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和:和平共处
20083300000005

第5章 友好交往(3)

首先,他放宽海禁,对海外朝贡国家实行了较为开放的政策。明太祖后期,曾厉行海禁,严禁人民私自出海进行各种贸易活动,结果使沿海人民断绝了衣食来源,不得不铤而走险,“联结作乱”,导致祸乱无穷。

明成祖即位之初,就曾两次发布“遵洪武事例禁治”的诏令,其中包括海禁在内。但自从永乐三年(1405年)以后,明成祖便逐步放宽海禁,不断发布有利于发展中外交往的上谕,对海外朝贡国家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他曾在上谕中宣称:“太祖高皇帝时,诸藩国遣使来朝,一皆遇之以诚,其以土物来市易者,悉听其便,或有不知避忌而误干宪条,皆宽宥之,以怀远人。”虽然是重申了朱元璋“怀柔远人”的外交政策,但实际上却是对外国贡使携土物贸易网开一面。朱元璋曾取消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市舶司,并屡次却贡;而明成祖则在永乐三年(1405年)恢复了被朱元璋罢去的浙、闽、粤三地的市舶司。

又如,日本贡使曾经违反明王朝的禁令,私自运各种兵器到宁波出售,但朱棣却以贡使远来,带货以助路费为由,免予惩治。

此外,如果外国使团“以私物与百姓互市”,也能得到免税优惠。这一政策也吸引了大批的外国商人纷纷随贡使来华进行贸易,甚至有一些私商冒充贡使,借朝贡之名牟利。

正因为明成祖采取了放宽海禁、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因此终永乐一朝,西洋共有30多个国家与明建立了友好的朝贡关系。永乐十四年(1416年)和十七年(1419年),就曾两次出现古里等17国、19国齐来朝贡的壮观场面,其中一度朝贡人数最多达到1200人,形成了“诸蕃使臣充斥于廷”的空前盛况。

其次,明成祖精心部署,直接指挥郑和进行下西洋的活动。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外关系史上的空前伟业。这一壮举之所以能够在永乐年间出现,并前后绵延近30年之久,与明成祖朱棣实行比较开放的外交政策,精心部署,认真组织和直接指挥郑和下西洋活动是分不开的。

郑和前后共7次下西洋,其中6次都在永乐一朝。从下西洋的动议、决策、主使人选的确定、远航舰船的制造,直到下西洋人员和太监们的日常生活费用的支出,明成祖无不亲自过问,给予批示。而郑和使团每一次下西洋具体任务的确定,以及重大事件的处理等,也无不由明成祖亲自宸断决策。

比如在永乐四年(1406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时,曾生擒海贼陈祖义等三人,械至京师。明成祖亲自下令:“命悉斩之。”

又如,爪哇西王曾经侵略成性,狂妄自大,对四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伤害,甚至擅杀郑和使团官兵170余人。在郑和多次义正词严的谴责下,他不得不表示畏服,愿以黄金6万两谢罪。但是,后来他仅付黄金1万两,尚有5万两无力支付。明成祖对这件事处理得十分高明。他既对爪哇西王的恶劣行径予以严厉申斥,同时又从实际情况和两国关系的长远利益出发,对其无力支付部分给予了宽免,令爪哇西王心服口服。

他在上谕中说:“朕于远人,欲其畏罪而已,岂利其金耶?今既能知讨,所贡金,悉免之。”因此仍遣使赍敕谕意,并赐之钞币。这种处理措施,既体现了维护国家尊严的原则性,又在具体问题处理上给予他国宽大豁免的灵活性,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从根本上改善了明王朝与爪哇的关系。爪哇西王由此也感恩戴德,从此年年朝贡不断。

郑和按部就班地执行明成祖的外交政策,卓有成效地推动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对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和盛事,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郑和下西洋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明初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比较开放的符合客观情况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时也因为选择了郑和这样一位忠于职守、有胆有识、具有非凡智慧和才能的外交家。

◎故事感悟

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与亚非等30多个国家广泛地建立了外交关系,进行商品贸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明成祖也成就了郑和,使其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航海家,他的七次下西洋活动也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为明朝与所到国家建立良好关系打下了基础。

◎史海撷英

明成祖的三次北伐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彻底解决蒙元贵族的残余势力,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这次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了5万蒙古铁骑,迫使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明成祖封鞑靼大汗为和宁王。随后,明朝大军又长驱直入极北的擒狐山,在巨石上刻下“瀚海为镡,天山为锷”的字迹。

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举行第二次北伐,击败了蒙古的瓦剌一部,瓦剌遣使谢罪之后,明成祖遂班师回朝。

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又举行了第三次北伐,大败兀良哈蒙古。蒙古势力在遭到明朝的连续打击后,此后数十年都无法对明朝构成威胁。

◎文苑拾萃

石将军战场歌

(明)李梦阳

清风店南逢父老,告我己巳年间事;

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镞尚带勤王字。

忆昔蒙尘实惨怛,反覆势如风雨至;

紫荆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

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

内有于尚书,外有石将军。

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战;

朝廷既失紫荆关,吾民岂保清风店。

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震天风怒号;

儿女牀头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

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

追北归来血洗刀,白日不动苍天高。

万里烟尘一剑扫,父子英雄古来少;

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飞狐道。

处处惧声噪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师;

应迫汉室嫖姚将,还忆唐家郭子仪。

沉吟此事六十春,此地经过泪满巾;

黄云落日古骨白,沙砾惨淡愁行人。

行人来折战场柳,下马坐望居庸口。

却忆千官迎驾初,千乘万骑下皇都;

乾坤得见中兴主,杀伐重闻载造图。

姓名应勒云台上,如此战功天下无!

呜呼战功今已无,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

利玛窦来华传教

君子和而不流。——《礼记·中庸》

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王应麟所撰《利子碑记》上说:“万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玛窦,号西泰,友辈数人,航海九万里,观光中国。”

1577年(明万历五年),利玛窦报名参加了耶稣会前往印度的传教团。利玛窦具有丰富的神学、哲学、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在葡萄牙候船期间,他又进入耶稣会训练东方传教团的中心进行了短暂学习。1582年(明万历十年)4月,利玛窦从印度果阿出发,4个月后到达了澳门。

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利玛窦和罗明坚到了广东肇庆,并很快与肇庆知府王泮搞好了关系,被批准择地居住和修建教堂。教堂修成后,总督与知府先后张贴告示,禁止任何人在此扰乱,肇庆府的其他官员也争相与这两位神父交往。但是,当地的士绅百姓与他们却存在着较深的隔阂,称他们为“番僧”,彼此间不时地发生矛盾冲突。

为了缓解当地百姓的敌对情绪,利玛窦等人决定暂时不谈宗教,因此穿起中国式的大褂长袍,还出重金聘请当地有名望的学者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情况,讲解经书,以便与中国知识分子建立更多的共同语言。与此同时,他们还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新奇的西洋物品等吸引中国人,博取当地民众的好感。他们积极学习中国文化,将天主教义融合进中国的古代经籍之中,从《中庸》、《诗经》、《周易》、《尚书》等书中摘取有关“天”和“帝”的条目,比做西方天主教义中的天主。

为了吸引中国人的目光,利玛窦还公开展览了西方先进的机械制造产品和科技成果,如钟表、三棱镜、圣母像、地图等。为迎合中国人“中国是中央帝国”的观念,利玛窦还改变了世界地图在西方的原始面貌,使中国刚好位于地图的中央。这些做法,都引起了中国人浓厚的兴趣,很快,利玛窦的家里就门庭若市了。他利用在国内所学的各种知识,致力于制造天球仪、地球仪,从而成为西方先进自然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者。

此后,利玛窦又在南昌、南京传教游历10多年,汉语水平也越来越纯熟,而且,他也越来越受到中国民俗的深刻影响,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不过,在大多数人眼里,他仍然只是一个西洋的杂货郎。于是,利玛窦听从了中国朋友的忠告,换上了儒装,一边学习翻译中国的四书五经,一边接近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如徐光启等人。他颂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糅合中西方两种哲学观念,并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敲开了中国贵族、官员们的大门。

当然,利玛窦更关心的,是教会能否在整个中国进行发展。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利玛窦带领部分随行人员再次向北京进发,并于1601年1月24日抵达北京。

明万历皇帝对利玛窦送给他的礼物很感兴趣,特地在皇宫内为自鸣钟盖了一座钟楼。当万历皇帝第一次看见那座高大的自鸣钟时,钟还没有调好,他就立刻召见神父们。其实,他不仅对传教士们进贡的礼物有兴趣,他更想看看这些送礼的外国人是什么样的。但最后他并没有亲自接见这些传教士们,而是派了两个画师去给利玛窦画了像。后来,传教士们就被允许在北京长期居住了,明政府每隔四个月还给他们发一次津贴。

由于利玛窦等人在首都定居下来,因此传教团的地位在短短几年之内也就变得十分稳定了,天主教的信仰在各地逐渐滋长起来,中国成为利玛窦神父主持下的独立传教区。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3月,利玛窦在北京病逝,万历皇帝特地为他在阜成门外拨了一块墓地。

利玛窦的译著主要有《坤舆万国全图》、《天学实义》和《几何原本》等。那时候,还没有一个西方人在中国的影响能比得上利玛窦。

◎故事感悟

利玛窦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了通过和平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有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海撷英

利玛窦的印度之旅

1578年3月24日,利玛窦从里斯本出发,乘船与其他14名传教士一起前往印度传教。他们一路上绕过好望角,途经莫桑比克,经过6个月的艰难航行,终于在9月13日到达了印度的果阿(Goa)(葡萄牙在亚洲最重要的殖民地)。在到达果阿之前,船上来自莫桑比克的400名奴隶已经死了13名。

在来到印度之前,利玛窦所听说的印度十分令人神往,在这里传教也比较容易。但是,现实的反差却令他大惑不解。1580年,利玛窦给耶稣会的历史学家玛菲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查看一下有关印度、日本的注释书和地图类,会发现明显的谬误比比皆是。”但是,耶稣会在日本布教非常顺利,而且在印度也发现了一些聂斯托里教派(景教)的信徒。这让利玛窦等人在精神上获得了支撑。

利玛窦在印度和交趾传教4年,其间还在果阿的神学院学习了人文学科。1580年7月26日,他晋升为司铎后,又开始学习神学。在印度,利玛窦认识到应允许当地人学习哲学、教理和神学等欧洲文化,并写信给耶稣会总部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倘若“阻拦他们与他人为伍担任职务——通过学问而出人头地——我担忧他们会憎恨我们,而我们耶稣会在印度的主要目的,感化异教徒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信仰的使命将会化为泡影。”他的这种观点,在他的一生当中都没有改变过,而且这也是他进入中国后所持的态度。罗光所著的《利玛窦传》中说,“他能赢得我国士大夫的尊敬亦以此精神故”。

◎文苑拾萃

利玛窦墓

利玛窦墓位于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的路南,墓园里并排竖立着三通汉白玉石碑,墓碑的形制与通常的一样,利玛窦墓只是碑额雕龙花纹的中心,镌刻着代表天主教会的十字徽记,表明该墓的主人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中间的一通螭首方座碑高2.7米、宽0.94米,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立,碑身的正中刻着“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八个大字。右边的碑文是:“利先生讳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利亚国人。自幼入会真修,明万历壬辛年航海首入中华衍教,万历庚子年来都,万历庚戌年卒。在世59年,在会42年。”石碑后面是灰身黑顶圆拱式的长方形砖砌坟墓,墓高1.5米、长2.4米、宽1.3米。利玛窦墓的东侧为南怀仁墓,西侧为汤若望墓。

传教士修改中国历法

从呼喊的深渊中,从一切憎恨的深渊中,我要向您高歌,神圣的和平。——罗曼·罗兰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中国明末数学家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徐光启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