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中:不偏谓中
20086900000009

第9章 处世以中(1)

中庸之人处事慎密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菜根谭》

管仲(约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管仲是周穆王的后代,少时丧父,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曾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刘向《说苑》记载:有一次,齐桓公与管仲一起谋划攻打莒国,可计划还没有实施,就被国人知道了。齐桓公觉得很奇怪,便问管仲是怎么回事。管仲回答说:“国家中必然有圣人在。”

于是,齐桓公便命令仪仗队进来,分级站立。随后,管仲指着东郭垂问道:“你就是讲伐征莒国的人吧?”

东郭垂如实回答说:“是的。”

管仲继而问:“我没说要攻伐莒国,你为什么说我要攻伐莒国呢?”

东郭垂平静地回答说:“我听说君子善于用计谋,小人善于用心意,我是私下猜测的。”

管仲又问:“我不说攻伐莒国,你怎么猜测得到呢?”

东郭垂回答说:“我听说君子有三种表情:悠然喜乐的人,是钟鼓的神色表情;严肃、平静的人,是一副哀伤的表情;充满着兴旺的人,这是要兴兵作战的表情。前几天,我望见您在台上充满着旺盛的样子,就知道要兴兵作战了。您吁而不吟,所说的就是莒;您举臂而指,自然是指莒国。而且,我私下也考虑,小诸侯国中不服从齐国的,不也只剩下莒国了吗?所以,我就这样说了。”

◎故事感悟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自己的长短都需要隐藏住,要想有所作为,就得更加如此,隐藏在不露形迹之中,就是最好的方法。能从一个人的表情上作出这样的判断,而且分析得合情合理,这样的人称之为天才当之无愧。同时也说明,隐藏秘密而不露半点痕迹,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但却是非常必要的。

◎史海撷英

管仲改革

管仲辅助齐桓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具体内容是“相地而衰征”,就是把田地按土质好坏,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征收数量不等的实物税,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管仲这一改革措施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这实际上都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此外,管仲还“作内政而寓军令”,就是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士农工商分居,职业世代相传,既保证了社会生产,也避免了人们由于谋求职业而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文苑拾萃

管仲二首

宋·陈造

(一)

平生勋业载成书,胁制诸侯只霸图。

盍继车攻奏嘉颂,迄今璧帛簉东都。

(二)

棠潜俄正鲁封圻,施伯安翔稛载归。

屍授夷吾宁复此,君臣应愧始谋非。

孔子教导曾子

◎下不傲接,上不意迎。君子德行,其道中庸。——《菜根谭》

曾子(前505—前435),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人。曾子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生于东鲁,移居武城。16岁时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并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我国儒家配享孔庙的四大圣贤之一“宗圣”曾子,最讲孝道。特别是对父母的教诲,总是恭听不违。

有一年夏天的早晨,曾子的父亲曾皙提前吃完早饭,便趁着天气还不太炎热,准备到村东山脚下瓜田里耘瓜。曾子也要跟着去,但父亲觉得儿子年龄较小,力气尚未长全,就不想让他去。曾子说:“父亲,您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辛勤地干活,我得赶快学着点儿,好及早地接您的班呀。”父亲听他说的在理,便同意让他一同下地。

曾皙一手抓着放在肩上的锄杠,一手拄着拐杖,在前边走。曾子扛着另一张较小的锄头,紧随父亲后面。

到了地里,曾皙以教诲的口吻对曾参说:“参儿,锄地并不简单,下锄必须要准、要稳,拉锄还要用力均匀,这样才能既不锄掉庄稼,又锄得深浅一致。”

“孩儿记下了。”曾子认真地回答。父亲仍不放心,便给他做了几次示范动作。曾子照样学了一会儿,锄得虽不够均匀,也勉强说得过去。父亲渐渐放心,便甩开膀子,“忽忽”地在前边锄起来。

曾子毕竟是初学乍练,手脚生疏,不一会儿就被父亲远远抛在后边,还累得满头大汗。为了追赶父亲,曾子往手心里吐了口唾沫,搓了搓磨得发疼的手,然后紧握锄杠,加快锄地速度。

锄着锄着,锄头被土中一块砂砾碰得颤了一下,就把一棵肥壮的瓜苗给锄掉了。曾子后悔地说:“父亲,瓜苗被锄掉一棵,怎么办?”

曾皙回头一看,瓜苗倒翻在地,大发脾气道:“种瓜时天旱,我从老远挑着水一颗一颗地点了种,好不容易种成这样,叫你个粗心的给锄坏了!”

他越说越气,加之本来就是个火爆脾气,不由分说丢下锄头,跑到地头上拿起拐杖猛击曾子。

曾子自知己错,不敢躲逃。为了使父亲消气,曾子顺从地趴在地下,任凭父亲责打,一声也不求饶,只是说:“父亲息怒,莫要气坏了身子。”

这时候,有人飞跑到曾子家,对曾子的母亲说:“快去看看吧,曾参在瓜田挨打呢!”曾母闻听,马上跑到田间,见曾参躺在地上,上前抱住儿子哭着说:“参儿受苦了,参儿受苦了!”

曾母扶起儿子后,又转身责怪曾皙:“你这老头,教儿子知错就是了,要是打伤了如何是好?”说着又哭起来。

可曾参并不流泪、也不叫痛,反而劝说母亲:“母亲莫要难过,父亲打我,是对儿子严加教训,让儿刻骨铭心地知错改错。”

接着,他又忍着疼痛向父亲躬身赔礼:“参儿惹父亲生气,子乃不孝矣!”

曾皙渐渐息怒,回家后有点儿后悔打儿子太狠,担心打伤了儿子,想看看儿子现在到底怎么样了,便悄悄站在书房门外偷窥儿子。曾参已发觉父亲看他,知道父亲对自己担心,便佯装无事一般忍着疼痛,故意到琴架前抚琴放歌。曾皙见状,放心回去了。

人们都赞扬曾参是孝到极点了。然而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却板起脸跟弟子们说:像曾参这样不孝的人,以后永远不要让他进我家的门!

曾参一向视孔子为父亲一样的老师,听说这件事惹得老师生气了,还得了这样不孝的评价,一下子就懵了,连忙亲自登门谢罪,请孔子指点迷津。

孔子语重心长地教导说:“曾参,你父亲打你你都不跑,这是不对的。”

曾参吓一跳说:“老师认为我应该跑吗?”

孔子说:“不是的,父亲打你,你要看父亲拿的棍子是粗还是细。棍子太粗的话,可能会把人打伤打死的,这时你就赶快跑,为了让父亲保存好的名声,因为一个人把儿子打伤了一定会被嘲笑的。所以,父亲拿很粗的棍子打你时,你就跑,这就是孝顺。如果父亲拿很细的棍子,你就不要跑,这个时候跑,你就是不孝了。所以,孝不孝不是说你是否挨打,而是在于判断棍子粗还是细,然后再采取某一种行动。”

孔子的一席话,只听得曾参寒毛直竖,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后来,曾子挨父亲打,就选择“刚刚好”,让父亲打几下,消消气,又不至于让自己皮开肉绽。

◎故事感悟

曾子没有想到的是,“挨打”竟会有这么多学问。而这学问是什么呢?是如何怀着中庸之道去做人,也就是把握分寸的适度之举。同样,我们在实践中也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做事既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采取正确的方法,这样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

◎史海撷英

母啮指子痛心

曾子少年时期,家里很穷,经常到山上打柴。

有一天,曾子家中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很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就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对客人以礼相待。

◎文苑拾萃

曾子庙

曾子庙也被称为曾庙,是历代祭祀曾参的专庙。位于山东省嘉祥县城南23千米曾子故里——风景秀丽的南武山南麓。

曾子庙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前426),原名为“忠孝祠”,是一处极具代表性的我国古代官式建筑群体。

整个庙宇坐北朝南,四周围以红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通长230米,东西宽120米,占地面积27600平方米。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分正、左、右三路,共三进院落。主要建筑物30余座,殿、庑、亭、堂70余楹。庙内碑碣林立,古柏参天,更显肃穆壮观。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对曾庙的保护,并成立保护机构,增加了维护人员,并多次拨款维修。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淳于髡的智慧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淳于髡(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和思想家,主要活动在齐威王和齐宣王之际。淳于髡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是稷下学宫中最具影响的学者之一。他长期活跃在齐国政治和学术领域,上说下教,不治而议论,对齐国新兴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战国时期孟尝君是齐国名门贵族,曾几次出任相职。但是有一次,孟尝君与齐闵王的意见不和,一气之下就辞去相职,回到他的私人领地,一个叫薛的地方。

这时,与薛接邻的南方大国楚国正准备举兵攻薛。与楚国相比,薛地不过是个弹丸之地,兵力粮草等都不能相比,因此楚兵一旦到来,薛地的后果不堪设想。

要解燃眉之急,唯有求救于齐。但孟尝君刚刚与齐闵王闹了意见,既没面子去求,也怕去了闵王不答应。为此,他伤透了脑筋,几乎一筹莫展。

在绝路之中,齐国的大夫淳于髡来薛地拜访孟尝君。淳于髡是奉闵王之命去楚国交涉国事的,归途中,顺便来看望孟尝君这位名门望族。孟尝君抚额称庆,可谓天助我也,他早已想好了主意,亲自到城外迎接淳于髡,并以盛宴款待。

淳于髡不仅个人资质好,善随机应变,还常常为诸侯效力,与王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威、宣、闵三代齐王都很器重他,闵王在位期间,他更是成了王室的政治顾问,而且与孟尝君交情甚好。

孟尝君决心已下,开口便直言相求:“我将遭楚国攻击,危在旦夕,请君助我。”

淳于髡也很干脆:“承蒙不弃,从命就是。”

淳于髡赶回齐国后,进宫晋见齐闵王,正面的话题自然是相告出国履行公务的结果,而他真正要办的事情也早已盘算在心。

闵王问道:“楚国的情况如何?”

闵王的话题正投淳于髡所好,顺着这个话题,淳于髡就开始展开攻心术,履行对朋友的承诺了。

“事情很糟。楚国太顽固、自恃强大,满脑子想以强凌弱;而薛呢,也不自量……”

话题有意识地转到薛,但又不露痕迹。

闵王一听,马上就问:“薛又怎么样?”

淳于髡眼见闵王入了圈套,便乘机说:“薛对自己的力量缺乏分析,没有远虑,建筑了一座祭拜祖先的宗庙,规模宏大,却不问自己是否有保卫它的能力。目前楚王出兵攻击这一宗庙,咳,真不知后果怎样!所以我说薛不自量,楚也太顽固。”

齐王表情大变:“哦,原来薛有那么大的宗庙?”随即下令派兵救薛。

◎故事感悟

守护先祖的宗庙,是国君最大的义务之一。为了保护祖先宗庙就必须出兵救薛,薛的危机就是齐的危机,在这种危机面前,闵王就完全不再计较与孟尝君的个人恩怨了。整个过程,淳于髡没有提到一句请闵王发兵救孟尝君,而是抓住闵王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最大的弱点,旁敲侧击、点到痛处,令闵王主动发兵救薛,实际上是救了孟尝君。

◎史海撷英

淳于髡献鹄

战国时期,齐王派淳于髡向楚王献鹄,以示友好。

然而刚出都城之门,淳于髡就把鹄放走了,只托举着一个空鸟笼,来见楚王。

淳于髡对楚王说:“齐王派我来献鹄,到了河边,我不忍心天鹅口渴,便把天鹅放出来喝水,谁知天鹅离开我飞逃去了。我本来想用刀刺自己的腹部,上吊自杀,可又怕别人说楚王因为一只鸟伤了使臣;与天鹅这种长羽毛的东西相类似的很多,我想另外买一只来顶替,可又觉得这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我想逃亡到别国躲起来,可又怕两国因我而伤了和气。所以,我只好过来服罪,甘愿领受大王的惩罚。”

楚王听罢,说:“好,齐王有像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后不仅没有责罚他,还以厚礼赏赐淳于髡,所赐的财物比有鹄奉献还要多一倍。

◎文苑拾萃

题淳于髡墓

唐·刘禹锡

生为齐赘婿,死作楚先贤。

应以客卿葬,故临官道边。

寓言本多兴,放意能合权。

我有一石酒,置君坟树前。

范雎的智慧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

范雎(?—前255),字叔,战国时魏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辅佐秦昭王。范雎上承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皇、李斯统一帝业,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范雎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

范雎到秦国后,因结识王稽而见到了秦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