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中:不偏谓中
20086900000008

第8章 治世以中(6)

◎故事感悟

王衣一生仕宦生涯几十年,始终兢兢业业守法、执法,以“明恕而用刑不刻”饮誉史册,可谓不易。

◎史海撷英

廷尉正

廷尉正为我国古代一种官职,秦朝时设置,汉代沿置。魏、晋、南北朝,也均有此官。北齐时期属大理寺,官名为大理正。唐代时为大理正,秩从五品下,掌议狱,正科条。卿下少卿不在时,总持寺事。宋初亦设,后渐以他官兼其职,元丰官制行,再置正二人。辽、金亦有此官。明朝建文帝时,曾于大理寺下的左右二寺设寺正,为左右二寺的主官,与前代大理正不同。

董文忠为国平刑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

董文忠(1231—1281),字彦诚,藁城人,元朝名将董俊第八子。元宪宗二年(1252),董文忠以分地长官子入忽必烈藩王府为质子。中统元年(1260)董文忠任符宝郎,授奉训大夫,为宿卫,长年番直禁中。至元十八年(1281)董文忠升典瑞卿,并佥书枢密院事。董文忠为官正直,清廉自爱,为人所尊重。董文忠死后制赠光禄大夫、司徒,封寿国公,谥号“忠贞”。

董文忠身为元初功臣之后,又为忽必烈藩府旧臣,颇受元世祖敬重,“尝呼董八而不名”。而董文忠也“不为容悦,随事献纳”,多所建白是非分明,持论公允,对元初完善法制起了积极作用。

元世祖至元初年,社会秩序相当混乱,偷盗、抢劫、杀人越货者时有发生。元世祖颁布诏书说:“犯者皆杀无赦。”于是各地大量逮捕罪犯,监狱人满为患。董文忠认为元世祖的诏书没有区别对待、极不合理,对元世祖说:“杀人取货,与窃一钱者均死,惨黩莫甚,恐乖陛下好生之德。”元世祖感到董文忠言之有理,下令更改诏令。

有人告发汉人殴打国人(蒙古人),又有人揭发太府监属卢甲盗剪官布。元世祖闻报大怒,“命杀以惩众”。董文忠认为这种处置太不慎重,当即提出不同意见,说:“今刑曹于囚罪当死者,已有服辞,犹必详谳,是岂可因人一言,遽加之重典?宣付有司阅实,以俟后命。”

于是,元世祖就派董文忠与近臣突满分别去核实案情,结果发现两件案情都有出入:所谓“汉人殴伤国人”纯属诬告,无中生有;而所谓卢甲盗剪官布之事也与事实不合。官布每端之外都有剩余,称为“羡尺”。恰巧尚方的工官有所需求,卢甲感到用整端布浪费太多,此才剪羡尺交给尚方工官。

卢甲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非身利而为也”。元世祖了解事实真相,立即下令另做处理,同时批评侍臣说:“刚刚朕在发怒时,卿曹都不敢言。如果不是董文忠开悟朕心,朕就杀了两个无辜之人,必然会遭人议论呀。”

董文忠因此而得到元世祖的充分肯定,元世祖曾对皇太子说:“竭诚许国,能于大事多所建明者,唯董文忠为然。”

◎故事感悟

董文忠心怀中庸之道,为了“为国平刑”,多次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怕“天威之震”,“是非予夺,毅然不回”,这种为了大义而临危不惧的精神值得称道。

◎史海撷英

枢密院的历史沿革

枢密院为唐、五代、宋、辽、元官署名称,主要掌管军政大事。唐永泰中期始置,本在内廷,用宦官为枢密使,执掌机要事务。五代后梁时期,建立了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代沿置,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同为国务机关。辽时,设北枢密院(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及汉人枢密院(掌汉族地区兵马)。元代枢密院主要掌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务,战争时则设行枢密院,掌管一方军政。明清时期被废。

江忠源施威赈灾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江忠源(1812—1854),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人,晚清湘军初期统帅。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中举人;1844年,在籍办团练,灌输忠孝礼义,教兵法技勇;1847年,率团丁配合清军镇压雷再浩会党起义,升署浙江秀水知县;1851年(清咸丰元年)七月,以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奉命赴钦差大臣赛尚阿广西军营,旋在籍募勇500赴桂,号“楚勇”,为湘军之雏形;1853年二月,赴任湖北按察使;1854年1月14日被太平军攻破,投水自杀。江忠源被清廷追赠总督,谥忠烈,并有《江忠烈公遗集》传世。

晚清道光年间,江忠源担任浙江县令。当时,正值浙江闹水灾,百姓房屋被浸,粮食失收,加上时局混乱、盗贼如毛,天灾人祸夹攻之下,华东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而朝廷拨给浙江的赈灾款项少得可怜,再加上奸商乘机炒高米价,更激起民众愤怒。成千上万走投无路的饥民被逼,集体哄抢米店与富户粮仓,地方治安一片混乱。

就在这种情况下,江忠源赴任了。

江忠源上任后,面对这样的烂摊子,决定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首先,他狠施铁腕缉捕抢掠粮食者,公开处斩那些罪大恶极的首领,其余从者则押进监房看管;其次,他开仓赈济百姓,以舒缓民困。这办法看似容易,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

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粮食,但没有钱粮怎样开仓呢?

江忠源召集当地豪强富户,说服他们捐出粮食以助官府赈灾。没料到的是,这些人要么装聋作哑,要么诈穷叫救命……江忠源见他们敬酒不饮,唯有施以“半罚酒”的政策,遂向全县公布政令:凡捐赠钱粮赈灾富户,门外可挂上衙门发出的“乐善好施”牌匾;凡不曾捐赠钱粮者,则不会获得此牌匾。

同时,江忠源又向全县公布政令,凡是向挂有“乐善好施”牌匾人家抢掠者,格杀勿论;而向那些没挂牌匾的人家抢掠者,就算抓到也只是收押监牢,听候发落。

江忠源的做法对一些大户人家造成不小的压力,哪个富人不怕被抢呢?于是,富户纷纷争相捐钱捐粮,以换取官府那块“乐善好施”的牌匾来躲过一劫。江忠源施威赈灾,终于成功化解了民怨。

后来,江忠源在曾国藩麾下大放异彩,立下不少功勋,成为湘军名将。

◎故事感悟

江忠源能够运用中庸之道化解民怨,使百姓安居乐业。治世当如此,刚柔并济,为国为民。

◎史海撷英

蓑衣渡之战

1852年4月,太平军北攻桂林。江忠源募1000多人自成一军,名为“江家军”,驻扎在桂林城的东鸬鹚洲,配合总兵秦定三部进攻古牛山,挫败太平军对桂林的进攻。桂林之围解除后,江忠源便以战功升为知府。

1852年5月,江忠源率领楚勇协同官兵尾追太平军到全州城外。太平军占领全州后,获得民船数百余只,老幼妇女辎重均载置船上,准备沿湘江水陆并进,北攻长沙。

江忠源自幼生长在湘南,对湘桂边境地形颇为熟悉。为了阻扼太平军北上,决计在蓑衣渡设下埋伏,袭击太平军。

蓑衣渡位于全州城北10里,为湘江上游险要渡口,两岸重峦叠嶂,树木参天,河床狭窄,江水湍急。江忠源在渡口北面三里的水溏湾江中密钉排桩,构筑木堰,堵塞河道;又命楚勇在河西岸埋伏,并尾追太平军总兵和春,派兵在东岸阻击。

6月5日,太平军夹江而来,结果船路被堵,江忠源率领楚勇呼号而出。太平军仓促应战,以重兵掩护老幼妇女登上东岸,辎重船只一概弃去。楚勇与太平军在西岸激战两昼夜,双方均有不少伤亡,最后太平军夺舟东渡,江忠源以楚勇力单疲累,未敢涉河进追。由于援兵迟迟未到,太平军才得以从东岸翻越山岭进入湖南。

◎文苑拾萃

警 人

清·江忠源

哀此贫氓力耕种,年丰仅足偿什一。

今年不复望有年,坐令沟壑填白骨。

但见富人百无忧,谁怜贫者为饥出?

贫人一旦为饥驱,富人岂得安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