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天下为公
20465100000059

第59章 舍粥善人解士雄

清朝乾隆年间,江苏海州有一位以救济乡亲闻名的“解善人”,他叫解士雄,为人朴实诚恳,乐于助人,以救济贫困百姓为己任。亲族之中,有老人病故无钱殡葬的,孩子嫁娶无力承办的,往往都要靠他来帮忙。年底农事清闲时,他常到本村各家走走看看,发现有穿不上衣服吃不上饭的人,总要想办法送米送布尽力帮忙。

“解善人”这个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乾隆十四年,海州大旱,粮食不收,到处都是饥民。当时,海州知州林光照在州里设粥厂救济饥民,解士雄也参加了救济,捐了钱。因为他的家乡白塔埠镇受灾最严重,他决定回家在本乡单独开设粥厂。

解士雄家办的粥厂分男女两个棚子,他和妻子每人负责一个。

每天半夜他们就要起床,带领家人洗米烧柴,准备熬粥。早晨天还没亮,门外已经围了一大群准备领粥的人了。解士雄夫妇俩先尝一碗,然后亲自操勺给饥民散粥。

解士雄夫妇为什么要先自己尝粥呢?事情是这样的:刚开始舍粥时,解士雄夫妇只是在一边监督,没有亲自动手。可是,一连几天,喝粥的人开始抱怨,说粥里沙子太多,简直难以下咽。听到这样的反映,解士雄立即把管家找来,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管家对解士雄提出的问题,支吾搪塞,解士雄愈发觉得不对头。后来他终于弄明白了,原来是管家在米上做了手脚,把他家舍粥用的好米,全都换成了劣质米,从中渔利,进了自己的腰包。弄明白事情的真相之后,解士雄夫妇不再观看了,而是亲自动手,从淘米下锅到粥好了先亲口尝了之后,做到心中有数,才把确保质量的粥施舍给饥民。

解士雄对妻子说:“好事一定要办好。本来做的是善事,却惹人家戳你的脊梁骨,何苦呢?”当然,那个见财起意的管家,因为在舍粥米上做手脚,被解士雄解雇了,尽管他几次三番冲解士雄哭天抹泪,甚至对天发誓决定痛改前非,解士雄也只是摇头叹息。他认为,这样分不清轻重缓急而只往钱上盯的人,迟早是要被金钱所害的。

这一年从冬到夏,每天都要有几百人来领粥。整整六个月过去了,受到救济的饥民上千人。

这年播种季节到来时,很多农家因无籽种已经弃田不耕,解士雄就把自己家所库存的粟、麦拿出来,根据各家田土多寡,贷给他们种子粮。从他家借走粮食不立债券文书,收下粮食还债时也不取利息,实在还不上的他也不去追讨。

后来,官府准备把捐献赈济的人家登记上报,知州林光照认为解士雄的行为很值得嘉奖,准备把他的名字上报,解士雄却推辞说:“我一个乡下人,拿自己的积存帮助一下乡亲,怎么敢炫耀求荣呢?”解士雄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只是出于一片善心,根本没有沽名钓誉的虚荣所求。

舍粥,一定要舍好米的粥。本来做的是善事,就一定要把善事真正做好,既是善心的体现,也表明一片赤诚。这应该是解士雄的真正追求。一个人做善事不难,难的是把善事做好,把善事做到底,坚持做善事,则是最难的。解士雄为人们树立了把好事真正做好,把善事做到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