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天下为公
20465100000060

第60章 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17世纪60年代,郑成功率领一支中国军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夺回了台湾。踏碎海峡的惊涛骇浪,击败敌人的拼死抵抗,英雄的丰功伟绩永远彪炳史册。

郑成功的父亲名字叫郑芝龙,原来是一个大海盗,后来受明朝廷招安做了官。明朝灭亡后,郑芝龙和他的弟弟郑鸿达等人在福建拥立了朱元璋的后裔朱键为皇帝,改元“隆武”,并操纵着这个政权。不久,清兵开始南下,想要一举消灭这个明王朝尚存的政权。

年轻的郑成功不忘自己是明王朝的一个臣民,时刻想着抗清复明,有一天他前来朝见隆武帝。

隆武帝早就喜欢上这个忠诚憨直、聪明过人的小伙子,一见面就自言自语地问起了郑成功:“郑芝龙是你的父亲,郑鸿达是你的叔父,你看这两个人我依靠谁好呢?”郑成功斩钉截铁地回答道:“这两个人都靠不住!我的父亲和叔父都心怀叵测,据我所知,他们早已对清兵有了畏惧心理,打算投清。所以陛下应该对他们早作提防。”隆武帝听后感到惊异非常。

郑成功接着一字一句说道:“小臣不才,愿意为大明尽忠尽力,以死报国!”隆武帝心中大喜。封郑成功为御营中军都督,招讨大将军。

清兵攻入福建后,郑芝龙果然屈膝投降,郑鸿达不战而逃。由于明军人少力薄,隆武帝被俘身死。这时郑成功收到父亲写来的一封信,信中劝他早作主张,投降清朝。郑成功看后非常气愤,回信道:“从来都是父亲教育儿子去做忠臣。可今天我的父亲却教育我去当叛臣。如今父亲决意投降,将来如有什么不测,那儿子只好在远方为你送丧了。我忠明抗清的决心已定,任何人也别想动摇我的信念,自己的生身老子也如此!”

就在这时,有一个叫何斌的人来见郑成功。何斌原是郑家的一名将领,后来去了台湾,给荷兰人作翻译。因为他十分了解这些侵略者,对他们早已恨之入骨,于是就暗地里把荷兰军队的布置情况和台湾的港口路线记下来,绘成一张详细的地图,准备有朝一日为收复台湾出力。这一次他乘机到了厦门,见到郑成功,献上地图。他流着泪对郑成功说:“台湾人民受尽了荷兰侵略者的凌辱,早就想起来推翻他们了。凭借你的威力,对付这些家伙就像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台湾沃野千里,四面通海,岛上物产丰富,足以养兵,可以据险抗拒清兵。”

出于一腔赤诚的民族忠心,郑成功决定收复被荷兰侵略者占领多年的宝岛台湾。于是他便开始加紧操练海军,打造战船,聚集粮草,准备穿越台湾海峡,去征讨侵略者。

1661年4月的一个凌晨,郑成功率领三百五十多艘战船,二万五千多名将士,浩浩荡荡地从金门岛出发,船行十天后抵达台湾。

一上岸,他们便火速向敌人盘踞的各个据点冲击。等到敌人发觉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成了瓮中之鳖。一些没被包围的侵略者便纠集起来,从水陆两方面向郑成功的军队发起了进攻。然而由于郑成功指挥得当,很快瓦解了敌人的攻势。然后步步逼进,最后将敌人包围在赤嵌和台湾(今台南市安平镇)两个城中。赤嵌城中的守敌首先投降。八个月后,郑成功下令向负隅顽抗的台湾城守敌发起总攻。猛烈的炮火将城墙轰开一道缺口后,将士们冲杀了进去。不一会儿,敌人便竖起白旗投降了。这样,被荷兰侵略者盘踞了三十八年的台湾岛又重新回到了中国人民的手中。

当父亲投敌,忠孝不能两全时,郑成功选择了忠;当荷兰殖民军侵犯我国领土主权时,郑成功又把汉族与满族的矛盾放在第二位,给西方入侵者以迎头痛击。他用自己的行动解释了什么是忠于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