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和:和平共处
20083300000012

第12章 和平相处(4)

执法官刚严方正,不仅要抗皇帝、权势们的干乱法纪,有时还要受到犯罪者的骚扰。又有人讦告顾佐不理冤诉,宣宗听了,判断此人是受了重囚的唆使,便命令法司会审,果然是事出有因:原来,是千户臧清杀害无罪三人,被判处死刑,惮于顾佐的刚严方正,无从减免自己的处罚,因而使人诬奏顾佐,企图把他排挤掉。宣宗听罢法司会审的结果,指示道:不诛臧清,则顾佐的法就得不到执行,下令将臧清在闹市口磔刑处死。

◎故事感悟

顾佐作为一名执法官,刚严方正,不仅敢于抵抗皇上的错误决定,而且还要排除权势们对其断案的干扰。他担任御史九年,始终恪尽职守,可以说是一位刚直不阿、办案认真的清明大臣。

◎史海撷英

朱厚熜继位

古代中国特别重视名分,比如甲是乙的儿子,但却被过继给了丙。按照古代中国的礼法,甲在祭祀的时候,只能祭祀丙,不能祭祀乙,更不能承认乙是自己的父亲。在现在看来这很荒诞,但在当时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甚至影响到国家安定与否。明世宗时期的大礼议事件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明武宗死后没有留下后代,大臣们就决定在皇族中选一个人出来当皇帝。选来选去,选中了湖北的兴献王世子朱厚熜。朱厚熜的父亲是明孝宗的弟弟,他本人是明武宗的堂弟。但堂弟是没有资格继位的,大臣们就想了个办法,让朱厚熜作为明孝宗过继的儿子,这样就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了。于是他们以太后的名义命令朱厚熜到京城来“嗣皇帝位”。

能当上皇帝,对朱厚熜来说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但要当皇帝就得先给别人当儿子,这一点让他非常不满。在他前往京城的途中,他听说大臣们要先用迎接皇子的礼仪来迎接他,生气了,说:“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给别人当皇子的!”干脆停下来不走了。大臣们急了,只好用了个折中的办法,让他以朝见太后的名义进了宫。朱厚熜即位,就是历史上的明世宗。

审时度势定策安西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郭元振(656—713),唐朝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人,著名军事外交家。他曾长期参与唐朝的外事管理工作,任西域军政长官。他对外交往的对象是吐蕃和突厥。他对唐朝西域政策的制定以及稳定唐朝对西域的统治,有重大影响和贡献。

700年,娑葛即位后,唐朝任其为鹿州都督、怀德郡王。其父旧臣阿史那忠节不服,与娑葛兵戎相见。郭元振劝和无效,便奏请朝廷将阿调回朝廷宿卫,并将其部众迁入瓜州和沙州之间,以避免双方混战扩大。

这一时期,唐原先所扶植的西突厥阿史那家族已经势微,娑葛带领的突骑施已经崛起,并已控制了西突厥。郭元振采取改而支持娑葛的建议,符合西突厥和西域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有助于局势稳定,有利于维护唐与西突厥的关系,进而巩固了唐在西域的战略地位。朝廷同意郭元振的意见,令阿返回京城。

但是,当阿到达播仙镇(今罗布泊南)时,遇到了经略使、右威卫将军周以悌。这个周以悌不以西域大局为重,挑唆说:“国家厚秩待君,以部落有兵故也。今独行入朝,一羁旅胡人耳,何以自全?”周让他用重金贿赂宰相,不去长安,约吐蕃兵共击娑葛,既报私仇,又可保存实力。阿于是率兵攻陷于阗城,获金宝及俘虏,然后派人携重金去京城收买左右相宗楚客和纪处讷。

郭元振闻知此事后,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奏请朝廷,建议万万不可同意阿史那忠节引吐蕃击娑葛。道理很简单,由于吐蕃人早就在与唐争夺西域四镇和突厥十姓之地,唐如同意吐蕃人进入西域,无异引狼入室。如吐蕃人帮助阿史那忠节打败娑葛,吐蕃人就会控制阿,唐在西域就危险了。

但是,宗楚客一意孤行,派御史中丞冯嘉宾持节安抚阿史那忠节,派牛师奖为安西副都护,引吐蕃兵共击娑葛。娑葛之“进马使”在京得知消息,急忙回报。于是娑葛举兵四路进犯,陷安西,断四镇之路。

阿史那忠节在计舒河(今塔里木河)畔与冯嘉宾会面时,娑葛兵突然袭来,冯嘉宾被杀,阿史那忠节被活捉,牛师奖等支援阿史那忠节的人也都一一被杀。宗楚客等不甘失败,表奏让周以代郭元振为安西大都护,在焉耆置军大战娑葛。

娑葛致信郭元振:“与汉本无恶,只仇于阙啜(阿史那忠节)。而宗尚书取阙啜金,枉拟破奴部落,冯中丞、牛都护相次而来,奴等岂坐受死……乞大使(指郭元振)商量处置。”

郭元振将西域实情奏报朝廷,宗楚客大怒,说郭元振有异闺,要把他召回来问罪。郭元振又派自己的儿子郭鸿等人,到朝廷奏明真相,并请继续留在西域。朝廷弄清是非后,周以悌被问罪,流放白州,仍以郭元振为安西大都护,册立娑葛为十四姓可汗,赐名守忠。不久,娑葛派使到长安表示对唐的忠诚,唐封他为金河王、归化可汗。

唐睿宗即位后,郭元振被调回京城任太仆卿。郭元振将起程时,各族酋长用刀划面流血以表哀伤哭送,沿途所到,城中百姓闻风而出,具酒浆相迎。可见,郭元振在西域是如何深得人心。

◎故事感悟

郭元振为了国家的安宁,长期参与唐朝的外事管理工作,任西域军政长官。由于他妥善处理了边境各族间的关系,因此保护了边境的长治久安,深得百姓爱戴。

◎史海撷英

郭元振加强吐蕃与唐的友好

696年,吐蕃请和亲。郭元振作为唐朝使者出使吐蕃,“往察其宜。吐蕃将论钦陵请罢安西四镇戍兵,并求分十姓突厥之地”。吐蕃遣使随元振入,进一步提出此要求。所谓“四镇”,就是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其中除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外,另三镇均在今新疆)。当时这四个地方都属于唐朝安西大都护管辖。四镇是控制西域的关键,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原来在679年,吐蕃曾攻占这四镇,但692年,由唐武威道大总管王孝杰出兵收复,重置安西四镇,巩固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

对吐蕃的要求,郭元振上书:“今吐蕃请和……大利于中国……今若直塞其善意,恐边患之起,必甚于前。”郭元振分析了唐与吐蕃、突厥的关系,提出了既保全国家根本利益,又不致引发与吐蕃矛盾的稳妥谈判设想,得到朝廷同意:一、向对方提出反要求,要吐蕃退还所占领的唐朝在吐谷浑、青海一带的地方。这是缓兵之计,目的在于堵住论钦陵的嘴。二、考虑到论钦陵内心并不愿与唐通好,经常阻挠唐朝的和亲使臣,“彼蕃之人怨钦陵日深,望国恩日甚”,朝廷应当要求对方同意唐朝经常派使臣到吐蕃通好。这一招,在于不断暴露论钦陵,加深吐蕃内部矛盾。

郭元振明察吐蕃内部状况,得知吐蕃上层多数坚持与唐友好,只大将论钦凌等少数与唐讨价还价,企图索要战略意义重大、已被唐朝牢牢掌握在手的安西四镇。郭元振采取老练的谈判手法,因事制宜,努力扩大友好一面,争取同吐蕃和解;同时,离间吐蕃君臣,扩大其内部矛盾的发展。后来吐蕃上层内斗加剧,主张与唐友好的一派占了上风,“自是数年间,吐蕃君臣果相猜贰,因诛大将论钦陵”。论钦陵被杀,他的兄弟赞婆和兄子莽布支归降。701年,郭元振任凉州(今甘肃武威)都督。当时凉州南北界域相距不过400余里,北有突厥、南有吐蕃,常发兵前来袭扰。他于该州南境设和戎城(今甘肃古浪),北境置白亭军(今甘肃民勤东北),控制要道,开拓州境1500余里。

705—706年,郭元振任左骁卫将军,兼检校安西大都护,不久,任金山道行军大总管。712年,为朔方军大总管,筑丰安(今宁夏中卫西)、定远城(今宁夏平罗南),加强了边防。安西都护始设于贞观十四年(640年),治所在西州(故高昌城),一度移至龟兹、碎叶。

◎文苑拾萃

明察秋毫

唐朝时期,西域各部落虽然受唐朝都护节制,但都保持着各自的军事力量,彼此之间,甚至同唐都护之间有时也发生一些摩擦,若处理不妥,会造成严重后果。

唐武后时,西突厥之一部突骑施,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楚河一带发展起来,设牙帐碎叶川。自其首领乌质勒起,采取与唐朝友好的政策,遣使朝唐,接受唐朝的册封。一次,郭元振到乌质勒牙帐拜访时,天寒大雪,乌质勒因年迈不胜寒冷,会谈结束后即一命呜呼。乌质勒去世后,他的儿子娑葛悲痛万分,怀疑父亲的死是郭元振设计谋害的,要杀郭元振替父报仇。副使解琬得知后劝郭元振连夜逃走。《旧唐书》写道:“元振曰:‘吾以诚信待人何所疑惧?且深在寇庭,遁将安适?’乃安卧帐中。”

第二天,郭元振一身素服前往乌质勒居处吊丧,正巧遇上了娑葛派来捉拿他的士兵。士兵们没想到郭元振会来,于是便说是来迎接和保护他的。郭元振到了乌质勒的帐篷,行吊礼哀悼,像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一样哭得非常悲痛。丧葬期间郭元振诚心诚意地帮着办丧事。他的一举一动使娑葛深受感动,原来的误会自然也就消失了。娑葛还派遣使者向唐贡献马5000匹、驼200峰、牛羊10万余头,表示突骑施对唐的忠诚。由于郭元振正确处理了这一事件,唐与突厥之间可能引起的一场风波遂告平息。随后,郭元振被任命为金山(今阿尔泰山)道行军大总管。

宋文帝治国

◎君子之于人也,乐成其美而不求其备。——宋·欧阳修

宋文帝刘义隆(407—453),小字车儿。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生于京口。南北朝时期的刘宋皇帝(424—453年在位),在位30年,谥为文帝,庙号太祖。宋武帝刘裕第三子,母亲为胡婕妤,名道安。博涉经史,善隶书,深沉有谋略,但体弱多病,好猜忌。

刘裕建立宋朝,做皇帝不到三年就病死了,他的长子刘义符继位。刘义符年轻贪玩,不会管理国家大事,没到两年,被大臣徐羡之等人杀了。徐羡之勾结另一个大臣傅亮,拥立刘义符的弟弟刘义隆做了皇帝,就是宋文帝。

宋文帝刘义隆是个精明能干的人。他14岁被封为宜都王,住处在江陵,把封地内的大小事情都管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很有声望。他做皇帝那年,只有18岁,已经懂得如何治理国家了。他决心不让徐羡之、傅亮这样的人继续掌握大权。找了个借口,撤了他们的官职。随后,又把他们杀了。

宋文帝认为,国家稳定的关键,就是能让农民有地种、有饭吃,这样他们才不会起来造反,自己的皇位才能坐得稳。当时农民很穷,欠的官私债务不少,连种子也买不起。宋文帝宣布,农民欠政府的租税一律减半,等秋后收了粮食再交。到了秋天,他看到农民交了欠租以后,第二年播种又要发生困难,就再次宣布所欠的租税一概免除,但以后要好好生产,不许继续欠账。农民听到减免租税的命令,高兴极了,生产的劲头更足了。接着,宋文帝又下令给全国官吏,叫他们带领农民好好耕种。农民缺少种子的,政府要借给他们。如果哪里生产搞得不好,就要处分官吏。宋文帝还亲自带领文武大臣去京郊耕田锄地,给大家做出榜样。农民看皇帝这样重视农业,都努力开荒种地。战乱中被破坏的农业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

农业生产虽然恢复了,可有的地方也还免不了要闹灾荒。宋文帝对救灾的事情很关心。有一年,江南闹旱灾,水稻种不上,宋文帝下令改种比较耐旱的麦子。又有一年,丹阳、淮南、吴兴、义兴一带闹水灾,田地被洪水淹没,农民没有粮食吃。宋文帝下令从政府的粮仓里拨出几百万斛米,用船运到灾区,救济灾民。

当时很多大地主常常利用灾荒吞并农民的土地,使农民成为他们庄园里的农奴。于是,宋文帝又经常下令清查户口,把农民和他们的土地登记在政府的户籍册上,防止大地主侵吞。同时,土地多的,要向政府多交租税,这不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使租税不至于平均摊给土地少的农民,相对地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要实行上面说的这些政策,光靠皇帝一个人是不行的,所以宋文帝很重视官员的选拔。他派有能力的人到地方上去做官,对于贪官污吏严加处分。

有一次,荆州刺史要换人,但是派谁去好呢?宋文帝反复考虑,仔细寻找合适的人选。荆州是长江中游的政治军事重镇,按照宋武帝刘裕在世时的规定,荆州刺史只能由皇帝的本家依次轮流担任。这一次,按照规定应该轮到南谯王刘义宣了。可是刘义宣的能力不行,担不起这样重的担子。几天以后,宋文帝竟出人意料地派衡阳王刘义季去担任这个职务。虽然有人反对,他也不改变主意。

为什么宋文帝这样信任刘义季呢?这要从刘义季接受劝告、停止打猎的事说起。刘义季本来很喜欢打猎,常常在春天纵马追逐飞禽走兽,踏坏地里的禾苗。有一天,有个上了年岁的农民看到刘义季又来打猎,就劝告他说:“打猎成了一种嗜好,不顾节气,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禁忌的事。”他给刘义季讲了夏朝时候太康失国的故事。太康因为爱好打猎,丢开国家大事不管,结果被后羿乘机夺取了政权,失掉了国家。老人又说:“现在正是春季,风和日暖,是播种庄稼的好季节。如果失去这个播种的时机,田地就要荒芜,百姓就要挨饿,朝廷也会收不到租税。您不应当只图一时的快乐,在这时候打猎,影响百姓的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