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和:和平共处
20083300000003

第3章 友好交往(1)

崔致远(857—?),字孤云、海云。新罗学者和诗人。少年时曾到唐朝留学,并考中进士。回国后,崔致远曾任侍读兼翰林学士,晚年因对朝政不满而隐居。他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促进了新罗的学术和文学的发展。著有诗文集《桂苑笔耕》20卷,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

新罗使节和留学生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唐朝初期,生活在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百济和新罗等国与中国都有商贸往来。

675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此后直到唐末,新罗都始终与唐朝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两国互相派遣使节,不断从陆海两路往来。“受命辞云陛,倾城送使臣”的送别出使新罗使节的诗句,表明了中国人民对出使新罗的重视。新罗王不断派遣使臣带着珍贵的礼物来到长安,唐朝也经常给新罗以名贵的礼品相答赠。开元年间,一次就曾赠给新罗精美的丝织品300段(唐制,凡赐杂彩十段,通常包括丝布2匹,绸2匹,绫2匹,缦4匹)。新罗还派遣了大批的留学生来长安学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以新罗人最多,837年旅唐的新罗学生就多达216人。到840年,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一次就有105人。从821年至唐末,新罗留学生参加唐朝科举考试考取“宾贡”(意为外籍进士)的共58人。

崔致远12岁时被派遣到唐朝,18岁时中进士,29岁时返回新罗。他用汉文写的《桂苑笔耕》20卷,保存了不少当时中国的史料,至今还是我们研究唐朝历史的宝贵资料。它被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说明在当时就已受到重视。新罗留学生回国时带回去许多我国的文化典籍,在吸收传播唐文化上起了很大作用。

唐朝同朝鲜半岛的贸易往来也相当繁盛,新罗商人来唐贸易的很多,北起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莱州),南到楚州(今江苏淮安)、扬州,都有他们的足迹。楚州有新罗馆,莱州等地有新罗坊,是新罗人集中侨居的地方。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苎麻布、纸、折扇、人参等,从唐朝贩回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

新罗人民在与唐朝的往来过程中,广泛研究中国的政治、历史、哲学和天文、历法、医学等。而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等,对新罗的发展影响也很大。

8世纪中期,新罗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了自己的行政组织,设立了中央执事省,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执事省下设三府三部,相当于唐朝的六部。到了8世纪的晚期,新罗也仿效唐朝,采用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吏,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内容。新罗的都城平壤也是仿照长安、洛阳建成的,也像唐朝一样,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新罗的医学博士还尝试用《本草经》等中国医书来教授学生。当然,朝鲜的文化对唐朝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他们的音乐就很受我国人民的欢迎,唐太宗设置的十部乐,其中一部就包括高丽乐。

◎故事感悟

唐朝和新罗的密切往来令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些学者和使节在传播双方制度和文化中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史海撷英

崔致远求学

唐朝时期,大唐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疆域辽阔,物产丰富,文化事业高度发达。贞观元年,大唐就已经开始对外国学生开放科举考试了。也就是说,外国留学生也可以在唐朝考取功名,登科及第,考中后被称为“宾贡进士”。这一开明政策引得四方异域学子纷至沓来,入唐留学蔚然成风。

来唐朝的留学生们,都在一所被称为“国子监”的大学里学习,这也是当时在世界上颇具盛名的国际性大学。据史料记载,国子监里可以容纳3000多名学生,留学生人数众多,尤其以新罗、日本的留学生居多。而留学生的学习经费,主要由实力雄厚的大唐出资。即使是自费前来的学子,也同样能够获得资助。

崔致远来唐时,唐朝已进入晚唐时期,虽然不再有盛唐时的气宇恢宏,但盛世的余荫犹在。少年崔致远进入国子监学习,虽然那里有数百名来自同一国度的同学,但激烈的竞争局面也难以排遣他灵魂深处的孤独。不过,崔致远聪明上进,874年参加科举考试,便一举及第。金榜题名的崔致远终于学有所成,可稍稍卸下多年的重负,回报故国父老的殷殷厚望了。崔致远及第的佳音传到新罗庆州,崔氏家族非常高兴,举族同庆。

◎文苑拾萃

崔致远诗二首

崔致远

(一)《秋夜雨中》

秋风唯苦吟,世路少知音。

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

(二)《山阳与乡友话别》

相逢暂乐楚山春,又欲分离泪满巾,

莫怪临风偏怅望,异乡难遇故乡人。

鉴真东渡日本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我国唐朝时期,疆土辽阔,经济繁荣,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也达到了空前繁荣。为了能够学到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就多次派遣遣唐使到中国来,其中成行的就有13次之多,还有一次是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赴唐的日使,久未归国,派使团前往迎接),两次是“送唐客使”(送回唐朝的专使)。在这些使团当中,有许多是留学生,还有一部分留学僧,其中不乏好学之士和学识渊博之人。

当然,唐朝也不断有人东渡日本进行中日文化交流,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鉴真和尚。

鉴真俗姓淳于,14岁时进扬州大云寺,从闻名天下的智满禅师受戒学禅门。在名师的指引下,鉴真的学业突飞猛进。3年后,他离开大云寺,到达越州(今浙江绍兴)的龙兴寺学习戒律,并受“菩萨戒”。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鉴真云游四方求学,曾到过洛阳、长安等地。景龙二年(708年),在鉴真20岁时,由律宗法师弘景主持,他受了“具足戒”。此后,鉴真不断刻苦钻研佛教经义,对律宗也有很深的研究。733年,鉴真被誉为江淮一带的受戒大师,在佛徒中地位很高,成为一方的宗首。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鉴真回到扬州大明寺宣讲戒律。当时,前来听他讲经和由他受戒的弟子就达4万人之多。这时,鉴真已是学识渊博、威望很高的佛学大师了。而且,他还不断组织僧人抄写经书,数目多达3.3万卷;他还设计建造过寺院80多所。因此,日本来到大唐的留学僧都很仰慕他的佛学造诣。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来到大唐学习。随团前来的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受日本圣武天皇之命,约请鉴真东渡日本。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十月,荣睿、普照到扬州的大明寺拜谒了鉴真,并表达日本的仰慕之意,说:佛法虽然流传到日本国,但日本还没有传法受戒的高僧,请“大和尚东游兴化”。于是,鉴真问寺内诸僧,有谁愿意应此远请,众僧默然。良久,才有一僧名为祥彦的弟子说:“彼国太远,生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人生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克,是故众僧缄默。”

鉴真听后,说:“为法事也。”鉴真去意已定。随后,他就开始了东渡日本的准备。

第一次东渡日本时,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但由于受到官厅的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时,鉴真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也多达85人。可是船刚刚出长江口,就遭遇到风浪被击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东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时,又因航船触礁而告失败。

744年,鉴真准备从福州出海,可在前往温州途中又被官厅追及,被强制带回扬州。就这样,四次东渡都没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鉴真开始了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3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遭遇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达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学僧荣睿都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而染上暑热,并导致双目失明。

唐天宝十二年(753年)十月十五日,日本第十次遣唐使在归国前夕,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备真备、大伴古麻吕和仕唐多年、历任唐光禄大夫、御史中丞、秘书监等职的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等也准备回国,他们又一同到扬州延光寺参谒鉴真。藤原大使说:“早闻大和尚曾五次东渡日本欲去传教,今日得见,万分荣幸。若大和尚仍有此愿,弟子等有船4艘返日,应用物品俱备,不知肯同行否?”

此时鉴真虽已是66岁高龄的老人,且双目失明,但为了传教授戒,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及文化交流,他依然痛快地应允了日方的恳请。

鉴真要再度东渡日本的消息很快在扬州传开了,这时正好鉴真的弟子仁干从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到扬州来,得知师父将要远行,便约定由他备船在江头接候。十月二十九日晚,鉴真及弟子工匠等24人从扬州的龙兴寺出发到江头迅即登船启程,出大运河,入长江,直趋苏州黄泗浦(今江苏省常熟县黄泗,即黄歇浦)与日本的遣唐使船队会合。

这次鉴真东渡随身带的物品有如来、观世音等佛像8尊,舍利子、菩提子等佛具7种,华严经等佛经84部300多卷,此外,还有王羲之、王献之的真迹行书等字帖3种。

临行前,鉴真恐经卷有失,十一月十五日与弟子分乘第二、三、四船。直到十一月十六日船队启航前,鉴真才登上大伴古麻吕的船。然而,船队驶入东海后,又被强劲的东北风吹散,第四只船杳无踪影,只有剩下的3只船奋力向前航行。

十一月二十一日,第一、二两船同到冲绳岛,在多弥岛(今日本种子岛)的西南与前天晚上停泊在这里的第三艘船会合。

十二月六日,海上刮起了人们渴望的南风,3只船相继起航顺风前进,而藤原大使与阿倍仲麻吕所乘的第一船因触礁无法行动。鉴真所乘的第二只船发向多弥去,7日后到达益救岛(今日本屋久岛)。停泊候风10天,并等待其余船只。第一船修复后,继续航行,因遇偏北风暴而漂至安南州(今越南境内),全船180余人,死难者达170人,仅大使藤原清河与阿倍仲麻吕等10余人幸免于难。第三船后来也航返日本。

十二月十八日,第二艘船自益救岛出发续航,十九日遇到暴风雨,鉴真等又历经磨难,于十二月二十日中午抵达日本九州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今日本鹿儿岛县)。

十二月二十六日,鉴真等人在日僧延庆的引导下,进入了日本的太宰府,并于次年(754年)二月一日航达日本遣唐使船队的始发港难波(今日本大阪附近)。二月四日,鉴真到达日本首都奈良,受到了日本举国上下的盛大欢迎,日本的皇族、贵族、僧侣等,都前来拜见。

三月,吉备真备以敕使的身份,向鉴真宣读了日本天皇的诏书:“大和尚远涉沧波,来到我国,朕不胜欣慰。自今以后,授戒传律都由大和尚担任。”

四月初,在东大寺设戒坛,由鉴真登坛主持,先后为太上皇圣武天皇、皇太后、皇子及400余位僧人受戒。

756年,日本孝谦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统理日本全国的僧佛事务。758年,鉴真卸任,被尊称为“大和上”,恭敬供养。759年,鉴真率众弟子仿效中国扬州的大明寺格局,设计修建了唐招提寺,保存至今,被视为日本的国宝,对日本的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鉴真就在此受戒讲经,将律宗传给日本僧人,并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

鉴真大师虽然双目失明,但他凭借自己的记忆力校对佛经。他还精通医学,凭嗅觉辨别草药,为百姓治病,并留下了一卷《鉴上人秘示》的医书,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外,鉴真带到日本的中国佛经印刷品和书法碑帖等,对日本的印刷术、书法艺术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763年,鉴真在日本的招提寺内圆寂。至今,寺内还保留着鉴真的坐像,并成为日本的国宝。这是鉴真的弟子忍基和思托用中国的干漆夹法为他雕塑的。

鉴真在日本生活的10年,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故事感悟

鉴真在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在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刻水平等方面的提高,受到了中日两国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和爱戴。

◎史海撷英

鉴真在日本

758年,日本的孝谦天皇在宫廷斗争中失势,被迫传位给淳仁天皇。孝谦天皇曾是鉴真和尚的最主要支持者,他的失势,也令鉴真在日本遭受到排挤。758年,淳仁天皇下旨,以“政事烦躁,不敢劳老”为名,解除了鉴真“大僧都”的职位,并将在宫廷斗争中败死的原皇太子道祖王的官邸赐给鉴真。次年,鉴真的弟子在该官邸建成了一座寺院,淳仁天皇赐名“唐招提寺”,从此鉴真就从东大寺迁居至此。淳仁天皇下旨,日本的僧人在受戒之前,都必须前往唐招提寺内学习,从而使得唐招提寺成为当时日本佛教徒的最高学府。

◎文苑拾萃

赞鉴真

郭沫若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