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
20109000000044

第44章 马君武:站在转折的风暴口上(6)

随后,王云五、刘秉麟去找马君武协商。马君武已知其时大势将去,也不再多作坚持,表态愿意尽快离校,但又提出五个条件:(一)免去丁鸟音校董会秘书职;(二)凌舒谟不准复职;(三)账目交会计师清查;(四)教务长由马君武保荐两人,戴君亮或董任坚,由蔡元培挑选一个;(五)总务长须与风潮完全无关系之人。蔡元培基本答应了马君武提出的条件。

王云五、刘秉麟两人先后奔走了三天,本以为大致就绪,只等各方握手言和了。没想到,好事多磨。1月31日,马君武突然来函,“取消了从前应许的办法,说学生有种种误会。蔡先生若来维持,必受反对”。他甚至负气般地说,如果王云五、刘秉麟等人坚持按前议办法,他便不负责任。

同时,“拥马派”代表又拥至蔡元培住处,提出拒绝任何第三者,弄得蔡元培不胜其烦。2月2日,蔡元培临时召集校董会,到会校董为蔡元培、杨杏佛、王云五、刘秉麟、高一涵、丁鸟音、马君武七人。不料,“拥马派”代表得知消息,赶到会场,对蔡元培提出反对意见。校董会只好另择会场,但很快“拥马派”代表又至。除马君武外,蔡元培等六名校董决定辞去校董职务,以示抗议,并表示校董会无力负责,一切请教育部处置。

当天下午,丁鸟音率领数名离校教职员,到吴淞校区指挥学生龙英杰、聂海帆等29人,手持木棍,捣毁校长室、教务处、总务处,并请求吴淞公安局第七区署派出警察,把持门口,禁绝他人入内维持秩序,“校长以下皆不能到校办事”。无奈之下,马君武向教育部快电求助,宣称不能再负校长责任,请求迅速派员调查真相,按律治罪。

这等于是将中国公学的管理权拱手让给了教育部和国民党党部了。朱经农后来曾说过,“中公之事竟弄到如此下场,令人感受无限的痛苦,二十年师友,竟不能商量和平解决办法,而必待政府出而代谋,岂非可悲之事”39。2月6日上午10时,教育部派出顾树森、朱应鹏、岑德彰为中国公学临时接管委员,先后到吴淞,齐集滨海楼,商议接管手续。对于善后办法,则决定遵照教育部令,先发布布告:(一)为启钤接事;(二)将校内非法团体解散;(三)放假三星期,限学生三日内离校。

当天午后,接管委员们便到校接事,将各部分重要文件先行检收,并在校园内加贴封条。同时,向教职员发出通告,宣布此前发给各级教职员的聘约一律停止发生效力,等新校长上任后再另行聘请。

这一天,全校学生纷纷遵令携取行李回家,或投往沪地亲友家中。一些学生眼看中国公学纷乱难歇,遂转往大夏大学等学校。曾经充满欢歌笑语的校园,如今竟成了离乱场,哀歌声声。

这本是不该出现的结局。2月12日,胡适将《新闻报》所登的“教部已接管中公”部分小心剪下,粘贴在日记里,并无限悲愤地写道:

中国公学的结局如此。此中错误,一言难尽。君武之不明大体,实难辞咎。然十一二月中,学生叫嚣之势已成,非有大决心,不能制裁他们了。本年一月中,学生旧领袖虽已悔悟,而大局已无可挽救了。君武实不肯走,错过机会,遂至于不可收拾。我自愧当日但为自己设想,急于求去,而不曾为学校谋安全。但我万想不到君武有这样的短处。知人之难,真使我戒惧。

两天后,胡适给王云五、刘秉麟写信,仍对马君武的“五大错误”耿耿于怀:“君武回校以后,不图赶紧结束风潮,解散代表团,物色继任者,而但逞意气,负气要把中公办好,这是他的大错误。他不但不制裁学生,还纵容学生,这是第二大错。他性躁急,不肯考虑一事的结果,竟于不安宁的时期任意更动校中重要教职员,以致教职员解体。这是第三大错。他不悟私立学校不能完全离开校董会而存在,故对于校董会不但认为不能和他合作的机关,竟视为完全恶意的团体。这是第四大错。君武不知大体,想把光华退出的几个教员拉回中公,而这几位先生也不通人情世故,竟贸然肯来。此一事不但引起校中分离,并引起校外敌视。这是第五大错。”40

令胡适失望的是,由于政府和党派势力的介入,“此校以后成了一个党员吃饭机关”。作为曾经执掌学校全局的老校长,中国公学风潮如此结局,成了胡适内心最深的隐痛,“我可以说,近年的经验没有比这三个月中的中公事件使我更灰心的”。

1 辂兹:《马校长就职典礼志盛》,《中国公学大学部预科庚午级毕业纪念册》,83页。

2 马君武:《一个苦学生的自述》,《马君武自述》,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15页。

3 胡毅生:《同盟会成立前二三事之回忆》,见《辛亥革命资料汇辑》,第一册,香港大东图书公司1980年10月第1版,35页。

4 马君武:《中国公学校歌》,《马君武诗稿》,文明书局1914年6月第1版,2页。

5 马君武:《<竞业旬报>序》,《马君武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231页。

6 马卫之:《怀念我的父亲马君武博士》,《桂林文史资料》,第十五辑,漓江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1—3页。

7 辂兹:《马校长就职典礼志盛》,《中国公学大学部预科庚午级毕业纪念册》,83页。

8 罗佩光:《中国公学和两位最可崇敬的校长》,《私立中国公学》,265页。

9 《中公校长马君武谈片》,《申报》,1931年1月27日,第10版。

10 马君武:《校史(续胡前校长)》,《中国公学民十九年度冬季毕业纪念刊》,20页。

11 罗佩光:《中国公学和两位最可崇敬的校长》,《私立中国公学》,267—268页。

12 《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等关于中国公学学潮经过及改组校董会的文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版,50—53页。

13 蔡元培致胡适函,《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31—32页。

14 罗佩光:《中国公学和两位最可崇敬的校长》,《私立中国公学》,269页。

15 《中公校长问题》,见《胡适日记全编》,第五卷,839页。

16 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五卷,847页。

17 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五卷,852—853页。

18 罗隆基:《我的被捕的经过与反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109—114页。

19 胡适致陈布雷函,见《胡适日记全编》,第六卷,24—25页。

20 张寿镛致蒋介石函,见《胡适日记全编》,第六卷,34—35页。

21 《国民党上海市训练部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56页。

22 罗佩光:《中国公学和两位最可崇敬的校长》,《私立中国公学》,270页。

23 江厚垲:《忆中国公学》,《私立中国公学》,253页。

24 《市宣传会议为中公校长问题宣传》,见《胡适日记全编》,第五卷,859页。

25 《胡适日记全编》,第六卷,29页。

26 高一涵致胡适函,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37页。

27 胡适致蔡元培函,见《胡适日记全编》,第五卷,851页。

28 胡适致蔡元培函,见《胡适日记全编》,第五卷,868—869页。

29 罗佩光:《中国公学和两位最可崇敬的校长》,《私立中国公学》,271页。

30 蔡元培致胡适函,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36页。

31 中国公学全体学生呈教育部文,《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49—50页。

32 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六卷,15页。

33 马君武:《中国公学校史(续胡前校长)》,《胡适日记全编》,第六卷,17页。

34 《中国公学教务处全体职员启事》,见《胡适日记全编》,第六卷,46页。

35 胡适致王云五函(稿),《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41页。

36 顾毓瑞、孙时敏致胡适函,《胡适日记全编》,第六卷,50—51页。

37 《国民党上海市训练部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54页。

38 王云五致胡适函,《胡适日记全编》,第六卷,66—67页。

39 朱经农致胡适函,《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47页。

40 胡适致王云五、刘秉麟函(稿),《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46页。

图为雄壮激昂、大气磅礴的中国公学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