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谏:能谏则诚
20087100000017

第17章 知难而谏,大义凛然(1)

师旷目盲心明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所以暗者,偏信也。——《潜夫论·明暗》

师旷(约公元前572—前532年),生活在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期,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时著名乐师。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艺术造诣极高,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的主张,敢于直言不讳,颇受后人敬重。

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音乐家和政治活动家。师旷虽说是个盲人,但他精通音律,琴艺尤为超凡,十分神奇。当师旷弹琴时,马儿会停止吃草,仰起头侧耳倾听;觅食的鸟儿会停止飞翔,翘首迷醉,丢失口中的食物。晋平公见师旷有如此特殊才能,便封他为掌乐太师。

有一次,晋平公新建的王宫落成了,要举行庆祝典礼。卫灵公为了修好两国关系,就率乐工前去祝贺。

一行人来到晋国的边城,晋平公就在新建的王宫里摆上丰盛的筵席,热情地款待贵宾。在宴会上,卫灵公观赏晋国的歌舞后,就命师涓演奏曲子为大家助兴。

师涓为了答谢晋国的盛情款待,便遵命理弦调琴,使出浑身解数弹奏起来。随着他的手指起落,琴声就像绵绵不断的细雨,又像是令人心碎的哀痛哭诉。坐在陪席上的晋国掌乐太师师旷本来是面带微笑的,可是不一会儿,他脸上的笑容就渐渐消失了,神色也越来越凝重。

师涓刚将曲子弹到一半,师旷就忍不住了。他猛地站起身来,断然喝道:“快停住!这是亡国之音啊!千万弹不得!”

卫灵公原本是来给晋平公祝贺的,听师旷掌乐太师这么一说,吃惊地愣住了。师涓更是吓得不知所措,十分尴尬地望着卫灵公。

晋平公见喜庆之时,本国掌乐太师突然插了一杠子,弄得卫国国君一行人都下不了台,就责备师旷说:“这曲子好听得很,你怎么说它是亡国之音呢?”

师旷严肃地说:“这是商朝末年乐师师延为暴君商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后来,商纣王无道,被周武王讨灭了。师延自知助纣为虐害怕处罚,就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抱着琴跳进濮河自尽了。所以,这首曲子很不吉利,谁要沉醉于它,谁的国家就定会衰落。故而不能让师涓奏完这支曲子。”

晋平公很不以为然地说:“早已改朝换代了,我们现在演奏,又有什么妨碍呢?你还是让乐师弹下去吧!”

师旷摇摇头,执拗道:“佳音美曲可以使我们身心振奋,亡国之音会使人堕落。主公是一国之君,应该听佳音美曲,为什么要听亡国之音呢?”

还有一次,晋平公与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晋平公得意地说:“哈哈!没有谁比做国君的更快乐的了!因为他的话谁都不敢违背!”

当时,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晋平公的这句话后,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大声喊道:“太师,您撞谁呀?”

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

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嘛,哪里有什么小人!”

师旷说:“哟!这可不是做国君的人应说的话啊!”

左右臣子都认为师旷犯上,要求惩办他。晋平公却说:“放了他吧,我要以此作为鉴戒。”

◎故事感悟

师旷不仅是一位造诣极深的乐师,更是一位品行高洁的正直之士。在宴会上,他不怕触怒国君,坚决制止“靡靡之音”;国君说出无道之言时,他甚至不顾性命,以琴相搏。他的刚烈之举千百年后仍令人感慨不已。

◎史海撷英

师旷以国为重

师旷任职期间,在政治上主张为政清明,德法并重,国君应“务在博爱”。同时,他还建议国君还应借助法令来维护统治,“法令不行”,则“吏民不正”。

在用人方面,师旷主张对德才兼备者应该委以重任。如果“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处高,不肖临贤”,就会埋下乱政的隐患。

在经济上,师旷主张富国强民,民富才能政平。

此外,师旷还主张“广开耳目,以察民情”,使百姓之冤有处申诉。他还提出“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的主张,认为国君应“廓然远见,踔然独立”,这样才能避免失误,在治国方面有所作为。师旷的治国宏论也是他的政治理想的反映,其见地可谓精辟之至。

◎文苑拾萃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年老的时候,有一次对师旷说:“我年纪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秉烛而学?”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呢?”

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叹服地说:“说得好啊!”

侯生谏秦始皇

◎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资治通鉴·周安王二十五年》

侯生(生卒年不详),本为韩国人,秦始皇的顾问,著名方士,与徐福、卢生齐名。

侯生是秦始皇信任的方士。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曾派侯生与韩终、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

韩终、石生都是秦时的方士。据说韩终曾经不穿衣服,只着菖蒲(一种植物),长达三年之久,以致身上都生了毛,以后冬天再冷他也不怕,还说他能“日视书万言”,并且都能背诵出来。石生则仅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之中。接受秦始皇的命令后,二人便均不知所终。

侯生虽然受到秦始皇的信任,但他知道,自己是在提着脑袋过日子,弄一些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来欺骗秦始皇,早晚是要被识破的。于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侯生与另一个方士卢生合计,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逃跑了。

在临行前,他们还散布了很多秦始皇不爱听的话:“始皇为人,刚戾自用;灭诸侯,并天下,意得欲纵,以为自古没人比得上自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70人,只是备员而不用;丞相诸大臣都是接受已经决定好的事情,在皇上的指示下进行办理。皇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都畏罪持禄,不敢尽忠。皇上听不到自己的过错,一天比一天骄傲,臣下则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一个人兼行两种巫术,不灵验的就处死。但是候星气占卜者多达300人,都是良士,他们畏忌讳谀,不敢直言皇上的过错。天下之事无论大小都由皇上来决断,皇上批阅文件用衡石来称量,每天都有限额,不达到定额不休息,贪恋权势到如此程度,不可以为他求仙药。”这番话的结果,导致了460余方士被坑杀的悲剧。

侯生、卢生也都知道,自己是犯了死罪,为了缩小目标,他们便分头逃亡。卢生一去便再无音信,而侯生却不知何故,最后壮着胆子又回来了。

秦始皇得知侯生回来了,立即下令将他拘来见自己,准备痛骂一顿后再将他车裂处死。为此,秦始皇做了一番精心的准备,特意选择在四面临街的阿东台上怒斥侯生。这里可以让许多人都看得见、听得着,从而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当始皇远远望见侯生走过来时,便怒不可遏地骂开了:“你这个老贼!居心不良,诽谤主上,竟还敢来见朕!”周围的侍者知道,侯生今天是活不成了。

侯生被押到台前,仰起头来,说:“臣闻,知死必勇。陛下肯听我一言吗?”

始皇道:“你还想说什么?快说!”

于是,侯生说道:“臣闻:大禹曾经树起一根‘诽谤之木’,以获知自己的过错。如今陛下为追求奢侈而丧失根本,宫室台阁,连缀不绝;珠玉重宝,堆积如山;锦绣文彩,满府有余;妇女倡优,数以万计;钟鼓之乐,无休无止;酒食珍味,盘错于前;衣裘轻便暖和,车马装饰华丽。所有自己享用的一切,都是华贵奢靡,光彩灿烂,数不胜数。而另一方面,黔首(指百姓)匮竭,民力用尽,您自己还不知道。对别人的指责却恼怒万分,以强权压制臣下,所以臣等才逃走。臣等并不吝惜自己的性命,只是惋惜陛下之国就要灭亡了。听说古代的圣明君主,食物只求吃饱,衣服只求保暖,宫室只求能住,车马只求能行,所以上没有看到他们被天所遗弃,下没有看到被黔首抛弃。尧讨茅屋顶不修葺,栎木房椽不砍削,夯土三级为台阶,却能怡乐终身,就是因为少用文采、多用淡紊的缘故。丹朱(尧之子)傲慢肆虐,喜好淫逸,不能修理自身,所以未能继承君位。如今陛下之淫,超过丹朱万倍,甚于昆吾(夏的同盟者)、夏桀、商纣千倍。臣恐怕陛下有十次灭亡的命运,而没有一次存活的机会了。”

听了这番话,始皇默然良久,之后缓缓说道:“你为何不早言?”

侯生回答:“陛下的心思,正在飘然地欣赏着自己的车马服饰旌旗之物,且自认有贤才,上侮五帝,下凌三王;遗弃素朴,趋逐末技,陛下灭亡的征兆已经显露很久了。臣等都怕说出来惹得陛下不高兴,反而是自己送死,所以逃亡离去而不敢言。现在,臣知道必定要死了,才敢向陛下陈述这些。这番话虽然不能使陛下不灭亡,但要让陛下知晓明白为何灭亡。”

始皇问道:“我还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侯生回答:“已经成形了,陛下就坐以待毙吧!如果陛下要想有所改变,能够做到像尧和禹那样吗?如果不能,改变也毫无意义。陛下的佐助又非良臣,臣恐怕即使改变,也不能保存了。”始皇听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下令将侯生放掉。

◎故事感悟

故事发生在秦始皇统治末期,虽然秦始皇当时不过四十六七岁,尚属英年,但他已经取得了骄人的功绩,头脑发热,目空一切,犹如侯生所说,不太能清醒地正视自己。面对这样的最高当权者,侯生将生死置之度外,将对方的错误一一指出,自有一种誓死如归的风骨和气节。

◎史海撷英

徐福东渡求仙

徐福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

据《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就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了三年的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等入海求仙,可谓耗资巨大。

然而,徐福率众出海多年,也没有找到神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琅岈,徐福推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应允,又派遣射手射杀了一头大鱼。后来,徐福再度率众出海。

这次出海后,徐福来到了“平原广泽”(可能是日本九州岛)。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止王不来”,停下来在这里自立为王了,并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等方法,不再回来了。

◎文苑拾萃

秦始皇

(宋)王安石

天方猎中原,狐兔在所憎。

伤哉六孱王,当此鸷鸟膺。

搏取已扫地,翰飞尚凭凌。

游将跨蓬莱,以海为丘陵。

勒石颂功德,群臣助骄矜。

举世不读易,但以刑名称。

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坚冰。

敢讲真话的季布

◎人主贤,则人臣之言刻。——《吕氏春秋·达郁》

季布(生卒年不详),秦末楚人,任侠有名,为霸王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后归汉朝。

季布是秦末汉初的著名侠士,他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早年在项羽部下效力,曾多次领兵围困刘邦,导致刘邦很狼狈。项羽兵败垓下,刘邦当了皇帝,季布隐名埋姓躲在朋友家里。刘邦悬赏千金买季布的人头,但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后来还有朋友辗转托人,才使他得到刘邦的赦免,在汉朝做了郎中。

按照常理,季布应该十分珍惜现在的地位,处处谨小慎微才对。但季布生就一副耿直的性子,无论什么时候都敢于说实话。

汉惠帝时,匈奴势力强大,单于倚仗精锐骑兵,常常欺侮汉朝,侵扰边境,掠夺财物人口。有一天,吕后收到单于的一封信,信中对吕后说了不少谩骂污辱的话。吕后当时朝政大权在握,她哪里容得别人这样出口不逊?发了一顿脾气后,立即召集武将商议对策。

上将军樊哙大言不惭地说:“我愿得10万兵,横行匈奴中。”

参加会议的将领都明白吕后的意图,明知这是不可能的事,却都曲意逢迎,纷纷顺水推舟地说:“樊将军所言极是。”“上将军虎胆神威,当年项羽还惧三分,小小的匈奴算得了什么?”“汉军天威神助,匈奴必望风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