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谨:功成于谨
20084800000006

第6章 谨言行以成大事(4)

恭谨处世人常在

◎行莫于谨敬。——路贾

羊祜(221—278年),字叔子,青州泰山人(今山东新泰羊流),西晋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羊祜出身于汉魏名门士族之家,从他起上溯九世,羊氏各代皆有人出仕2000石以上的官职,并且都以清廉有德著称。羊祜祖父羊续汉末曾任南阳太守,父亲羊衜为曹魏时期的上党太守,母亲蔡氏是汉代名儒、左中郎将蔡邕的女儿,姐姐嫁予司马懿之子司马师为妻。

西晋时期的羊祜出身于官宦世家,是东汉蔡邕的外孙,晋景帝司马师的献皇后的同母弟弟。他为人谨慎谦恭,一点也没有官宦人家所具有的奢侈骄横的恶习。

羊祜在年轻的时候,曾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秀才,五府也请他做官,但他都一一谢绝了。为此,有人将他比成孔子最喜欢的学生——谦恭好学的颜回。

曹爽专权时,曾任用羊祜和王沈。王沈高兴地劝羊祜一起应命就职,羊祜却淡淡地回答说:“委身侍奉别人,谈何容易!”

后来曹爽被诛,王沈因为是他的属官而被免职。这时,王沈才对羊祜说:“我应该常常记住你以前说的话。”

羊祜听了,也不夸耀自己有先见之明,而是谦虚地说:“这不是我预先能想到的。”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由于羊祜有辅助之功,便任命羊祜为中军将军,加官散骑常侍,封为郡公,食邑3000户。但羊祜还是坚持辞让,于是由原爵晋升为侯,其间设置郎中令,备设九官之职。他对王佑、贾充、裴秀等前朝有名望的大臣也总是十分谦让,从来都不敢属其上。

后来,由于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等功劳,加官到车骑将军,地位与三公相同,但他却上表坚决推辞,说:“我入仕才十几年,就占据显要的位置,因此日日夜夜为自己的高位战战兢兢,把荣华当做忧患。我身为外戚,事事都碰到好运,应该警戒受到过分的宠爱。但陛下屡屡降下诏书,给我太多的荣耀,使我怎么能承受?怎么能心安?现在有不少才德之士,如光禄大夫李熹高风亮节,鲁艺洁身寡欲,李胤清廉朴素,都没有获得高位;而我无能无德,地位却超过他们,这怎么能平息天下人的怨愤呢?因此乞望皇上收回成命!”

但皇帝最终没有同意羊祜的请求。

晋武帝咸宁三年,羊祜又被封为南城侯,羊祜坚辞不受。每次晋升时,羊祜都会辞让,而且态度恳切,因此名声远播。就连朝野人士对羊祜的品德都推崇备至,以至认为他应高居宰相的位置。晋武帝当时正想兼并东吴,要倚仗羊祜承担平定江南的大任,所以此事被搁置下来。

羊祜历职两朝,掌握着机要大权,但他本人对于权势却从不钻营,他筹划的良计妙策和议论过的稿子,过后也都要焚毁,所以世人都不知道其中的内容。羊祜推荐的人得到晋升,他也从不张扬,被推荐者也不知道是羊祜荐举的。

有人认为羊祜这样处世过于缜密了,羊祜却说:“这是什么话啊!古人的训诫:入朝与君王促膝谈心,出朝则佯称不知,这我还恐怕做不到呢!不能举贤任能,有愧于知人之难啊!况且在朝廷签署任命,官员到私门拜谢,这是我所不取的。”

羊祜平时的生活也十分清廉俭朴,衣被都是用素布做的,得到的俸禄也全拿出来来周济自己的族人,或者赏赐给军士,以至家无余财。

临终时羊祜留下遗言,不让把南城侯印放进棺柩。他的外甥齐王司马攸上表陈述了羊祜妻不愿按侯爵级别殓葬羊祜的想法时,晋武帝便下诏说:“羊祜一向谦让谨慎,志不可夺。身虽死,谦让谨慎的美德却仍然存在,遗操更加感人。这就是古代的伯夷、叔齐之所以被称为贤人,季子之所以保全名节的原因啊!现在我允许恢复原来的封爵,用以表彰他的高尚美德。”

羊祜是成功的,上至一国之主,下至黎民百姓,都对他表示敬佩。羊祜的参佐们也赞扬他德高而卑谦,位尊而恭谨。

◎故事感悟

谦卑和谨慎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卑和谨慎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羊祜不管处在何种位置,都能小心行事,恭敬谦卑。也正是如此,他才成就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史海撷英

陆抗、羊祜英雄相惜

三国末年,东吴的督护陆抗与西晋的平南将军羊祜各自领重兵在荆州地区南北对峙。当时,陆抗坐镇乐乡(今湖北省荆州市西南),羊祜屯兵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两军相隔仅百余里。从军事角度上来说,这点距离可以称得上是“近在咫尺”。然而,两军的关系却不是“剑拔弩张”。相反,在大多数时间里,两军之间都是相安无事,边境上甚至呈现出一派和平友好的氛围。

陆抗和羊祜的英雄相惜,使两军的将士减少了许多无谓的死伤;南北两位儒帅的“取信于民”,也为两国百姓减轻了不少战乱之苦。

◎文苑拾萃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唐太宗教臣子

◎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李世民(559—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史称唐太宗。李世民是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是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李世民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的。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曾经常告诫群臣,要想成就大事,除了要虚怀若谷外,还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十分谨慎。古语讲“论言如汗”,所谓的“论言”,就是指一个人所说的话;所谓“汗”,就是指说出的话绝无挽回的余地,就好像身体流出的汗一样,一旦流出来了,就不可能再回到体内。正因为如此,一个人才必须要谨言慎行。

有一次,在朝会之后,唐太宗与众大臣聊天。唐太宗对众臣说:“有人说,当了皇帝就可以得到最崇高的地位,没有任何畏惧。事实上,我却是常常怀着畏惧之心来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建议,一向以谦虚的态度处理政事。倘若因为自己是一国之君就不肯恭谨而以自大的态度来对待臣下,那么一旦行事偏离正道时,恐怕就再没有人能够指正我的过失了。”

“当我想说一句话、做一件事的时候,总要自问有没有违反臣民的意向。为什么呢?因为天子是那样高高在上,对底下的事一目了然,而臣民们对君王的一举一动也十分注意,所以我不仅要以谦虚的态度待人,更要时时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顺应天意与民心。”

“古人说过‘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好的开始并不一定能有好的结束。但愿你们能常怀畏惧之心,畏惧上天及人民,且谦虚待人,严格地自我反省。如此一来,吾国必能长保社稷,而无倾覆之虞了。”

紧接着,太宗又说:“与人交谈其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即使对方是一般的百姓,在与人交谈时如果稍微得罪对方,对方因而牢记在心,也会遭到报复的,更何况是万乘国君呢。所以,在和臣下交谈时,绝不容许有一点的失言。即使是轻微的滑舌,也有可能导致极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庶民的失言所万万及不上的,我心中一直牢记着这一点。”

见各位大臣都低头沉思,太宗继续说:“昔日,隋炀帝第一次进入甘泉宫时,对宫中的庭园十分中意,但是认为有一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无法在花园里看到萤火虫。于是,隋炀帝下令捉一些萤火虫来代替灯火。负责的官吏赶紧动员数千人去捕捉萤火虫,最后捕捉了500车的萤火虫。连这样的一件小事都能演变到这种田地,又何况是天下大事,更不知道要受到多大的影响呢!所以,对于领导者来说,更不能有戏言,因为他的每一句话都会对部下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件事情的结局。态度谦虚,言行谨慎,不但是身为领导者修养的重要方面,也是个人修养的一方面啊!”

大臣们听完太宗的这一席话,都纷纷点头称是。

◎故事感悟

李世民在位23年,作为一代明君,他在位期间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史称“贞观之治”。这样的一个皇帝谨言慎行,说明他的才智修为实在是高啊!

◎史海撷英

唐太宗胸怀大局

唐太宗即位后,胸怀大局,采取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因此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有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这些人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地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齿常之,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人,都为唐朝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的身上,也反映出了李世民采取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现在的唐人、唐人街等,也正是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文苑拾萃

《旧唐书》对唐太宗的评价

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梼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朱元璋倡节俭谨嗜好

◎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吕氏春秋·尊师》

朱元璋(1328—1398年),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年),朱元璋受封为吴国公,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死后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平日非常喜欢诵读唐人李山甫的《上元怀古诗》,“有暇则吟哦不绝,且大书置屏间”。

李山甫这首诗的原文是:

南朝太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

总为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

尧将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可自由?

试问繁华何处在,雨花烟草石城秋。

与一些只将诗词书画当做装饰的帝王不同,朱元璋之所以欣赏这首诗,是欣赏诗人那敏锐的历史眼光,李山甫是从建都南京的六朝兴亡史事中总结出的骄奢致败的历史教训。朱元璋也是建都南京,面对前面如烟云过眼般的几朝帝王,他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避免重蹈六朝覆辙的问题,因此,他便将《上元怀古诗》写在屏风上,当成自己的座右铭,这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当然,仅仅吟诵古诗无济于事,还要有具体的措施,朱元璋重点抓了两个问题。

一是“倡节俭”。他“常念昔居淮右,频年饥馑,艰于衣食,鲜能如意。今富有四海,何求不遂,何欲不得?然检制其心,唯恐骄盈不可复制”。就是说,朱元璋经常用忆苦思甜的办法,告诫自己警惕奢靡,厉行节俭。

二是“谨嗜好”。朱元璋经常告诫大臣们,“谨嗜好,不为物诱,则如明镜止水,可以鉴照万物。一为物诱,则如镜受垢,水之有滓,昏翳泊浊,岂能照物?”几百年前的一位古人能以史为镜谈出这么深刻的道理来,真是不容易。看上去他把属于个人私事的嗜好问题上升到如此高度,似乎有点小题大做,其实不然。嗜好与物欲确实常常联系在一起,受物欲诱惑,嗜好往往发展到好坏不分,危害极大。

由于朱元璋这两点抓得紧,官员们“平日无优伶近贽之狎,无酣歌夜饮之娱”,社会风气俭朴,百姓负担不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较快。

◎故事感悟

身为一代帝王,特别是从底层坐上皇位的帝王,更能体会到节俭和克制欲望的重要性。朱元璋从乞丐到帝王,这种身份的巨大转变,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他的这种谨身节用、克制欲望的行为,更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史海撷英

朱元璋打击贪官

朱元璋出身贫寒,从小就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自己也被迫出家当了和尚。所以,在他参加起义队伍后就发誓:一旦自己当上皇帝,先杀尽天下贪官。

朱元璋登基后,果然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第一,朱元璋对贪污60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有贪污行为,不管涉及谁,都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

第二,朱元璋敢从自己身边的“高干”开刀。明朝初期,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旧官吏和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朱元璋大胆地对这些官员进行了惩处。

第三,朱元璋发明了“剥皮实草”的残酷刑法,以此来处置贪官。把那些贪官拉到每个府、州、县都设有的“皮场庙”剥皮,然后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将其放在处死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旁边,以警示继任之官员不要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