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谨:功成于谨
20084800000007

第7章 谨言行以成大事(5)

第四,朱元璋对自己培养的干部也决不姑息迁就。为培养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专门成立了培养人才的国子监,为未入仕的年轻读书人提供升迁机会。他对这些新科进士和监生厚爱有加,还经常教育他们要尽忠至公,不要为私利所动。

第五,朱元璋制定了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纲领中阐述了他对贪官的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朱元璋下令在全国广泛宣传这项纲领,还叫人从中节选抄录贴在路边,让官员们读后自律,让百姓们学后来对付贪官。

◎文苑拾萃

千家诗

(明)朱元璋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鼉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蔡元培谨言现涵养

◎慎言语,养德之大;节饮食,养生之大。——曾国藩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人。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蔡元培是我国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路经历风雨,他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蔡元培的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蔡元培先生是20世纪中国作家和文化先驱之一,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为基本,术为枝叶”的观点。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人应先自省。所以即使他学识渊博,还是不以为傲,谨言而行。

有一次,英国伦敦举行中国名画展,组委会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监督选取博物院的名画,蔡先生与林语堂两人都参与了这件事。

博物院的名画很多,各个流派的画都尽在其中。同行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自认是个中国通,便在巡行观览时滔滔不绝,不能自已。为了表示自己内行,伯希和还对蔡元培说:“这张宋画绢色不错”,“那张徽宗鹅无疑是真品”,以及墨色、印章如何等等,一路上喜形于色。

随行的林语堂注意观察了蔡元培的表情,他也不表示赞同和反对,只是客气地低声说:“是的,是的。”一脸平淡冷静的样子。

后来,伯希和若有所悟,便闭口不言,面有惧色,大概是从蔡元培的表情和举止上看出了点什么,担心自己说错什么,出了丑自己还不知道呢!而此时的蔡元培先生谨默依旧,一脸的温和平静。

林语堂后来在谈到蔡元培先生时,还就伯希和一事感叹说:“这就是中国人的涵养,反映外国人卖弄的一幅绝妙图画。”

◎故事感悟

真正的智者都是言必有物,言到即止。蔡元培先生不贪于表现自己,也不去批驳他人,而是尽量谨言,真不愧为“学术界的泰斗”。他为人处事的睿智和涵养,令人钦佩。

◎史海撷英

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萧山街笔飞弄13号。该建筑始建于明代晚期,为蔡氏祖父以下几代人的聚居地。蔡元培在这里出生,并在这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蔡元培的故居占地面积共1856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每进三或五开间,中间有天井相隔。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正房,第三进为坐楼,都是在清朝中期重建的,其东次间楼上原为蔡元培的住处。

蔡元培故居是一座保存完整的绍兴传统民居,附近还建有笔架桥、题扇桥、戒珠寺、蕺山等。

◎文苑拾萃

洪水与猛兽

蔡元培

2200年前,中国有个哲学家孟轲,他说国家的历史常是“一乱一治”的。他说第一次大乱是4200年前的洪水,第二次大乱是3000年前的猛兽,后来说到他那时候的大乱,是杨朱、墨翟的学说。他又把自己的距杨、墨与禹的抑洪水,周公的驱猛兽相比较。所以崇奉他的人,就说杨、墨之害,甚于洪水猛兽。后来一个学者,要是攻击别种学说,总是袭用“甚于洪水猛兽”这句话。譬如唐、宋儒家,攻击佛、老,用他;清朝程朱派,攻击陆王派,也用他;现在旧派攻击新派,也用他。

我以为用洪水来比新思潮,很有几分相像。他的来势很勇猛,把旧日的习惯冲破了,总有一部分的人感受苦痛;仿佛水源太旺,旧有的河槽,不能容受他,就泛滥岸上,把田庐都扫荡了。对付洪水,要是如鲧的用湮法,便愈湮愈决,不可收拾。所以禹改用导法,这些水归了江河,不但无害,反有灌溉之利了。对付新思潮,也要舍湮法用导法,让他自由发展,定是有利无害的。孟氏称“禹之治水,行其所无事”,这正是旧派对付新派的好方法。

至于猛兽,恰好作军阀的写照。孟氏引公明仪的话:“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现在军阀的要人,都有几百万几千万的家产,奢侈得了不得,别种好好作工的人,穷的饿死,这不是率兽食人的样子么?现在天津、北京的军人,受了要人的指使,乱打爱国的青年,岂不明明是猛兽的派头么?

所以中国现在的状况,可算是洪水与猛兽竞争。要是有人能把猛兽驯服了,来帮同疏导洪水,那中国就立刻太平了。

谨细是财富

◎大凡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若是苟且疏忽,定不成一件事。——吕坤

任小萍(1949—),四川人。1975年,任小萍毕业于北外英语系,被分配到外交人员服务局工作,曾在英国驻华使馆、美国驻华联络处、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处担任翻译。1978年,任小萍被派往英国留学,曾在伦敦经济学院攻读国际关系,在里兹大学和伦敦大学攻读语言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任小萍于1982年回国,在外交学院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并担任外交学院副院长,兼任北京译协副会长,中国翻译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任小萍是一个普通得再也不能够普通的女孩。1968年,任小萍成为北京外语学院的一名工农兵学员。当时她年纪最大,水平最差,第一堂课就因为回答不出问题而站了一堂课。第二天,教室里挂出一条横幅:“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她就是这个“阶级兄弟”。但等到毕业的时候,她已成为全年级最好的学生之一,并被分配到了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做接线员。

做一个小小的接线员,是很多人觉得没有出息的工作,所以许多人都是毫无动力地每天重复着拿起电话、接听信息、挂电话的动作,可是任小萍却不那么认为,她觉得这也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因此她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努力去探索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力求把每一项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事实上的确是这样,她真的把这个看似简单、普通的工作作出了成绩。

在任小萍工作的时候,她把使馆所有人的名字、电话、工作范围甚至连他们的家属名字都背得滚瓜烂熟。有些电话打进来,办事情不知道应该找谁,她就会向周围多问问、多打听,尽量帮助人家准确地找到。就这样,她多次帮助使馆的人解决了一些紧急的问题。

慢慢地,使馆人员有事外出,不是告诉他们的翻译了,而是给她打电话,告诉她可能有谁会打来电话,需要转告什么事情,等等,有很多公事、私事也委托她通知。得到那么多人的信任和肯定,任小萍很快就成为了使馆全面负责的“大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