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廉:廉不妄取
20085400000015

第15章 忠廉为国(3)

原来,于谦做地方官时,朝廷里有一个太监,叫王振。他把持着朝政大权。这是一个非常贪婪的家伙,他利用皇上对他的信任,贪污了大量的钱财。外地官员到京城办事一定要带上厚礼或当地的土特产品,不然,王振就让你办不成事。许多地方官到京城,都要特意带两个随从担着礼品。

有一次,于谦也要到京城去办事。朋友来给他送行,见他两手空空,只身一人动身,就担心地说:“你不带东西恐怕不行吧?即使不带金银之类的重礼,也要带点特产啊!”于谦听了,笑着举起袖子说:“谁说我什么都没带,你看,这不是有两袖清风吗?”说完,又随口吟了一首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他的朋友听了,无可奈何地摇摇头,送于谦出发。

到了京城,王振见于谦什么也没带,满脸不高兴。但他知道于谦一向廉洁耿直,没敢说什么,可是却怀恨在心。

1449年,北方蒙古族首领率瓦剌军大举进攻明朝,明军连战连败,眼看瓦剌军就要攻进北京。这时,王振不怀好意地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同时命令于谦在京城代理兵部尚书。京城一旦失守,于谦的罪恶就大了,就可消除王振的心头之恨了。

结果,明英宗却被敌人俘虏了,留在京城的大臣们纷纷主张向南迁移,逃离北京。就在这关键时刻,于谦挺身而出,对众大臣说:“要坚守北京,谁也不许逃离。”他把大臣们都召集在一起,商议保护京城的有关事宜。在讨论国事的时候,许多人主张诛讨误国元凶王振,可王振的死党说什么也不同意,还不断为王振辩解,于是两派发生了争执,动起武来,王振的死党被打死了。朝堂之上因此一阵混乱。就在这时,于谦果断地站出来说:“王振误国,其死党罪该万死,打死勿论。”混乱的人群这才平息下来。于谦布置完朝廷里的事,就亲自到前线指挥战斗,终于击垮了瓦剌军,保卫了北京城和明王朝。

由于于谦保卫北京有功,被誉为“救时宰相”。这时,有一个叫石亨的人为了讨好于谦,向新皇帝建议给于谦的儿子封官。于谦知道后,急忙跑到宫里面见皇上,恳切地对皇上说:“国家多事,做臣子的不应只考虑自己的私利,皇上应封赏有军功的人。我绝不能让自己的儿子滥冒军功。”说完,又责备身边的石亨说:“你身为大将,不举荐有功的人,反而单单举荐我儿子,能让大家服气吗?”

石亨遭到于谦的责备后,心里很不高兴,总想找机会报复。不久,皇上得了重病,顾不上料理朝政了。石亨就纠集一些人发动政变,废掉在位的景泰帝,拥立被俘后又被释放的明英宗复位,并诬陷于谦有“谋逆”罪,判处死刑。清白一世的于谦就这样惨遭杀害。

于谦被杀的第二天,仍有许多百姓冒着严寒到刑场去祭奠。于谦生前写过一首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在赞扬石灰虽经千锤百炼而终不改变它的洁白本色。而一个真正的廉洁之士就应像石灰一样。

◎故事感悟

于谦是对明朝有大功的人,却死于皇室争斗之中,但他个人清廉的作风和思想却受到后人景仰。

◎史海撷英

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1457),明代将领石亨和太监曹吉祥等人拥立明英宗朱祁镇复位。该政变以石亨等攻破南宫门,奉明英宗升奉天殿复辟结束,故名为夺门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九月,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大臣便拥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次年,英宗被释放回国,被景帝幽禁在南宫。景泰八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石亨见景帝病得很严重,便与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等人密谋发动政变,拥立英宗复辟,以邀功赏。

是月十六日夜,徐有贞、石亨等人引军千余潜入长安门,并急奔南宫,毁墙破门而入,掖英宗登辇,自东华门入宫,升奉天殿,并开宫门告知百官,太上皇已复位。

明英宗复位后,立即下于谦、王文入狱,后又以谋逆罪杀害了于谦、王文,并迫害于谦所荐的文武官员。论复辟功,英宗又对石亨、张軏、徐有贞等人分别晋官加爵。二月,废景帝仍为郕王,迁于西内。

◎文苑拾萃

北京于谦祠

于谦祠位于今北京市东城区西裱褙胡同23号,原有门匾书“于忠肃公祠”。

成化二年(1466),明宪宗特诏追认复官,将于谦的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1590)时又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清顺治年间,像毁祠废,至清光绪年间又重新修建。

该祠坐北朝南,东为于谦故宅,院内东侧建有奎光楼,为两层小楼,上层为魁星阁,悬有“热血千秋”的木匾。正房五间房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有于谦塑像。189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1976年,魁星阁在地震时被震毁,小楼也被拆除。目前,该祠已被列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刘戬出使留廉名

◎公则民不谩,廉则吏不欺。——《明吏·曹端传》

刘戬(1435—约1489),字景元,江西安福县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谢迁榜进士第二人。授翰林院编修。成化二十三年(1487)升任侍讲。孝宗登极,命刘戬出使交趾(今越南)。刘戬到交趾的第一天便颁诏,第二天接受宴请之后回朝,并谢绝所有馈赠。交趾大臣入朝致谢,称刘戬“廷臣清白”,并为其建起一座“却金亭”于思明道中。刘戬从交趾归来后升任谕德,次年便去世了。刘戬才华横溢,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著有《晋轩集》。

明代弘治元年,孝宗即位,举国庆祝。为了把这个消息尽快通知友好的邻邦,需要派许多人去各国颁诏,通报情况。有个江西安福人叫刘戬,以侍讲的身份被朝廷选中,派往安南。可是就在前不久,安南人已经发兵攻下了占城,出兵与缅甸发生战争,攻势很盛。有的朋友对刘戬说:“安南已和缅甸打仗,战火纷飞,你现在出使安南很不安全,而且人家正全力以赴地打仗,许多财力也用于战争,去这种地方出使也没有多大油水可捞。还是找个合适的理由,把这个差事推辞掉为好。”

刘戬却说:“国家有事需要我出使,这不是自家的小事,愿意去就去,不愿意去就不去。再说,出使的任务也不是自己捞油水,能不辱使命,我就心满意足了。”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南下。

过去使臣去安南大多走海路,乘着豪华的大船,带着大批的随从,排场很大。而这次刘戬只带了两名小童,走旱路,乘肩舆由南宁直达安南。安南人接待过许多中国使节,早就习惯了豪华热闹的大场面,这次看见这么一个轻装俭朴的人只带着两名小童来,不相信他就是明朝派来的使臣。可是,查验了刘戬的身份,他的确就是代表中国前来颁诏的,人们非常惊奇。接待刘戬的安南官员说:“过去中国派遣的使臣都是带领庞大的船队航海而来,有大批的随从,而且每次到安南,总是要买卖很多的珍货奇物,出使一次就可以获得大量的财物。可是看您今天这个样子,好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您是怎样来的,能做到既快又不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