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诚,诚实无欺
20083800000003

第3章 诚实待人,童叟无欺(1)

管仲被判死罪不失诚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李氏篇》

管仲(约公元前723或前716—前645年),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名夷吾,字仲,谥曰敬,故又称敬仲,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前658年,管仲协助齐国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失败后,被囚禁在鲁国。

这一年,齐桓公派人将管仲从鲁国押回齐国。一路上,管仲一行人冒着毒辣辣的太阳,翻越了好几座山岭,好不容易才来到鲁国边境的绮乌。这时他们又累又渴,差吏便押着管仲到管边疆的鲁国人那讨吃的。

管边疆的鲁国人见押过来一名犯人,就问:“这个人犯了什么罪?”

差吏回答:“这就是用箭射伤我们大王的管仲啊!恐怕他这次是难逃死罪了。”

管边疆的人听说过管仲的名字,知道他有很高的声望,心想:这可是到齐国做大官的好机会啊!如果我现在好好待他,倘若将来他不死,说不定还能被重用呢。那时,他必定会感恩图报。况且我又不必费多大气力,真是小本大利啊!于是,管边境的鲁国人就跪着向管仲敬献饮食。

管仲想不到,此时还会有人这样对待自己,对这个人十分感激。管边疆的人趁机说:“如果您能幸运地回到齐国,不被处死反而被重用,你将怎样报答我呢?”

管仲想:我原想患难时粒米之恩也应重重报答,可是这人既不是同情于我,也不是敬重于我,而是趁人之危,索取报酬。于是,他正色地说:“我身为重犯,生死难料,被重用更是无望。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能被齐国重用,我将录用有才德的人,按功评赏。你说,我能怎样报答你呢?”管边疆的人听了,十分恼怒。

管仲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齐国都城。由于大夫鲍叔牙的举荐,齐桓公赦免了管仲,任用为卿。从此,管仲大兴改革,举贤任能。齐国日渐强盛,终于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

◎故事感悟

身为重犯的管仲,仍能做到光明磊落,不受宵小恩惠,这种高尚的情操和诚实的品质令人可敬可佩。

◎史海撷英

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执政以后,在管仲的辅佐下,对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建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于是,齐桓公便适时地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也就是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齐桓公便会集诸侯国君抵抗周惠王的这一意向,与周天子结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次年,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又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的国君及周王宰孔在葵丘相会。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的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每每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

“攘夷”,也就是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664年,山戎伐燕,齐军救燕。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齐桓公采纳了管仲提出的“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便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外建立了新都。

经过多年的努力,齐桓公对楚国一再北侵的行为还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到公元前655年,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意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的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既抑制了楚国的北侵,又保护了中原诸国。

◎文苑拾萃

食 邑

食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被称为采邑、采地、封地。由于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都以采邑为食禄,故而称为食邑。

食邑盛行于周朝,分封以宗法制度为依据,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卿、大夫在食邑内都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一定的义务。

食邑原来是世袭的。战国时期,食邑主相互兼并,世袭制度便被废弛。秦汉后,推行郡县制,承受封爵者在其封邑内渐无统治权力,食禄便已改为以征敛封邑内民户赋税拨充,其数量按民产计算,与周代按田邑大小区分者不同。食邑随爵位黜升而损益,也得到了世袭。

诚实无欺的鲍子都

◎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李白

刘恒(公元前202—前157年),汉朝的第五个皇帝,汉族,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弟,母薄姬,被立为代王,建都晋阳。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吕产、吕禄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刘恒在周勃、陈平的支持下诛灭了诸吕势力,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文帝,在位23年。汉文帝在位期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他和他儿子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被史家誉为“文景之治”。

鲍子都是汉朝一名博学多才、道德高尚的书生。有一年,他觉得自己的学识已经达到了可以从政的水平,就准备动身到长安去应试,等待被国家任用的机会。筹足了路费,鲍子都往车里装了些书,驾好马就上路了。

走着走着,鲍子都忽然听到身后有马蹄声,回头一看,是一位青年,骑着马跟在他的车子后面。那青年见他回过头来,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大哥,对不起啊,我惊动您了!”鲍子都就问:“兄弟你好啊!不知道你要上哪儿去?”那青年说:“我要到长安去!”鲍子都高兴起来,说:“太好了!我也到长安去,咱们一路做伴吧!”

那青年说:“大哥啊,我真羡慕您有那么多的书!可我随身只带一卷,太惭愧了!”鲍子都一看,他的马背上的确只有一卷简册,便说:“等到了长安,咱们交换着读吧!”话未说完,只听“哎哟”一声,那青年从马背上栽下来,跌在地上不省人事。

鲍子都连忙停下车,把那青年抱起来,只见他双目紧闭,口吐白沫,双手捂着胸口。鲍子都一边喊:“你怎么啦?你怎么啦?”一边把他放倒平躺,解开他的衣服,为他按摩心口。

鲍子都感到他的身体逐渐变凉,胸口也渐渐无搏动,呼吸已经停止。“他死了。这可怎么办呢?他是谁?连姓名都还来不及通报,他就猝死了,怎么处理他的后事呢?怎么告诉他的家人呢?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路上,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怎么办呢?”鲍子都自言自语道,急得团团转。他检查死者的遗物,除了一匹马和一卷简册以外,还有一个小包袱,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里面是十块银饼。怎么把死者的遗物送还他的家人呢?鲍子都犯起愁来。

鲍子都打定主意,把青年的尸体放到车上,自己骑上那青年的马,向最近的村子走去。来到村里,他用一块银饼为死者置办了棺材,办理了丧事,把剩下的九块银饼包好,枕在死者的头下,又把那卷简册打开,盖在他的身上,然后选择了一个标志明显的坟地安葬了死者。这一切都办好后,他驾起车继续赶路。至于死者的马,他让它随在车后,一路精心喂养。他想,待找到死者家人就归还。

鲍子都日行夜歇,终于到了长安城。那匹马原是一路跟在车后,不料刚进长安城门,它就十分起劲地跑在车前。鲍子都赶着车紧紧跟在后面,生怕马走失了。那匹马走着走着,来到一家大户人家门口停下了。正巧门内走出一个老人,看到马“咦”的一声说道:“我家的这匹马怎么在这里?”鲍子都的车赶到后,老人就问:“相公怎么得到这匹马的?”

鲍子都下车作揖说:“老人家,这匹马果真是你家的吗?那我就可以了却一桩心事了!”接着就把青年的死讯、银饼和书简的下落,都如实告诉了老人。

老人听完鲍子都的话,不禁失声痛哭,说:“那是我的儿子呀!”后来,老人一家随鲍子都找到坟地,把尸体移回长安重新安葬。开棺的时候,死者家人看到银饼和书简的确都如数随葬。

这位老人是官位很高的关内侯,痛定之后,他想:我失去了一个儿子,但是国家发现了一位诚实的君子。于是,老人就把鲍子都推荐给了官府。

◎故事感悟

鲍子都不仅不贪慕无主的钱财,还让死者入土为安,而且还能遵从道义找到死者的亲属,把死讯完整传达。他的这种诚实待人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当代青少年学习的典范吗?

◎史海撷英

汉武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汉武帝刘彻统治了50余年(公元前140—前87年),这一时期也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的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在经济繁荣、府库充溢的基础上,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革了很多制度,从而力图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适应统一国家的需要。

◎文苑拾萃

执金吾

秦汉时期,率领禁军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被称为执金吾。

执金吾本名为中尉,其所属的兵卒也被称为北军。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才被改名为执金吾。王莽时期,将其改名为奋武,东汉时又复称为执金吾。西汉时期,执金吾担负着京城内的巡察、禁暴、督奸等工作,与守卫于宫禁之内的卫尉相为表里。

执金吾秩为中两千石,有两丞及侯、司马、千人,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又式道、左右中侯及京辅都尉,也都与执金吾有相属的关系。武库为制造和贮存兵器的机构。中垒、寺互、都船之下皆有监狱。汉景帝时期,中尉郅都曾拘捕过有罪的临江王。

另外,主管武器及典司刑狱也是执金吾的一项职责。东汉时期,执金吾的属官只保留了一个武库,其余都被减省了,其职务主要是典司禁军和保卫京城、宫城的安全。执金吾每月都要绕宫巡察三次,以预防和制止宫外水火之灾和其他的非常事故。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每次到郡国巡视时,都要派执金吾留守京城。明帝东巡,还命执金吾守卫南宫。此外,有时皇帝出行,执金吾还要率领缇骑、步卒组成仪仗和警卫。汉章帝出巡时,曾命执金吾随行宿卫。汉代的执金吾有时还被委派为将帅而领兵远征。

陈君贤教子不昧义

◎人之贵朴讷诚笃。——《聊斋志异·惠芳》

汉朝时,在安徽庐江府陈家村,有两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在湖边玩。玩累了,一个叫陈挺的孩子说:“咱们钓鱼吧,我带着钓鱼竿呢,钓条大鱼让你爹今晚给你烧着吃!”另一个孩子叫陈爵,说:“不用你给我钓,我自己来!可我没带鱼竿,这就回家拿去。”

陈爵拿来了鱼竿,问陈挺:“你钓着了吗?”陈挺说:“我钓着好几条了,又大又肥。快来,到我这边下钓,这儿鱼多!”

陈爵说:“谁挨着你哩,钓着了不就抢了你的福气吗?我自己找地方。”于是,他就跑到离陈挺大约四十步的地方下钩。

陈爵正聚精会神地等鱼儿上钩,忽然,他看到湖边的水中影影绰绰好像有个黄黄的杯子,他想把它捡起来看个究竟,就用一块大石头压住鱼竿,然后挽高裤管,脱掉鞋下水去捡。可这杯子又沉又滑,还有半截埋在泥里,于是,他只好慢慢地抠。

陈挺在那边看见了,冲他喊道:“你不好好钓鱼,下水干吗?捞鱼哪?”陈爵说:“快来帮我一把,这里有个大杯子,挺沉的。”陈挺过来下水一看,不但有杯子,还有盘子。他俩搬动着正要上岸,不料手一滑,杯盘又都掉进一个深坑里,水被搅浑了,于是什么都看不见了。

他俩站在水中,等水澄清了的时候,看见水底除了有杯子和盘子还铺着一层五铢钱,少说也有好几百枚,金灿灿的,挺招人喜欢。后来两个孩子就不钓鱼了,弯下腰开始捡啊、摸啊。两人都双手捧得满满的,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陈爵先回到家里,举着双手告诉爹爹陈君贤,说:“爹,我捡钱了。”陈君贤一看,忙问:“从哪儿弄来的这些东西?这可是黄金哟!”

听儿子说完原委,陈君贤忙说:“带我去看看!”爷儿俩奔到湖边,一看,水中还有好多金器,于是开始下水去捡。不一会儿,陈挺也带着家人来了。邻居们听说湖中有黄金,也奔来了。大伙儿在水中捡啊、捡啊,最后一称,足有十多斤。

捡到这么多金子该怎么办?陈君贤先把陈爵、陈挺两个孩子叫到一起,问:“这个湖是公家的,还是咱们自家的?”两个孩子都说:“是公家的。”陈君贤接着又问:“在公家的湖里捞到金子,应该自家藏起来还是交还给官府啊?”两个孩子很懂事地说:“不该自家藏起来,应该交给官府!”陈君贤高兴地说:“真是好孩子!咱们拾了黄金,不能忘记做人的道义!”于是,陈君贤带着两个孩子,上庐江府向太守报告。当太守派人下来收金子的时候,陈家村的村民也都如数把他们捡到的交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