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创建一个健康的老龄社会——中国迎接21世纪老龄化的正确选择
一、21世纪人类都进入老龄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社会在19世纪以前是没有“人口老龄化”概念的,因为在19世纪以前所有人类社会都是无例外的高死亡率;人的寿命短暂,“人生七十古来稀”,是过去人口年龄结构的真实写照。在19世纪以前人类社会65岁以上老年人在全部人口中的比例一般都不超过4%,只是到了19世纪法国和瑞典老年人比例提高了,这时人类还未意识到这将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1935年美国老年学家开始使用人口老龄化一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国立人口研究所所长皮撒(B.Pichat)为联合国社经理事会撰写《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一书,以欧洲各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过程的资料和当时世界能获得的资料论证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可能出现的后果。尽管还是初步的,但也是人类当时最系统论证这一问题的文献。他在书中提出一个标准,认为以65岁以上为老年人,在全部人口中老年人比例占4%可以称为年轻型人口,4%~7%的可称之为成年人口,7%以上的称为老年型人日,其后欧洲一些人口学家进一步展开,认为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10%定义为老年型人口。在当时人口的寿命没有今天长,60岁及以上人口10%和65岁及以上人口7%大体相当,所以都认为达到这一数量界限就是人类社会进入老龄社会。追根溯源并不是联合国的规定,不过都这样使用就约定成俗,作为老年型人口或老龄社会的“门槛”(或称阈值threshold)。
按这一定义欧美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乎无例外地都是老年型人口,但亚、非、拉国家到70年代也只有一个日本刚达到老年型人口,但随着全球许多国家先后大幅度降低生育率,在本世纪内已有一些亚洲和拉美国家进入老年型人口,预计21世纪将是人类人口全部进入老年型人口的世纪,非洲和西亚也不例外。
在下一世纪发达国家将会继续人口老龄化,但速度开始变慢,老年人口规模增加不大,但人口高龄化会突出,到2025年,西欧8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全部人口6.5%,最高的德国、希腊、意大利、瑞典、丹麦等都将达到近8%。【43】80岁以上高龄人口的激增对下世纪人类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1995年美国白宫老龄工作会议提出的主题是《几代人一起进入老龄化》,1997年国际老年学学会的主题是《21世纪的人口老龄化:同一个世界、共同的未来》。都说明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对人类的一个最严重的挑战、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人类社会无例外地是个老龄社会。
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有自身特点:一是老年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二是老年人口比率提高速度是全球最快之列;三是经济水平低、底子薄,人民生活脱离温饱,达到小康水平,即迎来一个老龄社会。经济比我国发达得多的发达国家在面对广大老年人群的经济收入保障、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以及维护老年人的地位和合法权益等已经感到十分棘手,对高龄化即将出现更感到忧心忡忡。我国在世纪之交即将进入老龄社会,预计在2015年以前老年人口将达2亿之众,此后以每10~13年增加1亿老年人的速度增加,到下世纪30年代,老年人口占全体人口1/4以上,人数在4亿多,这是不能不早为之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现在就要考虑如何创建一个健康的老龄社会问题。
二、健康的老龄社会的科学涵义
社会是人类群体生活的共同体。老龄社会是从人口年龄结构的角度来划分,把达到老年型人口定义为老龄社会。老龄社会最根本的一个特点,就是老年人这个群体大,而且不断增大,愈来愈老龄化,即人口日益高龄化。在高龄社会里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也要求随之有所变化。首先宏观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的结构和运行要受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影响;其次,在社会群体,从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到家庭都必然要考虑老年人口日益增多和老年各种社会团体存在的新的人际和社会关系。此外,各种社会功能诸如保障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组织功能、生产功能、继承功能和导向功能等都要把为数众多的老年群体放在整体利益和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之间协调并解决好。人群的肌体和功能要健康,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也需要健康。
健康的老龄社会所讲的健康,是将人群躯体、心理和健康应用到社会和文化上,涵义是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良性运行,使老龄社会仍能充满活力,各代人和谐相处、优势互补,实现良性的社会继承和世代交替,各代人各得其所,促进社会进步和全面发展。因此健康的老龄社会并不是指老年人社会(或一个亚群体),也不是老年人的福利社会;是指从整个社会着眼,能自觉适应并能提高对付人口老龄化挑战能力的社会。三、人群的健康老龄化是健康老龄社会的前提健康的老龄社会必须以健康老龄化为前提,因为健康老龄化指的是人类的个体和群体,而社会则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二者密切相联但又有区别。
其一,人类组成社会首先是为了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和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始终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这一目标中要求社会所有成员保持健康是个前提。提倡健康老龄化要求社会上占相当比例的老年人群体的绝大多数都健康长寿。重点是寿命的质量而不简单地满足于寿命的长度。健康的老龄化讲的是老年人的健康,但这一要求实际上对全民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没有青少年的健康,就不可能有中青年的健康,中青年不能以健康的躯体进入老年,就谈不上健康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就是以老年人的健康寿命为目标向全社会成员提出的健身、健心和承担社会职能的要求。
其二,老龄社会的特点是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老龄问题。而一切老龄问题都根源于年龄增长带来的正常(生理性)衰老或病理性衰老。这些衰老使器官功能衰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健康老龄化就是要求尽可能排除病理性衰老,把器官功能受损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时间,压缩到生命最后一个很短的时期,甚至达到无疾而终。这样缩短老年人伤残期与需要他人护理的时期,使老年人健康寿命和独立生活寿命更长,老年人受歧视和与社会隔阂期缩短,使老年人整体的竞争力增强,维持良好的形象,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大消失。
其三,健康的老龄化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的自然基础。
其四,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高龄化趋势更加明显,健康老龄化在对付老龄化挑战的作用上就更大。
其五,老年人医疗费用日益成为社会沉重的负担,从微观来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相比之下健康原因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常常大于收入。因为到老龄社会大多数都能达到老龄界限,表明生活水平已不是一种绝对贫困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在老龄社会老年人的保健需要常常比收入需要更重要的原因。如果收入需要很迫切,那是属于“扶贫”要解决的问题,常常不是由于增龄产生的。老年收入保障是指进入老年后由于增龄造成收入短缺的问题。
四、健康老龄化要升华为健康老龄社会
社会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涉及的领域很宽,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保健、法律、科学等各个方面。健康老龄化是一个健康的老龄社会的前提,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仅有健康老龄化还不足以对付人口老龄化的各种挑战,还必须升华到为一个健康的老龄社会,只有用全社会的合力,发挥社会各种功能才能解决老龄社会各方面的难题。
其一,健康老龄化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健康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的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这种状态不能仅靠医疗技术或药物来达到,必须有自觉的身体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和健康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生活环境都令人身心健康。
其二,老龄社会的特点是老年人数激增,因此满足老年人需要是这个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但老年人除了保健需求外,有经济收入的需求、生活照料需求、住宅需求、精神慰藉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
其三,老龄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问题,它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深刻的影响;老龄问题中的人道主义问题似乎只涉及老年个体,但是作为老年人群体的老年人社会地位、代际关系、世代交替、家庭和睦和供养体系等都属社会问题,健康老龄化是无能为力的。
五、一个健康的老龄社会的模式
健康的老龄社会中健康一词涵义很广,可以理解为健全、美好、和谐、协调、良性运行和乐观的等,但最核心的是社会结构和功能保持健康,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具有应付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健康的老龄社会着眼的不仅仅是老年人这个群体,而是整个社会和老年人以外的各个群体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衡量健康社会的标准。在老龄社会的结构和功能要比过去更多考虑老年人这个群体的存在,但最终仍是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
一个老龄社会发挥什么样的社会功能、达到什么样的社会结构,特别是老年人这个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扮演什么角色才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结构如何适应老龄化的特点,现在来全面回答还为时过早,因为人类认识老龄化还不过几十年。但从这几十年已经老龄化的国家的实践和我国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健康的老龄社会具有下列一些标志是可以做到的。
(1)发挥社会对老年人健康的保障功能,使大多数老年人都能健康长寿,把它作为一个社会目标,在客观上就要求全民健身、健心,使各年龄组都健康地进入老年,进入老年后努力延长健康寿命,使更多的人能无疾而终。
(2)发挥社会对老年人经济和社会保障功能,使老年人绝大多数都能过有保障,有安全感,不受歧视,继续参与社会,能自由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意义的生活。
(3)发挥社会控制的功能,通过计划生育和人口迁移,使人口的年龄结构相对合理,不使老年人口在全部人口中的比例过高,增长过快,即有利于人口再生产又有利于社会经济良性运行和对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
(4)发挥社会的生产功能,继续保持我国持续、快速、健康增长,不断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人口老龄化对物质和服务的需要,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保障老年人经济需要的根本保证。
(5)发挥社会在资源分配中的调节功能,在共同富裕的大前提下,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保证老年人享受社会发展成果。
(6)发挥社会的继承功能、组织功能,在宏观上不断协调代际间在政治思想、经济利益与世界观、价值观上的分歧,提倡优势互补,互相支持,使优秀文化(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能实现良好的社会继承和世代交替。
(7)发挥社会的协调功能、导向功能;在微观上协调好家庭的代际关系,协调好和各种社团和其他年龄人群的人际关系,使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社区协助养老能密切合作,使几代人各得其所。
(8)发挥社会的组织管理服务职能,把国家机构、企业、社会团体、社区和各种老年组织之间的分工合作,整合起来解决各种老龄社会特有的难题。
(9)发挥社会的导向作用,通过立法、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把古今中外已经证明有利于老龄社会发展的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国家、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共同遵守。
(10)发挥社会导向职能,通过各种舆论和宣传教育,把有利于老龄社会发展的传统伦理道德和时代精神,潜移默化地灌输到社会成员,使尊老爱幼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逐步创建一个健康的老龄社会
健康的老龄社会并不是标新立异。它不是按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划分的社会类型,也不是按物质生产方式来划分的社会类型,而是按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来划分,把老年人口达到一定数量界限称为老龄社会,它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代大同社会,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而是科学的、经过长期努力能够逐步实现的。
按照邓小平同志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部署,我国正在实现并接近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即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在世纪之交即进入第三步战略目标,中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全过程正是进入老龄社会的过程,因此在中国构建一个健康的老龄社会必须是按照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健康的老龄社会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是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老年人能过有尊严、体面生活的可靠保证。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结构和功能都必须按照改革的精神来适应这种变化,因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动力,现在正在进行的各种改革诸如离退休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医疗保障改革等都是迈向老龄社会各种规章制度的自我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在一个老龄社会里,为数众多的老年人各种合法权益的保障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自始至终贯彻“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使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家喻户晓。
(本文原载《人口研究》,1997(1))
提倡“健康的老龄化”
近年,“健康的老龄化”已被作为人类对付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战略目标。但是,人口已经老化的发达国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普遍倡导的“健康的老龄化”的积极和深远意义,在我国还未有普遍认识。“健康的老龄化”和“健康长寿”意义近似,但前者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是后者难于直接充分体现出来的。
理由之一,“健康的老龄化”在人口学的涵义,是把健康长寿明确地推及群体老龄化上。人类人口有个体老(龄)化和群体老(龄)化之分。长期来人类对自身的老化,都是针对个体而言的。90年代后提出“健康的老龄化”所指的群体老龄化,当然也包括个体老化在内。因为没有个体的健康就不可能有群体的健康。
理由之二,“健康的老龄化”在生物学、心理学和医学方面的涵义,是在各学科对生命的认识取得了新突破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科学认识而不是空想。90年代在分子水平研究上已认识到衰老并不是一种病,是可以延缓的。已发现长寿与某对染色体和遗传基因有关,受损的器官和免疫功能,通过生物工程或基因工程或其他治疗方法,可以修复或恢复;对早老性痴呆,也不是无能为力的;高龄老人的残疾期和不能自理期可以大大延缓;使人的机体各种功能到75~80岁以前基本上没有明显变化,是完全可能的。
理由之三,“健康的老龄化”是提高人口身体素质的最集中和有决定性的表现。人类机体或器官的衰老,大多从青壮年已经开始,有的甚至出生前就已潜伏。已知人类的疾病有近半数是有遗传性或与生俱来的。健康的老龄化首先要求从抓优生、优育开始,随着普及儿童免疫,提高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水平,消灭各种危害人类的传染病、多发病和地方病,实现人类第一次健康转变,这是健康老龄化的奠基工程。健康的老龄化还进一步要求实现人类第二次健康的转变,即大大降低随着增龄出现的各种疾病诸如脑血管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理由之四,在老龄对策中,“健康的老龄化”是把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摆到一个应有的和更优先的位置,并拓宽“老有所医”的思路。目前我国对老年人的保健准备,还未提到应有的高度。随着老年人口和高龄老人的剧增以及我国即将进入小康水平,老年保健问题将更为突出,“老有所医”的压力将愈来愈大。
理由之五,现代意义上的健康,远远不再限于延长寿命,应当是免于疾病和残疾,而且包括体格、精神和社会各方面的健全、完美无缺。因此“健康的老龄化”逻辑的外延应包括在老龄化社会里,应具备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社会经济机制及其运行。实际上指的是必须有一个健康的或良性的老龄化社会。在健康的老龄化社会里,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健康老龄化的客观要求和前提条件。
(本文原载《人民日报》,1994 07 29)
“健康老龄化”战略刍议【44】
在人类社会中,人口老龄化【45】出现的历史还十分短暂。19世纪50年代,法国刚刚出现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其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了10%。19世纪下半叶,瑞典的老年人口也达到了相应的标准【46】。由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是一场“静悄悄的人口革命”,所以其前期对社会和人口自身的影响并不明显,也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社会性经济危机的震荡,再加之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国家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问题在西方国家开始引起重视。人们迫切感到需要认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需要国家和政府出面制订切实可行的对策。到现阶段,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大趋势,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逐渐深化。例如,国际老年学学会为1997年世界老年大会制订的口号是:“全球只有一个老龄化的前途”;1995年美国白宫全美老年会议则提出了“从现在起到下一个世纪,几代美国人将一起老龄化”的警告。
大略说来,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老年人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老年经济问题,二是老年健康问题。在发达国家,前一个问题已通过老年社会保障的发展和完善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当然仍存在危机),而后一个问题正日益成为老年人和社会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问题则二者皆有,而且互为因果,即老年人经济保障不足会加剧健康的恶化,健康的恶化又会导致经济收入的降低和经济地位的下降。总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有鉴于此,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提出的“健康老龄化”不失为解决老龄问题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下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点和严重性
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18世纪以前的整个历史阶段,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还不过4%左右,任何社会都未曾出现过老年人口过多的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死亡率过高。【47】虽然历史上人口出生率也很高【48】,但由于死亡率的抵消作用,能够存活到老年阶段的人口总体说来比重很小。如封建社会中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过30岁左右,而包括西欧、北欧、北美和大洋洲在内的大部分西方国家,18世纪和19世纪人口的预期寿命也只有40~50岁。工业革命后,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另一方面,随着生育率的快速下降【49】,青少年人口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应大幅度提高,老龄化问题才凸现了出来。我国自70年代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0~14岁青少年人口的比重从1964年的40.70%,下降到1982年的33.59%,并进一步下降到1990年的27.69%。与此同时,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则从1964年的6.10%上升到1982年的7.60%,并进一步上升到1990年的8.59%,从而形成了近年来明显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已有不少学者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所经历的时间更为短暂。如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由7%提高到14%只需25或26年,而英国、美国、瑞典和法国则分别要经历45年、65年、85年和115年【50】。其速度之快,甚至超过了我国学术界原来的预测。从第三次人口普查至第四次人口普查及其之后的一段时间,所有的预测结果都认为我国将于2000年稍后一两年进入老年型社会,即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而按国家统计局资料,我国已于90年代中期接近了老年型社会的标准,截止到1994年底,老年人口数已达1.17亿,占总人口的9.76%。
进一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还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第一,人口老龄化在短时间内形成加速发展的势头,而这种快速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又是在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下发生的,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将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表明,生育率的下降必然使人口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但生育率下降对老年人口比重的提高有一个滞后作用,即生育率持续下降了十几年之后,分年龄死亡率大致保持不变,必然导致总人口中青少年比重大幅度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的大幅度提高。其后人口老龄化过程将持续四五十年进入高峰期。【51】如果从70年代中期中国老龄化开始发端算起,至21世纪四五十年代老龄化高峰时,中国将经历70年的老龄化时间。其中,速度最快的时期将发生在2020—2040年间。现阶段中国老年人口正以3%~4%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下个世纪上半叶的增长速度将更快。中国无疑属于快速老龄化类型(西欧、北欧和北美等国家属于慢速人口老龄化地区),而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水平却相对低下,这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势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属快速老龄化类型的日本【52】在70年代初进入人口老龄化时,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社会经济的承受力很强,因此人口老龄化未对社会产生过度的震荡。而中国到21世纪初经济发展也只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较低水平。由此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客观压力将是十分巨大的。
第二,与上一个特点相关,从历时性角度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是不平衡的,巨量老年人口的增加带有突发性。统计和预测表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老龄人口的增长势头将越来越强,且某些阶段带有明显的爆发性。如1982—1990年间我国每年平均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口300多万【53】,进入90年代以来,则每年平均增加近400万【54】,下个世纪前10年每年将平均增加400万~500万,2010—2020年间最高年份将增加900万。2020—2030年间每年将增加1000万以上,直到2030年以后,每年的增量才逐渐减少。【55】我国老年人口原有的基数本来就很大,90年代初即已达到l亿人,每年进入老年人口行列的人数也十分庞大,老年人口的规模在世界上是最大的。不仅如此,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巨大规模的人口将于2010年开始进入老年行列,他们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前所未有的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这种形势将对中国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第三,从共时性的角度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地区间的发展极不平衡。我国地域辽阔,省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上差异很大,历史上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差别也很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和大城市人们的生育观念急剧转变,生育率在很短的时间内下降到更替水平或更替水平以下,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亦急剧加快。如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已于80年代末期进入老年型地区。而贵州、新疆、西藏等省区的生育率在1990年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其老龄化指标亦很低,人口年龄结构尚属成年型发展阶段【56】。从地域差异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199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都超过了10%,已成为老年型地区,其中上海、北京、天津3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远的将来进入世界高水平老龄化之列。第二类是内陆平原地区,包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广东、四川、安徽、甘肃和内蒙古,老龄化程度居于我国中等水平,即将进入老年型行列。第三类是西北、西南及边陲地区,199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低于8%,属老龄化的后进地区。因此,从全国来看,不同地区进入老年型地区的时间间隔较大。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关于“中国人口发展前景与对策课题”的研究预测结果,我国30个省区进入老年人口时间的均值为2005年,标准差为9.36年,先后相差最大值为36年【57】。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及老年人普遍需求的差异,不同地区老龄化所引发的问题也将有程度上和时间先后的不同。在城乡差异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平衡性具有“两头突出”的特点,即一方面表现为大城市人口超前老龄化;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近年来农村地区由于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大量外流而使人口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已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74.9%。而多数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社会保障缺乏,解决老年人口问题难度会更大。【58】
如前所述,我国将在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保障水平的背景下,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进入老龄化时代。如果我们现在仍不进行实质性的准备工作,那么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膨胀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可能会与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同等的严重性;如果对老年人问题处理不当,则可能付出与人口问题同等的代价。
二、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口总体健康水平的不利影响老年人渴望健康,这是常识。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据国外有关资料,在众多愿望的排列上,75%以上的老年人把健康列在第一位【59】。同样,在权衡影响个人幸福感的诸多相关因素时,绝大多数老年人也将健康排在第一位。
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望是他们健康水平逐渐下降的反映。从横向对比看,老年人口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人口;老年人口中,年龄组越高,患病率也就越高。据80年代末我国9大城市老年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老年人总体患病率为63.5%,而75岁以上年龄组的患病率则在70%以上。【60】另据美国80年代末期对美国老年人的专项调查,65岁以上的老年人因健康问题而卧床不起的是17~44岁年龄组的3倍;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易于患慢性病,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大约有80%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61】
从纵向发展看,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必然出现高龄化趋势,即75岁或8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要高于全部老年人口比重增加的速度。根据现在的一般研究结论,在医学取得重大突破之前,人口高龄化的发展将使老年人整体健康水平下降。我国老年人口高龄化的趋势已经开始出现并逐渐突出,8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体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至21世纪30年代以后,增加的幅度将相当惊人。
研究结果还表明,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并不等于健康寿命的延长,即长寿不等于健康。很多情况是,伴随着老年人口寿命的延长,其带病期也在延长。按1990年资料计算,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有17年的预期寿命,而其中有2/3的时间是带病期【62】。如果医疗手段和保健政策不能获得重大改善,那么随着老年人口寿命的进一步延长,其带病期也必将随之进一步延长。
老年人健康水平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其经济地位相对低下。老年人在社会分配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加之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均较低且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老年人对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尤其低下,使社会上多数老年人不能得到及时足够的医疗保障【63】,这些都会导致老年人健康水平的下降。同时应该看到,老年人口高龄化的发展还将进一步相对或绝对降低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因而会对老年人口的健康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
老年人健康水平的下降对于社会分配和医疗保障提出了突出的要求,而另一方面,不同社会在满足这些要求上又存在着不同的困难。在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负担的加重,一些国家曾试图削减社会保障特别是医疗保障的开支,但总是难于下手。因为社会保障既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又取决于已有的管理体制和总人口的社会需求。同时,社会保障具有刚性的特点,即上去了就难以降下来。在我国,一方面是老龄人口迅速增加,对保障健康水平的需求剧增。另一方面,我们还缺乏必要的经济积累和制度准备,因而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总之,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这种老年人健康保障需求增加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学者从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角度,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理论和对策。
三、健康老龄化对策的社会学意义
从字面上看,健康老龄化很容易被理解为仅是一种医疗保健目标,实际上,它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因而应当从社会学的角度去予以诠释。
所谓健康老龄化,是指在老龄化社会中,多数老年人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健康状态,同时也指社会发展不受过度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这一理论的提出有一个过程。其大背景是在对待人口老龄化的态度和如何看待人口老龄化前景的问题上,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两种观点,即悲观论和乐观论。前者强调老龄化不可抗拒的消极后果,认为老龄化必然导致社会负担加重,群体和个体的老龄化必然导致老年人口总体发病率的提高和不能自理期的延长,进而导致社会活力的下降,科学技术更新和生产力发展受到不利影响等。后者则把老龄化看成是现代人口转变过程必然经历的人口现象,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老龄化的不良影响,或者建立各种有效机制,将老龄化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为此,国外学者曾提出过“成功的老龄化”(seccesful aging)和“生产型老龄化”(productive aging)的概念和理论,作为可供选择的、比较乐观的老龄化发展模式。近一个时期,由世界卫生组织首倡的“健康老龄化”(healthy aging)更为引人瞩目,其原因首先在于健康老龄化口号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1987年,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健康老龄化的决定因素”作为主要研究课题;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哥本哈根世界老龄大会上把“健康老龄化”作为对付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发展战略;1993年第15届国际老年学学会布达佩斯大会把“科学要为健康的老龄化服务”作为会议的主题,在此之后,各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更加活跃。其次,健康老龄化理论具有合理性,它从医疗保健和老龄化过程中的老年人健康问题着眼,将重点放在提高大多数老年人生命质量、缩短生命带病期、使老年人以正常的功能健康地存活到生命的终点上。这样的提法无疑更具有号召力,在实践上也更具现实意义,更容易为大多数老年人和社会各个年龄组的人群所接受。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健康老龄化的提法更符合发达国家的实际。因为发达国家的大多数老年人已经解决了物质生活问题【64】,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能否就此便认为健康老龄化战略不适用于我国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不论从内涵还是外延或者其引申含义来看,健康老龄化都不仅仅是一个医疗保健目标,更是一项社会战略。对于像我国这样的老龄化问题尖锐的发展中国家,及早将这一社会战略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之中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就需要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理解和把握健康老龄化。
1.老年人的健康明显地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生活的完善状态对老年人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实现健康老龄化是一项社会工程。
现代医学发展成果拓宽了健康的内涵,人的健康不再局限于传统医学含义。传统意义上的健康主要强调生理功能的健全和生理机能的正常发展。而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则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多角度、综合性地探讨健康的机制,认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全的安宁状态”【65】,并以此作为衡量健康状态的一般标准。现代老年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老年人在社会群体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例如退休、经济收入较低、所掌握的知识日益陈旧、与青年人的代际差异日益扩大,等等,他们的社会关系更为脆弱和不稳定,他们的生活更难于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和协调,某些老年人被排斥于社会生活之外,成为社会学家伯吉斯所说的“非角色的角色”【66】。这就必然导致他们心理上、进而是生理上的不安宁状态,损害他们的健康。进而言之,作为日益庞大的老年社会群体,如果其中多数人出现角色失调或角色紊乱,则这个群体的社会生活以及群体本身就是不健康的。
具体而言,社会因素对健康的两个基本指标——生理、心理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就心理健康而言,除了先天遗传因素等生理状态的影响之外,还更主要、更直接地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例如,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与其健康明显相关。1992年“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提供的数据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的心理素质较好,各项心理健康指标较高。如在北京市城区,有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老年人中心理上有孤独感的占10%,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老年人中有孤独感的占24%,后者比前者高出一倍还多。同时,老年人的孤独感与原职业有密切关系,在不同职业中,军人有孤独感的占38%,专业技术人员占18%,农民占14%。就老年人自感满意程度观察,未退休和已退休但继续工作的老年人幸福感最强,达到90%以上。另外,老年人的经济条件与幸福感呈明显的正相关。【67】
老年人的经济条件对其身体健康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这是因为老年人个人经济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他们营养的摄取和改善。据前述北京市的调查资料,在经济困难的老年人中,身体健康的占22.6%,较健康的占44.7%,不健康的占32.0%;城市经济困难的老年人不健康者占34.3%,农村经济困难的老年人不健康者高达50.4%。【68】此外,国家在老年人医疗保障上的经济投入也是影响老年人整体健康水平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可以说,这方面的经济投入越大,老年人的整体健康水平也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当然,经济条件对健康水平的影响还取决于医疗资源分配和利用的情况以及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状况。但就一般规律而言,两个方面呈正相关关系。
由此可见,在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时,既要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也要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如完善退休制度、医疗保险及社会服务体系,制订老年人保护法,提高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与此同时,还要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减少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不利的社会影响等。
健康老龄化还是全民健康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目前开展的建立城乡三级医疗保健网,以预防为主,进行全民健康教育,提倡科学营养、饮食保健等全民健康活动,其最终效果都将在人口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的健康质量上体现出来。健康老龄化还要求发展全民体育,没有全民体育健身的普及,就没有今后老龄化阶段全体老年人的健康。此外,教育、科学、文化等精神文明的发展对健康老龄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各年龄人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从根本上促进身心健康,保证中华民族健康地进入21世纪。
2.健康老龄化关注老年人口中大多数人的健康长寿,强调总人口中健康老年人比重的不断提高,因此是一项社会发展对策。
健康老龄化的着眼点是社会群体的健康长寿,而不局限于少数长寿老年人的增加,例如百岁老人的多少。当然,群体的健康是建立在个体健康的基础之上的。个体在进入老年期以后表现出的老化差异很大,其生理和心理的衰老并不与增龄同步,而群体的老化是与群体平均年龄的提高同步的。具体而言,健康老龄化应该随着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平均预期带病期不断缩短;老年人带病期占老年期的比重越来越小,亦即带病期被压缩到生命最后阶段的极短时间内。当然,具体指标需要通过研究各国老年人健康和寿命的具体情况才能确定。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平均预期带病期比平均预期健康期要长得多。如1990年城市老年男性平均预期带病期为12.25年,占余寿的75.2%;女性为15.11年,占余寿的62.4%。可见,我国老年人的余寿期有一多半的时间是在患病状态下度过的【69】,这显然不是一种健康的老龄化。不管从什么意义上说,我们离健康老龄化还相距甚远。但从历史发展过程来考察,一方面总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本身的健康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平均水平看,今天70岁年龄组的人口要比一个世纪前50岁年龄组的人口更健康。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的下降也说明了这一点。按年龄组由低到高观察,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幅度越来越大,可间接地说明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在不断提高。【70】
我国老年人口中高龄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下降的幅度较大,存活率在不断提高,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这可以说明老年人口中致命疾病的比率在不断下降(但慢性病的变化却不能由此而得知)。
健康老龄化着眼于人口群体的健康长寿,其必要性包含在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中。而另一方面,人类也在创造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强调群体健康老龄化的社会意义就在于,这一发展战略着眼于大多数人口健康质量的提高,并且必须从人的一生健康的培养着手,在进入老龄阶段之前即奠定健康的基础。这一战略还要求政府所提供的医疗保健资源必须面向全社会,从整体上提高人口的医疗保障水平,注重预防性的医疗保健以及人口整体素质的改善。
3.健康老龄化是老龄化时代社会良性运行的标志,也是人类对付过度老龄化的一项有效、乐观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