年龄皆已很大,仍是如此。“(杨)椿、(杨)津年过六十,并登台鼎,而津尝旦暮参问,子侄罗列阶下,椿不命坐,津不敢坐。椿每近出或日斜不至,津不先饭,椿还,然后共食”。在他们兄弟的带动下,尊长爱幼成为家中的传统,所以能“一家之内,男女百口,缌服同爨,庭无间言”。

为从小培养子弟们的道德与学识,特别设立家学,“昆季就学者三十余人”。父兄们还特别注意树立典型,以劝勉子弟,如杨愔年幼时就曾因不与兄弟们争抢落地的苹果而受到奖励。对子弟的不足之处,则时时加以告诫,杨椿在致仕还乡时,特别针对子弟们的过失而指出:“闻汝等学时俗人,乃有坐而待客者,有驱驰势门者,有轻论人恶者,及见贵胜则敬重之,见贫贱则慢易之,此人行之大失,立身之大病也。”在他们的教诲下,家中子弟大多文雅宽厚,谨慎节俭,而且通文学,并有治世之才。

时人对弘农杨氏家中的这种传统评价颇高,认为:“汉之万石(指石奋)家风、陈纪门法,所不过也。诸子秀立,青紫盈庭,其积善之庆欤?”而撰写《北史》的李延寿更是誉其为“有魏以来,一门而已”。说到这八个字,中间还颇有一番周折。魏收撰写《魏书》时,杨津的儿子杨愔正任尚书左仆射,权倾一时,故《魏书》初稿中在评论弘农杨氏时讲:“有魏以来,一门而已。”但在《魏书》最后改定时,杨愔已因北齐宗室争权而被杀,魏收为表示与其划清界限,将这八个字删去。到李延寿修撰《北史》时,认为魏收不应删去,故在评论时仍沿用《魏书》初稿的内容。

◎故事感悟

中国历史中,大凡具有好家风的人家,历来为人们所尊敬和称赞。弘农杨氏的家风不仅在《魏书》中有记载,而且在《北史》中也有记录,并被称为“有魏以来,一门而已”。说明了世人对杨氏一家的敬慕,也表明公道自在人心。

◎文苑拾萃

谢道韫咏雪

东晋才女谢道韫咏雪出名句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于世,脍炙人口。

有一年的冬天,谢道韫的伯父谢安召集家人,大家一起围着炉火举行家宴。宴会刚开始,一场大雪不期而至,谢安便让大家面对雪景用比兴吟诗。

谢安的一个侄子,也就是谢石的儿子、谢道韫的堂哥哥谢朗,首先自告奋勇站起来说:“我来!”他对着天空凝视了一会儿,然后摇头晃脑地念道:“撒盐空中差可拟。”意思是说,下雪就好像是天空在撒盐。谢朗的这句诗刚一出口,立刻就引起了哄堂大笑。他拿撒盐比做下雪,太粗俗了,一点儿诗意也没有。大家嘲笑他说:“谁在天空撒盐?把这么多盐撒到田地里,明年还能丰收吗?你这种诗实在要不得!”

这时,只见谢道韫站起身来,缓缓走到窗前,抬头望望天空,又看看庭院里只剩枝干的柳树,轻声地吟咏道:“未若柳絮因风起。”意思是说,纷纷扬扬的雪花还不如比做被风吹起的柳絮更贴切。谢道韫刚吟完,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叫好,觉得这句诗真是与众不同,不但立意新颖,文词幽雅,并且还从下雪的冬天联想到柳絮飘扬、万物欣欣向荣的春天。所以,大家都不禁异口同声地称赞起来。谢安听了感到十分满意,跷起大拇指夸奖说:“还是我这个侄女有文才!”

李士谦和亲睦邻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李士谦(522—588),字子约。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人。他博览群书,学问精深,善天文术数,然淡于功名,不求闻达,安居乡里。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豪绅固然多为鱼肉乡里之辈,但也有少数人能够克己修身,和亲睦邻。隋朝李士谦就是其中之一。

李士谦幼年丧父,是母亲将其养大,他待母极孝顺。一次,母亲生病呕吐,大家怀疑是食物中毒。他为了确定母亲的病因,跪在地上遍尝呕吐之物。北魏广平王元赞闻其孝名,辟召他为开府参军事,当时其年纪仅12岁。后来其母去世,他长期服丧,哀痛难禁,不思饮食,以致形销骨立,从此不饮酒,不食荤。朝廷多次征其为官,他都固辞不受,自此终生不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