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俾斯麦——德意志帝国的缔造者
20500100000004

第4章 声名狼藉的大学时代

俾斯麦进入哥廷根大学之后,很快便成为全校知名的人物。

当时一位叫约翰·马特利的美国留学生与俾斯麦同班。他与俾斯麦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这位美国青年后来成为外交官及历史学家,而且颇有名气。

马特利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俾斯麦,他这样写道:他还很年轻,刚满十七岁,却少年老成,与一般的同学不同。我从未遇见过面容这么忧郁的男孩子,可是与他交往之后,我渐渐发现他有副令人着迷的容貌。他的头发蓬乱,发色红褐,脸上满是青春痘,眼球中央几乎透明,而周围是红色的圆圈。他最近与人决斗,由鼻头至右耳留下了伤痕,听说缝了十四针。前几天,又被人剃了眉毛。我相信任何人见了他,都会认为他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怪物。

他的身体消瘦,虽然未完全发育成熟,但身材很高。我看不出他的上衣属于何种式样,因为既没有衣领和纽扣,也没有颜色;下身穿着裤裆宽大的裤子;鞋子后跟钉有铁钉,并加上马刺。他的衬衫不扎领带,而且还将领子敞开。他的头发很长,盖着耳朵甚至到达肩膀,并且在唇上蓄有八字胡。

最后还有一个特别醒目的地方,他的腰间佩有一把很长的西洋剑。

俾斯麦就以上述模样牵着一只大狗在大学里昂首行走。如果有人因看到他的奇怪模样而取笑他,不管这人是他的学长还是学弟,他一定会与对方决斗。当时的学生都用西洋剑来一决胜负,在三个学期间,俾斯麦共决斗了二十七次,且每次都大获全胜。只有他那鼻头至耳部的伤口是唯一的伤痕。

俾斯麦因为剑术高明,喜爱滋事,成为全校学生都畏惧的人。另外由于他不遵守校规,所以在学校期间,常常被关在大学开设的禁闭室中。

俾斯麦曾自信地说:“在学校,我要做他们的头领;将来进入社会,我就要做社会的领袖。”

但是,初年级的第一学期尚未结束,马特利就在日记中叹道:“英雄的资质,恐将因此而毁。”

俾斯麦的父母希望他学法律,日后成为外交官,所以将他送入大学。但是在大学里他并不认真读书,浪费了金钱和时间。他的收获不是知识,而是一身的债务。

当时他对政治毫无兴趣,尽管有著名的教授讲解政治,他也毫无兴趣。

他在大学中交到了两位好友,一位是前面已提到的马特利。俾斯麦很喜欢这位潇洒的、有着过人智慧和温和性格的美国人。

另一位好友是凯塞林,他是一位头脑清晰、极具才华的青年,在闲暇之余能够随时为俾斯麦弹奏贝多芬乐曲,以舒解他的抑郁之情。

那时的俾斯麦对人生感到厌倦,因而他常常酗酒、打架、沉溺于女色。

由于他名声恶劣,有一次他要到耶拿游玩,耶拿大学马上召开教授会议,决定不许他进入校区。

在哥廷根大学待了一年半后,俾斯麦深知长此以往不是办法,所以和好友马特利一起转至柏林大学。不过,他转入柏林大学前的最后件事是完成在哥廷根大学未完的学业。

在柏林大学,俾斯麦对法律仍然不感兴趣。当时虽有一位自然法学的权威教授塞维尼在校授课,但富有个性的俾斯麦也只上了两三堂课而已。

不过在柏林大学的两年并未完全浪费,俾斯麦看了许多哲学家与大文豪的著作,如斯宾诺莎、黑格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同时他再度发挥其在历史学上的天赋,阅读国家历史,这些对他日后的成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俾斯麦虽然对普通学科并不用心,但对课外读物却花费了相当大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