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齐:见贤思齐
20085600000009

第9章 以先贤为楷模(3)

董俊效马援

◎好人的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格言

董俊(1186—1233年),字用章。金真定藁城(今属河北)人。元朝大将。1219年,董俊升任中山府(治今河北定县)事,佩金虎符。他与金真定守将武仙对峙,在曲阳大败武仙。1225年二月,武仙杀史天倪反叛蒙古,再投金朝。董俊孤军坚守,后更拥护史天泽为主帅攻克真定,帮助史天泽稳定了河北局势。1232年,他参与围攻汴京之役。1233年,金帝逃奔归德,他又追击围攻,死于战阵。

董俊在少年时期,以种田为生。成年后,他才开始浏览史书,并学会了骑射。在蒙古代金后,河北地区大乱,藁城立靶募兵,董俊挽强弓一发中的,受募领兵。

1215年,木华黎率兵南下,董俊率军投降,此后成了一位著名的世侯。

董俊为人忠实,丝毫不为艰难险阻而改变;在与敌人作战时,勇气也是震慑众人;立于弓箭飞石之间,更是镇定自若,即使受伤也不为所动。

董俊经常表示自己很钦佩马援的为人,并说:“马革裹尸,马援确实可以称得上悲壮。”所以每次作战,他都一定拿着兵器身先士卒地冲在前面。

有人劝告董俊不要这样做,董俊说:“我是皇上的臣子,大敌在前,不战死,难道还贪求平安,远离危险吗?”

起初,戊子年,大臣和将领们都纷纷在行宫朝见皇上。众位将领进献户口册,都加大户口数目以邀功请赏。董俊的下属官吏也请求董俊像其他将领一样呈报户口数目。董俊说:“百姓人口确实少,而撒谎多报人数,将来皇上所需要的东西无法征得,就要加重征收才能够完成皇上的诏命,那么这只是我一个人获得好处,而老百姓却日益贫困了呀。”

董俊在掌管元帅府的时候,有三百多名狂妄的男子约定叛乱。叛乱被镇压后,只诛杀了他们的首领,其余的人都被释放了。深州、冀州有妖人蛊惑民众,图谋不轨,官府接连逮捕了数万人,有关部门建议全部诛杀。董俊极力恳请主持这一案件的主管者,只诛杀为首的作恶者就行了。永安节度使刘成在威州叛变投降武仙,董俊下令说:“叛变的只有一个人,其余的人只要能离开叛变者,就是忠义之士,归还其家产,并仍上奏朝廷委任为官。”部众果然都离开刘成,归降了董俊。

当时,沃州有不少百姓都在天台山盘踞做盗匪。在击破盗匪的营寨后,其他将领要盗匪的子女给自己做奴仆,并想抢掠山寨,董俊说:“敌城已经投降,而还要俘掠百姓,这是仁慈的人不应该做的事。”众将便基于道义而没有抢掠。

董俊南征时,百姓都愿意归附他,做他的奴仆,董俊便保全他们的家人,返回后将他们都释放为民。邻境的百姓有的被俘获出卖,董俊也拿出钱赎回他们,并让他们各自回家。

◎故事感悟

董俊以马援为榜样,做到了见贤思齐,并受到了百姓的称赞。只有“见贤”,才能找到真“贤”,“思齐”才能学有所获、学而受益,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我们也当以董俊为榜样,传承和弘扬见贤思齐的精神。

◎史海撷英

董俊忠勇

董俊一生,为蒙古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临阵作战时,总是身先士卒,勇气慑众;且器度弘远,善战而不妄杀。在南下伐金时,收归为奴者,他最后都纵放为民。

作为一个汉人世侯,董俊不是势大权重者,但他却以忠孝著称于世。攻克汴京时,他将儒士侍其轴延归藁城,教授诸子。他曾说:“射,百日事耳;《诗》、《书》,非积学不通。”而董俊的子女有九人,分别为文炳、文蔚、文用、文直、文毅、文振、文进、文忠、文义。其中,文炳、文用与文忠都很出色。

◎文苑拾萃

双调·蟾宫曲·叹世

(元)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

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耿仁智学古人死尽忠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耿仁智(生卒年不详),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史思明的幕僚。

广平王李俶进入东京洛阳时,曾经归降安禄山的陈希烈等三百多官员主动向李俶请罪。李俶赦免了他们,把他们送回长安。唐肃宗李亨分别用斩首、赐死、杖责、流放、贬官等方法加以处治,其中陈希烈等七个人被赐死。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夏天,御史台、中书省和门下省三司有关处治投敌官员的文书传到范阳,史思明看得心惊肉跳。联想到不久前发生的范阳节度副使乌承恩的事件,他心里更加害怕,不由得对部下将领们说:“陈希烈这些人都是朝廷重臣,他们尚且不免于一死,何况我们这些跟随安禄山一起反叛的人呢!我们恐怕不能指望朝廷了。”

将领们纷纷请求史思明上书朝廷,要求杀死乌承恩的幕后指使者李光弼。史思明就让节度判官耿仁智和幕僚张不矜起草奏章,奏章里说:“陛下如果不能处死李光弼,那么我将率兵前往太原,亲手杀他。”

张不矜把拟好的奏章让史思明过目后,耿仁智趁人不备,悄悄删去那些话。负责抄写奏章的人把这事禀告了史思明,史思明气得拍着案几大喊:“好大的胆子!把这个家伙给我杀了!”

命令下达之后,史思明又有些后悔,耿仁智毕竟是他手下的一位重臣,他不忍心杀他。于是,他又把耿仁智召进来说:“30多年来,我一直十分器重你,今天的事,不是我对不起你。”

耿仁智斩钉截铁地说:“人总有一死,要是为忠义而死,便死得其所。我效仿古人的作风,死得其所!我要是再跟随你反叛,不过是苟延残喘。与其那样,不如立刻死掉。”

史思明听后,气得半晌说不出话来,他下令用乱棍打死耿仁智。

◎故事感悟

耿仁智乃大丈夫也!他始终以古人的铿锵气节为楷模,坚守信念,杀身成仁。我们在缅怀他的同时,也要见贤思齐,继承和发扬这种伟大的精神!

◎史海撷英

安史之乱

唐玄宗统治后期,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宠臣,生活腐败,自恃强盛,锐意开发边疆,使得边镇节度使增至10个,拥兵达49万,最终导致外重内轻,为边疆割据创造了条件。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史思明与安禄山一道,诈称奉密旨讨伐杨国忠,结果在范阳起兵15万南下反唐。叛军很快就席卷到河北省境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在攻打京城长安(今西安市)时,都是史思明当先锋。第二年,叛军攻下洛阳,安禄山在洛阳称大帝,命史思明经略河北,封他为范阳节度使,占有十三郡,拥有兵马八万余众。安禄山造反后,史思明一军为先锋,开始所向皆捷,攻陷饶阳诸郡。一直到天宝十五年初,史思明才在常山被李光弼、郭子仪合军击败,逃至博陵。

本来叛军就要被李光弼消灭了,忽然哥舒翰兵败潼关的消息传来,李光弼便回军援助。史思明闻讯后,蹑后追击,大破唐军刘正臣部。由于史思明所率的兵士是安禄山叛军的精锐部分,所以他们乘胜进击,攻下了常山、赵郡、河间等地,大破颜真卿部下和琳的一万两千余唐兵。

紧接着,史思明又率部攻下清河。在信都,史思明又把自己的老上司乌知义的儿子乌承恩包围在城里,掠其母、妻、儿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乌承恩投降,史思明便“与之把臂饮酒”。

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史思明包围了李光弼驻守的太原城,但最后反而被李光弼用“地道战”打得大败。当年十月,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等人杀死,史思明也顿时起了自立之心。

◎文苑拾萃

樱桃子诗

(唐)史思明

(题注:思明在东都,遇樱桃熟,其子在河北,寄之,因作诗同去,诗成,众皆赞美之,曰:“此诗大佳,若押作一半周至,一半怀王,即与黄字声势稍稳。”思明大怒曰:“我儿岂可居周至之下。”)

樱桃一笼子,半赤半已黄。

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至。

明太祖以先贤为范

◎珠藏泽自媚,玉韫山含辉,此涵养之重要。——薛萱

朱元璋(1328—1398年),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朝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死后葬于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自我期望像汉高祖刘邦一样。他曾经对孔克仁说:“秦朝的政治暴虐,汉高帝以平民身份兴起,用宽大策略驾驭众位英雄,因而做了天下的君主。当今英雄豪杰蜂拥而起,都不懂得整饬法度、严明军中纪律,这就是他们不能成功的原因啊。”于是感慨叹息了很长时间。

他又曾经问孔克仁:“汉高帝以平民起家成为拥有万乘的君主,用的是什么办法?”

孔克仁回答说:“能识别人的好坏,善于使用人。”

明太祖说:“项羽南面称王,不行仁义,却自我夸耀功劳。汉高祖懂得这种做法的后果,用柔和谦逊去顺承,用宽缓仁爱去救助,终于凭借这些战胜了项羽。当今豪杰众多,我保守长江下游以东地区,任用贤人,安抚民众,观察天下的事变。如果单与他们较量力量,那是难以仓促平定的。”

明太祖曾经读《汉书》,宋濂和孔克仁侍读。

明太祖说:“汉朝的统治思想不纯的原因是什么?”

孔克仁回答说:“是王道和霸道相掺的缘故。”

明太祖说:“谁承当它的罪过?”

孔克仁说:“责任在汉高祖。”

明太祖说:“汉高祖开创基业,遭逢秦始皇毁灭儒学,老百姓从困顿中刚刚复苏,礼乐制度的事本来就没有讲究。孝文帝是贤明君主,正该制定礼仪,创制朝廷宗庙的音乐,来恢复夏、商、周三代的旧制。但是迟疑徘徊,没有及时创制,使汉朝的基业最终弄成这个样子。帝王做事的理,贵在不违背时势。夏、商、周的帝王各有各的时势,而他们都能及时而作,汉文帝有时势却不作,周世宗倒是没有时势却硬要作啊。”

◎故事感悟

朱元璋身为一国之君,时时刻刻以先贤的道德准则要求自己,以图天下太平。他以历代国君为楷模,并认真分析他们的成败得失,从中吸取教训,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史海撷英

朱元璋的垦荒措施

1370年,朱元璋制定了开垦荒地的措施,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

另外,朱元璋还采取强制的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的人,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同时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都大大地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文苑拾萃

入如来禅

(明)朱元璋

师心好善善心渊,宿因旷作今复坚。

与佛同生极乐天,观空利物来东边。

目有神光顶相圆,王公稽首拜其前。

笑谈般若生红莲,周旋俯仰皆幽玄。

替佛说法近市廛,骅骝杂□拥粉钿。

飘飘飞度五台巅,红尘富贵心无牵。

松下趺坐自忘缘,人间甲子不知年。

宋濂以汉武帝鉴明太祖

◎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格言

宋濂(1310—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后谥文宪。

宋濂生性诚实谨慎,在皇帝左右做官的时间很长,但没有攻击或揭发过别人的短处、过失。他居住的房间,署名叫“温树”。……主事茹太素给明太祖呈上万余言的意见书。明太祖很生气,问朝廷的大臣们对意见书的看法。

有人指着他的意见书说:“这是犯了不敬罪,这是犯了诽谤不法罪。”

明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说:“他是对陛下尽忠啊。陛下正广开言路,不可过分怪罪他。”

不久,明太祖看了那份上书,发现其中有值得采纳的意见,就把朝廷的大臣都召来质问、责备,说道:“如果没有景濂就要错误地处罚上书提意见的人了。”

宋濂说:“得天下以得人心为根本。人心不能牢固地掌握,虽然财物充斥,可是有什么用呢?”明太祖称赞他说得很好。

明太祖曾问宋濂学习帝王之道,什么书是主要的。宋濂提出《大学衍义》一书。明太祖就让人用大字写出公布在大殿东西两侧廊庑的墙壁上。

不久,明太祖到西侧廊庑,各位大臣都在,太祖指着《大学衍义》中司马迁所说的黄帝、老子的事,让宋濂讲解。

宋濂讲完,接着说:“汉武帝沉湎于神仙等荒诞无稽的学说之中,改变了汉文帝、汉景帝谦恭俭朴的作风,民力用尽,之后又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民。君主如果用礼义来治理民心,那么邪谬之说就不会被人民所接受,用学校教育人民,那么变乱的祸患就不会发生,刑罚不是首要的。”

◎故事感悟

明太祖以治国为己任,见贤思齐,以先贤的帝王之道为借鉴,聆听宋濂讲汉武帝的得失,引以为戒。这就是帝王应提倡的居安思危、见贤思齐的思想!

◎史海撷英

宋濂藏书

从青年时代开始,宋濂就喜欢藏书。当时因元末战乱,宋濂迁居到浦江,在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并将自己的住所称为“青萝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