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
20109000000039

第39章 马君武:站在转折的风暴口上(1)

风暴,有时候真是突如其来。

1930年,马君武本来是不想接手中国公学这个“烫手山芋”的,但经不住胡适和蔡元培的再三劝说,最终还是勉强答应出任校长一职。

没料想,不到半年,校董会就趁马君武赴日本讲学的空当,突然以“干犯党怒,致起学校纠纷”为由将其免职,引发“拥马”“倒马”两派大起冲突,并令胡适、蔡元培、于右任、罗隆基等一干名流裹挟其中,各持立场,上下腾挪,在艰难中维系着中国公学的前行。

两写校歌

胡适之所以选择马君武,原因很简单:“马先生系余长期间物色得来,他是本校廿年前的总教习,中国富有声誉的科学家、品德兼优的学者,此后定能为本校谋无穷幸福、造无穷光荣也。”1

马君武是“苦学生”出身。1881年7月17日,他出生于广西恭城县署,原名道凝,字厚山,17岁时改名同,号君武,19岁时改名和。世人多以“君武”相称。

马君武9岁失怙,家里完全靠母亲帮裁缝店缝衣边、给爆竹店插引线挣点小钱,经常上顿不接下顿,但母亲还是坚持送他到桂林城一位先生家去读书。据马君武回忆:

弟妹识字是母亲教的,把我送往通泉巷廖先生处读书,每天所读的书,晚上要背给母亲听,那时我十二岁,读的是《书经》和《唐诗》。母亲在一个油灯下,一面缝衣服,一面监督我读书。旁边放有一条很粗的竹板子,背错了一个字,头上至少挨一板。我记得挨打最多的,是背《书经》中的《盘庚》和《唐诗》中李白的《蜀道难》罢。2

1901年冬,马君武感慨于国事维艰,遂找友人借了40块银元,扶桑东渡,准备到日本留学,寻求救国之道。马君武本来醉心于康有为的“大同”之学,并因之改名为“同”,但在1903年经宫崎寅藏介绍结识孙中山后,立即意识到过去选择的错误,决心与康、梁分道扬镳,曾多次说:“康、梁者,过去之人物也;孙公者,则未来之人物也。”

当时的革命党人、留学生纷纷以鼓吹、起义、暗杀为革命方法,马君武就是其中之一。他当时就读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由此便利,遂成为留学生中制造炸药的“导师”。据同盟会早期会员胡毅生回忆:“甲辰夏,东京留学有志之士,欲藉暑假之暇,研究制炸药之法,乃就横滨中国人街赁一楼以为试验所,延马君武任教授。”3鼓吹青年人回国暗杀清朝权贵,是马君武学习之余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1905年7月,孙中山自欧洲回到日本,组建“中国同盟会”。马君武当仁不让参与了筹备工作,并成为同盟会章程的起草人之一。同盟会正式成立后,他被推举为秘书长,并为《民报》撰写了《世界第一爱国者法兰西共和国建造者甘比大传》《帝民说》等文章,鼓吹民主政治。

是年冬,日本文部省颁行《关于许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引发中国留学生归国热潮,中国公学遂应运而生。马君武便在此时回到了上海,参与筹备中国公学,并被推举为学校章程的起草人之一。公学正式招生后,他又因涉猎广泛,文理兼通,“凡是校内功课,没有一门他不能教”,因而被推举担任总教习一职,全面负责教学管理工作。

胡适就是他亲自招进中国公学的。1928年,胡适就任中国公学校长后,邀请马君武到校演讲。马君武还笑着谈到往事,并指着胡适向学生说:“那时候用红头绳所扎的小辫子,翘翘的,就是现在你们的校长小时候的象征。”台下听了,哈哈大笑,胡适也笑了。

中国公学性质特殊,教员和学生中有不少人是革命党人。马君武一方面努力维持学校的正常教务管理,另一方面则悄悄支持着新生革命力量的发展。他曾两度为中国公学谱写校歌,均是激励学生自强不息,担负救国责任。

第一首是在立校之初写下的。马君武亲自为之谱曲,并在学生中广为传唱:

众学生,勿彷徨,以尔身,为太阳,照尔祖国以尔光,尔一身,先自强。修道德,为坚垒;求知识,为快枪。众学生,勿彷徨。尔能处之地位是大战场。尔祖父,思羲黄,尔仇敌,环尔旁。欲救尔祖国亡,尔先自强!4

后来,他又写下了第二首校歌,雄壮激昂,大气磅礴,成为许多中国公学毕业生心目中永恒的青春乐章:“隔岸起飘风,浪打吴淞;血涌半江红,白虹贯日中。多少少年英雄,以学为光荣,锻炼身心,胼胝手足,担天下之公。”

1906年10月,革命党人在中国公学里成立了一个竞业学会,会中的人多是革命党员,如杨卓林、廖德璠等。在会长钟文恢的组织下,学会办了一个白话的旬报,这就是日后令胡适大展异彩的《竞业旬报》。考虑到马君武的影响力,竞业学会邀请他为这份旬报写了一个序言,后来刊登在1906年11月7日出版的第二期《竞业旬报》上。在序言中,马君武对这份白话报刊寄寓厚望:

今《竞业报》以改良社会为宗主,批评其恶德,纠劾其污俗,以为实行改良之先导,可谓知本矣。然吾窃惟吾族之弱点,大端有八:曰薰心利宦,不知廉耻;曰肢体柔弱,不事锻炼;曰轻贱妇人,妇人无社会责任,故缠妇人之足,以为玩物,又有溺女者;曰惑风水卜筮;曰居处污秽,食物奇异(如燕窝、蛙、鼠之类);曰虚伪无信;曰无高尚之目的,无坚忍之毅力;曰不知义务权利。其它种种,不可胜举。呜呼!以吾民数之众,据地之大,宜可以为世界第一强族矣,而有社会一切恶德以阻害之。夫一国族之大潜力,乃存于其社会之下级。《竞业报》以白话演之,使贩夫走卒,皆易闻知,他日之成功,其可量欤!5

这篇序言为《竞业旬报》定下了基调。胡适曾以“铁儿”为笔名,用白话文写长篇小说《真如岛》,批评的正是马君武所列举的各种“吾族之弱点”。对于马君武,胡适曾专门在《竞业旬报》上发表《闻所闻录》,称赞其苦读精神:“吾未见有苦学如吾君武者也。少孤家贫,无以为学,其乡有某君者,藏书至富,君武往来其家,尽读其书。”后来胡适到美国留学,还常想起马君武灯下苦读的情形。

马君武在中国公学或明或暗的革命活动,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1907年,竞业学会的杨卓林、廖德璠等人,因密谋刺杀两江总督端方,遭人告密,不幸遇害。马君武的名字也被列入官方的黑名单,形势危急。幸而马君武提前得到消息,当即向中国公学首任监督郑孝胥提出留学的要求,得到首肯,遂很快远渡重洋,入柏林工业大学冶金专业,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德国工学博士学位的人。

离开中国公学时,马君武吟有《别中国公学学生》五绝一首:“群贤各自勉,容易水成冰。合力救亡国,发心造远因。”胡适评价说,“二十字,得中国公学之精神”。

“新娘出嫁”

离开中国公学后,政治依然是马君武热衷的主题。

1911年底,辛亥首义成功后,正在德国留学的马君武迅速回国,参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起草工作。此后十余年里,马君武一直追随孙中山,东奔西走,参与政治活动,四度出任孙中山的秘书长。1922年5月,担任广西省长的马君武奉命将省署迁往梧州,坐船东下途中,遭叛军俞作柏部突袭,幸而因藏匿于船舱之下而得不死,心灰意冷,决意辞去省长职务,从此告别政治。

1922年底,马君武从广西回到上海,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据其子马卫之回忆,全家搬到距离宝山县城约十华里的杨行镇,购置了二三十亩地,种植果树,兼种稻、棉及大豆等作物,享受着怡然自乐的“桃花源时光”。6他曾养了六对意大利种的鸽子,据说不到一年的工夫,便繁殖成群,不料竟将附近农田的稻谷吃得精光,只好赔礼又赔钱,并面告周边农户说:“今后再有鸽子飞来田里骚扰,准予格杀勿论!”

在杨行农居赋闲期间,正值厦门大学发生学潮,欧元怀、王毓祥等厦大教授便动员马君武与他们一道,在上海法租界贝谛路美仁里24号租定房屋,筹备“大夏大学”。1924年11月24日,马君武出任大夏大学校长,由此与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曾先后出任北京工业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校长,并于1928年6月出任中国公学校董。

1929年6月,由于粤桂战争爆发,广西大学校务停顿,马君武不得不又回到上海。此时,正值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萌生退意,在考虑接任人选时,他想到了与公学渊源颇深的马君武。马君武是中国公学的创始人,又是校董兼教授,确系校长的合适人选,于是胡适便在1930年1月的校董会上力荐由其出任校长。

马君武深知此职任重道远,恐怕力难胜任,遂再三推辞。在当天的校董会上,他“更于劝挽之外,力拒继任之议至自请退席”,并在会后多次写信给校董会董事长王云五,态度坚决,不肯赴任,并声明“胡校长一日不取消辞意,即一日不来校教课”。此事遂暂时作罢。

1930年5月,去意已决的胡适又在校董会上重提此议,并与校董会新任董事长蔡元培一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马君武接任校长之职。5月19日上午,全体师生齐聚学校大礼堂,共同见证新旧校长的交接典礼。典礼先由蔡元培简单致辞,然后是交接印信,再由胡适、马君武分别致辞。

在致辞中,胡适先简单澄清了外界的传言,道明自己系主动辞职:“余前年就职,亦在此时,然其时天色昏沉,不若此际之晴和,余今甚觉娱快。且余之去也,出于自动,毋庸打倒,并欣然欢迎新校长就职,不得不谓美满。余于中公,好如夫妻关系;余今辞职,亦若夫妻之离婚然,现在订婚自由,离婚亦自由,余之离婚系本着自由的意旨。”紧接着,他风趣地开起了马君武的玩笑:“庆我的丈夫又娶得更能干、更美之新娘子,以后当较旧娘子更能博得丈夫欢心。今日新娘出嫁,本甚匆促,然好日子已定,不得更改。现在你们须谢谢聘得新娘子的媒人蔡先生,并望其以后时来演讲。”7

这一番诙谐幽默的发言,引得满堂大笑,一片欢愉。随后,马君武登台致就职辞:“余于中公,关系已久,不得谓新娘子;胡校长亦无所谓旧娘子。无论新旧,应共同协力,为本校负责,促本校光荣。”由于当天抱病在身,他未作太多发言,只是勉励台下的同学们继续保持读书风气,认真研究学术,以发扬科学救国精神。

最后,由社会科学院学生会代表姚方仁登台致辞,并提出三点希望:“一、迅速解决本校立案问题;二、新校舍早日落成;三、继续胡前校长精神发扬而广大之。”前两项,是马君武到任后必须立即直面并解决的难题。

立案问题,关系着校务进行及毕业生前途。胡适之所以坚决辞职,在很大程度上就与中国公学迟迟不能立案有关。马君武到任后,再度将此事提上重要日程,并亲往南京,凭借国民党元老的身份和地位,通过各种关系,全力斡旋,终于在就任校长一个多月后拿到了教育部准予中国公学立案的公文。

至于校舍紧张问题,早在胡适担任校长期间就积极着手解决。1930年春,由于学生人数激增,中国公学校舍一度不敷使用,只好将游艺室改为宿舍、饭厅改为教室,并将社会科学院迁往上海闸北八字桥,租用民房作为分校,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以至有数百人分别在炮台湾、吴淞、江湾、上海等地自行租屋而居,对学校的管理、教学及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为此,胡适曾多次与马君武等人商量,寻求解决办法,最终决定在学校左侧大操场北面的空地上,兴建新宿舍,以期令分校早日回归。

马君武接掌中国公学,一切行政措施、人事安排,均与胡适担任校长时期相差无几,只是做了一些微调:在院系设置上,将文理学院分为两院,并将文史学系拓展为文学系、教育系和史地系,其中文学系、教育系归属文学院,史地系则归属社会科学院。在人事安排上,根据之前的商定,文学院院长依旧由胡适担任,商学院、社会科学院院长亦没有变化,仍为刘秉麟和高一涵。在马君武的努力下,不少名教授纷纷加入中国公学阵营,比如文学领域的郑振铎、陈望道、谢六逸、洪深等,教育哲学领域的李石岑、沈有乾等,历史领域的何炳松等,都是各自领域内颇有名望的精英,到校后也深受学生喜爱。

担任中国公学校长时期的马君武,并无人们想象中的一派“海归”模样,而是剃着个大光头,夏天一袭白布长衫,秋天一袭阴丹士林长袍或黑色马褂,脚上总是穿着一双布底鞋,远远望去,活脱脱一个乡巴佬,根本无法让人将他与留德博士关联起来。在学生罗佩光的记忆中,马君武生活俭朴,刻苦勤勉,对于学校事务总是很慷慨,曾把中华书局给他的一笔稿费全部捐给中国公学,帮助图书馆添置图书。学生有家庭贫困无法缴费注册的,他都会设法通融,有的给予半工半读机会,有的准予缴纳一半费用,剩下的全部由校长薪水支付。

杨行镇距离中国公学大约20华里。每天一大早,天还没亮,马君武就会赶到学校操场,等集合号响,先自往操场中间一站,四方查看,弄得那些喜欢迟到的同学大为紧张,经常连脸都顾不得洗,便往操场上跑,生怕进入马校长的“法眼”,就无地自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