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和:和平共处
20083300000013

第13章 和平相处(5)

刘义季听了老农这番劝告,觉得很有道理,抱歉地说:“你说得很对!”从这以后,刘义季在春季不再打猎了。这件事传到了宋文帝耳朵里,他激动地说:“人,谁能没有过失!这种知过能改的精神是最可宝贵的。”所以这次他坚持派刘义季到荆州去。刘义季果然没有辜负宋文帝的期望,勤勤恳恳地处理政务,认真地训练军队,把荆州治理得秩序井然,市面欣欣向荣,老百姓生活也比较安定。

宋文帝对贪官污吏毫不客气地予以惩办。南梁郡太守刘遵考是宋文帝的堂叔,他当年跟随宋武帝刘裕北伐,立过不少战功。可是,他为人粗暴,贪财好利。他在南梁郡做太守的时候,当地发生特大旱灾。他不但没有采取措施拯救灾民,还乘机侵吞朝廷拨来的救灾粮。宋文帝得知刘遵考这种不法行为以后,不徇私情,果断地免去了他的官职,给了他应得的处分。

◎故事感悟

宋文帝治国重视农业生产,注意人才选拔,使得社会经济逐渐繁荣,百姓不用负担繁重的徭役、租税。整个国家出现了人丁兴旺的景象。因他的年号为元嘉,因此历史上把这一太平景象称为“元嘉治世”。

◎史海撷英

鲍照献诗

鲍照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为“元嘉三大家”。

鲍照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年幼时就不得不帮家里种地。但他读书刻苦,想靠自己的努力让生活过得好一些。可在盛行门阀制度的南北朝时期,看人只看出身,不看学问。那时候的所谓出身好,是指家里世世代代做大官。这样的人被称为出身名门,或者叫做高门士族子弟,即使没有什么学问,也能做大官。出身不好,是指祖祖辈辈没做过大官,这样的人被认为出身微贱,或者被叫做寒门庶族,即使学问很好,也做不了大官。鲍照出身微贱,虽然读了十多年书,学识也很渊博,却做不上官。

鲍照26岁那年,据说混浊的黄河、济水突然变清了。这确实是非常稀罕的事,人们都认为这是好兆头,国家一定要出现什么喜事了。鲍照听到这个消息后,花了几天工夫,写了一篇《河清颂》。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没过几天,就在人们中间传开了。有人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宋文帝的兄弟临川王刘义庆,想叫他提拔鲍照。刘义庆听说鲍照出身微贱,一眼都没看,就把文章搁到了一边。鲍照听说以后,心想:刘义庆也许还不知道我是有学问的人。他决定写几首能表现自己远大志向的诗,当面献给刘义庆。有个好心肠的人跑来劝阻说:“你人微言轻,准会碰一鼻子灰。”

鲍照很不高兴,气愤地说:“自古以来,不知道有多少学识丰富的人才被埋没了,我真替他们惋惜!男子汉大丈夫,怎么可以把自己的本领埋藏起来,跟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一样,整天想着柴米油盐,过庸庸碌碌的日子呢?”他不听劝告,终于把诗献了上去。

◎文苑拾萃

鲍照与他的诗

宋文帝觉得鲍照才华出众,就破格提拔他做专管文书的中书舍人,但朝廷里一些大臣官僚看不起鲍照,经常对他讽刺挖苦。

鲍照心里很难过,只好把满腔的悲愤写进诗里。他写了18首《拟行路难》的诗,表现了对当时门阀制度的不满。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患。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他还写了八首《拟古》诗,托古讽今,感慨自己的不幸遭遇。其中的一首说: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

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

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

田租送函谷,兽稿输上林。

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

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

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

秦始皇御边固国

◎忠足以尽己,恕足以尽物。——宋·王安石

始皇帝(公元前259—前210),通称为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正)。秦庄襄王之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战国末期秦国君主、首位完成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有一组著名的《古风》诗。其中一首热情洋溢地讴歌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历史功绩:“秦王扫六合,虎踞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确,秦始皇在我国历史上曾起过巨大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地位。他重才任人,扫灭六国,开创封建大一统帝国新纪元,对后世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御边固国、加强战备则是其历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战国以来,活动在中国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势力主要有三支:匈奴、东胡、月支。其中又以在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的匈奴人更为强大:“士力能贯弓,尽为甲骑。”当时,匈奴贵族趁中原各诸侯国纷争之际,不断进行侵扰劫掠,并进占了秦北部河套地区。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后,匈奴势力依然十分嚣张。它经常南下袭扰,掠夺内地的人畜和财物,对秦政权的稳固构成严重的威胁,故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亡秦者胡也”的说法。

为了解除匈奴南下之患,巩固北部边境,始皇帝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朝廷派遣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胡,略取河南地”。秦军在蒙恬指挥下,长驱直入,横扫塞北,“却匈奴七百余里”。次年,蒙恬继续北进,占领高阙(今内蒙古潮格旗南)、北假(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进而控制了阴山和阳山之间的孔道。匈奴在秦军的凌厉打击下,败走北遁,这就是贾谊所谓的:“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但光赶跑匈奴还是不够的,为了巩固边防,秦始皇进而又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第一,在新占地设置郡县,移民实边。秦收复河套地区后,始皇即在那里分设了44县,“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并建筑了几十座城堡。同时“徙谪,实之初县”。始皇帝三十四年更进一步迁内地民众三万户移居北河(今内蒙古、宁夏一带)。

第二,筑长城为备御匈奴进犯作万全之策。在北逐匈奴取得胜利后,秦始皇即下令由蒙恬率士兵、役夫和刑徒约50万人大规模地“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经过多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在原秦、赵、燕三国修筑北方长城的基础上,筑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袤延5000多公里的万里长城。它起到了“以墙制骑”的重要作用。

第三,开辟直道,提高军事交通、通讯效率。始皇帝三十五年,由蒙恬“除直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干八百里”,它的开辟,使京师咸阳和北部边关联结在一起。平时边地军民屯垦耕作;一旦有警,长城戍卒点燃烽火,将领便可根据敌情做出部署,且可沿直道,征调内地部队。这样就增强了部队的机动能力。

在重点加强北地防御的同时,秦始皇还兴平“百越”、南戍五岭之举。秦灭六国后,派遣屠睢统率50万大军分兵五路进击岭南。经过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先后平定百越之地,统一了岭南广大地区,并在那里新设了闽中、南海、桂林、象四郡。而后又征发中原几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

◎故事感悟

秦始皇这些御边固国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积极作用的。尤其是修筑长城这件事,就军事意义而言,对当时直至后来历代封建王朝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是有一定价值的。所以,西汉名臣主父偃称长城为“灭胡之本”;明朝边臣余子俊也誉长城为“不战而屈人兵之计”。这是公正的评价。

◎史海撷英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坐落在离秦始皇墓穴东侧1500米处,居西安市37公里的临潼山城东,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整个俑坑布局合理,结构新奇,在深约5米的坑底,每隔3米左右就有一道由东向西的承重墙,而兵马俑就排列在墙间空当的过洞当中。

在秦始皇陵中,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一号俑坑呈长方形,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这些武士俑的平均身高都在1.80米左右,最高的可达1.90米;陶马平均高约1.72米,长2.03米;战车与我们实用的车的大小差不多。武士俑的大部分都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等。它们应该就是当时的实战武器。武士俑们还穿着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要多。秦俑的脸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等各不相同,样貌栩栩如生。

考古学家们还在俑坑中发现了种类齐全、数量空前的青铜兵器,其中,长铍、金钩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

光绪帝准旗人自谋生计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宋·邵雍

爱新觉罗·载湉(1971—1908),清德宗光绪皇帝。载湉四岁登基,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战败。1898年,光绪帝起用康有为、梁启超等进行“戊戌变法”,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但被袁出卖,从此被慈禧幽禁在颐和园。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暴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免除旗人特权、让旗人自谋生计,是光绪皇帝即位后主持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自清初以来,军事编制上有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编入旗籍的称为“旗人”。清军入关初期,旗人善于骑射,勇于战斗,国家世给口粮,以备冲锋,并规定旗人不准从事生产和经营工商业。旗人成为不事生产、享有特权的阶层。但由于旗人人口迅速增加,而军有定额、饷有定数,既不能无限增兵、增饷,又不能放宽旗人参加劳动生产的限制,于是“八旗生计”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另外,八旗兵制沿用二百多年后,旗人的战斗力完全丧失,成为坐食口粮、懒惰成性的寄生虫。旗务腐败,贿赂公行,八旗军官克扣兵丁钱粮,旗人生计愈加困乏。有的便以偷盗为生,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再有,由于国家定期拨给旗人一定的口粮,又造成中央财政的困绌。总之,旧有的旗人制度于国家于旗人皆为不利,它一方面造成了国家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又堵塞了旗人谋出路、求富贵的道路。要使国富民强,旧旗制非改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