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廉:廉不妄取
20085400000003

第3章 廉正为官(1)

不贪为宝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明·罗贯中

子罕(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宋国大臣。因为官清廉、体恤百姓而名垂青史。

传说春秋时,有个宋国(以下简称宋)人在山上干活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块晶莹温润的石头,估计是块难得的宝石,就把它带回家去。为了证实这块石头的价值,他请了一位玉工到家里来鉴别。那玉工仔细看过以后,赞叹道:“真是个宝贝,怎么挑也挑不出一点儿毛病。不过你们这里的风气不好,你小心一点儿,千万别在人前显露它。”

宋人听了玉工的话,就赶快把宝石藏了起来,可是村里几个不务正业的人发现宋人与玉工来往,看出了苗头,经常探头探脑到宋人门前张望。宋人担心会出事,夜里觉都睡不好。他想把宝石拿到市场上去卖,又怕让商人占了便宜,思来想去,决定把宝石送人,也好留一份人情。

第二天,宋人趁村里人不注意,带着宝石悄悄地进了城。宋人找到子罕府上,并献上宝石。

子罕觉得很奇怪,说:“你我素不相识,为什么送东西给我呢?一定是有什么为难的事要我帮忙吧。可是我从来不接受别人的赠礼啊!”

宋人连忙说:“我没有事求你,这块玉经鉴定是宝物,我才敢拿来送你,表示一点儿心意。”

“我不能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礼物,我们两人都会有损失。”子罕知道宋人不明白他的意思,就接着解释说:“我把‘不贪’作为宝贝;你把宝玉作为宝贝。如果你把宝玉给了我,你自然失去了宝贝;我接受了你的玉,我也就失去了‘不贪’这件宝贝,这不是你我都有损失吗?”

宋人没有办法,只好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子罕知道宋国治理得不好,自己也有一份责任,心里感到惭愧,就让宋人暂时住在他家。子罕叫玉工来为他琢玉,然后替他拿到市场上去卖掉,最后将卖玉得来的钱交给宋人,打发他回家。

宋人非常高兴,庆幸自己遇上了好人,一路上念叨着:“世上难得有以不贪为宝的人,这辈子,我永远不会忘记他!”

◎故事感悟

子罕是当时宋国的权贵,他不贪财物,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显示了中华民族廉不妄取的传统。

◎史海撷英

仁义之师的由来

春秋时期,宋襄公与楚国的军队在泓水之滨交战。

当时,宋兵已经做好进攻的准备,而楚军还没有渡河。这时,右司马就向宋襄公献计说:“楚军多而宋军少,趁他们正在过河尚未列队时发动突然攻击,那么他们必败无疑。”

宋襄公自称自己的军队为“仁义之师”,说:“我听得君子说:‘双方交战,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兵;人处险地,不推他跌下深渊;人处困境,不逼他走投无路;不进攻尚未列成阵势的队伍。’现在楚军还未完全渡河,我们发动攻击,这是不道德的。还是让他们全部渡河摆好阵势后,再击鼓进攻吧。”

右司马说:“您不爱护我国的人民,让国家受到损害,难道这就是讲道德了吗?”

等到楚军已渡过河来摆好了阵势,宋襄公才下令击鼓进军,结果宋兵大败,襄公的大腿也受了重伤,三天后就死了。

◎文苑拾萃

玉是一种在世界各地都广受欢迎的宝石种类。广义上的玉不仅包括硬玉和软玉,还包括蛇纹石、青金石、玛瑙、珊瑚、大理石及其他意义上的宝石。

软玉通常指产于中国新疆一带的白玉、青玉、碧玉与东北岫玉等,硬玉则是指产于缅甸的翡翠。东汉时期,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解释:“玉,石之美者。”因而在中国,“玉”的种类十分繁多,关于“玉”的分类问题至今也没彻底解决。中国人喜爱玉,爱它的晶莹、高洁,赋予它人性化的品格,逐渐形成了玉文化。

“玉”字在古人心中也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的诗文当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有关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和氏之璧》、《鸿门宴》、《女娲补天》等,还有一部感人至深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这块顽石美玉里了,对玉的喜爱在中国人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孙叔敖清正廉洁

◎为大家做事,不存半点私心,那是最愉快的事情了。——董存瑞

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前593), 氏,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期楚国期思(今河南固始)人,楚国名臣。在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他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名臣。

孙叔敖尽管爵高、权重、禄厚,但平日只“乘栈车牝马,披投羊之裘”,连他的妻子也“不衣帛”。他的随从见他如此俭朴,劝他说:“坐新车则安全,乘肥马则行得快,穿狐裘则暖和,您应该换成新车、肥马、狐裘。”他却谦虚地说:“君子穿上好衣服更加恭谦;小人穿上好衣服更加傲慢。我没有好的品德能与新车、肥马,狐裘相配。”

有一次,有位名士去拜见孙叔敖,问他:“我听说做官做久了的人,会遭到读书人的忌妒;俸禄丰厚的人,百姓会怨恨他;地位尊贵的人,君主会厌恶他。而今,您为官久、禄厚、位尊样样俱占,却没有得罪任何人。这是为什么呢?”孙叔敖听后爽快地答道:“我虽然身为令尹,但心里更加谦虚;每当我的俸禄增加,得到我所施舍钱财的人也随之增加;我的地位越尊贵,待人的礼数越恭谨。正因为这一缘故,才没有得罪楚国各界人士。”

鉴于孙叔敖功勋卓著,楚庄王曾多次要赐他封地,但每次孙叔敖都坚辞不受,他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操守直至去世。

在临终之前,孙叔敖还给庄王上奏章说:“承蒙您的提拔,我这样一个田野农夫竟当上了令尹,可惜我无法报答您的知遇之恩。我有一子,但他资质太差,不配伺候大王,请让他回乡种田。”此外还说:“晋国虽败,但目前仍是楚国的劲敌,不可小视;连年兴兵攻伐,百姓度日艰难,您要加以体恤爱护!”楚庄王看罢,不禁热泪盈眶,无限感慨地对人说:“令尹至死不忘国家,实在难得!”

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孙安谨遵父训回到了家乡。由于家中一贫如洗,他只能以种田、打柴维持生计。楚庄王最喜爱的名伶优孟听说后,将此事编成了歌谣,自己装扮成孙叔敖,演唱给楚庄王听。楚庄王深受触动,立即召见了孙安。当他见孙安衣衫褴褛,不禁泪下,问他为什么贫困到如此地步?优孟从旁答道:“这正说明令尹孙叔敖是何等公而忘私!”楚庄王略加思忖,便“封之寝丘(在今河南固始境内)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故事感悟

孙叔敖官居高层却可以做到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原则——面对利益不动心。终生一心为国,自己的后代却贫困潦倒,对后世的教化应该是很深远的。

◎史海撷英

问鼎中原

自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以来,楚国先后伐庸、麋、宋、舒、陈、郑等国,均取得了胜利。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却遭到了定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的严词斥责,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

◎文苑拾萃

优孟衣冠的由来

在《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一个名叫优孟的杂戏艺人,经常常以谈笑的形式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

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穷得过不下去日子了,优孟就穿戴上孙叔敖生前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也和孙叔敖一模一样。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命他做宰相。优孟便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并趁机对楚王进行规劝,庄王终于封了孙叔敖的儿子。

后来,人们就用“优孟衣冠”来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的人。

“一钱太守”美名扬

◎我姓了一辈子钱,还迷信钱吗?——钱钟书

刘宠(生卒年不详),字祖荣,东汉时期牟平人。系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的后代。刘宠曾因“明经”被推荐为孝廉,出任济南郡东平陵县令。因有仁惠之政,后升任豫章、会稽太守。在会稽郡时,简除烦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为,政绩卓著。后被升职入京,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有五六位须眉皆白的老人,特意从乡下远来给他送行,每人带了百文钱赠送他。他不肯接受,只是从许多铜钱中挑选了一枚收下。因此,后人称他为“一钱太守”。

有一天,天刚蒙蒙亮,会稽郡太守府前就站满了拥挤的人群,上至须发斑白的老者,下至乳臭未干的儿童,个个神情肃然。原来,他们是来为会稽太守刘宠送行的。

刘宠,东汉时期的政治家。年轻时,因学问突出被推举为孝廉,后出任平陵县县令。他做县令时,公正廉洁,以仁厚为怀,深受属下和百姓的爱戴,后因母病辞官。百姓听说他要离开,纷纷前来送行,以至交通堵塞,他只好化装从小道离开县城。

此后不久,刘宠升任为会稽太守。会稽地方的百姓以前深受苛捐杂税之苦,生活贫困不堪。刘宠上任后,体察民情,减免赋税,打击豪强,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如今,刘太守要离开这儿到朝中做官去了,百姓怎能舍得呢?于是他们早早地来到太守府前,为这位公正廉洁、令人尊敬的刘太守送行。

当衣着朴素的刘宠走出府衙,人们纷纷拥上前去,大家都想多看几眼这位好太守。这时,只见远处跌跌撞撞来了几位风尘仆仆的老人,他们从偏远的山阴赶来,代表山阴的百姓为刘太守送行。只见他们每人手里都捧着一百文钱,坚决要送给刘宠。刘宠见他们满脸汗水、满身尘土的样子,非常感动,忙上前握住老人们的手颤声说:“路远难行,老人家又何苦如此呢?”

“我们从小生活在山沟里,从前只知道太守经常派官差到民间催粮要款,拉夫抓丁,害得我们整天提心吊胆。自从您来了以后,百姓再看不到凶恶的官吏了。我们活到这么大年纪,遇上了您这样清廉贤明的太守,真是高兴啊!山阴的百姓听说您要走了,都非常难过,特意推举我们几个来表表心意,刘大人,您可一定要把这点钱收下啊!”刘宠感动地说:“诸位父老,我做得还很不够啊!钱,你们一定要带回去,心意我领了。”

一方坚决要送,一方坚辞不收,几百文钱在他们手中推来让去。老人们着急了,说:“刘大人,您如果不收下这钱,那就是看不起我们山阴的百姓,我们回去也没法交差啊!”

无奈,刘宠只好从他们带来的铜钱中捡了一枚,对老人们说:“这样吧,我收下这枚铜钱,作个纪念。我永远忘不了父老乡亲们的深情厚谊,老人家,你们请回吧!”

事已至此,老人们只好含泪告辞,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从此,刘宠便得了个“一钱太守”的美名。

后来,刘宠官至丞相,仍清廉自律,赢得了百姓的由衷爱戴。

◎故事感悟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心也是透明的。刘宠清廉自律,为民办实事,老百姓当然感激不尽。刘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重视个人品格修养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史海撷英

孝廉的由来

在古代,孝廉是指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而且,孝廉也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

汉武帝在位期间,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便被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与此同时,也成为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文苑拾萃

赞刘宠诗

清初,监察御史、翰林院庶吉士、邑人杨维乔在莒岛刘宠墓前题诗:

居官莫道一钱轻,尽是苍生血作成。

向使特来抛海底,莒波赢得有清名。

都尉清廉,感化羌人

◎权力是人民给的,不可滥用。——杨得志

张奂(104—181),字然明,东汉时敦煌郡渊泉县(今甘肃酒泉地区)人。东汉大将。他少年时期就胸怀大志,后来成为将帅,果然屡立战功名扬边疆。

汉桓帝永寿元年(155),张奂由拜议郎升为安定属国都尉。刚上任,南匈奴的左薁鞬台耆、且渠伯德率领7000多人侵犯美稷县;境内的东羌得知消息后也全族行动,准备配合南匈奴作乱。而张奂手下只有200余名兵将,形势非常紧张。但张奂接到探报后立即带兵出营,准备迎敌。这时,手下的军吏们认为力量悬殊难以御敌,于是有些人就拦住,极力劝阻张奂出兵。张奂不为所动,于是领兵驻扎到长城边,并聚集境内的兵士,同时派将官王卫前往东羌进行劝说,让他们不要轻举妄动。

张奂的人马据守龟兹县城,截断了南匈奴与东羌的联系。东羌各部首领看到张奂不但信任他们,而且能帮助他们解除南匈奴的威胁,便纷纷与张奂积极配合,共同抗击南匈奴的奠鞬等部,并连战告捷。南匈奴的伯德见大势不妙,异常惶恐,便带着部众向张奂投降,从此安定郡得以安宁。

东羌各部首领为了感谢张奂的恩德,献上骏马20匹;羌人的另一分支先零部落的酋长又送来金鐻八只。张奂都接受了,接着就召集官吏们来,当着羌人诸首领的面,以酒祭地说:“让这些骏马像羊一样,不要把它们拴进我的马房;让这些金银器皿像粮食一样,不要让它们进入我的腰包。”

说完,他就将这些礼物全部还给了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