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天下为公
20465100000049

第49章 王翱廉洁奉公

王翱(1384—1467),字九皋,盐山(今河北盐山)人,明时曾任吏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王翱持家严谨,居官清正,廉洁奉公。所以,人们都十分敬重他,死后谥号忠肃,人称“忠肃公”。

王翱对自己家属管束很严,有时甚至让人无法接受。他有个女儿嫁给了在京郊做官的贾杰。王翱夫人非常疼爱女儿,常常接女儿回娘家来。每次去接,女婿都牢骚满腹:“你父亲是吏部尚书,掌握着官吏的命运。只要岳丈尊口一开,我就可以像摇树叶一样被摇到京都。那时,你们母女不就可以常相陪伴了吗!”女儿只得把这话告诉了母亲。

这天晚上,王翱夫人设宴款待丈夫。趁酒意正浓时,夫人忙跪地说“:我为女儿、女婿求个情,求求你了,你把女婿调到京城里来吧!”王翱听后,火冒三丈,怒斥道:“亏你说得出口,想叫我借用手中的权力徇私情吗?如果官吏们都提出如此要求该怎么办!”他越说越气,竟抄起桌上的餐具,冲着夫人摔了出去,夫人头破血流,泣不成声。王翱却愤然而去,回到朝房,一连住了十几天。从此,调转的事没人再敢提了。

王翱有个孙子,在太学读书,他学识浅薄,文墨不精。他搞到一份试卷准备应举,王翱坚决不允,严肃地对孙子说:“你现在还不具备应试条件。假如主考官照顾了你,就有一位真正具备应试条件的人落选。你于心何忍啊!希望你继续刻苦攻读,等具备条件时,再去应试。”孙儿照办了。

王翱虽然官居吏部之首,却是两袖清风。连景帝都知王翱家贫。他从不接受一分不义之财。在他“提督辽东军务”时,与一个监军太监很要好。在王翱调离时,监军洒泪送别,并以四枚大明珠相送。王翱坚决不受用。监军太监哭着说:“这明珠可不是受贿的不义之财啊。这是皇帝赏给侍臣的,我得了八枚。今天送一半给你,作为纪念。”王翱知道他一贯奉公守法,便收下,缝在上衣夹层里。监军死后,王翱找到了他的两个侄子,抚慰他们说:“你们老人一生廉洁奉公,你们也一定经常被贫穷所困扰。”两个侄子都说:“是。”王翱便拆开上衣夹层,取出四枚大明珠,交给了他们。

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封建社会里,王翱这种廉洁奉公的品格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