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必须死两次
又一个十来岁青年跳楼自杀的新闻成为报章头条了——今天的。但,有分别吗?——对于日日匆忙乘船上班赶火车逼地铁而只能在百忙中抽空把六元掷下将出纸A至Z厚厚一大叠捧上手再循例把第一版标题迅速一瞄然后抽出娱乐版或经济版或副刊或马经来细心阅读的普罗大众,这则新闻可能只是昨日及大前日以至近年趋势的延续,或有人对它被安排的位置感到诧异——昨日不是也有学生自杀/跳楼吗?为什么那又不能荣登头版头条?
依我猜,那一线之差在于生和死——永远失去了的、追不回来的,地位当然“高人一等”。只是,那不保证我们便会格外重(正)视今天的这位死者,甚至可以恰恰相反——又是被橙色抢救工具嵌住头部的现场照,又是有箭嘴指示死者从哪一层跌下的新闻图片,又是家长从遥距被拍下的松郁蒙相【3】,如果不把内文逐只字地咀嚼,这则新闻(的报道手法)确实与其他同类型的个案“大同小异”,就是看毕全文,也不过是典型的“社会的错”而已。所以,当我(们)说“又一个十来岁青年跳楼自杀的新闻成为头条”时,其实是慨叹新闻中的“她”已没有了个人性,或可以说,她在跳楼死了一次,继而成为头条后,第二次失去了“生命”。
这就是为什么当眼睛以“浏览”来换取这则(类)新闻的“印象”时,我们不会得到心和脑的响应——是习惯使大家变得麻木,而麻木又使我们感觉受到保护,以及更重要的:感到安全。
2001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