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和:和平共处
20083300000015

第15章 和平安定(1)

刘邦缔结和亲之约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汉族。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之,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谓安民,自然也包括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安民也应该使少数民族得以安居乐业;另一方面,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必须妥善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这是中原地区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保证。在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自然少不了武力冲突,甚至大规模战争。但是,从主流来说,除了刀光剑影,更多的是和平相处,友好往来。和亲,就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维持民族间友好共处的一种常用方式。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战国末年逐渐强大。战国以至秦朝,都以筑长城进行防御。秦朝末年,匈奴乘中原动乱,进一步扩张其势力,随即对新兴的汉王朝构成严重威胁:一则,匈奴的侵扰妨害了边郡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二则,当时汉朝的一些敌对政治势力常常与匈奴贵族相勾结。因此,如何处理与匈奴的关系,成为汉朝统治者治国安民的急务。

汉高祖刘邦原来想用武力征服匈奴,但平城之围告诉他,这种方法是不现实的,于是他就采纳了刘敬提出的和亲的办法。所谓和亲,就是汉朝皇帝将自己的女儿(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正妻),附带送上一笔丰厚的嫁妆。这样一来,匈奴单于就成了汉朝皇帝的女婿。他死后,阏氏所生的儿子即位,新单于就是皇帝的外孙,外孙难道还会与外公作对吗?从而达到“可毋战以渐臣”的目的。汉高祖当即为刘敬这种简单明了的逻辑所折服,派他出使匈奴,结和亲之约。

和亲是一种亲善的表示,同样也是一种政治羁縻手段。而汉朝远嫁宗室子女,岁奉贡献,也不无屈辱的意味。但是,不管怎样说,这种方式为汉朝统治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更赢得了宝贵的和平,使汉朝有可能致力于内部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诚然,和亲并没有像刘敬所一厢情愿的那样,完全阻止匈奴的侵扰。在冒顿单于死后,这种侵扰有时仍然达到很严重的程度。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寇边,杀北地都尉印,汉朝动员了10万兵卒,才将匈奴骑兵击退。尽管如此,汉朝政府仍然没有放弃和亲。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又重申和亲之约。

从今天来看,和亲并不值得提倡,但在当时,它为汉朝赢得了安定,而安定又保证了社会的发展,使百姓的安居乐业成为可能。所以“文景之治”盛世的出现与汉王朝这种明智之举是有密切关系的。

和亲的维护需要双方都有足够的诚意,在古代,它常常是双方的力量达到某种平衡的结果。一旦这种力量平衡被打破,和亲就很难继续。

西汉王朝经过60余年休养生息,国力充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无法再忍受和亲的屈辱感,于是立志北伐匈奴。他不但开通了河西走廊,将匈奴逐至漠北,而且将西域诸国从匈奴的奴役之下解放出来,置于汉朝政府的管辖之下。

匈奴经汉武帝时期接二连三的打击,至宣帝时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呼韩邪单于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降附汉朝政府。西部郅支单于后被汉将击杀。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朝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昭君)嫁给单于,号“宁胡阏氏”。从此匈奴不断朝汉,遣子入侍,双方和平相处共40余年。王昭君出塞和亲也成为流传至今的历史佳话。

需要说明的是,和亲并不是汉朝与匈奴关系的特有方式,汉朝与乌孙以及其他西域国家也都有过这种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以江都王女刘细君与乌孙王和亲。这次和亲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即联合乌孙,迫胁匈奴。刘细君死,汉朝又以楚王刘戊之孙解忧为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以此进一步加强了汉朝与乌孙的联系,使乌孙成为箝制匈奴的重要力量。

◎故事感悟

和亲不仅是中原王朝为维系与周边各族友好相处的一种政治手段,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技术交流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非常持久、深远。

◎史海撷英

中矢归天

刘邦称帝后,为了巩固皇权可谓费尽心机。随着年龄的增大,尤其是在平定英布的叛乱时,刘邦又中了箭伤,因此到长安后病情日益加重。吕后曾为刘邦找来名医,刘邦问医生病情。医生说可以治,但刘邦一听医生的口气,就知道不会好了,因此气得大骂医生:“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说完,赏赐给医生50金便打发他走了。

吕后问弥留之中的刘邦,他死后谁可以帮助刘氏辅佐天下:“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又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吕后又追问再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回答说:“以后的事你不会知道了。”

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刘邦驾崩,享年62岁,葬于长陵,谥号为高皇帝,庙号太祖。

◎文苑拾萃

高祖本纪(二首)

佚 名

(一)

性傲轻狂无赖郎,友朋酒会醉高阳。

良材善用驭韩信,一日功成居庙堂。

(二)

亭长何能称帝皇?虚怀将士助刘郎。

萧何月下追韩信,樊哙鸿门傲霸王。

略地攻城有敬伯,运筹帷幄赖张良。

三章约法废秦律,深得民心夺未央。

细君公主保和平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刘细君(公元前140—前87),汉江都王(扬州)刘建之女。汉武帝为结好乌孙(今伊犁河上游流域),封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是早于昭君出塞的第一位“和亲公主”。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派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下嫁昆莫(乌孙王号)猎骄靡。对于这次联姻,汉武帝是相当重视的。除了赐乘舆及各种御用之物外,还特置属官、宦官和侍御数百人随公主出嫁,赠送的嫁妆极为丰厚。猎骄靡对娶到细君公主也十分满意,立细君公主为右夫人。细君公主出生在王侯世家,容貌美丽,气质高贵,乌孙国王见了自然喜出望外。不久匈奴闻讯,也将单于的女儿嫁给昆莫,立为左夫人。

于是,这右夫人和左夫人每天面临的不仅仅是情斗,还有各种各样的政治斗争。而要想获得政治斗争的胜利,就必须拥有更大的权力。

匈奴公主马上来、马上去,因此挽弓射雕、驰骋草原是平常事,很快也就习惯了乌孙国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自幼长在汉朝深闺、锦衣玉食的细君公主在草原的生活却是如坐针毡、度日如年,加之昆莫年老体衰,细君只好自制宫室独居,生活愁苦不已。

有歌写道: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旗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思土兮心内伤,

愿为黄鹤兮归故乡。

当这歌辗转地传到汉武帝的耳中时,汉武帝对细君公主深表同情。因此,此后每隔一年,汉武帝都会派使者携带帷帐、锦绣等物品,前去乌孙国对公主予以慰问。

两年后,老乌孙王一病不起,他的儿子也早已死了,于是他的孙子军须靡继承了王位。按照乌孙国的习俗,新王也将继承祖父的妻妾。这在大汉王朝是绝不可能被接受的行为,但在匈奴及西域等野蛮之邦,却被奉为传统。细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于是派人上书汉武帝,不料得到的答复却是“在其国,从其俗,我欲与乌孙共灭匈奴,只有委屈你了。请你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继续做好和亲工作”。

细君公主得不到汉廷的支持,只能含泪“入乡随俗”,忍辱再嫁。然而,她却是天天以泪洗面,内心悲痛不已,愁绪百结,勉强支撑了3年,为新夫生下一女。因为产后失调,再加上恶劣的心情始终无法排遣,不久之后就忧伤而死,死时只有25岁。

◎故事感悟

为了民族间的和平友好,细君公主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换来了大汉王朝与匈奴间的和平共处,为民族的融合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景仰!

◎史海撷英

张骞提倡联姻

汉武帝即位后,采纳了张骞提出的联合乌孙以“断匈奴右臂”的建议,遂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300人出使西域。

张骞到达乌孙国后,受到了乌孙国上上下下隆重的礼遇。他郑重地向乌孙国国王昆莫说明汉朝天子愿意与乌孙国结盟和亲之意,昆莫听后,特地召集大臣商量此事。决定先派使者携带几十匹良马作为礼品,随同张骞至长安向汉皇答谢,并了解中原的实况。

乌孙使者到达长安后,看到的是一派雄伟壮观、富丽繁华的景象,令他们羡慕不已。回国后,使者便向国王昆莫如实禀告了在长安看到的一切繁华,如山川如何壮丽,建筑如何雄伟,物产如何丰富,商业如何繁荣,文化如何发达,人物如何俊美,等等。昆莫听后,决定接受张骞提出的联姻建议,并当即派遣使者带马千匹作为礼聘前往长安,向汉武帝提出联姻要求,表示永结友好。汉武帝听了来使的陈述后,也答应联姻,并决定由江都公主刘细君出塞乌孙。

◎文苑拾萃

细 君

(宋)曹勋

族类皆有偶,所偶各有方。

我本汉家女,远嫁乌孙王。

言语既不通,嗜欲宁相当。

生肉以为食,膻酪以为浆。

毛卉袭衣服,蒜薤为馨香。

呜呜当歌舞,跳跃纷低昂。

风沙障白日,四野皆苍黄。

逐猎射禽兽,藉草毡为墙。

喜怒不可测,贪戾过豺狼。

自为治宫室,仅能庇风霜。

岁时一相见,但见眉目光。

东南望汉日,独觉霜天长。

飞鸟恋故林,游子思故乡。

而我被遐弃,失身投穷荒。

明明汉天子,一女奚足伤。

武威与文德,岂不在周行。

吾王居下国,奉上固所当。

结亲徒自辱,掩泣羞汉皇。

解忧公主的贡献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解忧公主(公元前120—前49),祖父刘戊曾是霸居一方的楚王。景帝年间,刘戊参与同姓诸王的“七国之乱”,兵败身亡。从此,解忧公主和家人长期受猜忌和排斥,落入无法扭转的苦难之中。当罪臣江都王刘建之女因“和亲”远嫁乌孙昆莫(国王)郁郁而终之后,汉武帝为了巩固与乌孙的联盟,于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又将年仅20岁的解忧嫁给乌孙昆莫。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黄河以西传来战事捷报,汉朝的军队取得巨大胜利,匈奴的祭天金人被汉军缴获送到皇宫,匈奴王廷出现了内乱和自相残杀的现象;浑邪王率领部属投降了汉朝,汉朝安置匈奴人的5个附属国在河西一带连成一片坦途,因而才有了后来的张骞通西域,开辟了汉朝和乌孙联盟的新天地。

这一年,解忧公主出生了。解忧虽然出生在楚王府的一个褊狭简陋的屋子里,无人过问,然而千年之后的今天,解忧公主的芳名已永载青史,垂范后世。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西域最远的乌孙国客人来到长安,上书汉廷,为乌孙王求娶汉家的公主,以此延续乌孙与汉朝的联盟。汉武帝爽快地答应了乌孙王的请求,将解忧公主嫁于乌孙。

迎接解忧公主的地方,是乌孙的夏都特克斯草原。那里的风光秀丽迷人,雨过天晴的山色空明透亮,蓝天上祥和的白云相依相偎;丰盛的牧草此起彼伏扬波欢歌,叮咚作响的山泉悠然如琴。一道彩虹飞架在层峦叠翠的山峰上,河谷里的百鸟啾啾欢唱,似乎也在迎接公主的到来。

硕大华丽的蒙古包门外,乌孙的王公贵族们都在翘首等待。当公主莲步迈出车厢的那一刹那,她娇美的容貌好似鲜艳的桃花令晚霞也羞惭地匆匆落下。乌孙王和她结臂并行的时刻,公主那温柔的举止如同和煦的春风,幽娴的神态胜似天鹅的姣姿。

公主初到乌孙时,嫁给的是乌孙王军须靡,当时位居右夫人的解忧公主遇到两个大难题,一是多年没有怀孕遭到冷落,匈奴公主自然十分开心。汉朝与匈奴的战事多有失利,乌孙王军须靡又因病去世。解忧公主和匈奴公主都依照乌孙国的习俗改嫁给了号称肥王的翁归靡。二是解忧公主位居右夫人的不利地位,始终处在亲汉派和亲匈奴派的矛盾冲突和宫廷王位争夺战的险象环生的逆境中。然而,忍辱负重的解忧公主志向坚定,极力维护着汉朝和乌孙的联盟,致力于乌孙国的兴国之路,一点一滴地苦心经营,最终站稳了脚跟。

解忧到达乌孙国后,积极参与政事,致力于乌孙兴国安邦的事业。她经常不辞辛劳地到各个部落中视察民情、访贫问苦。每逢国中发生了山洪、寒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她都毅然奔赴前线,与各族牧民并肩战斗抗灾救灾。她还积极支持贤臣的建议,说服乌孙王和乌孙长老们,开通了乌孙通往大宛、康居和塔里木城邦诸国的通商口岸。在她改嫁翁归靡以后,乌孙的经济发展很快,官办的商业和民间的自然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乌孙和邻国的和睦关系胜过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