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齐:见贤思齐
20085600000010

第10章 以先贤为楷模(4)

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为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在其所著的《澹生堂藏书红》中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中,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的精华部分,有少数都流入到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等人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

此外,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文苑拾萃

题李易安书琵琶行

(明)宋濂

佳人薄命纷无数,岂独浔阳老商妇。

青衫司马太多情,一曲琵琶泪如雨。

此身已失将怨谁?世间哀乐长相随。

易安写此别有意,字字欲诉中心悲。

永嘉陈侯好奇士,梦里谬为儿女语。

花颜国色草上尘,朽骨何堪污唇齿。

生男当如鲁男子,生女当如夏侯女。

千载秽迹吾欲洗,安得浔阳半江水!

李善长劝朱元璋效法刘邦

◎模范比教训更有力量。——格言

李善长(1314—1390年),明朝开国功臣。字百室。汉族。定远(今属安徽)人。少时有智计,习法家著作,推断时事,多有所中。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经丁德兴推举投朱元璋幕下,掌书记。劝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的做法,以成帝业,于是被任为参谋,参与机划,主持馈饷,备受信用。

李善长年少时读书有智谋,学习法家学说,策划的事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明太祖攻取滁阳(今安徽滁县),李善长迎见。明太祖知道他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礼待他,留他主管书写的事。

明太祖曾舒缓地问他说:“各地在打仗,天下什么时候平定呢?”

李善长回答说:“秦末天下大乱,汉高祖以平民而起,他胸襟开阔气量宽宏,了解并且善于使用人才,不好杀人,五年时间帝业成功。如今元朝的纲纪已乱,国家彻底崩溃。你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离汉高祖的出生地沛县不远,山河的王气,应当由你承受。效法汉高祖的做法,定天下是不难的。”

明太祖认为他说得对。

◎故事感悟

朱元璋心胸宽广而又谦虚,能够接受臣下的建议,认识到效仿先贤、见贤思齐的益处。也正是因为他这么做了,所以执政时的明朝才能国泰民安。

◎史海撷英

朱元璋的少年生活

幼年时期的朱元璋因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瘦得皮包骨头。朱元璋的父母十分迷信,认为只有观音菩萨才能救他的命,保佑他平平安安地活下去。于是,他们就把幼小的朱元璋送到附近的皇觉寺里,并让朱元璋拜寺里的老和尚高彬为师。

到了10岁时,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为了躲避沉重的赋役,再次搬家。后来,就在太平乡的孤庄为地主刘德种地,朱元璋也在那里,为刘德家放牛。

在放牛的过程中,朱元璋结识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并成为要好的朋友。日后,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为建立明朝南征北战,立下了功勋,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元老。

朱元璋自幼有聪颖顽皮,曾读过几天书,鬼主意也最多,常玩的游戏就是扮皇帝。他经常穿着破衣烂衫,把棕树叶撕成丝丝缕缕的,粘在嘴上当胡子,再用一块车辐板放在头上顶起来,当做平天冠,然后往土堆上一坐,就装模作样称起皇帝来,还让伙伴每人捡一木块,用双手捧着,三跪九叩,并高呼万岁。

◎文苑拾萃

登江苏金坛顾龙山

(明)朱元璋

望西南隐隐神坛,独跨征车,信步登山。

烟寺迂迂,云林郁郁,风竹珊珊。

一尘不染,浮生九还,客中有僧舍三间。

他日偷闲,花鸟娱情,山水相看。

于谦效仿文天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务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1449年),召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太上皇得归。天顺元年,谦以“谋逆”罪被冤杀。弘治谥肃愍,万历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从小就仰慕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勉励自己,发誓要做一个像文丞相那样“殉国亡身,舍生取义”、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志士。

据《于忠肃公集拾遗》中“于少保文山像赞”一文记载:于谦15岁即被录取为钱塘县儒学生员(秀才),文学才华颇负声誉,极受乡党亲族的器重。但他在学习诗词、制策之外,更留心古人的行事大节。他十分仰慕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为人品性,特意在祖父收藏的文天祥画像上撰写了赞词,并悬置在自己座旁。赞词曰:“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辞,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再向南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我瞻遗像,清风凛然。”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率领骑兵大举南犯。当时宦官王振专权,极力鼓动明英宗北上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劝谏,但是皇上一意孤行,贸然亲征。结果,明军在土木堡遭到惨败,英宗被俘,也先率瓦剌大军直攻北京,企图一鼓作气占领明朝的都城。也先屡次以英宗性命相要挟。

国难当头,社稷为重,于谦和大臣们果断地拥立英宗的弟弟郕王即位,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全权指挥保卫北京的战役。于谦背水一战,誓死卫城,他将22万兵士分列于京师的九门之外,自己则身披甲胄亲赴兵营督战,大挫瓦剌也先的锐气。其后,于谦设伏,以少量骑兵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击溃瓦剌军。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制造不轨言论,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

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皇帝的主意便拿定了。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史载:天下冤之!

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这是一项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为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

其实,于谦自从土木之变以后,就已发誓不和敌人共生存。经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于谦一向有痰症病,景帝派太监兴安、舒良轮流前往探望。听说他的衣服、用具过于简单,下诏令宫中造了赐给他,所赐东西甚至连醋菜都有。又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他。有人说皇帝太过宠爱于谦,兴安等说:“他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如果他去了,让朝廷到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人?”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

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有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曹吉祥发怒,鞭打他。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酒在地表示祭奠。都督同知陈逢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过了一年,送回去葬在杭州。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的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就连英宗也后悔了。

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皇帝召大臣进去看,铁青着脸说:“于谦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

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皇帝无言以对。

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又过了几年,石亨也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的事情至此得以真相大白。

成化初年(1465年),将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第二年,皇帝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赠给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中,改谥为忠肃。

◎故事感悟

于谦以文天祥为榜样,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值得景仰!于谦、文天祥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都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伟大人格力量感召了为捍卫民族利益而奋斗的人们,是我国宝贵的民族精神。

◎史海撷英

今日多亏了您

一天黎明的时候,郕王朱祁钰来到午门左门接见群臣,大家都争着向他弹劾朝廷宦官王振的罪状。郕王缺乏主见,只说了句:“王振的事以后再说。”

这下可把大臣们惹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大声叫嚷起来,要求立即下令族灭王振,平民愤,安人心。郕王哪里见过这种场面,慌忙从椅子上站起来,向宫里走去,并叫人赶快关上午门。群臣一时冲动,顾不得平日的礼仪规矩,一拥而上,吓得郕王不知道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兵部侍郎于谦拉住郕王的衣服,说:“殿下,这可是关键时候,您不能走。群臣的心都是为了国家,没有别的意思。王振是祸首,不下令抄没他怎么能平息大家的气愤呢?”

王这才稍微镇静下来,叫宦官金英传令,命锦衣卫指挥马顺去抄没王振的家。大臣们嚷道:“马顺是王振一党,怎么能叫他去!”

就在这时候,给事中王竑在混乱的人群里一把揪住了马顺的头发,喊道:“奸党在这儿!”于是众人一哄而上,一顿拳打脚踢,马顺顿时血流遍体,呜呼哀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