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等待香港(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
20365500000006

第6章 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5)

三十年不变

香港人看电视就是看“无线”。“无线”本来不是符号,它只是无线广播。但由于一九六七年TVB开台带来第一个无线电视广播频道,以后便开启了“无线胜有线”的悠悠四十年,即使之后无线广播再不是TVB的专利。前身叫丽的呼声的亚洲电视,也在一九七三年投入无线广播服务,奈何“为时已晚”,因为大众早与提供免费娱乐的无线产生感情,任那其实更早在香港登陆的电视台如何穷其反攻的心力,它的老板和股东换了又换,但收视率依旧低迷,它的地位维持“弱台”(或俗称“二奶台”)数十年不变。

“无线”不只在精神上垄断一种广播的称号,还稳稳掌握观众的心理。早期是借助大批从粤语片过档的老牌演员——七十年代国语片(邵氏、嘉禾)与外语片(荷里活)终结了粤语片的七日鲜时代,转业加盟TVB的除了中年演员,更有青春偶像如萧芳芳。只不过萧芳芳志不在电视圈发展,客串主持了单元节目《芳芳的旋律》后,她便负笈美国升学。

但在电视上看到的芳芳并不是银幕上的芳芳。同是青春少艾,她在粤语片里再时尚,也还是草根阶层眼中的“时尚”,但在《芳芳的旋律》里,她唱的不是中词西曲而是直接演绎披头士;跳的舞不是迎合大众口味的阿哥哥而是现代舞;她还不用硬滑稽的“扮鬼扮马”来证明自己有喜剧天份,却是跟年纪相若的拍档——包括许冠文、许冠杰——互相交流,撞击出以幽默来引发笑声的小品。换句话说,萧芳芳与草创期的TVB如鱼得水,是个人与社会皆趋向开放、洋化和崇尚中产的结果。

幕前的是现象,幕后才是精神所在。TVB开台十年内的一大特色,是由女性的揸fit人(高层)创造了香港电视节目最多元化的时期。也因为节目种类繁多,幕后也以极短时间培养出人才济济。主帅梁淑怡三十岁便成电视女强人,并把提升女性地位的意识注入收视率最高的肥皂剧中,致使“女强人”自《家变》的洛琳(汪明荃饰)变成现实中的普通人。由梁推动的改革进步,还有用胶卷而不是录像带拍摄的“实验”电视电影。没有她作推手,便没有从《北斗星》、《CID》、《七女性》、《龙虎豹》等制作中冒出头来的许鞍华、谭家明、严浩等香港新浪潮导演。

然而好景不常。创作领导电视台的风气在一九七七年输了给会计师们。TVB于梁淑怡离开后正式改由看数字的人决定观众可以看什么。一九八〇年代开始,多元化节目时代正式终结,香港人以每周五晚,每晚三线连续剧的节目编排作为看电视的唯一选择。这个不变未尝不可以申请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因为它到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九日已维持了三十年。

2007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