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知道范雎很贤明,就摒退身边的人,单独与他秘密商谈国家大事。昭王首先对他说:“有幸请得先生来教导我。”
范雎只是唯唯诺诺而已,一句话也不说。
昭王再请他谈话,范雎还是如此,一连三次都是如此。
到第四次,范雎只凭空大放厥词。
到第五次,才着点边际。
第六次,范雎开始畅谈外事,但仍不涉及于内事。
等到秦昭王拜他为客卿,采用他的话有几年了,范雎自己有了充分把握,才开始痛陈内事。
于是,秦昭王废除太后,驱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到关外。
◎故事感悟
范雎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秦国内有太后专横,外有穰侯跋扈,再有高陵、华阳、泾阳君为虎作伥,所以不敢与秦昭王深谈,只能等待时机,避免说话达不到目的,反而招祸。善于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寻找最恰当的说话时机,有益于理则立之、无益于理则废之,夫是之谓中事。
◎史海撷英
范雎来秦
范雎来到秦宫时,秦王曾亲自到大厅迎接他。
秦王恭敬地对范雎说:“很久以来,我就该亲自来领受您的教导,但正碰上要急于处理义渠国的事务,而我每天又要亲自向太后问安。现在,义渠的事已经处理完毕,这才能够亲自来领受您的教导。我深深地感到自己愚蠢糊涂。”
于是,秦王就以正式的宾主礼仪接待范雎,范雎也表示谦让。这天,凡是见到范雎的人,没有不对他肃然起敬、另眼相看的。
◎文苑拾萃
范雎
宋·徐钧
绨袍恋恋亦何为,相国难忘箦卷尸。
有怨必酬恩必报,凭君说与魏齐知。
张良以中道安抚韩信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
张良(约前251—前186),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杰出的谋略家、政治家。秦末农民起义中,张良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张良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张良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张良在崤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后,封留侯。张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每个人都有欲望,也有善良的本心,引导自己的欲望不使之膨胀,满足别人基本的欲望而不损害,人能够做到这一步,基本上就已经掌握了中庸的处世之道。
有些人常常害怕失去利益,失去一点小利就慌乱不安。对此,有人便发现了一种处世之术,即掌握对方爱小利的弱点进行利用,处理问题时也对其施之以小利,结果便能获得对方认可与接受,从而心甘情愿地去做事。
善于运用中庸之道的人,也能够发觉到这类人的特点,于是便能恰到好处地利用对方,从而获得各自的利益。汉代时期的张良,就将这种技巧运用得既不留痕迹,又能恰如其分。
前203年五月开始,楚、汉两国在荥阳一带展开拉锯战,但最终谁也没有占到多大优势。于是,两国签订协议,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其西归汉,其东归楚。
汉四年九月,项羽解围东撤,刘邦也要引兵西归。此时,张良充分地认识到,此时的项羽因刚愎自用,已经到了众叛亲离、关系紧张的地步。于是,张良、陈平二人都来劝谏刘邦,希望他能够趁机灭楚,免得养虎遗患。刘邦采纳了两人的建议,并亲自统率大军追击项羽,并另外派人约韩信、彭越合围楚军。
汉五年(前202年)十月,汉军追击楚军到了一个名叫固陵的地方,却不见韩信、彭越二人前来驰援。项羽率众回击汉军,结果刘邦又败了。
刘邦躲在山洞当中,非常焦躁,就问张良说:“诸侯不来践约,那将怎么办?”
张良是一位工于心计的谋略家,他也在时刻关注着几个影响时局的重要角色的一举一动,探索着他们心灵深处的隐秘,并筹划着应对之策。
当时,虽然韩信名义上是淮阴侯、彭越是建成侯,但实际上都只是空头衔,没有一点实权。因此,张良就对刘邦说:“楚兵即将败亡,韩信、彭越虽然受封为王,但却没有确定的疆界,二人不来赴援,原因就在于此。如果您若能与之共分天下,当可立招二将;如果不能,成败之事尚无法预料。我请您将陈地至东海的土地划给韩信,将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划归彭越,让他们各自为战,楚军很容易就会被攻破。”
刘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便听从张良的劝谏。不久,韩信、彭越果然率兵来援。
十二月,各路兵马会集垓下,韩信设下十面埋伏,与楚军决战。最终项羽兵败,逃到乌江自刎。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故事感悟
在处理韩信、彭越索要实惠这件事情上,张良做得十分周到,也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好名、好利,划归一些封地给他们,就满足了他们的心愿,使他们各自为战、尽力而战。人没有不自私的,与其让他为你办事,不如让他为自己办事。后者比前者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史海撷英
张良计封雍齿
在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刘邦先是分封了萧何等二十余人的官职,但众将领却互不服气,争功不止,因此刘邦就不再封官。
有一次,在洛阳南宫,刘邦看见众将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议论着什么,就问身边的张良怎么回事。张良回答说,他们在策划谋反。刘邦问为什么,张良说怕刘邦以后不会封他们高官。刘邦又问怎么办,张良就问刘邦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是雍齿,因为他虽然功劳多,但太张狂,自己曾经想将他杀掉。张良听后,就让刘邦封雍齿为侯,这样,大家就觉得被刘邦记恨的雍齿都能受封,他们就更不用着急了。
于是,刘邦大摆庆功宴,封雍齿为什方侯,还当场命丞相和御史抓紧时间草拟论功行赏分封的名单。张良的计策果然奏效,众将的心很快都安定了。
◎文苑拾萃
张 良
(宋)王安石
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
固陵始议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青统军宽严相济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中庸》
卫青(?—前106),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作出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卫青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卫青对士卒体恤较多,威信很高。
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出兵定襄,部将苏健、赵信共率3000多骑兵,个个都具有非凡本领。
有一天,他们突然与单于的部队相遇。经过一天的激战,3000多名骑兵几乎全部战死,赵信也投降了单于,只有苏健逃回汉营。
一时间议论纷纷,都说苏健必死无疑,更有议郎周霸向卫青进言:“自从大将军出兵以来,还未曾斩过部将。今天苏健损失了这么多人马,还一个人逃了回来,以卑职愚见,应将其斩首示众,昭示全军,以显示将军的威严与治军有方。”
然而,军中一个名叫安的长史却竭力劝阻,他说:“万不可如此!想苏健以数千人马抵抗数万敌军围攻,奋力苦战一天,士卒悉数战死,他仍不敢有二心,可见其忠焉。如今他死里逃生,拼死逃回营中,如果反而被斩,这无异于告诉众人,今后如打败仗,千万不要跑回来,干脆投降敌人算了。所以,万不可杀他。”
卫青听了这番陈述,深以为然,于是说道:“我卫青将真心诚意地待他,让他留在军中,我不怕会因此失去威望。周霸劝我斩杀部将来显示威仪,这根本就不符合我的心愿。再者,虽然大将军有权斩杀部将,但就算我现在被皇上所宠幸,也不该在城外擅自诛杀部将。将他送往皇上那里去,让皇上亲自发落他吧!这样形成大臣不敢专权的局面,不是更好吗?”
左右的人听了这番话,都深为卫青的深明大义和忠诚所感服,也更加钦佩卫青的为人和仁慈,莫不肃然以对。
于是,卫青将苏健囚禁起来送到汉武帝那里,汉武帝果然赦免了苏健的罪。
◎故事感悟
卫青不斩部将,说明他是一位宽厚仁慈的将军,同时也说明他是一位懂得治军与治人之术的统帅。不论是在领导下属,还是在与人相处过程中,都应该做到宽严相济和软中有硬,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
◎史海撷英
龙城大捷
元光六年(前129),匈奴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获悉,果断地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率兵迎击匈奴。从此,卫青便开始了他一生中的戎马生涯。
这次用兵,汉武帝共分派四路出击匈奴: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袭击匈奴。
这是卫青首次出征,但他毫不畏惧,英勇善战,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700余人,获得胜利。而另外三路,却有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汉武帝看到只有卫青凯旋,对其非常赏识,并加封关内侯。
◎文苑拾萃
咏史上·卫青
宋·陈普
丞相含沙作短狐,直言长揖黯何孤。
相容幸有两人在,帝与侯家老骑奴。
马皇后守善持中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马氏(38—79),汉明帝刘庄后,伏波将军马援三女,闺名已经失传,谥号为明德皇后。单从谥号来看,就知道马氏是一位令人敬服的皇后。
东汉时期的明德马皇后,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南)人。
当时,马援不仅是一位名将,更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也是当之无愧的智者。在当时最有势力的三股力量中,割据陇西的隗嚣是马援的同乡,隗嚣对他信任无比,言听计从。而占据蜀中的公孙述则是马援的同学,公孙述待他也是殷勤无比,许以封王。可是,马援认为这两人都不会成气候,偏偏投向素不相识的刘秀。
刘秀初见马援时,很谦虚地说:“卿遨游二帝之间,见到你令我自惭形秽。”
而马援却说出了一句既令后人惊讶、也为后人佩服的话:“当今之时,并不只是君选择臣,而臣也要选择君。”
这话虽然有些离经叛道,但却很有些现代味道。
然而马援虽为智者,却只是善于谋生前而不善于谋死后。晚年得罪了光武帝刘秀的女婿梁松。当时,马援正受到光武帝的宠幸,梁松只能怀恨在心。当马援最后一次出征五溪时,因感染瘴气而死于军中,光武帝便派梁松带领军队。梁松借机陷害马援。光武帝听信谗言,非常生气,夺去马援的侯爵和官印,应该给的待遇也全部都取消了。
京城的各大贵族见马家失势,便借机欺负马家。马援的侄子马严不忿,上书光武帝,请求让马援的女儿入宫作诸王妃,想用这个方法振兴马家。光武帝也许是感念马援的旧情,便选了马援的小女儿进入太子宫,她就是后来的明德皇后。
马援刚刚去世的时候,小儿子因思念父亲很快就死去了。而马援的夫人又因为思念小儿子致使精神恍惚。年仅10岁的小女儿,即后来的马皇后,就开始处理家务。她指挥僮仆,内外咨禀,如同大人一样,左邻右舍无不惊叹。
52年,这个13岁的女孩子被选入太子刘庄宫中。刘庄是皇后阴丽华所生,深得光武帝宠信。马氏入宫后,更是悉心侍奉阴皇后,一举一动都合乎封建礼法的要求,待人又和蔼可亲,与宫中上下都相处得十分融洽,深得阴皇后的喜爱。
57年,光武帝刘秀去世,太子刘庄即帝位,是为汉明帝,封马氏为贵人。
60年,大臣联名上奏,请求明帝册立皇后。明帝就去问阴丽华皇太后,太后说:“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
马皇后继承了父亲马援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本领,最终在倾轧的后宫中脱颖而出。她被册封为皇后后,依然保持着勤奋、恭谨、俭朴的本色,衣服朴素,待人和蔼。而且,马皇后还喜欢读书。没事的时候,她就阅读《易》、《春秋》、《楚辞》、《周礼》等书,最喜欢的就是《周官》、《董仲舒书》这两本。
可是马皇后没生儿子,这在古时是最大的憾事。因为封建社会的皇宫中是“母以子贵”,不生下太子,就难坐稳皇后这位子。当时,马皇后的一个同父异母姐姐的女儿贾氏也被选入太子宫,并生下了皇子。明帝便让马皇后养育这个皇子,把他当做自己的儿子。马皇后尽心尽力地养育这个皇子,比自己亲生的还要辛苦。由于太子并不知道马皇后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所以母子之间也如同亲生的一样,没有纤芥隔阂。
70年,楚王刘英(明帝的同父异母兄弟)企图谋反。事情败露后,明帝不忍按照法律处死刘英,只是废黜了刘英的王爵,将其徙往丹阳郡泾县(今属安徽)。然而刘英到丹阳后,就自杀了。
刘英虽然死了,可案件并未结束。明帝认为,这是一些小人鼓动楚王造反的,便下令穷究党羽。有关部门也是秉承明帝的旨意,严刑拷问,被抓的人受刑不过,便胡乱攀扯,结果监狱里的人越来越多,案件也连续审查了几年都没有结果。
一些耿直的大臣见状,便劝谏皇上,可明帝根本听不下去。马皇后知道,被抓的人中大部分都是冤枉的,因此也十分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