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和:和平共处
20083300000009

第9章 和平相处(1)

弭兵之会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楚康王(生卒年不详),芈姓,熊氏,本名熊招,楚共王之子。公元前559—前545年在位,即位5年,担心“国人谓不谷主社稷而不出师,死不从礼”,出兵伐郑。

春秋中后期,晋楚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不断对周围的弱小诸侯国用兵,并形成了晋楚交替争霸的局面。由于晋楚双方在军事实力上旗鼓相当,谁也不能置对方于死地,因而反映在军事行动上就暂时处于了“冷战”状态。为了摆脱这种尴尬局面,晋楚两国不得不正视现实,化干戈为玉帛,商讨消除兵祸的途径,伴随着也就出现了弭兵的愿望和行动。所谓“弭兵”,即“消除兵祸”的意思,意思是召开“军备控制”会议。弭兵之会开中国和平会议之先例。

第一次弭兵之会,发生在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是由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提出的。

从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卒至公元前580年的11年间,晋、楚一方面进行激烈的争夺,另一方面由于战争消耗,双方实力都有所下降,不得不进行和平试探,相互间发出修好的信息。据《左传·成公九年》载,晋景公面见楚俘钟仪(公元前584年被郑俘,郑献给晋),与他作了一番友好的交谈。范文子建议将其释放归楚,“使合晋楚之成”。晋景公同意,“重为之礼,使归求成”。这年冬,楚共王也及时遣公子辰赴晋,“报钟仪之使,请修好、结成”。

这一善意举动被饱受争霸战争之苦的宋国执政大臣华元捕捉到后,立即于公元前580年提出了“弭兵”的倡议。由于华元本人与晋正卿栾书、楚令尹子重皆有私交,就先后奔赴楚晋两国,展开了外交斡旋,促成了晋楚之间的第一次“弭兵”之约。

公元前579年5月,晋大夫士燮与楚公子罢、许偃达成协议,盟于宋西门之外,史称“宋西门之盟”。盟誓的主要内容是:“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大致的意思是说,从今以后,晋楚两国不再相互用兵,双方应该保持一致,共同协助救患备灾。同年十二月,晋厉公和楚公子罢盟于赤棘(晋地),再次确认贯彻执行宋西门之盟。

令人遗憾的是,“西门之盟”签订仅过了三年,楚国就公然撕毁协约,开始了对中原霸权展开了新一轮争夺。

公元前576年,晋楚“鄢陵之战”,兵戎相见,导致第一次“弭兵”失败。接下来的一段时期,晋楚两国再次陷入了激烈的交锋,加上国内的局势不稳定,内忧外患,使晋楚双方实力严重受损。体现在楚国自共王即位以来,长期受新崛起的吴国侵扰,边境很不安宁。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卒,子楚康王昭(公元前560—前545)立。公元前558年,晋悼公卒,子晋平公立。晋楚关系进入了新的微妙阶段。

由于晋平公新立,为确立晋霸主地位,晋平公于公元前557年(楚康王三年)会宋、鲁、卫、郑等国国君于溴梁(今河南济源西)。晋以许国背信弃义为由(原许国已被楚迁于叶,这时见晋势强盛,许灵公弃楚从晋,遂请迁于晋,许国大夫则反对,未果)伐许,并进而攻打楚国,以报宋“杨梁之役”(公元前561年,楚为报晋取郑,联秦攻宋,进驻杨梁即今河南商丘东南)。楚公子格率军与晋军战于湛阪(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北),由于楚未出动主力,楚军失败。晋军接着攻至楚方城之外,因许未迁,复又伐许而还(《左传·襄公十六年》)。这是楚康王、晋平公时双方发生的一次较大的战争,但这次战争也只是局部性的。

此后,无论是晋国还是楚国,由于国内政局不稳,都无力继续发动大规模的战争,盟国也不堪忍受沉重的需求勒索,离心日显,严峻的形势促使晋楚不得不寻找和解之路,“弭兵”的前提条件再次出现。郑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子产洞见先机:“晋楚将平,诸侯将和。”(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由于有“华元弭兵”的前例,第二次弭兵之会水到渠成。

事隔30年之后的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展开了新一轮和平外交努力。

由于他与楚令尹子木和晋上卿赵文子两人相好,二人不遗余力奔走于晋、楚、齐、秦及其他小国之间,促成第二次“弭兵”之约。

同年秋十月,楚令尹子木、晋卿赵文子与宋平公、滕、邾之君,以及齐、鲁、卫、陈、蔡、郑、曹、许国大夫盟于宋都商丘蒙门(东北门)。据《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晋楚两国军队以车为城分处营左、右。经向戌斡旋,晋楚双方达成协议,规定除齐、秦两个大国和他们的附庸邾、滕等小国之外,其他各国都要“交相见”,即晋之盟国要朝楚,楚之盟国要朝晋,奉晋、楚为共同霸主,同时担负对晋国和对楚国的朝贡义务。

会议的最后一项活动是歃血仪式,所有与会的诸侯代表都要歃血为盟,对天发誓。这时,楚令尹子木又要抢先歃血,争当盟主的位置。晋人表示反对,楚人就露出了赴会之时暗藏于衣服内的铠甲,准备与晋人拼命决斗。由于晋人毫无防备,对此晋臣叔向(赵文子副手)委婉地劝赵文子“子务德,无争先”,只好眼睁睁地把盟主的地位让给了楚国,让楚国代表先行歃血行誓。此即“向戌弭兵”,亦谓“宋蒙门之盟”。

次年夏,齐、陈、蔡、北燕、杞、胡、沈、白狄等国国君朝晋;冬,鲁、宋、陈、郑、许等国国君朝楚(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宋蒙门之盟得到认真贯彻执行,标志着“弭兵”的成功。

宋蒙门之盟是宋西门之盟的继续。如果说宋西门之盟是弭兵运动的先声,那么,时过三十余年后的宋蒙门之盟,弭兵运动则终成事实。此后约40年,晋楚之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战争。

弭兵之会是春秋历史的转折点。此后,楚转向与吴争战,吴国的兴起促成了楚国霸权的终结。

◎故事感悟

“弭兵”运动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是推动春秋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弭兵”运动的促成,也使各国达成了和平共处的意愿。

◎史海撷英

楚康王改革内政

公元前575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开战,最终楚国兵败,中原霸权地位被晋国夺走。楚康王登基为王后,痛定思痛,并对战败一事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为了吸取公族势力增大、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楚国局面的教训,康王决定对国内的行政管理和军事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公元前558年(楚康王二年),楚康王利用令尹子囊病逝于伐吴之途的机会,开始实施自己的改革计划。他首先任命自己的叔父楚公子午(子庚)为令尹,同时增设了右尹一职,任命公子罢戎担任。又任命蒍子冯为大司马,并分别增设右司马和左司马两个职务辅佐,分别派公子橐师和公子成担任。再令屈到为莫敖,公子追舒(子南)为箴尹,屈荡为连尹,养由基为宫厩尹。

楚康王不仅对行政管理和军事管理的体制进行了改革,就连马政管理也日趋完善。由于当时处于冷兵器时代,战马在行军打仗和日常交通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康王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进行整顿治理。通过改革,楚康王重新对权力进行了配置和再分配,有利于权力制度的建立,也有利于互相监督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强了国力。

◎文苑拾萃

平 公

(唐)周昙

鸿鹄轻腾万里高,何殊朝野得贤豪。

能知翼戴穹苍力,不是蒙茸腹背毛。

为和平而生的墨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名翟,鲁国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起先学习儒家学说,但是由于强烈地感受到了儒家学说的弊端,例如繁复的礼乐对社会没有益处,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妨害了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等,于是他创立了崭新的学说——墨家。

墨子的理论基础是以“天志”和“明鬼”为核心的有神论。他认为,天有意志,能够奖善惩恶,主持公平正义。人们相信鬼神的监督,就会严于律己,不做坏事。墨子否定孔子的“天命”观,提倡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从事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积极地改造自身、改造社会。

墨子的主要主张是“兼爱”。与孔子那种有差别有等级的“仁爱”截然不同,是不分高低贵贱、不分地域和种族的,是毫无偏见、毫无私心杂念的最博大的爱。“视人之国若己之国,视人之家若己之家,视人之身若己之身”。

墨子提倡“非乐”、“节用”、“节葬”,反对浮华奢侈,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儒家为了服丧荒废生产的荒谬做法。墨子重视生产劳动,说“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反对不劳而获。墨子主张“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体现了下层人民对社会公平、和谐、安定的诉求。

另外,墨子还主张“非攻”。当他听说公输盘(鲁班)为楚惠王造了云梯,即将攻打宋国,就从鲁国(山东南部)出发,用了十天十夜赶到楚国都城郢(湖北江陵),希望通过说理和技术比武,阻止一场侵略战争。公输盘暗自以为杀了墨子就可以顺利地消灭宋国,谁知墨子说,他的弟子禽滑厘等300人已经带着他的守城器械到了宋国,等待楚国的入侵,于是楚王放弃了出战的念头。墨家不怕作战,不怕牺牲,“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淮南子》)他们反对任何形式的侵略战争,但是为了正义,决不吝惜个人的得失甚至是生命。这至今仍是对待战争的正确态度。

墨子的教导和言行被后世门徒编为《墨子》一书。全书共有71篇,现存53篇。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通常称为《墨经》或《墨辩》,有说不包括《大取》、《小取》。

墨子的一生都没有脱离生产劳动,因此,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验极其丰富。他的门徒也继承和发扬了他的优良传统,在实践中注意不断积累和提高科学知识水平。《墨经》作为墨家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结晶,在诸子百家中是空前绝后的。它在逻辑学、认识论、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军事、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杰出成就,都是世界罕见的。很多人认为《周易》与现代科学相比,显得有些穿凿附会,如同天书奇谈,不足为训。而《墨经》的准确表述、严密论证和实实在在的成就,却让任何人都感到心悦诚服,赞叹不已!可以说,它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葩,更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辉煌篇章。

墨子一生广收门徒,组织严密,在私学中独树一帜。不仅如此,他还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劝说当政者采纳他的主张。比如,他向楚惠王献书,楚惠王虽不能采纳他的主张,但却承认他的书是“良书”,愿意收留他。

墨子说:“道不行不受其赏,义不听不处其朝。”离开了楚国后,他又回到了鲁国。越王听说墨子是个贤人,就邀请他前往越国,愿意赐给他300里的土地。但墨子有一个条件——“听吾言,用我道”,反而根本不在乎什么物质享受,一心只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和信念。社会正义是他心目中最神圣、最崇高的目标。

墨家的门徒都来自于普通的劳动者,因此他们的生活很简朴,也很吃苦耐劳,勤于实践,自苦利人,言行一致,“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处处从劳苦大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为实现平等、和平而奋斗不息。他们一生都行侠仗义,扶危济困,无所畏惧,堪称为历史上最早的侠客。

《韩非子·显学》一书中,将儒家与墨家并称为“世之显学”,认为其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邓陵氏之墨三家。

一直以来,墨家都是儒家学说的主要反对力量。自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墨家受到排斥,逐渐走向衰落,这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挫折。然而,墨子和他的思想及精神却一直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墨子的主张,在劳动者的思想意识里也更加潜移默化,墨家学派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品质,也是古往今来一代代仁人志士不断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

◎故事感悟

时代在前进,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像墨子那样艰苦生活,那样公而忘私,我们也不可能让所有的国家都停止侵略和扩张,但是,只要有人在努力实践这种伟大的理想,践行这样的人生准则,我们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和平。

◎史海撷英

墨子的宇宙论

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墨子也有着杰出的成就和贡献。他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而个体或局部,都是由这个统一的整体分离出来的,也都是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也就是整体包含着个体,整体又是由个体所组成,因此整体与个体之间也有着必然的联系。

从这一连续的宇宙论出发,墨子又研究建立了关于时空的概念和理论。比如,他将时间定名为“久”,将空间定名为“宇”,并分别为“久”和“宇”做出了定义,即:“久”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时间,“宇”为包括东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间。时间和空间也都是连续而不间断的。

在定义了时间和空间之后,墨子又进一步论述了时空是否有限的问题。他认为,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对于整体来说,时空是无限的;而对于部分来说,时空就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