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邬沧萍自选集
20379500000033

第33章 老年学(3)

4.要体现出我国这一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人口老化的特点

西方发达国家是在经济已经比较发达,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已达到较高水平后出现人口老化的,老年学也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才出现的;另一方面,西方老年学的立论和提出解决老龄问题的办法都是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出发,这同我国就有根本差别。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最大的特点,但是我国目前人口中80%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集体和个体劳动者占全部劳动者的2/3。联合国1956年提出65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7%被称为老年型人口。我国预计本世纪末进入老年型人口,那时我国的经济只能达小康水平。我国人口老化和现代化是同步进行,同西方“先富后老”不同,这就决定我国的老年学在理论观点和对问题的解释等许多方面同西方不同。我国人口老化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下出现的,因而解决“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用”等同西方也有本质上的区别。西方国家用工业社会,工业后社会和福利经济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付人口老化问题,我国是无法照搬照抄的。西方国家贫富两极分化在老年人群中是最为突出的,同我国按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也根本不同。至于老年人口的就业、退休制度和退休后继续对社会作贡献等问题,在老年学上也必然体现出是有我国的特点的。

5.要体现出我国文化传统

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确立近300年以后,经历了一系列家庭、婚姻和社会变革,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已形成一套社会保险制度,小家庭(核心家庭)已占绝大多数,在这些条件下产生的老年学,总结老年人口在西方社会和家庭的处境而形成各种观点和解释。西方某些对老年人的经验对我国有可供借鉴的地方,但绝不能全部移植,因为我国的社会条件和文化传统同西方有很大差别。

我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养儿防老”、家庭养老和以孝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在我国根深蒂固。我国对老年人和青少年及不同年龄群体有很多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如“老者安之”、“少者怀之”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因此我国的老年学在吸取现代老年学科学成就的同时,也要体现出我国尊老敬老的传统,体现出我国传统家庭养老和我国对待老年人的伦理道德规范。此外,关于修心养性、保持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等方面,我国也有不少论著、经验和传统方法。实践证明,我国古代的许多防止衰老和老年保健的方法都是符合科学道理和适合我国情况的,并且是行之有效的,必须作为宝贵的遗产继承下来,我国的老年医学要体现西方的现代老年医学和我国传统医学相结合。

二、老年学需要回答的几个根本性理论问题

老年学形成40多年来,研究个体老化多,研究人口老化少,在宏观方面忙于应付一系列具体问题,诸如社会对老年人负担问题,老年人的社会保险、社会保障,老年人医疗护理,老年人再就业以及在社会上和家庭内的代际关系和合法权益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使得理论研究落后于应用研究。由于未能从理论的高度来说明,使得许多老龄问题的解决常常采取实用主义的办法,头痛医头、脚痛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龄问题。今天我国要求老年学提供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要求对老年学上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我国有着世界上1/5的老年人口,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有着人类老化的很长的历史和最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研究老年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可以广泛地去粗取精地吸收外国的经验、教训和先进的科学成果,更重要的是老龄工作在我国今天日益受到重视。综上所述,可见我国开展老年学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优势,应能作出较大的贡献。当前应研究的理论课题很多,限于篇幅,列举以下十个问题:

1.老年学的终极目的的论证

历史上许多学者总是把老年学,特别是其中的老年医学、老年生物学等作为一门延缓衰老、延长人类寿命的科学。在当代,这个观点受到怀疑和挑战。《美利坚大百科全书》就明确认为老年学绝不是以延长寿命为目的的。因为现代科学可以用生物工程和药物或长或短地延长已经衰老或机体受损伤的人的生命,但是不能返老还童和恢复原来的健康。究竟长寿是不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或老年学要实现的目标?现代许多学者认为老年学追求的首先是提高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生活质量,它的意义不亚于长寿。有人认为让那些受病魔和痛苦折磨的人长寿还不如安乐死去(无痛而死)更为人道。这类问题从来就有争议,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幸福观、生死观、人道主义等一系列哲理问题,在古代哲学家中就有不同观点,现代更涉及到不同意识形态和宗教观点。对这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我国老年学应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进步立场上,作出理论上的说明。

2.人类个体老化规律的理论说明

历史上和现代的生物学家、医学家和统计学家对人的自然寿命(或者寿命的极限),曾从人类和动物的生长期长短、性成熟期长短和胚胎细胞的分裂次数等角度进行过不少的比较探索。对个人衰老的标志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对人的肌体、智力和意识的衰老都做过探索,有过不少的假说,但迄今仍未找到一个满意的科学解释。许多这方面的探索仍限于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而现代人的生存条件与动物的生存条件根本不同,因此有待于从生物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角度,对个体衰老的规律、衰老的标志作出理论上的说明。

3.制约人类个体老化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论证

人类来源于动物界,这就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遗传的因素,只是摆脱多少的程度问题。同样人同动物一样也永远不能不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但是人毕竟是社会动物,它受到社会生活环境越来越多的影响和制约。可见制约人类个体老化的现象和过程是错综复杂的,迄今还不能对许多老化现象作出科学的理论说明,更谈不上从定量上回答影响的程度。例如世界上百岁老人最多的并不是经济最发达,人的生活环境最好的欧洲、北美,而是在海拔较高的玻利维亚和相对干旱的中、亚高加索地区。在我国百岁老人比例最高的是新疆、海南岛等经济并不是发达的地区。70年代以来欧洲一些国家如匈牙利、捷克、丹麦等都出现死亡率回升和平均寿命相对下降。这是带规律性的现象还是偶然现象?这一事实提出现代化生活对人类老化有无影响?有多大影响?我国现代化后会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等问题,所有这些都有待论证。

4.人口老化的规律性问题

过去人类不认识有人口老化问题,现在普遍认为这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然出现的阶段,同社会发展史上不同社会形态依次出现一样。但是对人口老化规律性,迄今的论证还不完整,对人口老化的原因及制约人口老化的各个因素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作用,还未作出满意的科学解释。对于人口老化的必然趋势还有不同的估计,如认为人口老化到一定程度必然趋于稳定静止。但也有人认为人口将是不断老化的过程。至于人类可以接受的老化程度的数量界限,还有待作出科学的论证。

5.老年人的社会价值观

这是老年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用”和“老有所学”问题上对待老年人的根本态度。历史上从狩猎采集经济过渡到农业经济、老年人的地位曾达到顶峰,农业社会封建家长统治,老人常常成为家族或宗族的头人。古代常常把老叟看成是智慧的化身,受到普遍尊敬。进入工业社会后,普遍情况是,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不如农业社会。老年人究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还是负担或阻力,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怎样看待老年人的社会价值,有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观察方法,不同年龄的人也有不同的立场。用现在老年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老年人过去对社会作过的贡献来评价,未必一样。在理论上回答老年人的社会价值问题、对于社会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团结、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和保证对老年人的公正待遇都关系极大。

6.社会对老年人的负担和两代人之间“谁养活谁”的理论解释

这是老年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人们对人口老化最担心的莫过于老年抚养比(劳动年龄人口同老年人口的比率)的不断提高。当前在经济改革中试行统筹养老基金时,在业的劳动者有的抱怨对退休人员负担过重,影响到现在职工的工资水平。另一方面,退休老人对退休金的标准、保持退休金的购买力和退休后能否继续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等感到关切,认为社会对他们不够公平,如此等等。这里需要从理论上回答的是:从整个再生产过程来看,退休老人是靠退休前提供的积累养活自己还是靠现在在业的劳动人口养活?这里涉及一个复杂的社会产品再生产和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积累问题。过去我们的经济学对此研究得太少了。“七五”计划提出社会保障,表明已经把这个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老年学很有必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在理论上阐明:不同所有制下代际间的抚养关系,老年人退休基金的来源,老年人养老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中积累和消费的分配关系,老人养老金如何通过财政分配和再分配的形成过程。对这些问题从理论阐明,将有助于消除代际间的误解,有利于加强代际间的和谐。

7.人口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老化会对人类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人类至今还没有足够的实践来回答,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现成的答案。老年学所能作到的,只是将人口已经老化的西方国家近几十年所暴露出来的事实作为分析的依据。现在能肯定的是:人口老化过程中,劳动力是首先老化的,劳动力老化会因此给社会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带来什么问题,人口老化对社会和家庭负担又带来什么新的问题;人口老化导致对商品需求的变化,从而通过投资又影响到产品的部门结构和职业结构(如以医疗保证为中心的一系列第三产业的需求的扩大等)。此外,人口老化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代际关系、老年人婚姻家庭问题、老年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问题。人口老化是否会延缓社会的发展以及如何对付这种挑战,所有这些都需要有理论的分析,以便作好各种必要的准备。

8.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养老的理论问题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对雇用的职不能不实行某种程度的社会保险。在退休职工晚年给以一定的退休金,这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了。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又决定了这种养老制度必须服从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养老社会化的程度从理论上说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应超过资本主义。对不同所有制下养老社会化程度上的差别问题,要作出理论解释。此外,在当前以打破“大锅饭”和“铁饭碗”,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和进行城市劳动体制改革,这同社会养老之间具有什么样关系,都需要在理论上加以阐明。

9.现代化过程中,对我国尊老、敬老和家庭养老方式传统是予以维护还是加速或听任它的瓦解,各自利弊应作出理论解释

尊老、敬老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孝道的伦理道德为中心的养子防老和家庭养老,在我国是根深蒂固的:这固然有好的一面,但也存在某种封建的因素。西欧产业革命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体现,家庭逐渐向核心家庭过渡,那里不少老人晚境凄凉,十分孤独,西方不少人对中国的家庭养老传统十分羡慕。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过去尊老敬老的传统和家庭养老能否继续保持下去?如果继续保持对社会化进程将带来什么得失?对这些问题不作出科学的分析,就很难明确社会应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实现“四化”过程中,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而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平均寿命提高,在家庭里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将不是罕见的,这些都使家庭养老面临新的困难,因而从社会取得帮助和依靠社会养老是必不可少的。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联系实际从理论上说明其规律性,客观地阐明利害得失,以便科学地指导实践。

10.老年人口对社会做贡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问题

我国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老年人是宝贵的社会财富,是智力资源,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形象地称为“发挥余热”,但这个问题还不能认为已取得了一致的认识。有人认为老年人发挥“余热”对社会来说是得不偿失,有人认为老年人发挥“余热”是同青年人“争工作”、“争饭碗”,不利于年轻人成长,有的认为老年人发挥“余热”会扩大两代人收入的差距,只会使“代沟”加深,如此等等。对这个问题需要从宏观效益来考虑,辩证地说明老年人发挥“余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11))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全国“21世纪老年学论坛”闭幕时的总结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经过愉快而振奋的5天,我们的会议就要结束了。这是中国老年学学会自成立以来召开的第10次全国性会议。总的来说,不管从哪个标准来衡量,不管是从学术气氛、热烈讨论的程度,还是从会议取得的成果和提出的新问题,我认为这次会议都是很成功的。我们的会议之所以能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开会的时机选择得好。首先,我们正处在跨世纪的交替时期,辞旧迎新,继往开来,老年学的每个学科都应该进行工作总结和设计对21世纪的展望。其次,是在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老龄工作会议,并在中国成立了权威性很高的老龄工作委员会之后,这些重大部署等于明确了老龄问题是政府行为,这对我们老年学和全国老年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老龄问题和老年学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那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的。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第三世界范围内,老龄问题在中国应该说是最受重视和关心的,这是中国老年人最大的幸福。再次,会议开幕前夕,党中央发表了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朱镕基总理又作了关于“十五”计划的说明,这个建议和说明中的很多内容都与老龄问题有关。所以说,会议的成功是借了多方面的东风。另外,山东省、青岛市政府的党政领导和府新大厦的同志,为我们提供了极舒适的环境,我们是在风景如画的青岛,沐浴在山东省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在座的与会者向上述单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这次会议是一次学习的会议,也是一次科学信息交流的会议。讨论内容既包括对过去的20世纪的总结,更有对21世纪的展望,因此,这也是一次前瞻性的会议。会议提交的许多论文,不仅引人入胜,而且讨论的问题涉及该学科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或与改革开放形势密切相关,如人类基因组的问题、老年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乡镇企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等等,这些均为当前亟需重视的问题。与会的所有专家和学者,都认为满载而归。

这次会议的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大会发言的有15位同志,分组发言的则有100多位同志。此次出席会议的代表共计380多人,是历次会议人数最多的一次。3天的会期里,发言人数达与会者的1/3以上,可见讨论气氛的热烈。根据大家的论文、会议的讨论和发言,我想谈3个问题。

一、21世纪为老龄问题提供的机遇与挑战

21世纪对中国来讲,是一个极重要的世纪,是我们打翻身仗的世纪。从朱镕基总理的报告中得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将有一个质的飞跃。朱总理提出,到2000年结束20世纪时,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8.7万亿,即超过1万亿美元。这样的国力对解决今后的老龄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是一个极大的机遇。

许多代表谈到,科学技术的发达既能解决我们的物质生活问题,也能解决健康问题。特别是后者,大家都有共识,认为21世纪将是全球老龄化的世纪,是长寿的时代。那时,当人类基因组图谱绘制出来后,人类的预期寿命很可能会突破20世纪后期的设想。人类的寿命将更长,人们梦寐以求的健康长寿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

在党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和朱总理的报告中都提出来,既要调整分配制度,也要缩小收入差距。这对老年人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创造了一个条件,使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社会主义社会下有了制度上的保证。这些都为人们解决老龄问题创造了很有利的机遇。

从大家的论文中也看出,21世纪对解决中国的老龄问题也是一次很严峻的挑战。我们必将面临老龄化和高龄化,而大多数人对后者思想准备不足。我们习惯看到的老人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没有料到有朝一日,80岁以上的老人将司空见惯,这种情况在21世纪必将到来。根据过去的预测,80岁以上的老人到21世纪中会有8000万左右。但近几年的预测显示,8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8000万到1亿左右。根据人类基因组图谱和长寿基因研究的突破性进展,8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1亿的可能性是确实存在的。对此,我们认识不足,没有准备,包括在思想上、理论上、科学研究上和服务设施上,我们都没有足够的准备。所以,在这次会议上,医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提出来,在下世纪老年人如何做好心理调适是个重要的问题。

现在的挑战是:长寿出现了,健康没有完全跟上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的。一般说来,长寿就意味着健康。现在世界上衡量健康水平,就是看预期寿命有多长,目前还找不到一个比预期寿命更好的指标。但长寿不一定健康。在过去科学技术水平低的条件下,人完全靠自然抵抗力,患慢性病后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时间是有限的;但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对原来无法治愈或不能延长寿命的疾病,现在很多都能治愈,对大大缩短人类寿命的疾病,现在都能治愈或延长人的寿命。医学家可以通过很多技术包括更换人体的零件来延长寿命。但往往寿命延长了,健康状况不一定好,对这种“活受罪”的情况如果不作好准备,将来会增多。所以,健康问题要特别予以重视,如果健康与寿命的差距拉大的话,将给社会带来很沉重的负担。试想中国有上亿的高龄老人怎样安排照料,让他们能过上健康、幸福的晚年,这不能不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个挑战是非常严峻的。

在养老金的筹措问题上,我们也面临挑战。现在老年人还不算很多,但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感到困难了,到2015年,我们将有2亿老人,并以每年几百万的幅度增长,怎样组织和筹措好一个足够的社会保险基金?其实所谓社会保险基金,是用在老年人身上,是养老金发放的最可靠保证。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国对老的一代是没有养老金储备的,40~50岁的中年人到近几年才缴了一点点社会保险金,此前很长一段时期是没有的。所以,21世纪我们将面临怎样筹措到足额的使老年人有安全感和有尊严的保障金的挑战,这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21世纪还有一个严峻的挑战,就是农民的养老问题。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老年法提出,农民靠家庭养老,这是对的,因为目前只能采取这个办法来对付为数众多的农民的养老问题。我国与其他国家不一样,我们每个农民有一份土地,土地保障也是中国农民的一个特色。可以很自豪地说,很多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民问题都不能像中国一样,因为他们的土地是私有的。我国是耕者有其田,如果退回到几十年前,耕者有其田就标志着养老问题解决了。但是,到今天这个时代,光是耕者有其田,以现在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就不能保证老年人的生活无忧。在我们的产业中,农业科技含量是很低的。也就是说,我国加入WTO后,受影响的不仅是制造业、服务业,对农民的冲击也将是很大的。我们还碰到一个新问题:“十五”计划提出,要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将使许多中青年进入城市,而老年人一般还将留在农村。今后农村的养老功能弱化,也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将面对的问题包括城乡大量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健康维护、生活照料和精神安慰等难题。

中国正面临一个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时期,即从一个传统型的社会转为现代化的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时期,这期间,社会竞争是激烈的。为了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我们必须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不能把公平放在第一位,像过去的平均主义铁饭碗、大锅饭那样。另外,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还鼓励资本和技术参加分配。老年人一无资本、二无技术,所以在分配上也是一个弱势群体。而且21世纪在激烈的竞争中,生活节奏加快,一个时期收入差距会拉大等,老年人的心理会出现不平衡。如果不能像医学家和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准备好预防措施,妥善解决这种心理失衡,老年抑郁症等精神障碍将会大大增加。上述心理矛盾、社会矛盾包括代际矛盾,在社会转型期间都会爆发出来。

综上所述,我认为,对21世纪老龄问题的机遇,我们要充分用好;对21世纪老龄问题的挑战,也必须认真重视,及早采取措施,未雨绸缪。如果等到中国有几亿老人时再来想办法,临渴掘井,斗而铸兵,是绝对来不及的。我提醒大家,这次会议的主题是“21世纪老年学论坛”,首先应认清21世纪对老年人、老龄问题的机遇和挑战。

二、老年科学和老年事业的作用和意义

老年学理论之所以有用,就在于它能指导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的实践。总的说,我国的老龄事业应当说很受重视。但从另一角度看,似乎又不够重视。这首先表现在我们对老龄事业的性质还认识不够清楚。在老龄工作委员会成立之前,我们所理解的老龄工作只是局部的,很有限。现在,我们对老龄问题的理解应该视野更宽、站得更高。我认为,老龄事业应该是一项崇高、伟大、艰巨、全民的事业。对此,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我参加第一组的讨论时,有代表提出,老年学究竟能起什么作用?我觉得科学的作用就在于它总结了古今中外有用的知识,为人类的前进指出了方向。如果现在没有老年学,我们对今后人类发展将无所适从。今天的老年人口不过是先头部队,是前奏曲;明天大量的老年人是在红旗下长大的即今天的中青年,从21世纪初到21世纪中期,将是真正的银色浪潮。老年科学的作用就在于指出了老龄化的趋势,提出老年人所需要的经济保障、照料保障、医疗健康维护的保障、精神安慰的保障等问题,它告诉人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很多人特别是中青年理解的老龄事业,就是为老年人服务的事业和工作。这不错,但不够全面。老龄事业之所以崇高,最低限度有三个意义:

一是为当代的老年人服务,保护今天老年人的各种合法权益。从科学意义上讲,老年人的权益不要简单化地理解为吃饭、穿衣。从更高层次来看,真正老年人的权益还应包括老年人共享社会成果,他们有劳动权、社会参与权、受教育的权利和享受预防医疗康复的权利等。要保证今天的老年人绝大部分能够健康长寿,过上不受歧视、有安全感的充实的晚年。

二是要保证明天的老年人在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有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加健康长寿。明天的老年人应该比今天生活得好,这是社会发展规律。所谓明天的老人包括两类,一类是现在的老人寿命延长,变成明天的高龄老人;另一类就是今天的中青年也进入老年期,这是为数更多的老年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老龄事业是一项全民的事业。认为老龄问题就是解决今天的老年人的问题,这是一种误解,也是受过去条件限制,认为“我们连眼前的问题还解决不了,你还想到明天!”但是真正的老龄事业,就应该为了明天的老年人。因为老龄科学的发展,是在认识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之后,看到老年人越来越多的现象,才有老龄问题。不光是为了解决当前的老年人问题。哪个社会没有老年人?我认为老龄事业应该是两条线,就像解决经济问题那样。既有国家计委,又有国家经贸委,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找经贸委,解决长远的经济问题有国家计委,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老龄问题也应该是这样的。对老龄问题要做好思想、理论、舆论上的准备,还要做好人才、机构、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上的准备。一切都应及早动手,不然到时就对付不了了。我常说,如果把老龄问题比喻成一个洪峰的话,你既要抢险救急,如养老金的足额发放;但更重要的是防洪筑坝,为明天的健康老龄化做准备。老龄工作既要考虑近忧,也必须要有远虑。当前必须济贫,但更重要的是解决老年人永远不要为此发愁,这才是老龄工作的根本。人说长贫难顾,而老龄工作对老人就是要长贫照顾,还要照顾得好,这是我们必须做的。我们的准备不仅包括硬件,如办老年人日托所等,更重要的是软件的准备——研究工作、管理制度、法律制度等都要规范化,让老年人真正有安全感,不再为今后的生活发愁,这才真正解决到点子上,才符合老龄工作的宗旨。说老龄事业是全民的事业,道理就在这里。这和治病也是一个道理,健康老龄化重在预防,要花更大的力量在预防上。因此,老龄事业与短期行为完全没有共同之处,它应该是高瞻远瞩的事业。

三是因为老龄事业是定国安邦的大事。这次国务院开会,中央领导对做好老龄工作的意义讲得很清楚,它关系到安居乐业、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继承和建设。朱总理关于“十五”计划的报告在社会保障部分还提到这是定国安邦的大事。所以老龄问题不仅是停留在解决今天和明天的老年人的问题上,它还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世代的顺利交替。老年学的产生,就是因为担心老年人口比例增高以后,社会由于要抚养更多的老年人而妨碍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妨碍世代之间交替和社会和谐,希望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不因为老年人的增多而受影响。联合国所说老龄问题的两方面,一个是人道主义问题,还有一个是发展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老年人问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我说我国的老龄事业看似受重视,实际上又不够重视,主要还指国家对老龄事业的投入不够。比如这次参加会议的代表,严格讲,都没有“正规军”。真正的“正规军”是很少的,因为你没有投入,哪来的“正规军”?全是“游击队”!北京大学有一个老龄问题研究中心,但没有预算,也没有编制;人民大学也有一个老龄科研中心,也是“三无”所,即无编制、无投入、无场所。只有少数省、市在老龄委底下有个老龄科研中心,是真正的实体,如上海、北京、浙江等,但不是很多。如果国家对老年学发展的投入现状不改变,将来有朝一日,用不了多久,到2040年,我们就有4.5亿老同胞,那时再着手来研究已经来不及了。我国人口问题的失误,就是前车之鉴。这次会议之所以命题为“21世纪老年学论坛”,旨在希望从理论上提出些问题,然后得到实际的重视。

三、21世纪老年学研究的重点

毋庸置疑,老年学应该研究我国的重大问题,重大的老龄问题。国家重大的老龄问题是什么?大家翻一翻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和朱总理的说明即可看到,重视老龄问题,要努力解决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这两个问题,我们这次会议上都讨论了。过去对社会保障问题讨论不够充分,主要是因为这是几个政府部门管的事,老龄很少涉及,但社会保障最大宗的部分就是老年社会保险,所以谈社会保障绝对离不开老龄问题。今后老年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老年社会保障问题。还有农民的养老问题,我们现在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出席过许多国际会议,人家最关心的就是中国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期间,如何解决原来依靠传统家庭养老的这批老年农民的问题。

另一个重点是医疗保障问题,现在提出的低水平、广覆盖,将来也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今后要注意解决老年健康教育即健康老龄化的问题。

还有老年精神文化生活问题,这是新提出的问题,我们研究不够。中国研究这个问题,应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优势。我们东方文化从来重视集体主义,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有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要发挥这个优势、既要保证个人心情舒畅,也要利用集体生活,把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搞好。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家庭功能弱化的情况下,老年人的照顾问题怎么解决?除了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社区来发挥各种功能,弥补由于老龄化带来的许多新问题。

老年学作为一门科学,我们不能完全按过去的旧模式来研究。必须理论创新、思维创新、科学创新、制度创新,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形势。

(2000年10月21日)

(本文原载中国老年学学会主编:《21世纪老年学与老龄问题》,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