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叛逆的孩子与你更亲密
20108600000015

第15章 第9个星期六(1)

引导孩子和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

印第安女巫的诗歌中写道:“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能跟痛苦共处,不管是你的或是我的,而不想去隐藏它、消除它、整修它。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能跟喜悦共处,不管是你的或是我的,你是不是能跟狂野共舞,让激情充满你的指尖到趾间,而不是警告我们要小心,要实际,要记得作为人的局限。”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待情绪的最好办法就是和情绪和平共处。面对情绪多样而冲动的青春期孩子,父母要理解他,并引导他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共处。

压岁钱惹的祸

这个星期六,昕怡刚把会议室收拾好,培智一家就来了,不过气氛好像不是很好,个个气哼哼的,培智扭着脖子不看父亲,坐在距离父亲很远的一张椅子上,妈妈陪在他旁边,培智的爷爷奶奶和培智的父亲坐在一起,也很生气的样子。其他人陆续来了,好奇地看着培智一家,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

培智一家人谁也不说话,聪聪和培智已经混熟了,正好坐在培智旁边,就推了推培智,问:“什么事这么生气?”

培智气哼哼地说:“哼!都是压岁钱惹的祸。”

原来,培智想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个高档手机,爷爷奶奶倒是支持,可父母不同意。平常他的压岁钱都是父母帮忙存起来,并代为管理的,所以培智就跟父亲要,父亲不给,于是父子俩就吵了起来。这不,到现在还谁都不理谁呢!

爷爷补充:“不得了了,因为这压岁钱,差点儿出人命了呢!”

这话一说,众人大惊。

原来,培智在和父亲激烈争吵时,从厨房拿了一把菜刀,恶狠狠地对父亲说:“我真想杀了你!”这一举动吓坏了全家人。

培智的这个做法也令支持他买手机的爷爷奶奶不满,他们觉得培智拿刀这事儿太不像话了。培智父亲见儿子这个举动,也吓坏了,好在培智妈妈在一旁不停地劝培智,他才放下了菜刀。否则,还真不知道会出什么事儿呢。

大家听了,全都愕然,不给压岁钱买手机,就要动刀子?这,这,也太……那个……了吧。

昕怡问培智:“听起来不同意买手机这事令你很气愤?”

培智低下了头,脸涨得通红,咬着牙就是不说话。

见培智这样,昕怡问其他同学:“你们听了之后,感觉培智怎么了?”

“生气!”

“对爸爸不满!”

“这是我的压岁钱,我有权使用。”

“就是,凭什么不给?”

“愤怒!”

“家长简直不可理喻!”

“什么都限制!什么都不能自己做主!”

“这个家简直没法待了。”

“我不活了,和他们拼了!”

……

听孩子们这样说,家长们面面相觑,他们没有想到孩子们竟然这样说,更没有想到孩子会说“拼了”,多可怕呀!

培智听见同学们理解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委屈极了,忍不住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诉说:“你们为什么对我这样狠?什么都不让我自己做……”培智心里一定觉得父母、爷爷奶奶怎么就没有一个人理解自己呢?

如此桀骜不驯的大男孩在众人面前哭,这还是头一回,大家都愣了,大家都没有想到培智会哭。

昕怡也不作声,任培智放声哭着,诉说着,这样的哭诉冲击着每个人的心,也冲击着培智自己。颖颖和张轶不由得也哭了,妈妈们看着培智这样,也跟着流泪了。

培智终于释放了自己,不再憋着,不再压抑了。情绪,总得有一个出口,否则,就会出现很可怕的情况。

十多分钟后,培智的哭声小了,情绪渐渐缓和了,旁边的聪聪递了纸巾给他,培智一边擦着眼泪、鼻涕,一边对聪聪表示感谢。

见培智情绪稳定了些,昕怡对培智说:“我感觉你真的很委屈,心里很难过,不过很高兴今天你允许自己的情绪在这里释放。谢谢你,培智,这是你对我们大家信任的表现。”

培智点点头,没说什么,依然低着头,也许是刚刚哭过的缘故吧,不好意思面对大家的目光。

昕怡看着其他几个孩子:“如果你们几个遇到这个事情会怎么做?”

张轶说:“我会和我妈吵架,我爸一般会同意我。”

聪聪说:“我不敢吵架,最多自己生闷气不和我爸说话。”

颖颖、斌杰异口同声地说:“不知道该怎么办。”

显然,不会有人像培智一样过激,培智听大家这样说,气愤地讲道:“你们不知道,我爸他就是法西斯,我想做什么都不对,也不允许,我都不知道我能做什么。”说着又委屈地哭了起来。

做什么都不能获得父亲的赞赏,那是怎样的一种滋味?

显然,培智有着一肚子的委屈,也就是说对父亲有满腔的愤怒,而压岁钱只是一个诱因而已。

男孩和女孩的大脑构造略有不同,从远古时期开始,男性的主要工作是狩猎,因此男性的大脑是在适应狩猎的活动中逐渐发达起来的。他们的大脑为了判断猎物之间的距离练就了空间和方向认知能力,这也就是男性为什么天生就比女性方向感强的原因。

由于男性习惯性地长期使用大脑的一边,因此男性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远逊于女性。

鉴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有一肚子委屈却又不知如何倾诉和表达的培智因情绪爆发而做出的过激行为了。

听起来培智内心有一些需求,是需要父亲来关注的,遗憾的是,似乎被什么东西挡住了。

培智的“拿刀”事件和此刻的哭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让昕怡想到了一句话:“语言的强势,正说明内心的弱小!真正的强者是做了什么,而非说过什么!”

内心弱小的培智用“刀”在向父亲发出邀请:“我需要你的关注。”只不过这个“邀请”看起来充满了危险性。

当一个孩子需要父母的注意时,要么一直做好孩子以获得父母的夸奖,要么做一些出格的事使父母不得不关注他,培智属于后者。

昕怡想到了培智之前的不洗脸,于是转向培智父亲:“您怎么看培智此时的哭?”

培智父亲茫然地看着昕怡,昕怡继续道:“培智似乎渴望和您有一个交流,希望您能够多花些时间关怀他。”

培智父亲说:“我太忙了,没有时间关注他,每次都是他出了问题,我不得不管教他,所以就对他批评得多,结果他很不高兴。我也在想‘拿刀’这事,一定是他心里对我有很多不满。”

昕怡道:“是的,真高兴您能认识到这点,如果可以,您最好每天花10~15分钟时间关注孩子,关注他的生活细节,每天称赞他做的事情,而且一定要询问他的活动情形,不是盘查,而是倾听。”

这对于工作繁忙的培智父亲的确很有挑战,不过为了儿子,他还是点点头表示愿意尝试。

其实,每天10~15分钟,对相当一部分的父亲来说并不难,难的是他们认为因为他们太忙了,忙于工作,忙于事务,忙于应酬,几乎没有什么时间给家庭,更别说孩子了。因此,从认知角度来说,男性需要做些调整,不论是给孩子,还是给妻子,每天15分钟还是可以抽出来的,不信可以试试!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应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情绪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

情绪的真正来源是我们内心的一套信念系统,如信念、价值观、规则。情绪只是告诉我们,人生有些事情出现了,需要我们去处理。外来的事物,只不过是诱因而已。内心的信念系统,才是决定因素。

孩子犯错时

每个人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各种问题。作为家长,这时不要急着插手,可以先问孩子八个问题,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其实,往往问不到几个问题,事情就已经很清楚并得到解决了。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会习惯性地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为了协助培智父子修复关系,也为了让培智学会恰当地向父亲表达自己的需求,昕怡第一件事就是问培智:“发生了什么事,令你要拿刀对爸爸?”

培智听昕怡这样问,眼泪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最后终于不争气地又掉了下来。

“在爸爸眼里,我从来没有做对过,他到底想要我怎样?”说完培智又开始放声大哭。

这令培智父亲非常意外,说:“爸爸没有觉得你什么都不对呀,就是你有些事做得不对,我批评你多了点罢了。”

“可是,我从来也没有见你表扬过我呀,我心里就是这么认为的,你觉得我永远都不对。”培智边哭边说,很委屈的样子。

培智父亲不知道,事情的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

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于是,昕怡问了培智第二个问题:“当爸爸批评你时,你的感觉如何?”

培智说:“我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聪聪说:“我也是,我会觉得自卑。”

斌杰说:“我会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样做才是对的,好迷茫。”

听其他人和自己一样,培智感觉好了很多,不再哭泣,用纸巾擦了擦眼泪。

当孩子够冷静之后,可以接着问他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培智爸爸见儿子不再哭了,就问:“那你希望爸爸怎么做?”

“不要总批评我。我长大了,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虽然有时候做得不够好,但我会管好自己的。”培智吸着鼻子说。

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冷静地接着问他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试试脑力激荡法,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地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认知有差距,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昕怡想到了自己的儿子曾经在初一时发生的事,儿子在玩游戏这件事情上觉得妈妈唠叨,不爱听,昕怡当时就问了儿子一句:“如果你有一个玩游戏而管不住自己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当时儿子想了半天,挠挠头,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昕怡就是运用脑力激荡法和儿子一起讨论的,想了很多好玩的办法,最后都被儿子一一否决,那些办法要么是儿子觉得幼稚,要么就是不可行,最后,还是回到了儿子的自我管理上。

昕怡问了儿子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

儿子不好意思地说:“我还是自己管理自己吧,只是,有时候就忘记了。”

昕怡说:“那好办,只要你有了自我管理计划,我就不多干涉了,只在你忘记的情况下给你提醒,这样既不会有我的唠叨,同时也有利于你自己管理自己。咱们都不累。如何?”

儿子爽快地同意了,从此之后儿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快就培养起来了,也不用昕怡再唠叨了。

通常,当我们问了第六个问题后,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

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并且表示支持。

当人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态度变得和善,勇于承担;在消极情绪状态下,人看问题容易悲观,懒于追求,但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在了解了儿子决定自己管理自己,做好日常的生活料理,如每天洗澡,按时上下学,及时复习、写作业,协助爷爷奶奶做家务等,培智父亲知道儿子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小孩子了,自己必须拿他当大人对待了。

于是,培智父亲问了培智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

“每天陪我打球,运动。”培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