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伟大帝王与他的帝国
20513300000018

第18章 称霸全球的蒙古帝国(2)

守成之主铁木尔

至元三十一年(1294)元世祖驾崩,由于太子真金早死,帝位由各方展开了争夺。最后,群臣在真金的长子晋王甘麻剌及三子铁木儿之间选择,由于铁木儿曾受元世祖下赐皇太子宝并镇守在和林要塞。故晋王甘麻剌退让,铁木儿即位为元成宗。

元成宗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守成局面,并下令停止对外战争,罢征日本、安南,专力整顿国内军政,减免江南部分赋税。他执政末年还成功与长期敌对的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讲和,结束了西北的动乱局面。

元成宗铁木儿是一个守成之主,凡事按照忽必烈的既定方针办事,虽无什么政绩可言,但国家安定,龙椅坐得倒也比较安稳。元朝在忽必烈、铁木儿期间达到鼎盛。

落日余晖下的元帝国

大元后期,统治者变本加厉向人民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人民被压迫被掠夺地更为严重。在泰定二年(1325)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大元统治阶级内部却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因此加速了大元灭亡的进程。

不满政府,发动起义

1350年,元政府下令变更钞法,铸造“至正通宝”钱,并大量发行新“中统元宝交钞”,导致物价迅速上涨。次年,元惠宗派贾鲁治黄河,欲归故道,动用民夫十五万,士兵二万。而官吏乘机敲诈勒索,造成民众不满。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决定在5月率教众发动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于是刘福通带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指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打出“复宋”旗号,以红巾为标志,其后郭子兴等人也纷纷加入,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寿辉起义,至此揭开了大元灭亡的序幕。元政府则派兵镇压各地红巾军,由丞相脱脱亲自督战攻徐州起义军芝麻李部,一度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率军围攻高邮起义军张士诚部,但被朝中弹劾,功亏一篑。至正十六年(1356)到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并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攻占了江南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在北方察罕铁木儿(李察罕)和李思齐等元军将领则开始对北方红巾军展开反攻。至正二十三年(1363),北方红巾军在安丰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元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南下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朱元璋在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其他南方起义军和南方大元势力后,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中国的统治结束。

江山易主

北迁的大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政权对峙,史称“北元”。1370年,元惠宗在上都病逝。明洪武元年(1368)八月,徐达率军攻陷元大都(今北京),元惠宗北逃至上都,后逃到应昌,并多次组织反抗,失败后在应昌去世。在明军的继续追击下,元廷逃离中原,最终来到漠北,与明军对峙。

明太祖第六次北征的结果影响巨大,乌萨哈汗脱古思铁木儿逃走后被其部将也速迭尔(阿里不哥后裔)缢杀。从此以后,自忽必烈传下来的成吉思汗的嫡系黄金家族对元政权的控制开始崩溃,大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自立。

洪武三十一年(1399),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沿岸的吉尔吉斯部首领鬼力赤,否认脱古思铁木儿之子额勒伯克的宗主权,将其打败并杀死,取得了统治各部的霸权。额勒伯克之子坤铁木儿继位后也于建文四年(1402)被鬼力赤杀死,大元去国号灭亡,改称鞑靼。

民族政策

在封建制度里,贵族处于最高统治地位,当蒙古族侵占其他国家建立政权后,就出现了包括蒙古族贵族在内的多个民族贵族并立的情况,这产生了全国该由谁统治的问题。元朝为维护蒙古贵族在全国的专制统治权,采用“民分四等”政策,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这一政策维护了蒙古贵族的特权,是对被征服民族的压迫和歧视。大元还包容和接纳外国文化,甚至能准许外国人在中国做官,通婚等。欧洲著名历险家马可·波罗曾是大元的重要官员。

繁荣发达的对外贸易

自从成吉思汗统一中国,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后,当时的元朝成为世界上疆域最大、最富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帝国的封建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元朝统治者对海外贸易非常重视,恢复了南宋时期被辽、金、西夏等国堵塞多年的中西通道,使得元与南海、西域等国的贸易十分繁荣。

城市的国际化

大元有优惠的通商政策使上都、大都、杭州、泉州、广州已具有国际化都市的色彩,泉州港成为国际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旅行家、商人、传教士、政府使节和工匠,由陆路、海路来到大元,他们当中的部分人长期旅居大元,有些人还担任政府官员。据统计,这些人分别来自波斯、伊拉克、阿速、康里、叙利亚、摩洛哥、高丽、不丹、尼泊尔、印度、波兰、匈牙利、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亚美尼亚、阿塞拜疆、阿富汗等国。

归国后一些人记录了他们在中国的见闻。正是这些游记,使西方人第一次较全面地掌握了中国和东方的信息,一个文明和富庶的中国真实地展示在世界面前。这些信息改变了欧洲人对世界的理解和熟悉。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可波罗等人的著作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开阔的文化视野

元朝开创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繁荣的时代。大元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宋代的50多个增加到140多个。海路到达非洲海岸,陆路往来直抵西欧,统一的环境为国际间、地区间的交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史称“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在大量阿拉伯人、欧洲人涌向东方的同时,元代中国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对周边国家、中亚、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了解更加清楚,足迹甚至延伸到西亚和西欧。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介绍,不再局限于道听途说,而大多是亲身经历。

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一书,所记印度洋沿岸和南洋各国史实“皆身所游览,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该书记录了数百个地名,以及各地的山川险要、气候物产、人物风俗,与大元国的经济、文化交往情况等等,多属前人未载内容。类似的文献还有《西游记》、《西游录》、《北使记》、《西使记》、《真腊风土记》、《异域志》等反映了元代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新认知和开阔的文化视野。

世人皆知元曲四大家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元曲四大家,即四位著名的散曲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又称“关、马、郑、白”。

“元曲之首”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己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大都(今北京)人,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东篱”马致远

马致远,汉族,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才子”郑光祖

郑光祖,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也创作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大手笔”白朴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