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和:和平共处
20083300000014

第14章 和平相处(6)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维新变法时,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建议改旗丁为民籍,“听其所好,择业而从”。其他维新派也纷纷上书,要求革除旗人旧弊,准旗人自谋生计。同年七月二十九日(9月14日),光绪皇帝采纳了维新派的建议,谕令旗人“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并要求户部清查从前《徙户开屯田口授田成案》,重订新章,“会同八旗都统妥筹办理”。这项新政的推行,结束了二百多年来旗人享有寄生特权的局面,革除了兵制、财政上的旧弊,解放了旗人劳动力,减轻了国家负担,收到了补偏救弊的良好效果。尽管戊戌政变后新政多被推翻,但旧的国家机器已不能回到原来的样子照旧统治下去了。

◎故事感悟

免除旗人特权,让旗人自谋生计,是光绪皇帝主持的一项重大改革,光绪帝意识到,要使国富民强,旧旗制非改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使那些整日无所事事的八旗子弟有事做,防止他们滋事生非,扰乱社会,同时也能减轻社会负担,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对保持社会的稳定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史海撷英

玉米与白薯

提起玉米和白薯,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它们都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食品和烤白薯也都是人们日常生活里颇受欢迎的食物。可是如果有人问你它们的老家在哪里?它们是什么时候在我国的大地上扎下了根?能回答得清楚的人恐怕不多。

玉米和白薯都不是我国原有的农作物,它们和土豆(马铃薯)一样,老家都在南美洲。据说土豆在16世纪才传入欧洲,被大量种植食用。但它是何时传入中国,从哪儿传来的,至今还不大清楚。玉米从遥远的南美洲来到我国安家落户,时间比较早一些。明朝正德初年(16世纪初),安徽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县)方志《颍州志》中,对玉米的种植就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地方志里能记载一种新作物,说明这种作物在当地种植已经相当普遍,它的价值已经为人们所认识,不然的话那些修史的读书人哪里会知道农作物中有这个新品种呢?更不会把它写进方志里面去了。这说明玉米传入和试种的时间比《颍州志》成书还要早一些,可能在15世纪中叶它就已经辗转传到了我国。

玉米是怎么从美洲传到我国的,到现在还无从考证。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它一传到我国,便受到了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因为它高产、适应性强,对土质要求不高,又抗旱,不论山地还是平川都可以种植,所以很快由南方传到北方,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

元昊十年戒辽

◎丈夫要宏毅,天地为盖轸。——宋·魏庆之

元昊(1003—1048),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中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西夏政权的开国皇帝。史称他“性雄毅,多大略”。在位10年,励精图治,不忘戒备,开创了西夏与宋朝、辽鼎足而立的局面。

宋天圣十年(1032年),西夏主李德明去世,子元昊即位。当时西夏处于四强包围之中,东南与宋朝接壤,北面毗邻霸主辽,西有宋朝支持的吐蕃、回鹘。年轻的元昊不愿受辽、宋节制,雄心称王图霸,决定暂与辽联盟结好,首先摆脱对宋的臣属地位,然后再与辽分庭抗礼,争霸天下。早先元昊的父亲李德明立元昊为太子后,曾向辽圣宗提出求婚,希望联姻结好,辽圣宗欣然允诺。但不久,辽圣宗和李德明相继死去。辽兴宗耶律宗真即位后承父允诺,当年便把辽兴平公主嫁给了元昊。兴平公主是辽兴宗的姐姐,因此元昊被辽封为驸马都尉。婚嫁这一天,元昊率骑兵数万隆重迎接新娘,以示敬意,讨得了兴宗的欢心。西夏与辽固有的对宋同盟,由于和亲而进一步得到加强。

西夏与辽尽管有联姻同盟,但元昊深知辽的贪婪和阴险,在国与国的交往中,这种同盟只是一纸君子协定,一旦同盟破裂就可能化玉帛为干戈。所以元昊始终对辽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戒备。为获得长治久安,元昊强国巩边,整军经武,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军事改革。他重新立军名,定兵制,组建强大的军队,规定:“男子登十五为丁,率二丁取正军一人。每负赡一人为一抄。负赡者,随军杂役也。四丁为两抄,余号空丁。愿隶正军者,得射他丁为负赡,无则许射正军之疲弱者为之。故壮者皆习战斗,而得正军为多。”于是元昊组建了一支50余万人的强大军队。此外,元昊另建有擒生军10万,“兴、灵之兵,精练者又二万五千”,作为机动部队。在此基础上,元昊又制定出一整套作战方略与战略战术,平时注重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时刻警惕外来的侵略,“昼举烟扬尘,夜篝火以为候”,常备不懈以事不测。

在兵力部署上,元昊以十万大军配置在夏宋边境上,用以对宋的战争。以三万军队配置在西夏与吐蕃边境上,对付吐蕃和回鹘。西夏与辽虽联姻结盟,但元昊仍将七万大军常年配置在夏辽边境,以备不虞,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元昊安不忘危的结盟不忘戒备的思想。

元昊改革军政,整编军队,国势日强,于是要求宋王朝承认他的皇帝地位,欲与宋朝平起平坐。宋帝大怒,举兵来攻。从宋康定元年(1040年)起,宋夏战争频繁不断,元昊屡获大捷。先是夏军巧破金明寨,生俘宋将李士彬。接着两军大战三川口,刘平、石元孙所率宋军全军覆没。庆历元年(1041年),宋将任福军万余人又惨败于好水川。庆历二年(1042年)元昊集结10万大军进攻宋军,再败宋将葛怀敏于定川寨。至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和谈,达成协议。宋每岁给币2.5万两,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实际上摆脱了宋王朝的控制。

尽管这四五年对宋大举用兵,但元昊始终没有放松对辽的警惕,布防在辽边境上的7万夏军未予抽调一兵一卒。厉兵秣马,巩边备战,防御辽军的偷袭。在宋夏战争中,辽不愿意看到西夏的力量过于强大,不仅不帮助西夏,反而向元昊施加压力,要他不要攻宋,引起了元昊的不满和警惕。庆历二年(1042年),居住在辽境内的党项部落和山西族人投附西夏,辽“兴宗责还,元昊不遣”。最终,辽打破与西夏的同盟,不顾“甥舅之亲”,对西夏发动战争。

庆历四年(1044年),耶律宗真亲率辽骑兵10万出金肃城(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耶律重元率7000骑兵出南路,萧惠率军6万出北路,对西夏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由于元昊几年来警戒辽常备不懈,在十余万大军突袭面前,西夏军从容不迫,奋起应战,战略部署有条不紊。元昊审时度势采取避敌锋芒、保存实力、待机破敌的作战方针,“卷迹藏声,蓄盈待竭”,下令部队一退再退,先后凡撤三次,每次撤退都放火将沿途数十里田园焚烧夷尽。辽军所到之处,兵马无所食,人马疲惫。辽兴宗无奈,被迫和谈,但元昊却故意拖延时日,促使辽军人马益加饥困。元昊见时机成熟,率军发动反攻,辽军被打得大败,人马自相践踏,伤亡惨重。西夏军乘胜追击,攻破耶律宗真的大营,耶律宗真仅率少数侍卫逃跑。此战后,西夏一改原来依附辽的屈辱地位,西夏与宋朝、辽鼎足而立。元昊“王霸”之志终于得以实现。

元昊安而不忘危,结盟不忘戒备,身处四强之邻,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励精图治,整军经武,使自己立足于一个主动有利的地位,最终使一个小小的割据政权,迅速上升为大夏王朝。元昊的这种常备不懈的治军思想值得后代兵家很好地学习和借鉴。

◎故事感悟

元昊这位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中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生雄才大略,居安不忘危。为了保持国泰民安,他结盟不忘戒备,时常保持高度的警觉,使自己立足于一个主动有利的地位。他既和平共处,又不失戒备,是历代军事家学习的榜样。

◎史海撷英

阔里吉思常备不懈屡获大捷

阔里吉思是元朝蒙古族将领,为人“性勇毅,习武事,尤笃于儒术”,不但精通兵书战策,还熟知经史、天文、数理,是个文武双全的优秀军事将领。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忽必烈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设东京行省,结果“东路诸王多不自安”,乃毅纠合诸王发动叛乱。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宗王也不干在东北沼地树旗独立,宣布脱离中央政权,出兵骚扰元朝军队形成大患。阔里吉思奉命率领精骑千余人前往平叛。一路上风餐露宿,昼夜兼程,急行军十天后,终于追上了也不干的叛军。当时正值伏天,天气异常闷热,将士们经过长途跋涉,已是人困马乏,极度疲劳。阔里吉思命令就地待命,许多官兵翻身下马,倒地便大睡起来,鼾声四起。阔里吉思虽然也十分疲惫,但敌人就在附近,他丝毫不敢放松警惕。布置好营寨,设立了警戒哨卡,随后召集众将领商议作战计划,一切部署就绪后,才去休息。

第二天,阔里吉思准备与也不干交战。但天不作美,一清早北风遽起,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阔里吉思的左右将领见天气突变,请求主帅暂缓出击作战,先养精蓄锐,然后待机而战。许多将士见天气恶劣,认为今日不会出战,便卸鞍解甲,又倒下去大睡起来。阔里吉思见将士因劳累有所松懈,大为生气,他对将领们说:诸将士虽然疾驶十日,非常疲惫,但大敌当前,我们身处战地,怎么能如此这般放松警惕呢?现在“当暑得风,天助我也”。大风之日,敌必无备,不如乘风而击,痛杀叛贼,为国建功立业。众将领听罢觉得主帅讲得极对,连连点头称是。阔里吉思随即集合队伍,下令出击。将士们精神抖擞,跃身上马,紧随阔里吉思向敌营疾驶而去。

果真如阔里吉思判断的那样,也不干一伙叛军见天气不好,认为元军肯定不会前来攻营,没做任何防备。阔里吉思率骑兵突然杀到,整个营寨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敌军官兵抵抗不及,片刻便被斩杀大半。也不干在亲兵拼死掩护下,才得仅“以数骑遁去”。阔里吉思大败也不干,胜利凯旋,得到了忽必烈的奖赏。

◎文苑拾萃

长着漂亮胡子的弼臣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五月,围攻燕京年余的蒙军一举攻克燕地,右丞相完颜福自尽殉国。耶律楚材眼看金朝的大势已去,于是在城陷之后,便“将功名之心束之高阁”,空怀经天纬地的才智绝迹于世,弃俗投佛,在万松老人(行秀)门下钻研佛理三年。

成吉思汗平定了燕地,逐渐感到人才的重要。这时,他听说耶律楚材是位难得的人才,而且又是与金国有世仇的原辽国宗室后裔,便遣人求之,询问治国大计。楚材即应召前往。

耶律楚材身高八尺,长着漂亮的胡子,回答成吉思汗的询问时,更是声音洪亮而流畅。成吉思汗很器重他,说:“辽、金是世世代代的仇敌,我为你报仇雪恨。”耶律楚材的回答十分得体:“感谢大汗的知遇,但那是以前的事了,我的父亲和祖父都曾经委身归附了金朝,既然做了金朝的臣属,怎敢与君主有仇恨呢?”成吉思汗对他的回答十分满意,认为这个人重君臣之情,又恪守信义,是值得信任的,便把他留在身边,以备顾问。耶律楚材学识渊博,很快受到成吉思汗的宠信,成吉思汗亲切地称他“吾图撒合里”,而不叫他的名字。“吾图撒合里”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胡子很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