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廉:廉不妄取
20085400000014

第14章 忠廉为国(2)

田豫坚决不收。谁知第二天,索利竟留下一封信,不辞而别。信的内容是:“索利不辞而别,是怕大人退还牛马。”这可把田豫难住了,一名小吏在旁说:“大人何必为难,这是他心甘情愿送您的,您收下就是了。”

“此言差矣。我不过是为国家办点事,怎么可以私自接受馈赠呢?要是索利另有所求,岂不更是有受贿之嫌吗?”

“那大人看这事该怎么办呢?”

“事已至此,也只有按章处置了。”田豫无奈地说。

当日,田豫下令,把牛尽数交给屯田的将士充做劳力,两匹骏马也拨给传递信息的骑兵充当脚力。几天后,他又派出两名使者来到塞上,把银两和布匹回赠给索利。

两个月后,索利酋长又来了。田豫设宴款待,酒过三巡,索利请田豫屏退左右,说是有机密的事要与田校尉个别商谈。

客厅里就剩下田豫和索利两个人,索利突然离座跪在田豫面前。

“有什么事?请起来讲。”田豫慌忙起身去扶索利。

“我有一事相求,大人如能允诺,我才起来。”

“你是否要再扩大我们两家的贸易交往?”田豫侃然地说:“此事我已向朝廷报告,奏请向你们再出售一些铁器,以助农耕。”

“多谢大人关怀,不过我今天所请求的,是要你收下这点微薄礼物。”索利说罢,从袍襟里掏出40两黄金,双手捧给田豫说:“我初与大人见面时,见您旧衣旧衫,又听说您为官20多年仍是粗茶淡饭,因此送些牛马。不料您全数入官,还酬我以金帛,这叫我如何过意得去?这些算是我私下送给大人的,谁也不知道,您就收下吧!”

“那我就更难接受了。公开场合送礼,众目睽睽,大家还知道是什么;现在偷偷摸摸,岂不更说不清楚了吗?这礼我收不得。”田豫坦然地说。

但是,索利坚持除非田豫受金否则就不起身。田豫无奈,只得收下。待索利满意离开后,他让库吏将金子全部收进府库。

第二天,田豫就给魏文帝写了一份奏章报告了这件事。曹丕看到后,很为北边镇守之人得力而高兴,于是赏赐了田豫五百匹绢,作为奖励。

田豫收到绢的次日,便把索利请来了,他笑着对索利说:“谢谢你的金子,我把它纳入了府库,因此皇上嘉奖了五百匹绢。我把这四百匹绢送给你,那一百匹用来奖励屯田种粮有功的将士。这可是皇上赏赐的,你可不能推辞哟!这也算是对您金子的回赠吧!哈哈!”索利被田校尉的清廉感动不已,只得捧着绢匹回去了。

◎故事感悟

田豫无功不受禄,有功也不肯受禄,即便“受禄”,却也是有偿“受禄”,不怪索利被他这种清廉的精神所打动。在古代的廉官中,不收礼的大有人在,但迫不得已收下,却又回赠的不多见。

◎史海撷英

鲜卑族

鲜卑族为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其先世为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期,他们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剌木伦河流域,曾经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后,占领了他们的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也都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2世纪中叶,首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建立了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设置大人统领。

在随后的十六国时期,鲜卑的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经建立过政权。尤其是拓跋部在5世纪中建立了北魏王朝,统治北部中国达140余年,并竭力促使鲜卑人汉化。而内迁的鲜卑人则逐渐转向农业并与汉族相互融合。

◎文苑拾萃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其中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个人基本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以外的优秀文人,因而有“七子”之称,并得到了后世的普遍承认。这七个人对于诗、赋、散文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高允的家产

◎俭则寡欲,侈则多欲。——宋·司马光《司马温公集·训俭示康》

高允(390—487),字伯恭。北魏时渤海郡蓓县(今河北景县)人。

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个五朝元老,历任要职达50多年而一生清廉,他就是高允。

高允少年丧父,跟爷爷生活,这使他很早就成熟了。爷爷去世时他才十多岁,他将家中遗产全部推给二弟,自己却出家做了和尚,不久又回来在家读书。他爱好文献经典,经常担着行李、书籍,不远千里访师求学,最终成为一位精通经史、天文、术学的博学之士。他在家以教授为业,学生前后达千人之多。

神瑞三年,魏太武帝之舅阳平王杜超任征南大将军,镇守在邺县(今河北省临漳县北)。他早就听说高允的贤名,一到任便请高允担任从事中郎,做自己的幕僚。当时各州监狱中的囚犯很多都未判决,杜超便奏请高允与中郎吕熙等人分往各州,处理积压的案件。结果,吕熙等人都因收受贿赂徇私枉法而获罪,只有高允一人因清廉公正受到奖励。不久,他便归家授徒。

第二年,朝廷征召高允入京,拜为中书博士,升为侍郎。

高允任著作郎后,魏太武帝经常与他谈论政务,他因见解高深而得到太武帝的赏识。

有一次,太武帝问:“我日理万机,政务很是纷繁,应该以哪一样为先?”

当时有许多禁封良田,京城里无业游民甚众。高允就借机回答说:“臣从小卑贱,所懂的只是农事,请允许臣就从农事谈起。古人说:‘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方百里则为田三万七千顷。’若鼓励农夫种好地,则每亩可增产三斗粮食;不鼓励,则每亩会减产三斗。方百里的面积增减的粟大约有222万斛,天下那样大,增产或减产的数字就更惊人了。如果公私都有储备,即使遇到饥年,又有什么可担忧呢?”

太武帝听了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废除田禁,将皇家和官僚侵占的田地全部还给农民。

文成帝即位后,一些拍马逢迎的大臣劝文成帝大修宫室。高允听说后极力劝阻。他说,现有宫室足够朝会、居住和临望之用;如果广修壮丽为了好看,也须慢慢计划,不能仓促动工。他给文成帝算了一笔账:若要动工,计划运木材的军民需两万人,各种杂役合计四万人,约耗时半年才能完工。最后他说:“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何况要使数万人停耕停织,这个损失不是太大了吗?”文成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没有再大修宫室。

高允做了27年的郎官,当时朝廷不给郎官发俸禄,而是由他们向地方征收各种费用,很多官吏趁机横征暴敛。高允却从不肯向地方索取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东西,他一直让几个儿子上山砍柴卖钱自给。由于高允十分清廉,没有礼品向上司进奉,所以27年没有得到升迁。而和高允同时应征的人,大多做到通官,甚至封了侯,就是原来做过他部下的100多人,也都升任刺史、郡守。

文成帝是一位远见卓识的君主,他看中了高允的人品和才干。他在一次朝会中对众大臣说:“像高允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忠臣。我有是非之处,他总是当面直言;就是我不愿意听的事,他也侃侃而谈,无所顾虑。我听到别人说他的不是,而天下之人却不知道他向君王的劝谏,这难道不是忠吗?你们中的文官经常在我左右,没有听到你们说过一句劝谏的话,只知道奉迎我,说我喜欢听的话,以便升官。你们中的武将以刀马功夫侍候我,只是立功罢了,而官位却高至公王。高允执笔匡正我的过失,至今才不过是个著作郎。你们这些文武大臣难道不感到惭愧吗?”于是,文成帝拜高允为中书令。

当文成帝宣布提升高允为中书令后,朝臣中有一名叫司徒丽的人上前奏道:“高允虽然承蒙皇上厚爱而授予这样高的职权,但他家境很贫困,连一件丝绸衣服都没有,妻子儿女生活艰苦得几乎无法生存。”文成帝听后生气地责备说:“为什么不早说?现在看到我重用他,才来说他贫困的情形。”

一天,文成帝亲自到高允家去察看,只见茅屋几间,床上放的是布被,布袍中衬的是乱麻旧絮。再看厨房里,只有一点腌菜。文成帝看后很感慨地说:“古人的清贫难道还有能同这种情况相比的吗?”回去后立即赐给高允帛五百匹、粮食一千斛。

◎故事感悟

有谁可以理解身为朝廷重臣却一贫如洗,连一件丝绸衣服都没有,妻儿生活如此艰难,高允心中装的全是天下百姓的生计,却唯独没有自己和家人。宁肯吃咸菜、住茅屋却始终坚持那份操守。

◎史海撷英

北魏平城遗址

北魏平城遗址景区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区。自拓跋珪于天兴元年(398)七月迁都平城起,至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为北魏都城长达97年,并历经六帝七世。

当时,平城主要由宫城、京城和郭城三部分组成。宫城代代扩建,规模较宏大,以太极殿为中心,构成了完整的宫殿群落,并先后建天文、天华等24座宫殿,建西宫、北宫等宫15处,建东苑等4处,建华林、永林等园3处,建太庙、太社等10多处。其建筑布局谨严,规划完整。目前,这里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袖清风出使归来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明·于谦《无题》

张以宁(1301—1370),字志道,古田人。人呼“小张学士”。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灭元,复授侍讲学士。奉使安南,还,卒于道。家于古田翠屏山下,学者称翠屏先生。以宁工诗,高雅俊逸,超绝畦畛。著有《翠屏集》四卷、《春王正月考》。

张以宁是元末明初的官吏、学者。他家住在福建古田翠屏山下,当地学者都称他为翠屏先生。明太祖朱元璋十分赏识他的人品和才学,授予他侍讲学士之职,特受恩宠。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秋天,张以宁奉朱元璋之命,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出使安南,传达明朝皇帝封安南国主陈日煃为国王的圣旨。他起程时,明太祖赐给他一首亲笔写的诗。张以宁刚到达安南边境,便传来陈日煃身死的消息。前来迎接他的安南大臣请求将诏书和金印授给世子。张以宁没有答应,而是留居洱江上,传谕让世子先向朝廷上表报丧,办理丧事;然后再请朝廷准许承袭父亲的爵位。当他得到朝廷命令之后,才同后派的使者林唐臣一同进入安南境内办理要务。

张以宁在安南帮助新王处理政务达半年之久。当他奉命回朝时,安南国王向这位钦差大臣献上很多珍宝作为礼物,张以宁分文不受。他出使时随身行李只有一个包袱,回朝时仍然是那个包袱,没有多一样东西。

不料在回国途中,他染病身亡。临终前,他躺在床上回忆往事:“一生清廉,现在即将离开人世,死后覆盖在我身上的只有这条不够长的旧棉被;我这次出使没有辱没使命,我的空布袋里没有带一点安南王送的珍宝和金钱。”他感到欣慰,于是叫人取来纸笔,写下了自己人生中最后一首诗,其中两句是这样表明心志的:

覆身惟有黔娄被,垂橐都无陆贾金。

明太祖朱元璋得知张以宁半道病逝的消息后很惋惜,下诏命人护送张以宁的灵柩回乡,并由所在地方官进行安葬祭奠。

◎故事感悟

使者的形象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张以宁为官清廉,以身作则,向明太祖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赢得了安南方面的赞誉,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史海撷英

提刑按察使司

提刑按察使司是古代的一种官名,始置于明朝时期,有按察使和副使,掌握着一省的刑名按劾之事,兼具司法和监察职能。

清朝时期沿置,但仅置按察使一人,省去了副使、佥事等官。按察使掌管振扬风纪,澄清吏治,审核刑狱,兼领本省驿传,与布政使同为督、抚属员。

◎文苑拾萃

答豫章邓文若进士见赠并谢苏昌龄徵君

(明)张以宁

昨日出城风日暄,今日雨生早闭门。

阴晴百岁手翻覆,长歌君诗声我尊。

昔年之春上京国,晓趋阊阖观朝元。

榑桑出日丽黄道,析木聚星环紫垣。

冯侯作歌君属和,我起击节清心魂。

五年相望不相见,万事别来难具论。

鬓边青丝已霜色,衣上红尘唯酒痕。

琼花开时广陵市,岂意共君同笑言?

眉山座上烂漫酌,三人欢好如弟昆。

纵谈夙昔若梦寐,仰视明月低昆仑。

起携数友逐清赏,难还鞍马城西村。

江流地上白浩浩,山落烟际青浑浑。

醉怀磊磈倾欲尽,世虑皎洁醒终存。

睹君佳儿宛在侧,杂佩婉变纫芳荪。

老亲稚子隔天末,安得不使心忧烦。

感君相宽佩君语,期君去我高飞騫。

饥鸿嗷嗷纷在野,我曹一饮皆君恩。

此身倘未溘朝露,誓将毫末酬乾坤!

于谦清廉志高洁

◎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元史·乌古孙泽传》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祖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明朝景泰八年正月的一天,凛冽的北风夹着雪花,呼呼地刮着。一队士兵押着一个犯人向刑场走去,后面跟着千余名百姓,有的手里拿着酒壶,有的边走边擦眼泪,人群中不时传出呜咽的哭声。大路两旁,也站满了人,个个都神情凄然,默默地流着泪。而这个即将死去的犯人却神气凛然地昂着头,他那布满血丝、略有红肿的眼睛深情地望着路边的百姓,他的嘴角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这个犯人就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著名的爱国民族英雄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